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博客与瓶装水有何共同点?

10年前,在《魔鬼经济学1》一书行将出版之时,我们决定创建一个姊妹网站。域名毫无创意,就叫Freakonomics.com, 该网站恰巧有博客功能。

列维特其人总是要落伍几年,博客这种东西他从未耳闻过,更何况是读写。都伯纳解释了这一想法,列维特仍然心存疑虑。

“让我们试试看。”都伯纳说。彼时,我们合作的时日不多,列维特还不明白,都伯纳会通过这六个字来劝他做各种各样他从未打算做的事。

所以我们就写博客来试试看,以下是我们写的第一篇帖子。

解放我们的孩子

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世间最美的。进化似乎塑造了我们的大脑,因而假如我们日复一日地凝视自己孩子的脸,这张脸会越看越顺眼。正如别人的孩子脸上若粘了饭粒,看起来会觉得恶心,但换作自己的孩子,却反觉有几分可爱。

说起来,我们也翻来覆去地看了《魔鬼经济学1》的手稿,所以现在我们也对这手稿看顺眼了——虽然长了疣子,粘了饭粒,等等。所以我们开始觉得,或许真的会有人想读,而且读过之后,或许还想抒发己见,这个网站便由此而来。我们希望在日后的一段时间,这里能成为一个其乐融融的(或者至少是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拌嘴斗舌的)家庭。

而这里确实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

我们所写的博客往往要比写进书里的内容更加随意、私密、观点鲜明。我们不仅给出具体答案,也会提出问题。我们写了思考到一半又因后悔而放弃的内容,也写了思考通透后仍然悔不当初的内容。但多数情况下,开博客让我们理所当然地对世界保持好奇与开放的心态。

与第一篇博客不同,绝大多数博客条目都是由我们其中一人所写,而非像我们所写的书一样是两人合著。我们有时会邀请朋友(甚至对头)写博客;我们举行过“仲裁会议”(邀请几位智者解答一道难题)和问答活动(邀请过丹尼尔·卡尼曼这样的人物,也邀请过高级应召女郎安莉)。曾有数年的时间,是《纽约时报》在运营博客,这让博客有些名不副实。但《纽约时报》最终意识到应该放任我们随心所欲,让我们自主运营。

多年来,我们时常扪心自问,究竟为何一直在更新博客,却苦无答案。写博客没有报酬,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博客促进了我们所写的书的销量。实际上,博客或许还蚕食了书的销量,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免费发布文章。但久而久之,我们明白了自己为何一直在写博客:我们的读者喜欢读博客,而我们喜欢自己的读者。其好奇、富于创见,尤其是那份童心,正是我们笔耕不辍的原因。在后文中,我们将会为你展现。

偶尔会有读者建议我们将博客结集出书,最初我们觉得这是愚蠢透顶的想法——直到不久前的某日,我们不这么想了。什么缘故呢?都伯纳送他的一个孩子去缅因州参加夏令营,在一个十分偏僻的地方(他们遇到了一家大型的“波兰泉”瓶装水工厂),很多人会付高价买一瓶水。都伯纳本人也在偏僻的地区长大,这一直让他觉得很蹊跷,然而事实就是如此,在这里人们每年的总消费额甚至高达1 000亿美元左右。

因此,把博客结集出书,承袭“波兰泉”“依云”等水界天才的传统,将可以免费获取的东西装瓶出售,卖给你们听起来就不那么蠢了。

坦白地说,我们不厌其烦地读完了所有博客,从中筛选出了精华内容。(8 000篇帖子多数文采平平,但也确实有几篇佳作,发现这点还是很欣慰的。)我们对帖子进行了必要的校订和更新,划分成不同章节,结集成一本像样的书。

例如,《我们只是想帮忙》探讨了终身教职的废除、民主的替代方案和如何像恐怖分子一样思考。《手淫者林伯翰与灾星韦恩》介绍了奇特的名字、恰当的名字和既奇特又恰当的名字。《一日火箭……》证明了一旦你开始具备经济学家的思维,就很难再改弦易辙了,无论话题是婴儿配方奶粉、动画片,还是变质鸡肉。与此同时,你会了解到许多有关我们个人嗜好的知识,如高尔夫球、赌博和令人闻风丧胆的一分币,内容之详细超乎你这辈子意欲了解的程度。

多年来,将我们的奇思妙想写成文章带给了我们无尽的乐趣,我们希望诸位会喜欢一窥我们的脑内奇想,透过魔鬼经济学的有色眼镜,观察世界的模样。 E+yVJkyHb+uyJAoJkfC+rUSJKTc14ZZqpUQoufCUzDMBKOAiNWQlNHTwCjd+Bc7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