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民间成人礼俗

一、成人礼概述

成人礼又称“成丁礼”,是人生习俗中的一种礼俗。通过了成人礼仪式,经过某种独特仪式的洗礼,表明男子、女子已经成年,在人生旅途上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成年阶段,已成为社团的正式成员,可以成家立业了。世界上每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有过成人礼这种人生习俗,如汉族历史上的“冠礼”等,只不过各个民族成人礼的具体内容与形式不同罢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的民族已渐渐淡化了这一礼俗。

但时至今日,世界上仍有不少民族保留成人礼活动。比如多哥的巴萨族,女子在月经来潮后就要在肚皮上深深地划一刀,以此标志她闯过了人生这一关进入成年。在坦桑尼亚,同有些非洲国家一样,青年人在步入成人时要举行一种仪式,即“割礼”。所谓“割礼”,就是对男女的生殖器官施行某种手术并为此而举行的礼仪。中国回族男子也有这种成人礼俗,回族同胞称之为“耐损”。“耐损,回人大庆事也。凡男子之年未成丁者,十五岁以下,必于其生殖器小割一刀,曰耐损。择日,请阿浑至其家,为割之,亲友咸贺,有以礼物馈遗者,富家置酒馔,留贺客饮。”

不仅仅是回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很多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成人礼俗。成人礼在《仪礼》中被称为“士冠礼”,现在民间仍称“冠礼”,即通过某种仪式,使青年取得成人的资格,准备进入相应的社会阶层集团。这方面的礼俗,今天仍在饮食艺术和服饰艺术中保留和传递着。

二、中国部分少数民族的成人礼俗

1.瑶族的成人礼俗

度戒是瑶族男人的成人仪式,是瑶族特有的一种习俗,是瑶族男人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神圣的一课,比娶新嫁女还要隆重。瑶族并不认为十八岁是成人的年龄,在他们看来年龄无论大小,只要度戒过关,就是男子汉,就得到了神灵的保护,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可以担任全寨的公职,获得男性人生的社会价值。没有度戒或度戒没有过关的男人不能算是真正有价值的男人,他们不但没有社会地位,也得不到姑娘的爱慕,甚至找不到老婆。年长者如未举办度戒,必须找机会补办。可以说,度戒在瑶族的社会生活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云南西双版纳瑶族青年一般在十六七岁时举行“度戒”仪式。每个成年男子都要经过此仪式才能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才可以参与一切村社活动,具备选举或担任村寨头人的权利或资格;才能获得神灵的庇护,死后方可列入“本家祖先”,并可接受香火供祭。不经度戒或度戒未过关者,不算真正的男人,没有资格谈情说爱,难以得到姑娘的爱慕,终生被人歧视。因此,男子对度戒极为重视。过去,度戒要接受“上刀梯”、“踩火砖”、“跳云台”等多种考验,以培养男孩具有男子汉的勇气和力量;现在,度戒仪式逐渐简化了,“跳云台”成了最重要的内容。

举行仪式前一个月,受戒者便每日净身素食,严守诸多禁忌,为度戒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度戒仪式由师公主持。举行仪式时,人们在村寨外的草坪上搭一个6米多高、上窄下宽的方台,称之为“云台”。云台由四根木柱支起,一边用横木扎成木梯,云台下结一张藤网或铺以稻草、棉被。

“度戒”仪式以“跳云台”为主。受戒者在师公引领下沿木梯登上云台,等师公念完戒词,受戒者便发誓不杀人放火、不偷盗抢劫、不虐待父母、不陷害好人等。发誓完毕,师公掷火于水碗内,表示如有违犯,命运便如火入水而灭。然后,受戒者双手交叉抱膝,全身蜷曲,从云台上勇敢地一翻而下,滚落在台下铺设的藤网或稻草、棉被上。滚落下来后,如果男孩双手依然能紧抱双膝,说明度戒成功;反之,则视为度戒失败。度戒失败的男孩不仅要被人耻笑,而且也意味着他在族中失去了作为男人的尊严,也没有权利娶妻生子。

这个颇为惊险的仪式象征着受戒者从天而降,其生命从此便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度戒成功的男子,可以公开参与各种社交活动,自由择偶,成家立业。瑶族“度戒”仪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自始至终贯穿着本民族的传统道德和戒律条文训导,并借助这一形式给即将走向社会的男子灌输传统道德思想,使受戒者在人生转折关头受到教育和熏陶。

度戒虽然只是一个礼仪,但是里面却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瑶族男子从度戒中接受的规矩、戒律影响着他们的一生,有着深刻的人文价值。这一成人仪式对瑶族人学习、继承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彝族少女的成人礼俗

彝族的成年礼主要是为女性举行的,以女孩的“换裙”仪式最具代表性。“换裙”,凉山彝语叫“沙拉洛”,意为脱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彝族少女在“换裙”之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梳的是独辫,耳朵上挂的是穿耳线。“换裙”仪式举行之后,就要穿上中段为黑色(或蓝色)的三截拖地长裙,原先的独辫要改梳成双辫,并要戴上绣花头帕,挂上耳坠。

“换裙”时间是根据少女的发育情况而定的,一般选在十五至十七岁,多选择单岁。因为在当地彝民看来,双岁“换裙”会多灾多难,终身都会不吉利。至于“换裙”的具体日期,则要请老人好好地择算,最后定下吉日佳期。

届时,女孩家要宴请亲朋近邻,请一位健康多子的妇女为女孩换上成年妇女穿的红、黑(或蓝)、白色三截相连的百褶裙,并换下女孩原先所穿的红白两色的两截童裙;随即要将女孩原先脑后的独辫从头顶中间分开,梳成双辫,戴上头帕;再将女孩原先的穿耳线取下,换上银质耳坠。参加仪式的亲朋和近邻则说一些表示祝福的俏皮话。

举行“换裙”仪式后,意味着女子已经成年,少女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赶场、看赛马、交朋友、谈恋爱了。如果与男性发生性关系,只要不违反等级和血亲的限制,一般不会受传统习俗或道德的谴责。若女子怀孕,男方赔礼或结婚即可。

反之,“换裙”前的少女是受到严格保护的,他人不准调戏,更不能奸污,少女也不准与男子非法同居;如发生此类事件,必将受到传统习俗或道德的谴责或惩罚。

3.普米族的成人礼俗

普米族少年儿童与成年人的年龄界限为十三岁。十三岁前,男孩和女孩均穿长衫,腰系一条布带。到了十三岁,举行完“穿裤子”、“穿裙子”仪式,即成人礼后,才能改换装束,步入成年人的行列。从此以后,男孩的衣服是右襟短衫,下为长裤;少女上衣为右襟短衫,下为百褶裙,腰系彩带,头上缠牦牛尾编成的假发结。

普米族的成人礼多在春节时举行。仪式多由母亲或舅舅主持,简朴而热烈。届时,全家人围坐在烈火熊熊的火塘周围,怀着喜悦的心情注视着这一场面:成年儿童走到火塘前的神柱旁,双脚踩在猪膘和粮袋上。猪膘象征财富,粮袋象征丰收,意味着长大后有吃有穿,生活美满幸福。如果是男孩,还要右手握尖刀,左手拿银元。银元象征财富,尖刀象征勇敢。如果是女孩,则要右手拿耳环、手镯等装饰品,左手拿麻纱、麻布等物品,象征着可享受的家庭权利和应承担的劳动义务。接着由巫师向灶神及祖先祈祷,由舅舅或母亲换下他(她)的长衫,给他(她)穿上短上衣、长裤(百褶裙)。换装完毕,大家都要赠送给他(她)一点礼物,以示祝贺。小伙子(姑娘)也要向灶神和亲友们一一叩头、敬酒致谢,并希望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上继续得到他们的保护与帮助。此后,成年的小伙子或姑娘就可以参加集体的生产劳动和各种社交活动了。

据说普米族为年满十三岁的孩子举行“穿裤子”、“穿裙子”仪式的习俗由来已久。相传当年忽必烈攻打云南,路过四川西部时,有两位年仅十三岁的普米族少年随军南下,出生入死,英勇善战,深得忽必烈的赏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同时也为了教育后代,便于每年的新年为十三岁的儿童举行成人礼,祝福他们健康成长,将来成为有志之士。从此,这种活动便相沿成习并流传至今。

4.纳西族的成人礼俗

纳西族的成人礼一般称作“穿裤礼”与“穿裙礼”,女孩称“穿裙礼”,男孩称“穿裤礼”。在成人礼以前,男孩、女孩都只穿用麻织的长布衫,不穿裤子、裙子。

纳西族的“穿裤礼”与“穿裙礼”都在正月初一举行。正月为岁首,之所以定在一年之始的正月初一早上举行,与神话传说中的“象征新生命开始”有关,也是为了更加隆重热烈,使受礼者终生难忘。

成年礼要在自家的“母房”里举行。纳西人一家一个大院子,“母房”其实就是大院子的正房,正房里立着两根柱子,左为男柱,右为女柱。这两根柱子是用同一棵树做成的,树的上节作男柱,树的下节作女柱。纳西人举行成年礼时,男孩必须站在男柱旁举行仪式,女孩必须站在女柱旁举行。

女孩的成年礼——“穿裙礼”异常隆重,整个家族都要参加。仪式由女孩母亲或属相与女孩相符的女人来主持。举行成年礼的女孩儿双脚踩在猪膘肉(象征财富)和盛满稻谷的竹箩(象征丰收)上,手里拿着纺轮、梭子(象征承担家务)和项链、耳环等(象征容貌美丽),以示女孩成年后吃穿无忧、手巧能织、生活幸福。

仪式首先从手捧裙子的祖母开始,她把裙子在女柱上挂一挂,表示家门又有了顶梁柱,再往房门上摔打几下,以示打掉了不洁和邪秽,并向孩子祝福。随后,母亲为女儿脱去旧的麻布长衫,并为她穿上新上衣和美丽的裙子,系上绣有花卉图案的腰带。待女孩穿上新裙子后,纳西人的巫师——东巴要为她向祖先神灵祈福,并把一根吉祥的羊毛绳拴系在女孩儿的颈脖上。当仪式结束时,再将这根羊毛绳挂于神位旁的木棍上。纳西人认为,羊毛绳能拴住即将成年的孩子们的性命。同时,羊毛绳是羊的象征,这是要她永远不忘以游牧、放羊为生的纳西人祖先。穿上新裙子的女孩还要给狗喂食,并说:“狗能活六十岁,人只能活十三岁,咱们换个岁数,我才能长命百岁。”

纳西男孩的“穿裤礼”也很热闹,一开始也要脚踩稻谷和猪膘肉,只不过纳西男孩手中拿的是钱币、布匹(象征财富)和尖刀、长矛(象征勇敢威武),以示他从此吃穿不愁、善于聚财并英勇善战。仪式通常由舅舅来主持完成。纳西男孩穿上象征成年的裤子后,长辈和亲友们要分别向他赠送礼物,而男孩也要分别向祖先牌位、灶神和父母、长辈叩头致谢,然后就静听纳西巫师东巴念诵祖谱,最后还要跟着唱祝福歌。仪式结束后,青年男女通宵达旦地举行舞会。

5.藏族女孩的成人礼俗

藏族对子孙后代的成长非常重视,他们有着本民族独特的成人礼,其中藏族人为女儿举行的成人礼更是有着本民族的特色。

在西藏的一些地区,女孩子年满十七岁,即被认为开始进入成年期。此时,父母要为女儿举行“上头”仪式。举行仪式的时间一般在藏历正月初二,这一天,父母为女儿准备好美丽的服装和各种装饰品,并邀请一位与女孩属相相配、家庭幸福美满并有化妆专长的已婚妇女来替女儿梳头打扮。女孩子小时候梳两条辫子,十三四岁梳三条辫子,十五六岁梳五六条辫子,到了十七岁“上头”时,就要梳几十条辫子。一般是在左右两侧各梳二十条小辫子,中间梳一个大的,并在发尾用蓝色哈达绑上,再把镶有白色海螺及珊瑚等的头饰系上去,这些都意味着能给女孩的一生带来吉祥幸福,这种装扮也象征着女孩已经成熟,是男青年可以追求的一种标志,即女孩子有了这种标志,男青年就可以向她求爱了。因此,举行“上头”仪式时,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祝贺,向她献上洁白的哈达,并郑重地告诉姑娘,从“上头”这天开始她就是大人了,在日后的生活中要像个大人的样子,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稳重。从“上头”仪式以后,女孩就可以参加男女社交,寻找恋人,乃至谈婚论嫁了。

三、汉族男女的成人礼俗

汉族在古代就有成人加冠礼俗,男子称“冠礼”,女子称“笄礼”。朱熹说:“男子年十六至二十皆可冠。”“冠”,即帽子,行“冠礼”,即束发戴帽;“笄”,即束发的簪子,行“笄礼”,即束发,并戴上簪子。男子、女子一般在十五六岁时举行“冠礼”、“笄礼”,以这一仪式宣告男子、女子已为成人,可以成家立业了。这一礼俗至今已延续了两千多年。不过,在很多地方现在这一礼俗已经简化了许多。

比如,在泉州一带,人们就把男子之冠礼推移至结婚时与婚礼同时举行,男子和女子的冠、笄之礼仅作为一道例行的小手续,保留在婚嫁礼仪中,而且十分简单,只要于结婚的当天早晨,双方各请一位福寿俱全的长者,分别用木梳在新郎、新娘的头上象征性地梳三下就行了,俗称“上头”。

尽管汉族各地“冠礼”、“笄礼”已经逐渐简化,但是成人礼仪毕竟在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在全国各地有着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基础,所以,现在许多地方如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都已完成成人节立法,比如,浙江省已率先完成省级立法,其他地区如江西兴国、山东诸城以及中国台湾东吴大学等许多地方和学校都设立了成人节或定期举行成人节仪式。“冠礼”在男子二十岁的时候举行,标志着他已成人,不仅要担负起家中重担,也要担当起报效祖国的重任。“笄礼”在女子十六岁的时候举行,标志着她已经成人,可以出嫁了。“冠礼”和“笄礼”的过程都是“三加三拜”。其中“三加”是加深衣、加阑衫、加公服,代表着子女业已成人,并要担当重担,为家庭增光。“三拜”是拜父母、拜正宾、拜国旗,代表着要感谢父母、感谢师长、报效祖国。如今,在很多地方成人仪式已成为年满十八周岁的中国青年学生的必修之礼。

2007年4月,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青年学生感受中国传统礼仪庄严肃穆的气氛,并进一步了解作为一个成年人进入社会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中山大学举办了“冠礼”表演。男子身穿前襟合围、衣袖宽大的汉服,接受长者“加冠”以示成人。这是中山大学第一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节的重头戏,国粹表演点燃了大学生的怀古热忱,主办方称要让学生在流行元素泛滥的今天体味中国的传统美。

“冠礼”是古代汉族男子的成年礼仪,这次表演严格按照传统礼仪进行复原,并邀请德高望重的长者作为“加冠”嘉宾,对成年男子进行“三加冠”。“冠礼”开始,首先是家长对长者行对拜之礼,邀请其就位;紧接着“成年男子”身着素衣,跪在长者面前接受长者的第一次加冠——“布冠”;加“布冠”之后,“成年男子”避席换衣,换上一身白色的汉服出来,再次跪在长者面前接受第二次加冠——“武冠”;加“武冠”之后,“成年男子”避席更衣,而后身着一袭蓝色的汉服出来,接受第三次“加冠”——“爵冠”。“爵冠”比“武冠”更正式,受冠者戴上“官帽”,给人以文质彬彬的感觉。按照古代冠礼,“布冠”是要让受冠者具备衣食之能,“武冠”则意让受冠者具备基本武技,“爵冠”则希望受冠者具备知书达理之能;三冠连加的礼意在于激励受冠者由卑而尊、不断进取。 xXzC5hKBViks1ZvFKyjPCZS3Xd9F0tt/hXa1zk/h5KIaniUmvwJPGBD3uUlkCl1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