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她为何如此恐惧?

一个人,从无知孩童成长为意气风发的成人,期间,不可避免要遭遇风风雨雨、坎坷挫折,在成长的路上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这些印迹对于我们的心灵来说,有些可能成为一生的美好回忆,有些可能是永远抹不去的恐惧阴影。

一个人,从无知孩童成长为意气风发的成人,期间,不可避免要遭遇风风雨雨、坎坷挫折,在成长的路上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这些印迹对于我们的心灵来说,有些可能成为一生的美好回忆,有些可能是永远抹不去的恐惧阴影。

人们内心的恐惧,不是全部都来源于外界,也有的来自自己的家庭。家,本是我们避风的港湾,本应该是平静的港湾,但有时也会波涛汹涌,击打我们脆弱的内心,给我们童年的心灵埋下恐惧的隐患。从理论上来讲,童年需要宁静、美好的家庭环境,这对于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来说极为重要。然而,现实往往不会像理论上说得那么美好,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宁静的氛围经常会被夫妻的争吵而打破。

前些天,我和几个好友午后喝着咖啡闲聊时,不自觉地就说到父母争吵对孩子的影响这个话题上了。好友萍说,自己刚10岁的小孩,平时总是很安静,可是有几次与丈夫因为小事争执起来的时候,孩子会立刻变得特别烦躁,冲我们大喊“不要吵了!”,然后就“砰”地把门狠狠摔上,我们俩完全被孩子的反应吓呆了,赶快闭嘴,后来再也不敢当着孩子的面大声争执了。

我的另一个好友兰则颇为伤感地回忆起她小时候,父母总是吵架,而她就像个皮球一样在父母之间被推来推去,20多年过去了,那种痛苦的感受依旧存在,想起来就觉得心好痛。

……

这个话题几个人聊了半天也没结束,我的思绪在咖啡香气中渐渐离开了他们,飘向了另外一个空间。因为朋友们聊起的这种家庭问题,不禁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学生,就是那个长发齐肩、漂亮却又冷若冰霜的晓曼。

晓曼的父母没有像我的朋友萍夫妻俩那样及时发现孩子的变化而停止吵架,她的父母已经完全淹没在相互的指责与争吵声中,完全忽略了晓曼的感受,恐惧的阴影不知不觉地在她的内心扎下了根。

一、不安宁的家,在晓曼心中埋下了恐惧的“种子”

一个暖暖的冬日午后,辅导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一个漂亮的女孩子走进来,身后隔着几步远,跟来一个60岁左右的老妇人,礼貌地冲我笑了笑。

这个女孩叫晓曼,她身材高挑,气质优雅。最吸引我的是她那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流露出太多的忧伤和不安。修长的眉毛一直紧锁着,仿佛一把锁头,把“心门”紧紧锁住,生怕内心的痛苦会冲出来似的。

而另一个吸引我的,也令人费解的事情是她身后的那个人,为什么要远远地跟着她?

原来,最近几个月,年近六旬的妈妈充当起了晓曼的“随从”,就犹如一个“拐杖”一样,每天陪着她上班、下班。只有这种全天候的陪伴才能使她恐惧的心找到些安宁的感觉,否则晓曼只想躲在家里。就像今日,晓曼来做辅导,妈妈就得在门外等候。

看到晓曼和母亲的一同出现,我的脑海里冒出了一串串的疑问:已经到了而立之年的她为何胆怯得像个幼儿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要扯着妈妈的手。虽然晓曼的妈妈只是远远地跟着,但是这已经完全不合乎情理。是什么让她变得如此怯懦和恐惧呢?

我和晓曼坐下来,开始了我们之间的第一次谈话,一起回到了她的童年……

1.晓曼那个不安宁的家庭

我叫晓曼,出生在一个小城市的普通家庭里。从记事起,就知道爸爸工作总是很忙很忙,每天加班到很晚才回家。爸爸很疼我,总是给我买各种美味的糖果、漂亮的娃娃。爸爸曾说过,只要是宝贝女儿喜欢的,他一定都买给我。在爸爸眼里,我就是一个完美的小公主。

妈妈年轻时长得很漂亮,可总是愁眉苦脸。她在一家事业单位上班。记得小时候有几次妈妈带我去加班,看到她对同事叔叔阿姨总是客客气气,非常温和。可是她回到家里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常常唠唠叨叨,嫌爸爸整天不顾家,挣钱少,说我不爱学习,不如邻居家的谁谁„„总之,似乎我和爸爸有千百个不是,拖了她的后腿,让她在家操心劳累,连她在单位不能晋升的事情也都怪罪在我们头上。

可是在家里的真实情况却是相反的,大事小事都是妈妈说了算,爸爸必须对她言听计从,否则就是以吵闹收场。对于妈妈的挑剔,爸爸在家总是能忍则忍。

我觉得爸爸很可怜。

后来爸爸开了自己的公司,也许挣了很多钱,我们住上了大房子,还有了车,可是妈妈并没有停止唠叨。家里条件好了,于是来借钱、办事的亲戚朋友登门不断。对于这样的应酬,妈妈却乐此不疲。哪些忙要帮,哪些忙不帮,妈妈总是有自己的主意,还强制要求爸爸按她的意思办。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也许爸爸受够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忍让妈妈,争吵、打架自然成了家常便饭。

每当这时,我总是觉得自己无能为力,我只能小心翼翼地回到自己的屋子,蜷缩在角落里,使劲捂着耳朵,盼着他们的争吵快点过去。记得有几次,听着他们的吵闹声,我感觉好害怕。我躲在桌子下面,不知什么时候在冰凉的地板上昏睡过去。深夜惊醒时,我的眼泪把衣服都浸透了,浑身有一种刺骨的冰冷的感觉。而第二天,我总是装作不知道他们吵架的事情,跟爸爸妈妈告别去上学。

我非常害怕吵架的声音,后来每当听到争吵声,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找个角落躲起来。

2.失败的调解者

其实,我真的觉得爸爸过得很累,公司里那么多事情,回家还要忍受妈妈的百般挑剔,还要和颜悦色地去讨好妈妈。有时候妈妈的矛头就会指向我,说我只顾帮着爸爸说话。

爸爸虽然非常疼我,但也只是我要什么给买什么的程度。他每天不仅要忙生意上的事,还要忙着应付妈妈,要么就是忙着用吵架的方式来结束“战争”。他们陪我的时间都很少,而我更多的时间是和随时都可能脾气爆发的妈妈在一起。

尽管爸爸很少指责我,但和妈妈一样,动不动就说谁家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学了,谁家的孩子多有出息。我一听到这些话心里就非常紧张害怕,就像有一种力量在把我从爸妈身边拉开。

妈妈也经常埋怨,说我都这么大了,就知道躲,太没用了,从来不帮家里的忙。在妈妈的心里,我就是不如邻居家的姐姐懂事,她总说“你看人家多懂事,帮着妈妈做这做那,你呢,什么都不会”。妈妈经常责怪我的那些话,总是在我耳边响起,好像身边总是跟随着一个批评我的声音,难以摆脱。

我心里想:是不是我为家里多做点事情,他们就不会吵架了呢?我应该比别人做得更好。于是当爸爸妈妈争吵的时候,我开始努力充当起了调停者的角色。

可现实并非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夹在他们中间,我其实根本帮不上什么忙,反倒使他们吵得更厉害了。我觉得不管怎么努力始终不能换来家里的安宁,他们吵架就像点着的火,越吵越烈,我这个“消防员”毫无灭火的能力。可是爸妈吵架时如果我没有伸手去阻挡,就会陷入到深深地自我谴责中,就会觉得自己太无能了。

在爸爸妈妈的吵架声中,我渐渐长大。他们从来没给过我安宁的感觉,逢年过节,别人家都在和和美美其乐融融的时候,而我的家却是争吵的开始。

以前我不知多少次在爸妈的争吵中被推来推去,似乎大人们不需要我的存在,我好像是多余的。有时候我在想,他们是不是不想要我了,就要抛弃我了。是不是他们特别讨厌我呀。想到这些我就更害怕了,一阵阵的恐慌说不清楚是从何时开始的,但是一直伴随着我,我也无数遍地问自己到底该怎么做才不会被爸妈讨厌呢。

后来我觉得,如果在学习上得不到好成绩,就有可能真的被他们讨厌,甚至他们可能会不要我了。所以,我学习非常努力。每逢考出好成绩,爸爸妈妈就会高兴,妈妈会给我做好吃的。上学那会儿,我把学习成绩看得非常重要,只有傲人的成绩就能证明我是个好孩子,才能得到他们的关心。

3.脆弱而恐惧的晓曼

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我变得细腻而敏感,心情很容易消沉和恐慌。我的性格其实也很像妈妈,容易生气发火,但是我从来不敢像妈妈对爸爸那样明着发脾气。而我只会默默地生气,把所有的火气都憋在心里,不敢表露出来,只能自己慢慢去消化。

我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是在高考的考场上由于太过紧张而发挥失常,只考了一所普通的大学。这一直都是我的一个痛苦的心结。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爸爸妈妈竟然没有责怪我,反而异乎寻常地沉默了,没有争吵也没有言语的家,从未有过的安静!我已经习惯吵闹的家庭氛围,突然变得如此沉闷,让我更加害怕了,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我当时控制不住地哭得非常非常伤心……

“这就是我小时候的那个家,”晓曼低声地说,“我非常害怕自己像妈妈一样,可是我却发觉自己越来越像妈妈了!”

“你越来越像妈妈了,指的是什么?”

“各方面,尤其是性格,我最讨厌的就是妈妈那种对待外人唯唯诺诺,在家里专横跋扈的性格。”晓曼愤愤地说道,“可是自从我上班参加工作之后,在单位里,我发现我就像妈妈当年的那个样子,小心谨慎。”

晓曼坦言自己承受不了单位同事和领导对自己的任何一点微辞,很害怕被否定。一旦领导批评自己,甚至哪怕有不同意见,她的恐惧感就会一阵一阵袭来,心就会开始慌起来,砰砰砰跳得厉害,自己强忍着才会有好转。尽管她能够做得很好,而且领导总体上对她的工作还是非常认可的,但是遇到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她内心里总是想逃离,因为她总觉得自己做不好,又害怕领导会批评自己。

然而晓曼也坦言,与之相比,她更害怕的是那种“孤独”的感觉,这是一种埋藏在内心最深处的无助感。其实晓曼并不能说清楚这种令她非常不舒服的感觉,“孤独”令她非常痛苦。

“你所说的孤独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晓曼双眼紧紧地闭着,表情痛苦中带着恐慌,仿佛看到了一幅恐怖的画面一般,嘴里喃喃地说着:“很多时候,即使身边有很多人,但是仍然感觉这个世界就只有我一个人。当这种感觉涌上来的那一刻,自己就像被抛进了一个漆黑的空间里,除了我,什么人也没有,什么东西也没有……四周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摸不到……我大声地喊呀喊呀,嗓子都喊哑了,可还是没有任何回应……”

“这种感受让你很不舒服?”

晓曼点点头,眼睛仍然紧闭着。

“这是一种熟悉的还是陌生的感觉?”

听到这里,晓曼停顿了几秒钟,眼含着泪水开始另外一种述说:“这种感觉就像小时候爸妈吵架时我蜷缩在角落里一样,不论我多么害怕,爸爸妈妈从来都不会过来安慰我,关心我……那时我多么希望他们能停止吵架,来抱抱我,或者哪怕看我一眼……我一直怀疑,我是不是他们亲生的……”

晓曼的泪水终于止不住地涌出,哭泣淹没了她。我陪着她,任她尽情地哭泣,让她在回忆中发泄这些压抑很多年的恐惧与愤怒。

晓曼的哭泣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她最害怕的是那种孤独的感觉,尤其害怕不被家人关心的感觉。但是这种恐惧和害怕被她长久地压制着,已经分辨不清恐惧的感觉是怎么样的了,仿佛自己在工作和生活当中变成一个小刺猬,非常敏感。不知什么时候那种强烈的恐惧感就会涌上来,而在不知不觉中这些感觉常常被她自己慢慢地强压下去。

随着年龄的增大,需要承受的压力和经历的挫折越来越多,晓曼深刻地感觉到内心有股强大的负能量,越积越多,随时都可能迸发出来!

4.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晓曼心中最后一道防线

待晓曼在哭泣中渐渐恢复平静的时候,她又继续讲述后来情感上的痛苦。

终于有一天,我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相处两年的男朋友提出要和我分手。他说实在无法忍受我的冷漠,感觉自己付出的感情得不到回报,说我们之间就像隔了一堵墙。我和男友已经冷战了很长时间,尽管我已经预料到这件事是注定要发生的,但我还是觉得非常突然,感觉自己就要崩溃了。

他提出分手的那一刻,我心里难过极了,但是强忍着泪水,沉默几秒钟之后就爽快地同意了他分手的要求,结束了这段感情。我没有对他提出任何怀疑、质问,也没有和他争辩什么,头也不回地转身走了,留下他一个人愣在那里。

在我看来,是男友对这份感情的冷淡才会让我如此痛苦,而他却抱怨和我相处太累,我有什么话都不说,生气就是自己闷着,他感觉特别累。

就像前两段感情的过程和结局一样,在相处的过程中,我总是有种被拒绝的感觉,经常觉得对方不够真心,也不够关心我。然而我是那种有什么要求绝对不会主动去说的人,其实当男朋友让我说的时候,我自己好像真的不知道心里想要的是什么结果。

在分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觉得自己对此无所谓,反正在意料之中,没有感觉到难过,甚至觉得自己心理承受能力超强。可是每当下班后,一个人待在寂静的房子里,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孤独滋味,有时候我只能自己出去走走,但是也无法完全放松下来。

大概一个月之后的一天,我像往常一样下班坐地铁,车厢里人非常多,人挤人,有种被挤成相片的趋势。突然间,我感到心慌得难受,心脏毫无预兆地猛烈跳动,就像马上要跳出来一样,呼吸急促,喘不上来气。我有种强烈的不祥的预感,如果继续待在车厢里就要被憋死了。于是,我拼了命地推开身边的人群冲到了车厢门口,当地铁列车一到站,门缓缓开启的时候,我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冲了出去,跟逃命一般。

坐在站台的台阶上,我浑身瘫软,大口大口地喘气,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滚下。刚才那惊悚的感觉让我已经无力再走动,只好给一个朋友打电话,让她来地铁站接我回家。

从此之后,我再也不敢独自坐地铁,也不敢自己出门。我把妈妈从老家叫来陪我,我变得像幼儿园的孩子,每天不论做什么都要妈妈陪着才感觉踏实。因为我非常担心那次地铁里的突发事件会再次发生而没有人来救我。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我只会感到更加孤独和无助。只有她陪着的每一天我才真正地感到安全,才能安心地工作,否则一整天都会在恍惚和烦躁中度过。

然而这样的生活不能长久下去,我感到非常困惑和苦恼。每天带着妈妈做各种事情,也让我非常内疚。妈妈年纪大了,这样的生活弄得她也非常累,但是很无奈。我们都不明白,为什么好端端的一个人突然间会变得如此脆弱,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晓曼的问题果真是突然间产生的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她小时候那个不安宁的家为她这种脆弱的表现埋下了伏笔。

二、解读晓曼的心灵成长历程

在一个吵闹不安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晓曼,内心里隐藏着非常多的恐惧与不安,不懂得去表达,或许也是因为在那个环境里不敢去表达。难道晓曼的父母真如她所担心的那样讨厌她和不爱她,可能会由于她不好的表现而抛弃她吗?

当然不会,其实晓曼在恐惧的同时,能够体会到来自父母的爱。但是这个家庭的成员之间不会表达爱,悄悄地破坏孩子对坏情绪的“调节”能力。

1.父母争吵给晓曼造成的心灵创伤

尽管晓曼的父母能够给孩子完整的家,也有很好的物质条件,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孩子情感的关心。这种情况在很多家庭里都容易出现,但是父母们往往会觉得自己已经给了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其他的就不需要了。

很多家长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孩子不会像大人那样有那么多情感需要和反应,还有一些家长觉得孩子小,长大了就什么都忘记了。带着这样的观念,家长们往往不会太多考虑夫妻争吵或者冷暴力对孩子所产生的影响,而一味地为大人们自己的利益和需求去争吵,不会顾及这样的场面对身边孩子的幼小心灵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尤其在孩子的情感一点点发育的过程中,更有可能被这种场面所冲撞,极其容易发生“歪曲”或者“障碍”。

在争吵的家庭环境中,有的孩子可能还会表现出明显的胆小,比如晚上不敢关灯,不敢在黑暗的地方待着,不敢独自一个人玩,需要家长陪伴;有的男孩子会有反向的表现,反而会通过看恐怖电影来刺激自己恐惧的心,而现实生活中却表现得比其他孩子更胆小。

其实真正的核心问题是孩子弱小的自我非常害怕自己不被父母喜欢。如果父母只顾吵架,盯着彼此的弱点相互攻击,那么给孩子脑海里留下的印象就是一张冷冰冰的脸。此时孩子极易激起自己不被喜欢和可能会被抛弃的恐惧感。年幼的孩子会拽着父亲或母亲的衣角哇哇大哭,而年长一些的孩子更多地学会了逃避和压抑这种感觉而没有机会表述出来。也许有的孩子可能给父亲或者母亲表述过,但是极易被说成“没出息”、“胆小鬼”,孩子想表达的勇气也被扼杀了。从而孩子们的这种感受很难再浮现出来,只能化作一股深深地埋藏在心底的能量,在心理压力过大的时候就会爆发出来。

2.难以消散的恐惧感

通过晓曼的成长环境可以看出,争吵的家庭环境使得孩子在恐惧中成长起来。而对于恐惧的体验,孩子并不知道如何去面对,此时他们最需要的就是来自父母的保护、关注与安慰。而当这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孩子就有可能通过躲避或者其他方式来压抑这种恐惧感,不让自己去体验。

“压抑”是一种自身情绪调节的自动化的方式,在压抑恐惧情绪的时候,个人需要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

晓曼为了迎合母亲的期望,极力地在为家里做点什么,她努力地用自己的方式去阻止父母的争吵,也努力学习用好成绩来获得家庭的安宁和父母的关注。但是内心里隐藏着的则是更加强烈的恐惧感,而她努力不让自己去感受。

随着年纪的增长,这种感觉在她看来已经变得麻木了,似乎不存在了。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象,在晓曼成年之后,慢慢地也压制不住了。

3.受损的情绪调控力:压抑恐惧的情绪调控模式

在争吵而又被忽视的家庭里长大的晓曼,小时候体验到恐惧感却没有被及时地抚慰,逐渐形成了压抑的情绪调控模式。长期以来,这种模式使得她的情绪调控力下降,在调节恐惧情绪时显得那么无力和无助,又常常会被孤独的感受击败,无所适从。

在晓曼成年后,当面对工作中领导、同事等人际压力时,她的内心在告诉自己不要轻易表达,因为自己是多么不好,不完美。而当面对批评而不是肯定的时候,她的恐惧情绪在提示自己可能不被接纳。

而在晓曼与男朋友的交往过程中,她更多地选择沉默,为自己设置了一道障碍,阻止了正常情感的沟通。因为从小到大的经历使她难以对亲近的人表达真实的感受,这对她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在她的亲密关系中,更多地会保持沉默和平淡,强烈的情感会让她感觉难以压制那种恐惧感。

她渴望被别人接纳和肯定,但是常常体会到恰恰相反的感觉。

三、恐惧被压抑却最终带来心理困扰

那么,如今的晓曼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心理困惑呢?为什么她会突然有那么强烈的反应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应让她如此痛苦呢?

1.童年的情感压抑影响人际交往

在父母的争吵中,年幼的晓曼去给大人们劝架,却总是被推来推去。于是孤独感和被抛弃感经常袭来,使得她变得非常敏感,最害怕的就是因为自己没做好而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和认可。

她把这种模式带到了工作和生活的人际关系里,她特别看重领导和同事对她的看法,哪怕一点点批评都受不了,用拼命地努力工作来换取他们的认可和关注。而她自己需要承受的不仅是工作本身的压力,还有很多来自她内心里的种种恐惧,她在重复着她和父母之间的相处方式。

然而,这样的情绪调节模式不只是影响她和同事及领导的相处,也严重影响她和男朋友的交往。在和男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也是如此,晓曼在两人的恋爱关系里,也是如此敏感,不敢向对方敞开心扉来表达自己,而选择把痛苦深深地隐藏起来,使得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鸿沟。

晓曼在三次恋爱过程中都重复着同样的问题,每次的恋情都以分手而告终。一次次的恋爱失败对于晓曼来说肯定是非常沉重的打击。在和最后一任男朋友分手之后,晓曼依然强压着自己的难过和伤心。

当和男朋友分开之后,晓曼开始与孤独感抗争,这种感觉是她最恐惧的,犹如小时候被父母拒绝和忽略的感觉,从情感上断了连接。晓曼的孤独感尤其在独自一个人的时候更加明显,那时种种不适的感觉就会袭来。

在情感中,晓曼俨然已经变成了一个孤儿,似乎找不到依托和慰藉。来自工作、同事和领导的“压力”已经让她感觉到非常沉重了,但是几次恋爱的失败给她的内心所带来的伤害就像一道道刀痕,在流血,而她却要装作无所谓。

2.惊恐发作:恐惧感瞬间爆发

晓曼在地铁里所经历的突然而强烈的不适感是心理问题和困扰的一种表现,即“惊恐发作”。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焦虑和痛苦体验,突然出现的强烈的恐惧感,好像即将要死去,这种紧张心情令人难以忍受。

惊恐发作的时候会感到心悸,好像心脏要跳出来;胸闷,胸前区有压迫感;也会有呼吸困难,喉咙发堵,感觉透不过气来,即将窒息死去。

经历这种体会的人会像晓曼那样逃离现场,甚至有的会惊叫、呼救,或者拨打急救电话,到医院进行“抢救”。而到医院检查的结果发现一切正常。这种惊恐发作最高峰的体验一般持续5~20分钟,时间非常短,可慢慢缓解,之后会一切恢复正常。

然而,这种痛苦的感觉会深深地在体验者的心里刻下烙印,并且非常害怕再次经历这种体验,会让他们常常感到惴惴不安,害怕再次发作。这样体验者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如果这个循环不被打破,就容易陷入疾病的状态。

在各种压力之下,晓曼的心终于被那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她的内心所隐藏的恐惧、孤独、愤怒等情绪,在一些情况下无法再压制。当她在地铁里因为人特别多而让自己感觉很烦躁的时候,这些情绪就完全无法控制了,犹如火山一般喷发出来!尽管晓曼也知道不会真的有什么危险,但是为了消除那些孤独和恐惧感,于是她要求母亲天天来陪伴她上下班。

晓曼的经历说明了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和氛围有多么重要,家长的争吵和忽略在她的心中埋下了恐惧的种子,同时在滋生着孤独的感觉。压抑恐惧的情绪调节模式也使得她不会主动表达内心的感受和需要,隐藏自己的所有感受造成了她一次次的恋爱失败。而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关注是她克服内心恐慌的唯一办法。因此她也逐渐去敏感地捕捉别人对她的态度,她也在尽最大努力来寻求别人的认可。这样,无形中晓曼给自己内心增加的包袱越来越沉重,以致把自己压垮了,使得她那次在拥挤的地铁里出现了一次惊恐发作。

四、晓曼孤独而恐惧的心会走向何处?

帮助晓曼的过程就犹如重新养育一个弱小的孩子,她是那么依恋母亲给她的那种安全感。

我能感受到她是多么不情愿改变目前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没有争吵,只有来自母亲的关心、温暖和爱。这种关系是晓曼小时候多么期待的呀,让她感到多么安全呀。现在的母亲对她言听计从,晓曼想去哪里她就跟着去哪里。

可是在谈话中,我听出了晓曼此刻的心情是多么矛盾,她非常渴望母爱带给她的安全和没有恐惧的生活,却常常会感到内疚。毕竟母亲不是当年那么年轻了,看着她两鬓已经花白,深深的皱纹已经爬上面庞,晓曼就更加矛盾了。说到这里,晓曼可能感受到了一丝内疚,就会看一眼门口,确定门关好了,母亲不会听到。

接着她轻轻地对我说:“要不是过去她那么闹我爸,也不管我,我怎么会成今天这个样子,这不怪她该怪谁呢?”

我沉默了一下,问她:“晓曼,我很理解你的感受。不过,感觉好像这不是你真实的想法。”

晓曼深深地低下了头,蜷缩的身体稍微松弛了下来,长发遮住了她的脸庞,看不见她此刻的表情,但是能够感觉到她在抽泣。

“我也知道这样对妈妈不好……她应该在老家享福,不该来陪我……可是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办才好……”

这才是她真实的想法,能够说出来就说明她期望自己能够改变,只是感觉很无助。于是,我缓缓地对她说:“晓曼,我想,在改变自己的这个问题上,你会担心,你也很无助。不过,我会和你在一起,咱们共同想办法来渡过这个难关。”

晓曼点点头,开始了接下来的修补受损的情绪调控力的辅导课程。

1.晓曼尝试去面对恐惧情绪

尽管已经是成年人,但是眼前的晓曼还像个孩子一样,跟在妈妈的身边。在这种表象背后,是晓曼非常矛盾的心情,激烈的冲突使她的内心也在纠结。妈妈陪在身边毕竟不是长久的事情,但是离开妈妈,她却不敢独处,特别是乘车上班成了她最大的苦恼。那次在地铁里的强烈而突然的惊恐发作的感受让她记忆深刻,唯恐这种感觉再次袭来。

然而,能够独自一个人像往常那样乘坐地铁已经成了晓曼最大的心愿。

在我的鼓励和支持下,晓曼小心翼翼地迈出了面对恐惧的第一步,尝试着独自乘坐地铁。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晓曼竟然发现并不是每次乘坐地铁都有那种强烈的惊恐的感觉。尽管第一次的时候还稍稍有些不适和紧张感,但是通过我教给她的应对方法,她的忐忑不安的心逐渐安定下来。

经过几次辅导,晓曼一步步地去面对不同的能够引起她恐惧的情境,有勇气独自上班了。之后没过多久她就让母亲回老家了,因为她知道自己怕什么,已经可以面对恐惧了。而母亲离开之后,晓曼对往事也释然了许多。

当我们再谈起她的父母的时候,晓曼给我讲了小时候妈妈冒雨送她上学的事,脸上流露出难得的、温馨的、淡淡的笑容。

2.学习表达情绪,让晓曼那冰冷的心得到融化

晓曼受损的情绪调控力使得她只会压抑和封闭自己的情绪,用沉默代替表达。帮助晓曼去表达也是一个需要攻克的难题,多年来她的模式已经形成,要打破它需要漫长的过程。但是晓曼学习得很认真,因为她也体会到,自己和别人的沟通方式,尤其是和男朋友的相处方式,给她带来了无法逾越的鸿沟。

当晓曼在给父母打电话时,第一次和他们聊起了小时候自己的恐惧不安,哭得一塌糊涂。而电话那头已经上了年纪的父母沉默了,他们也坦言那时候并不知道这样的家庭环境会给晓曼带来那么多痛苦。

“他们其实很爱我,”晓曼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真的感受到了……他们无论怎样也不会离开我……”

压抑了这么多年已经变得非常麻木而冰冻的心慢慢地融化了,在同事和朋友中,渐渐地放开自己。身边的人都说她开朗多了。

3.与晓曼最后一次见面

一年多之后,晓曼最后一次来到辅导室,她表情轻松,看起来心情不错。

和往常不一样,这次她不是来辅导的,而是和新婚丈夫(前文提到的那位男友)来送喜糖的。那个已经冷若冰霜的晓曼已经成为过去,如今的她赶走了小时候留下的心灵创伤,变得开朗起来,也找回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翻看晓曼的辅导文案,上面记录着她的每一个细微变化。窗外的阳光照射进来,我的心也暖暖的。将她的文案整理好,封存,心里悄悄地恭喜她最终战胜了自己,找到了真正的幸福。

五、家长心理百科

在和晓曼一起回顾童年家庭氛围,以及成年后的情感经历时,她提到了“恐惧”情绪,也提到了“压抑”。该如何去理解心理学上的这两个词汇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1.什么是“恐惧”情绪?

恐惧,是一种相对较强烈的情绪,是人的一种非常原始而基本的情绪,而这种情绪所带来的行为结果就是逃跑,逃离那个对自身的生命有威胁的事物或者情境。

恐惧情绪是一种适应性地保护自己的本能反应,对人的生存是有必要的。比如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开始对很多外界事物只是感到新鲜好奇却不知其危险性的时候,是没有太多的恐惧感的;而被伤害之后,才会对该事物产生恐惧。正是有了恐惧感,他才会去躲避风险或者危险,使得生命不受侵害,起到一种自我保护的作用。

然而,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被父母抛弃是强烈恐惧感的来源之一。有时候家长会用“我不要你了”这种话来吓唬小孩子,虽然常常会获得预想的效果,孩子会感到害怕和恐惧,却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

恐惧的对象可以是真实存在的危险,如在黑夜里独自行走,迎面遇到急速行驶来的车辆等。而有些危险则是人们脑海里想象出来的,比如像晓曼这样被父母抛弃的预想就使得她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恐惧的情绪可以带来很多后果:可以使思维活动变得缓慢,全身的肌肉变得紧张或者僵硬,身体还可能有很多不适的感觉,如强烈的心悸、出汗、脸红或者苍白等,这些身体上的不适感反而会加重恐惧感。

2.什么是“压抑”?

压抑,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积压、抑制的意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当人受到打击后,会不自觉地把真实的情感、冲动、意念等驱赶到内心深处,令自己也察觉不到。这是人避免痛苦体验的一种心理运行方式。

人的心理就是一个情绪的发动机,可以产生出好情绪,让人感觉很舒服,但是也可能产生不好的情绪,让人感觉很痛苦,很消沉。当然,谁都希望有好的心情,不想被不好的情绪(负面情绪)所打扰。

于是,当感到痛苦、消沉时,有的人会选择做别的事情,或者自己劝慰自己,负面情绪慢慢地就被缓解或者疏导出来了。也有的人会在不知不觉中将负面情绪压制下去,极力地不让这些情绪表现出来,尽管别人看不出来,自己内心里却非常痛苦。

这就是采取“压抑”的方式来对抗不好的情绪的结果:负面情绪有一股很强的力量,需要动用身体很多能量才能抵抗得住,从而把它按下去。长期的“压抑”会逐渐地使身体和心理都承受不了,在某些时候引起的负面情绪更强烈时,“压抑”的策略就不好使了,情绪就犹如火山一般爆发出来。

六、家长提问

1.当孩子恐惧害怕时,父母该做什么?

当发现孩子害怕恐惧的时候,特别是发抖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到你是和他在一起的。因为这个时候他容易产生无助的感觉,或者强烈的孤独感。就犹如在漆黑的夜里周围什么都看不见,可以依靠的东西什么都抓不到一样。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紧紧地抱住孩子,抚摸孩子的头发或者后背,并且轻声地在耳边告诉孩子你正和他在一起,不会离开他,不会有事。也可以紧紧地握住孩子的手,和他依靠在一起。

直至孩子平静下来后,再与孩子讨论和分析发生过的令他恐惧和害怕的事情。

此时家长千万不要说“胆小鬼”“真没用”等嘲笑羞辱的话,即使真的是孩子大惊小怪了,或者家长出于觉得孩子很可爱的原因也不要这么说。因为恐惧的感觉是非常强烈的,长期频繁地体验恐惧很容易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对他将来心灵的成长会产生或大或小的障碍。

当然,家长也不要对感到恐惧的孩子置之不理,默然对待,这容易让孩子产生孤独感,还容易让他们产生被忽略、不被喜欢、令人讨厌的感觉,这样孩子将来抵抗恐惧情绪的能力可能会下降,也有可能会自暴自弃。

2.在孩子面前争吵之后,父母该如何补救?

在家庭中,父母之间,或者父母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避免不了会有发生矛盾和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所以在有些家庭中,争吵可能是难免的,甚至有的家庭也可能会出现比较激烈的争吵。这些争吵往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当大人们争吵的时候不会事先通知孩子回避,或者也很难躲到孩子听不见的地方吵架。

不论争吵的结果怎样,孩子的情绪都会受到影响或者打击。此时,家长千万不要对孩子的感受置之不理,只顾各自生气。家长需要在过后,平静地给孩子一个解释,也不要把家长之间的愤怒、埋怨牵扯到孩子身上。

家长自己一定要先平静一下,然后握着孩子的手,告诉他这是大人之间的意见不统一造成的。虽然这不是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有时候又不可避免。不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问题终究会解决的,让孩子不要害怕。

对父母之间的争吵,孩子得到了恰当的解释,他的恐惧感就会缓解,不会因为大人们的争吵而留下过多的心理阴影。

七、写给家长的话

晓曼的故事是众多家庭的一个缩影,只是吵闹的程度不同而已。所以奉劝家长们无论多忙,都不要忽略孩子的内心感受。有些事情可能大人觉得无所谓,但在孩子眼里却非常重要。

比如像晓曼的父母,他们觉得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没什么,甚至两人在争吵的过程中来回推搡孩子都是无所谓的。也许晓曼的父母在吵架之后他们的怒气可以平息了,但对晓曼心灵的创伤却是短时间内难以平复的。日积月累,晓曼压抑恐惧的情绪调节模式就越来越牢固了,也更加不会表达什么了。

因此,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时候,要尽量多和孩子说话,言语上的沟通可以增进亲子间的关系,孩子是能体会到温暖和关爱的。家长也要尝试将自己对某事的看法、观点及其所导致的心情与孩子分享,但不是强制孩子听从自己的观点。这样,家长在孩子的内心中就可以发挥“榜样”的作用了,孩子也会在无意中模仿父母的样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通过亲子之间愉快的交流和沟通,孩子的情绪调节模式就不会像晓曼那样过度压抑,而能够自我表达,也可以起到自我疏导的作用。

八、家长自我成长思考题

回忆一下,当你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家里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令你恐惧和害怕?想一想下面的这些问题,然后把它们写下来。

□当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你是如何应对的?

□现在的你是怎么看待那件事情的?

□你曾有过在自己孩子面前与家人争吵的事情吗?

□如果你和家人在孩子面前曾经有过争吵,你是如何给孩子解释你们之间的争吵的?

九、科学链接

积极的想法会产生积极的情绪,消极的想法则产生消极的情绪,而如果压制产生消极情绪的想法,结果只能使消极情绪增加且更为明显。

有心理学家做过很多这样的压抑消极情绪的实验,验证了这一观点。比如让一些情绪焦躁的大学生去抑制他们的消极想法,但糟糕的是那些试图压制自己消极思维的大学生反倒产生了非常多的消极情绪,使得他们自己感觉更加不开心。

心理学家的这些研究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孩子的消极情绪,比如像恐惧情绪,如果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不去采取适当的方式去引导或者疏导,而一味地任由孩子将这种情绪压抑下去,那么最终的结果很可能会使孩子走向心理疾病的结局。 /BGFZKNWMLNlc9t5ZE8tZglNQHRRqxu3xydr5dx6BuE4wgLBunwlGAd+hSFWE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