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009年9月5日

今天下午第五、第六节课,我给同学们上了一次写作课。这是我在仙庵中学上的第一堂写作课。柯主任和语文教研组长林加明老师也来到了班里听课。

这次写作课的内容是续写《清兵卫与葫芦》。考虑到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特点,我在备课时做了针对性的设计。但学生的反应会是怎样呢?这堂写作课的效果又会是如何呢?我难以预料。

为了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提高对写作的认识,我决定先从写作的意义谈起。我以“立言不朽”的古代写作价值观为中心,举出了司马迁的例子。我从司马迁“因言获罪”谈起,谈到了他生不如死的痛苦、知耻后勇的雄心及名垂青史的壮志,谈到了他的鸿篇巨制——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意义。同学们完全被吸引了,听得津津有味。我在开学初认识的第一位同学李杰龙坐在最后一排,他异常专注,眼睛都不眨一下。

接着,我举出了深圳市育才中学郁秀同学的例子。郁秀曾是育才中学的一名学生,在高中阶段因创作了一部长篇校园小说《花季·雨季》而引起轰动。该小说公开出版后,销量达到100多万册,并被拍成电影广为流传。郁秀同学也以此为起点,在此后又写出过几部较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同学们听后,触动很大。他们也许从未想到,一个中学生竟然能够取得这样大的成就,而这竟来源于平时的写作活动。同学们的眼里闪出了耀眼的光芒,我知道那是希望之光,是写作的热情之火。

在强烈的写作诱因的作用下,我因势利导,把话题转移到了《清兵卫与葫芦》的续写训练中来。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小说中的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迫放弃了,最终转向了绘画。那么,他对绘画的爱好能否坚守住呢?父亲对待清兵卫的态度有没有可能发生变化呢?我要求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不拘一格地设计出合理的构思。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听了,议论纷纷,跃跃欲试。在众人的掌声中,我请了几位同学起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一名同学说:清兵卫对绘画的爱好虽然坚守住了,但并没有取得多大成就,原因在于他父亲的阻拦。虽然清兵卫在绘画领域有了一定成绩,但专制的父亲没有让他继续深造,而是带着他到处绘画卖钱。就这样,一个“天才少年”便因缺乏大师的指导而被长久地埋没在人海之中。这个构思很符合原文的思路,也很符合实际,结局有点《伤仲永》的感觉。我鼓励他好好写,写出符合人物发展规律的小说来。

另一名同学则说:清兵卫对于绘画的爱好不仅守住了,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开始,他父亲认为他爱好绘画和爱好葫芦一样是不务正业,但一次偶然的事件改变了他的看法。他父亲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似曾熟悉的葫芦竟然被拍出了天价,而经打听后得知,这个天价葫芦竟然出自自己的儿子清兵卫之手。为此,父亲懊悔莫及。从那以后,父亲对于清兵卫的看法完全改变了。清兵卫在父亲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生,在绘画领域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是一个多么新奇的构思啊!同学们听后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连坐在后面听课的柯主任和加明老师也禁不住点头称许。

另一位同学的构思更为奇特: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剥夺后,在绘画的爱好上又遭到了父亲的横加阻挠,于是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在出走途中,清兵卫遇到了一位著名画家。画家发觉了他的绘画天才并对其精心调教。数年后,清兵卫成了一名知名画家。

多么新奇的想象,多么精妙的构思!全班同学都兴奋得鼓起掌来。同学们互相借鉴,互相探讨,气氛十分热烈。在我的要求下,同学们很快便拟好了提纲,开始了现场写作。

也许是想象的内容太丰富了,教室里传来的只是同学们笔下的“沙沙”声。第六节课的下课铃声响了,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写完。幸亏是放学时间,我得以拖了一会儿堂。我明白,同学们太想写好了,怎么可能轻易停笔呢?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学习写作,技能、技巧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莫过于写作的热情和写作的冲动感。没有想写、要写的强烈愿望,没有非写不可、非写好不可的迫切要求和责任感,再好的技能技巧也难以奏效。更不必说下笔千言,感人肺腑了。” 第一堂写作课结束了,从同学们的表情来看,似乎都有一种巨大的成功感。我期待着快点阅读这些小小说家的作品。

当天下午,这个愿望便实现了。我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果实。我特意挑选了胡晓虹同学的现场作文,与大家共享。


6b0tK31eKpXoEdk2XzxfHRidcxRkLcyZ09e/MAb66+SBpxmzlHqpZlUddQCrYGo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