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3点钟,按照事先的约定,我来到初三(4)班教室,听李创弟老师讲课。
创弟老师今年36岁,长得浓眉大眼,虎虎生威,是个非常帅气的青年。第一次和他接触,就感觉到他谈吐文雅、乐观豁达,是个值得交往的人。创弟老师任教语文,是仙庵中学骨干教师之一,也是我在这里认识较早的一位老师。此后,我们成了挚友。
他这次上的课文是一篇驳论文——《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作者鲁迅先生针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悲观论调作出了有力的批判,写下了这篇著名的驳论文,以振奋民族自信心。
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大致如下:
一、教师提问:
1.文章哪个地方摆出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观点?(学生朗读课文中第一段)
2.文章对对方进行反驳的部分在哪里?(指名一学生读)
3.作者自己提出的观点在哪里?(指名一学生读)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齐读课文。
四、学习分段及概括段落大意。
五、重点问题探究:
1.对方的论点是什么?有什么漏洞?
2.作者提出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用什么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课堂板书如下:
由于另有任务,我只听了第一节课。创弟老师的这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创弟老师特别注重朗读。据我统计,这堂课先后有5次朗读教学,从方式上来看,分为教师范读、指名朗读、分组朗读、集体朗读等,可谓丰富多彩。在教学中,朗读课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来深圳做示范课时曾亲口嘱咐我:“要把朗读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我仔细揣摩过这句话,觉得很有道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只有用心去读了,就会在读中得到感悟,在读中明白事理。为此,我根据后来的教学实践,专门写了一篇《读中感悟,读中明理》的文章。一些语文教学专家也曾多次呼吁“少分析,多读书”,有些篇目甚至可以“以读代讲”。
第二,创弟老师的这堂课抓住了重点,逻辑性很强。由于年代久远,这篇文章在文字上有些艰涩,但通过多次朗读,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就比较通透了。创弟老师巧妙地运用了“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了文章内容。在这个前提下,创弟老师抓住重点进行第二步教学。他先让学生找出对方的论点及论据,再让学生找出己方的推断及观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众所周知,学习议论文的要点是要明白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由于这是一篇驳论文,因此文章会有两个论点。创弟老师紧紧抓住对方论点和己方论点展开分析,让学生找出对方论点的错误,再找出己方论点的依据。虽然因只是第一课时的关系,己方论点尚未展开探究,但从第一个环节来看,课程的设计是很有条理的。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创弟老师的板书。本课的板书不仅字迹工整,且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显示出其比较成熟的教师素养。
在听课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也引起了我的注意。
首先,是回答问题的表现。我发现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和其他班级一样,很少有人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起来回答的同学几乎都是教师点名的。这和我在初三(1)班听柯主任讲课时看到的情形几乎一样。
其次,是上课的注意力问题。我发现普通班的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差异很大。爱好学习的同学十分认真,一直随着老师的教学进程认真学习。而有一些同学则心不在焉,从上课的第一分钟开始就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了。坐在后排的几个男同学大概注意到了我的到来,显得有些拘谨,拿出书本装着认真听讲。但一名卷着头发的男生还是经不住诱惑,偷偷拿出一本小说来看,隔不了多久就会悄悄地瞟我一眼。他见我没什么反应,于是大胆起来,索性把书放到桌面上来看。
据创弟老师讲,这种现象在课堂上早已见怪不怪。毕竟这是普通班,不愿学习的人比较多。显然,这样一种学习现状在很多班级普遍存在。学生厌学,绝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态度问题,一定有更复杂的社会因素在主导,比如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网络游戏、朋友交往等,这些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还有一个现象也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同学们的普通话水平亟待提高。受方言的影响,潮汕地区学生的普通话普遍不标准。尽管课堂上老师一再指正,但一时很难扭转过来。我做了一下归纳,同学们的发音大致有如下特点:
一、前、后鼻音相反。一方面,是把前鼻音读成后鼻音,例如:“钱”读成“强”、“严”读成“杨”、“谦虚”读成“枪虚”;另一方面,把后鼻音读成前鼻音,例如:“看相”读成“看线”、“强大”读成“钱大”、“将军”读成“监军”等。
二、儿化音读成平音。例如:“二”读成“扼”、“而且”读成“俄且”等。
三、声母h、f不分。例如:“改革开放”读成“改革开晃”、“刮风”读成“刮轰”等。
四、韵母i、ü不分。例如:“去年”读成“气年”、“吃鱼”读成“吃姨”。
五、声母n、l、r不分。例如:“男人”读成“蓝人”、“光荣”读成“关龙”等。
看来,纠正学生发音的任务还很艰巨,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一次亲身体验,一次虚心学习,对我来讲,又是一个很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