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蓦然回首

这本书中所介绍的盛寿考(见图1-1),是我中学时的一位同学。

图1-1 盛寿考在松花江畔 1966年初夏

他很不幸,英年早逝,只活了29岁,便结束了短暂的人生,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去世已经45年了,但对于我却是终生无法忘却的。

当我进入古稀之年,往事在平静中开始返璞归真的时候,他是那么清晰地站在我的眼前。

他是一位称职的中学美术教师。

他没有进过师范院校读书,也没有到过美术院校进修。高中毕业之后,他以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坚实的美术基础,通过推荐和试讲,获得担任初中美术教师工作的资格。

十年任教生涯里,他一面教书,一面自学,刻苦实践,不断探索,坚持不懈地在美术教育的园地里劳作着,从不满足于已有的进步。

他在美术教学方面,可以说是敬业、执著、尽力的。他常说:“做一名称职的教师是很不容易的。”他的这句话,内涵丰富,寓意深远。

他是一位有责任心的教师,他把“称职”二字看得非常重。他既没有突出的业绩,又没有杰出的创作,他淡泊名利、平实内省,遵循着良心的准绳认真教学,凭借着对美术热爱的情感对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

他以真诚和质朴的态度对待艺术劳动,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不断地学习,乐观地对待困难和挫折,笃诚地工作。

我和他是在1954年相识的,当时为了交流和促进学习,经常互相交换各自的绘画习作。因为我喜欢他的作品,所以很珍惜,多年来保存着他的许多绘画和篆刻习作。他去世之后,我又收集到一部分他送给亲人、朋友和学生的习作,经过整理和装裱,集中起来。许多朋友看过之后,认为这些作品独具特点、值得一看。

我觉得有必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普通中学美术教师的心路历程。他因贫困而未能进入高等美术院校接受专业教育,但通过刻苦自学来弥补;他在生活条件艰苦的农村中学,克服多方面的困难,坚持美术课的教学。我敬佩他为人为学的品质和风范。我想,他的经历和他留下的习作,对于那些正面对困难但不放弃,正在刻苦自学和勤勉工作的青年,也许会有一定的教益,所以记述了他的这段生活,选编了他的习作,结集出版,也是对故人的纪念。

本书中的习作,虽然只是他遗留下来的一小部分,但还是可以从中看到他坚忍不拔的毅力,反映了他的情感世界和艺术追求。

特别是在那个年代,能默默无闻地坚持这样画画的人并不多。

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他的画没有参加过展览,也没有发表过。他极少保存自己的画作,大多都送给了朋友、同事和学生。因而在他的遗物中只有构思的草稿,找不到几张完成的画,所以收集和整理他的画很困难。

本书中选印的习作,主要是从1955年到1965年他的画与印,其中大部分是他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完成的。

艺术是他的生命。在那饥馑的年月里,面对着各种困难,他没有惶惑,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在教师的岗位上恪守职责,孜孜不倦地坚持绘画、书法、篆刻的研习和教学。

天道酬勤,他在艺术学习上是勤奋的、肯下苦功的,不仅实践,还有冷静的思考。因而,他的进步是显著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

关于他的许多事情,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很平常的,但对于我来说却是无法忘记的。因为他的事业心和对生活的态度,都曾经启发过我,感动过我,也激励过我,如果真的想忘记,除非远离这个世界而去。他对我真诚的关怀和无私的帮助,朴实无华,温暖知心,鼓舞我去生活、去工作、去学习。

我想,到任何时候,人间都需要珍惜这种感情。

虽然斯人已逝,但这种情感将伴随我的终生,永不释怀。

在人生漫长的道路上,特别是在我的青少年时期,也是成长的最重要时期,受到的影响是来自多方面的,除去父母之外,印象最深的还有老师、同学和朋友。这种影响既有直接作用的,也有潜移默化的,很自然地渗透到思想和行为之中,而且能够留下长远的记忆,丰富我的思想意识。

从他们的言传身教之中,我逐步认识生活;从他们立身行事的实践活动中,我的思想得以启发。可以说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今天的我;没有他们的关怀和鼓励,也许我在困境中会因止步退缩而虚度年华。

人老了,怀旧总是很自然的,怀念年轻时与老师、同学和朋友之间的情谊,感到格外温馨和亲切。我很珍惜记忆中许多平凡而亲切的人与事,感到其中不仅有一种无私的关怀,而且有一种无言的激励。他们在冥冥之中永远凝视着我,关注着我,鞭策我认真负责地生活,尽心尽力地工作,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我常常想,不能辜负他们的情谊,因为在我身上还寄托着他们的关切和希望。

我经常会很自然地想起过去所遇到的和交往过的朴实而善良的人们,在我困难的时候,他们给予我帮助和支持;在我彷徨时,他们给予我指教和引导;在生活中和学习上,他们用行动影响我。在这些人之中,最使我难忘的是盛寿考这位同学。他是我在高中读书时期认识和结交的同学和朋友。

他是我的学长,也是我终生难以忘怀的良师和益友。(见图1-2)

图1-2 盛寿考22岁时 1959年

当我感觉记忆力开始要衰退的时候,我必须抓紧时间赶快提笔把它写出来,尽管语言絮叨、散乱,还有重复、颠倒,甚至词不达意,但往日的回忆是真切的,特别是那些令人难忘的事,一直是魂牵梦萦,环绕在我的心中。于是,我就信马由缰地开始写,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感慨系之。

盛寿考是1937年4月13日(农历三月初三)出生的,原籍山东省莱州市(1988年之前称为掖县)西由东南村。他成长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为生活所迫,1942年,在他5岁的时候,他随父母到哈尔滨市谋生。他的父亲在油坊做工,1954年油坊倒闭,父亲失业后与母亲带着弟弟和妹妹回到山东老家务农。

1953年,盛寿考考入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当时称为第二中学),开始读高中一年级,升入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全家迁回山东老家,他因不愿中断学业,于是自己一个人留在哈尔滨市读书,过早地开始了独立的求学生活。

1956年7月高中毕业后,盛寿考开始担任初中美术教师工作,直到逝世。

1966年7月21日早晨,盛寿考在他任教的三十一中学附近的水塘中洗澡,因水凉导致腿部抽筋,不慎溺水身亡。(见图1-3)

图1-3 盛寿考和学生在水塘边 1964年

那片水塘,是他课余休息时,喜欢散步的去处,也是他在画中曾经多次描绘过的地方。(见图1-4)

图1-4 学校附近的水塘(水彩画) 13.2cm×18.1cm 1961年

盛寿考在29岁时,悄然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接到家里来的电报后,从北京匆匆赶回去,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的太平间,见到了盛寿考最后一面。

盛寿考的去世使我感到痛心疾首,如同失去亲兄弟一般。他是我心目中敬重的人,人的一生中,很难能交上几个像他这样坦诚相待、志趣相投的朋友。

在回到北京的那段日子里,他的音容笑貌总在我的眼前浮现。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经历亲人朋友逝世后的悲伤,很长时间都无法解脱。

在他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我去山东莱州看望他的父母。在临近大海的一个偏僻农村的老屋里,坐在油灯下听两位老人叙述盛寿考的过去。

盛寿考是家里的长子,从小在困难的环境中长大,艰辛的生活使他的思想过早地成熟,很小就懂得孝敬父母,知道家中的困境,体贴和理解老人的艰辛。对于简陋的生活条件没有任何怨言,觉得老人维持一个大家庭的生活很不容易。他过早地形成了忧患意识,分担着父母的精神压力。

两位老人还谈起盛寿考从童年时代便开始喜欢画画,并且对画画爱得入迷的往事。因为家里穷,买不起纸,所以他在地上画,在墙上画,在很难得到的废纸的背面画,画他看到的东西,画他想到的东西,画得尽情的时候,脸上露出愉快的笑容。

在盛寿考家里的十几天,我的心情一直很沉重。虽然人已经离去一年了,但他的父母仍然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之中,特别是我的到来,又引发了他们对往事的追忆。盛寿考父亲忧郁的目光和母亲伤感的眼泪,使我眼前又闪现出盛寿考那淳朴的形象,还有他的那些作品留给我的直觉印象。(见图1-5、1-6)

图1-5 老家院子中的一角(水彩画) 27cm×19cm 1959年

图1-6 心中的家园(中国画) 22.2cm×32.3cm 1960年

深夜,海风吹打着窗户纸飒飒作响,我躺在盛寿考当年出生的草屋土炕上,久久不能入眠。从那时候开始,我萌生了一种想法,希望有一天能够把他平凡而短暂的人生写出来,和他的画作编在一起出版,让更多的人看到他的作品,知道曾经有这么一个默默无闻的青年人,他如何诚实地对待自己所热爱的艺术。他在广袤的土地上辛勤耕耘,虽然并未取得丰硕的收获,但他那厚重沉实的情感是十分可贵的,他的品德是高尚的。

1979年7月,我的老同学张秋萤到北京出差。他是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的美术理论研究的学者,因为都是哈尔滨第三中学的校友,所以他对盛寿考也比较熟悉,到我家来时,谈到盛寿考,也为其英年早逝感到惋惜。

我把保存的盛寿考所有的画作和资料都拿给张秋萤看了,他也为之动容。回到哈尔滨之后,他于1979年8月6日给我写了一封信。读过这封信之后,我更加坚定了要写盛寿考故事的决心,因为盛寿考虽然只是一位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师,但他热爱自己的职业,在基础教育的岗位上,有所追求,并为之不停息地劳作,在为人和治学的许多方面,都有后世学子值得学习之处。

我一直保存着张秋萤的这封信,因为他在鼓励着我,也在督促着我。有时看了盛寿考的画,再找出这封信看看,我深知应该义不容辞地把这件事情圆满完成。

张秋萤的信是这样写的:“说到这里我想到了寿考,他大概也是因为在维娜神那里索取得太多,而被过早招回了。两天来我的脑海里总是闪动着寿考作品的直觉性的印象和色彩,他的东西化净得太厉害、太空灵了,这些东西都是些美妙的谜,我不知道他怎么会那么构思,怎么会产生那样的彩色感觉。我看了他的作品感情很抑郁,自然主要还不是缅怀这个天才的夭折,而是他的作品深沉得使你透不过气来。你干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你对寿考作品整理得那么认真,对它们是那么珍重。这么多年了,世事已几经反复,而你却始终不移。你的情感和人格的高尚,使我非常震动。永善,一个人,是个人,是件实在不容易的事。”

尽管盛寿考已逝世四十多年了,但当年的老同学们在相会的时候,常常会提到他、想念他。同学们都很钦佩他的为人,特别是他对基础美术教育工作的执著,在艰难困苦中对生活的热爱。他对待人生的态度是那样平和而自然,认真负责却又随遇而安,积极努力却又从不勉为其难。至于他所热爱的美术,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他每天要完成的“闲课”,完全自然地融入他的生命之中。

盛寿考与人相处的态度是友好而诚恳的,尊重他人,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对待同学和朋友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总是平心静气地帮助化解和克服,从来没有豪言壮语,而是冷静地提出意见供人参考,如细雨润物,决不强加于人。

我很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曾经有这样一个平凡的人,他是怎样对待理想的。当他把一颗赤诚的心奉献给所从事的美术教育事业,尽管他面临重重困难,却没有退缩,更没有放弃,而是全身心地致力于学业和工作,在勤奋中进步,在磨炼中提高。同事们对他的评价也很准确到位:“他尽力了,很不容易!”

此外,他还留下部分绘画习作的手稿,从这些手稿中可看到他在学习过程中所留下的脚踏实地的印迹,也是值得回顾的,可以引发人们的深思。

我永远不会忘记,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对我的关怀和帮助,在困惑的时候,他给我的点拨和建议。他教我在学习中,一定要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要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这些都是在学习中长久起主导作用的理念。

中国传统道德中常讲“知恩图报”,我却无以报答。他过早地远行,离开了这个世界,我只能回望以往他走过的路上留下的足迹。怀念他的时候,打开记忆的窗子,重温往日逝去的光阴中,一件件值得记取的事情。

最近,在诸事纷扰之中静下心来,翻开他遗留的旧时画作,睹物思人,循着时序和心路的小径,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零乱而不成章节,当然更谈不上体例了。这正如荡一叶小舟,随波逐流,伴着记忆和思绪的起伏,任其漂泊。所写的无非都是一些青少年时代的往事,呈献给满头华发的同学、朋友和亲人们;更主要的是献给那些有兴趣阅读这本书的并不相识的青年人。(见图1-7)

图1-7 荡舟松花江上(水彩画) 16.8cm×20.8cm 1959年

希望通过这些平常的事,读者能够了解过去那个年代的同学和朋友之间存在过的真情和友谊,同时也认识这位淡泊名利的年轻的农村美术教师,他的优良品质和直面生活的态度,也许会对我们有所启发和教益。

人们常说伟大的人物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而且可以影响更多人,甚至在历史上发挥长久的作用。而一个平凡、正直的人,同样可以影响他周围的人,虽然范围没有那么大,人数没有那么多,时间没有那么久远,但是这种切近、直接、亲和、自然,也是不应忽略的。

盛寿考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这里记叙的也都是他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凡人小事”。他的经历不同于那些成就卓著者可以昭示人生,那么令人神往。他实在很平凡,也就容易和普通人贴近。他的人生道路和奋斗的精神,对于普通的人,也许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正因如此,我愿意向读者介绍他,因为他是一个真实而自然的人,一个朴素而平和的人,一个可以诚恳相处的人。盛寿考认定的是一个普通人纯正的价值取向,热衷的却是艺术教育的人生情怀。

盛寿考为人为学的品质,待人处事的态度,与他父母对他的影响分不开,与学校老师对他的教育分不开,也与他的读书,以及对“以德修身”的传统道德的学习分不开。他总是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他人,他觉得这是做人的本分。所以遇事处世,或淡然处之,或欣然为之。我想,他的道德修养即使在当今浮躁盛行的社会环境中,也会引发人们的沉思和赞许,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善良、诚实、勤奋对于无论从事任何工作的人,都应该是人类良知的体现,更是一种美德。

为了写这些回忆的文字,2009年10月我又一次回到哈尔滨,重访母校第三中学;并渡过松花江,到盛寿考工作过的三十一中学寻访旧迹,试图追念和唤回往昔更直观和亲切的感觉和印象。

母校依然庄严辉煌,耸立在霁虹桥前,楼宇和校园依旧,但老师都是新人了。他们很客气地接待了我这个老校友,打听到我们当年的老师,有的已经退休二十多年了,也有的已经故去了,这种物是人非的情景令人凄然。听说在郊区建起了现代化的新校园,我没有去看,因为在我的心目中,这里才是我和盛寿考的母校。

来到江北三十一中学的门前时,我感到愕然,这里已不再是农村,不是我记忆中盛寿考工作过的地方,我记忆中的一切原本不是这样。听说最早盛寿考在建校时参加建设的平房教室,在1993年被大火烧毁了;作为学校最初基础构成部分的大庙,因年久失修,也早已坍塌殆尽了。(见图1-8)

图1-8 三十一中学的一角(水彩画) 35cm×26.8cm 1962年

盛寿考溺水身亡的那个大水塘早已不复存在,这里已经填平,后来盖起了许多平房。在原校址的西边,建起了一幢高楼,这就是新的三十一中学。我在校园和教学楼中茫然四顾,漫无目的地走着,眼前的一切完全是生疏的。我和现在的老师们谈起盛寿考,他们都不知道这里曾经有过一位从开始参加建校,一直在这所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直至1966年在这里去世的教师。除了退休的老教师和职工,在这所新的学校里,没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有过一位名叫盛寿考的老师。

我感到很怅惘,信步来到松花江边,看江阔云低,秋风萧瑟,心里觉得凄清伤感。我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感慨,时间确实是这样无情,过去的就永远过去了,遗憾的是连一点旧迹都没留下;世情就是如此淡薄,剩下的也只有断续的回忆,还有盛寿考留下的已经褪了颜色的图画。(见图1-9)

图1-9 暮霭中的望火楼(水彩画) 19.1cm×26cm 1960年

时值深秋,遥望松花江上飘移的云层和东逝的江水,触景生情,回想起已经远去的青少年时代,如同梦境般,恍若隔世,真希望能在梦中唤回那永远值得珍惜的往日的记忆。 DGxDFt+kXhmvMhWSrleC/kbM/tGopZnIHdLx55GmZ0hzz2phLRjXvUNtGyfESy8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