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打与不打

当头棒喝:

学习要学其精髓,不要不懂装懂。

禅的故事:

禅宗的许多智慧是大音希声、大道无形的,然后这种“无形”往往被人拉虎皮作大旗,闹出不少笑话来。

比如有个书生到寺庙里面去烧香,负责接待的小和尚看他衣衫褴褛,就故意怠慢他,把他晾在一边不予接待。

书生当然非常生气,这小和尚狗眼看人低,实在可恶!

过了一会儿,一位财主老爷进来拜佛,小和尚跑东跑西,端茶倒水,非常殷勤热情,说了数不清的“您”啊“请”啊。

书生就去质问小和尚说:“同样烧香拜佛,你怎么对我和对他判若两人?”

小和尚不屑的回答说:“亏相公还是读书明理的人,难道没听说过,招待就是不招待,不招待就是招待吗?”

书生听得火起,“啪”的扇了小和尚一巴掌。

“你干吗打人?”小和尚捂着发肿的脸哭着问道。

“你没听说吗,”书生一字一顿得说:“打就是不打,不打就是打。”

其实这个和尚和书生都该打。他们不过是借用禅宗的形式,玩些文字游戏,离禅宗的大智慧还差十万八千里,并且还自鸣得意,岂不叫人笑话!

禅说管理:

“满罐水摇不响,半罐水响叮当。真正胸有经天纬地之才,腹藏安邦定国之谋的人,绝不会急于露才扬己,倒是那些只会三脚猫功夫的人,动辄喜欢炫耀自己。

这种人就像过去那种手扶拖拉机:走得慢(慧根浅、悟性差)、装得少(无真才实学)、吼得凶(半罐水响叮当)。

不懂装懂者之所以是响叮当的半罐水,因为他们学习动机不纯,学习态度浮躁。他们不会下功夫读书,只求懂得皮毛,用几个时髦的词语来糊弄人,以显示自己很有学问。这种人还不该打吗?

相声界有句话:“谁不学马三立,谁就不会说相声;谁学了马三立,谁就说不好相声。”这意思就是说,学习不能只学皮毛,要学精髓。

一个博士初到一公司,有一天与甲乙两个同事去钓鱼。一会儿,甲同事上厕所,只见他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的厕所。再过一阵,乙同事也是如此上厕所。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

再过一会,博士也内急了,但绕道去对面厕所非得走十分钟不可。博士生又不好意思去问同事,心想自己是博士生哪,不信就过不去,于是也起身往水里跨。只听咚的一声,博士栽到了水里。

原来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两个同事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而这傻博士学其皮毛,所以闹了笑话。

这个博士读书肯定很行,但读书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也有非常可怕的一面,即读书的过程很容易成为一个人主体意识或目标感丧失的过程,很容易使“我”与书的关系发生异变:本来是“我”读书,“我”在书中学习和发现于己有益的东西,使“我”更加丰富和强大。实际过程中“我”却经常可能被书所占领、所改变、所驾驭,“我”本身逐渐消失,成为一个任书主宰、随书逐流的被动体。

要么忘了读书的本来目的,发现读书本身就是一件其妙无穷的乐事,沉醉其中不能自拔。这也是为什么读书人难以在行动的世界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谓读书,不过让别人的思想在你脑袋里跑马。那么,还不如让你的思想就像马一样跑起来!

诸葛亮在战群儒时就厉声呵斥东吴那些迂老夫子:“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一个管理者,不仅要学书本知识,还要学社会知识、生活常识、人情世故等等。只有这样学习,才能学到精髓,避免不懂装懂。 SmTS93BeltUOpE8HsDl/g0kuXYYnh6VGOcnjXfYeqIZNtm5qRYEOPH2UYB0ABJl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