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交际礼仪习俗与语言

中国有着5000年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中国人习礼、懂礼、守礼、重礼,“礼”在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语言反映着社会生活,同时语言又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文化的载体。任何民族语言都承载着该民族的文化内涵。正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恩伯所说:“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 中国人所重之“礼”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的言谈举止、社会交际之中。因此,汉语的称谓词语、社交委婉语、避讳语以及人们生活中有关交际礼仪习俗的俗语、谚语等深刻地反映出交际礼仪习俗对语言的影响。

一、称谓词语

在中国古代,对相识的人直呼其姓名是不礼貌的;成年男子有名还有字,称对方的字表示尊敬,称自己的名表示自谦。在现代,中国人一般没有字,但对长辈不能直呼姓名,要用适当的称谓词语来指称对方。中国人最忌讳不称呼就开口说话,这一点与西方,甚至与东方的日本也不一样,因此,留学生不能把自己国家的习惯用于与中国人的交往上。不用称呼就开口说话,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缺乏修养的不礼貌行为。中国人信奉“礼多人不怪”,开口说话之前,把称呼先说出来,不仅是一种礼貌的行为,而且也是促使交际成功的一种好的途径和方式。那么,如何称呼对方呢?对于称谓词语,我们可以将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亲属关系称谓词语,另一类是社会交际称谓词语。

(一)亲属关系称谓词语

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宗法等级社会,封建的宗法、家庭、伦理观念深刻地反映在汉民族的家庭、亲戚、夫妻之间的称谓关系上,因此,汉语中有着丰富的称谓词语。中国的一部古书《尔雅》在“释亲”一章中较为完备地记录了以本人为核心的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子女、孙子(孙女)、曾孙子(曾孙女)、玄孙子(玄孙女)九代直系亲属关系,而且列举了父族、母族旁系亲属的种种称谓。

汉语的亲属称谓又可分为背称和面称。背称是在正式场合或背后向人介绍时使用的称谓,如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父亲、母亲等;面称是用于当面称呼的,如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爸爸、妈妈、达达(称呼爸爸)、娘等。汉语中的称谓系统非常复杂,这与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伦理观念以及亲疏长幼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汉语中的称谓系统与西方语言中亲属关系称谓词语有着明显的不同。西方语言不太注重长幼亲疏之分和家庭伦理观念,所以亲属关系的称谓较为粗略、笼统。例如,英语中用uncle一词代表了汉语中的伯父、叔叔、姑父、舅舅、姨父;用aunt一词代表了汉语中的伯母、婶子、姑姑、舅母、姨母。夫妻之间的称呼也深刻地体现了家庭伦理关系。除此之外,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也体现在夫妻之间的称谓上。以前妻子称呼丈夫为“相公”、“官人”、“老爷”、“外人”、“掌柜的”等,丈夫谦称妻子为“拙荆”、“贱内”、“娘子”、“内子”、“内人”等。现在妻子多称呼丈夫为“爱人”、“先生”、“当家的”、“孩子他爸”、“我家那口子”等,丈夫多称呼妻子为“爱人”、“太太”、“屋里的”、“我媳妇”、“孩子他妈”、“我家那口子”等。近年来,年轻夫妻之间的称呼则出现了一些新潮词语。比如,夫妻之间称呼“老公”、“老婆”、“亲爱的”、“冤家”、“小傻瓜”,甚至有人开玩笑似地称呼自己的老婆为“总裁”、“CEO”、“老板”等,体现出现代家庭中的主角多为妻子,所以,有人感叹地说:“现在的女孩结婚前要彩礼,结婚后要理财。”总之,称呼也是一种民俗现象,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称呼是不同的。改革开放之初,从台湾回大陆探亲的台胞听到大陆的老夫老妻互称“爱人”,感到好笑,甚至大惑不解。因为在台湾,只有恋爱中的男女或者情人,才称为“爱人”,而在社交场所介绍自己的丈夫、妻子时,一般用“牵手”一词,如称呼别人的妻子,就称“你牵手”,这也是闽南一带的称谓。在社交场合下,一对台湾地区的闽南人向北方人介绍自己的丈夫或太太时,常说:“这位是我的牵手。”此处“牵手”意为“配偶”,与普通话里表示“拉着手”的意义大不相同。

(二)社会交际称谓词语

汉语的社会交际称谓可分为礼俗性称谓、职衔和职业称谓等。

1.礼俗性称谓

礼俗性称谓是一种广泛的非亲属之间使用的亲属称谓。为了表示礼节和亲切,人们常借用亲属的称谓来称呼对方。比如,邻里之间虽然没有亲属关系,但人们总是根据性别和年龄的不同,按照一定的亲属称谓去称呼对方,如王大爷、三奶奶、二大娘、张伯、李婶、赵叔等。甚至对于不认识的人,为了表示亲切和尊敬,也往往用亲属称谓去称呼对方。

(1)对长辈的称呼有:

男性长辈:老大爷、老爷爷、大伯、大叔等,其中文雅一些的称呼有老人家、老伯、老公公等。对男性长辈中传授知识、技术者的称呼有师傅、先生、老师傅、老先生等,其中文雅一些的称呼有老前辈、大师、恩师、师长等。

女性长辈:老奶奶、老大娘,或不用“老”字,称奶奶、大娘、大婶、大妈等。文雅一些的称呼有老人家(也对男性使用)。

(2)对同辈间的称呼有:

男性同辈:对年岁比自己大者称大哥,文雅些的称呼有仁兄、兄长、老兄等。对年岁比自己小者称老弟,文雅些的称呼有贤弟等。

女性同辈:大姐、大嫂(已婚),文雅些的称呼有嫂夫人。

但与山东人打交道,则宜称其为“二哥”,称“大哥”对方反而不高兴。这是为什么呢?据说这是因为武大郎的故事。《水浒传》和《金瓶梅》故事的发生地主要在山东,其中潘金莲、西门庆、武大郎、武松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武大郎猥琐、软弱,尤其是其妻子与西门庆私通,令人感到羞耻,“大哥”在山东一些地方甚至成为“绿帽子”的代名词;而武松的正气、刚烈、疾恶如仇则令人称赞,堪称山东大汉的代表。

2.职衔和职业称谓

(1)对有名望地位的老者的称谓:

①姓+老:这种称呼带有非常尊敬的色彩,常常用于对一些德高望重的老知识分子或老艺术家等名人的称呼。如张老、王老、徐老、郭老。②姓+先生,如马先生、张先生、王先生、徐先生、郭先生等。

(2)一般社会交际的称谓语:

①姓+先生(男性、女性知识分子),如张先生、王先生、徐先生、郭先生等。②姓+职务或职称(当面称呼有时不加姓),如李部长、赵处长、孙科长、常经理、陈教授、王博士、博士、处长、教授等。③姓+师傅(用于称呼具有某种技能的人),如王师傅、徐师傅、郭师傅等。④姓+职业:称呼学校老师或艺术家,如张老师、王老师、徐老师等;称呼医院医生,如张医生、徐医生、王大夫等;称呼律师,如王律师、李律师等。但这种称呼范围比较小,一般也就限于老师、大夫、律师等职业,像工人、农民就不能用这种方式称呼。⑤通称(在不知道其姓名的情况下打招呼),如同志、师傅、先生、叔叔、阿姨、大妈、大伯等。

(三)称谓词语的特点

1.称谓词语中称呼对方和自身有尊称和谦称之别

中国人知礼、守礼、重礼,在称呼中体现了礼仪的要求,称呼对方及对方的亲属一般用尊称、敬称,而称呼自己及自己的亲属一般很谦虚,总是使用谦称。

(1)敬称、尊称。

敬称对方亲属:令尊(对方之父)、令堂(对方之母)、令弟(对方之弟)、令郎(对方之子)、令爱(对方之女)、令亲(对方亲戚)。

当面称他人年幼的孩子:宝宝、乖乖、宝贝儿、令郎、令千金等。

(2)谦称。

对人谦称自己:晚生、学生、徒弟、在下、小人、鄙人、老朽、老粗、兄弟、小弟、愚兄等。

对人称自己的亲属:家父、家严(父亲)、家母、家慈(母亲)、家兄、舍弟、舍亲(亲戚)、舍侄、小儿、小女等。

2.社交称谓词语的意义与特定社会背景有密切联系

以“同志”与“师傅”这两个称谓词为例,新中国成立初期,“同志”是个统称,认识的人,在“同志”前加姓或姓名;而“文革”后,则用“师傅”代替了“同志”。称“师傅”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这是无可争议的,但这一称呼用起来也得慎重。“师傅”一词侧重于称呼匠人等拥有一定技能的人士,对于单位领导或是一些知识分子,最好慎用这一称呼,否则,对方很可能不爱听。再如,对于“小姐”的称呼,旧社会称有钱、有地位的人家中的女子为“小姐”;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文革”中,“小姐”和“太太”因同资本家、剥削阶级等有联系而被禁止使用;改革开放以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又流行“先生”、“小姐”的称呼;但现在有些地方则非常反感这种称呼,如广州等地,随着歌舞陪侍业的发展,“小姐”这一称呼几乎成了三陪女郎的专用称呼,“小姐”这个词终于和“同志”(这一称呼在现代又被赋予一层“同性恋”的含义)一样,彻底被颠覆了。一般的良家妇女忌讳别人称其为“小姐”,在广州、湖南等地就曾因为客人称呼服务员为“小姐”而发生了冲突。

二、有关交际礼仪习俗的俗语

俗语也叫俗话,它是一种通俗并广泛流行于人民群众中的定型的语句,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人民群众成功经验、失败教训、科学知识、生活感受的总结。 汉语中有很多生动形象的俗语反映了民间交际礼俗的内容。理解汉语俗语,对中国人来说并不是太难,但是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由于缺少对中国文化背景的了解和相应的知识文化储备,正确理解和运用俗语并不是很容易。因此,我们在介绍中国相应的民俗文化时,也将反映民俗文化内容的俗语介绍给读者。

【东道主】比喻请客的主人。

【忘年交】即不拘年岁、行辈差异而结交的朋友。同“忘年之好”。

【打官腔】指说一些原则、规章等冠冕堂皇的话对人进行应付、推脱、责备。

【唱高调】说不切实际的漂亮话;说得好听而不去行动。

【唱主角】比喻担负主要任务或在某方面起主导作用。

【侃大山】吹牛,没有目的地聊天。

【恶作剧】捉弄人的使人难堪的行为。

【假惺惺】不真心实意、假情假意的样子。

【拍马屁】向人巴结奉承。

【和稀泥】比喻无原则地调解或折中。

【打圆场】调节纠纷,缓和僵局。

【红眼病】羡慕别人有名或有利而心怀忌妒的心态。

【窝里斗】指家庭或团体内部发生争斗和冲突。

【逐客令】秦始皇曾经下令驱逐从各国来的客卿,后来称赶走客人为下逐客令。

【碰钉子】比喻遇到阻力或遭到拒绝,目的没有达到,还受到难堪。

【墙头草】比喻无主见的人、顺风倒的人。

【敲边鼓】比喻从旁帮腔,从旁助势。

【敲门砖】比喻借以求得名利的初步手段。

【敲竹杠】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或以某事为借口来讹诈。

【走后门】比喻用托情、行贿等不正当手段,通过内部关系达到某种目的。

【三不管】指几方面都不管,从而某个地方或某事没人管。

【耍花招】卖弄小聪明,玩弄技巧。

【踢皮球】比喻互相推脱,把应该解决的事情推给别人。

【万金油】比喻什么都不精通,但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能应付一点的人。

【一窝蜂】形容许多人乱哄哄地同时说话或行动。

【一言堂】多指领导缺乏民主作风,不能听取群众的意见,特别不能听相反的意见。

【应声虫】比喻随声附和的人。

【撕破脸】比喻感情破裂,撕破彼此脸面,公开争吵。

【一面之交】只见过一面,了解不深。

【八字没一撇】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绪。

【板板六十四】宋朝造铜钱,每板六十四文,不得增减。比喻做事刻板,不知变通。

【不打不相识】是说通过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结交相处。

【赶鸭子上架】比喻勉强别人做力所不及的事。

【空口说白话】形容光说话不做事,或光说而没有行动。

【先下手为强】先于别人行动,可以取得优势。

【一个鼻孔出气】比喻态度和主张相同,含有贬义。

【八竿子打不着】比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

【七大姑八大姨】泛指各种各样的女性亲戚。

【临时抱佛脚】比喻平时没有联系,临时慌忙恳求,也引申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有眼不识泰山】比喻见识浅陋,认不出就在眼前的有地位或有本领的人。

【不识庐山真面目】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或本质。

【当面鼓对面锣】比喻面对面地谈判或交换意见。

【干打雷不下雨】比喻光说话不干实事。

【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此地无银三百两】比喻想要掩盖事实反而更加暴露。

【打开天窗说亮话】直率而又明白地说出来。

【打破沙锅问到底】比喻对事情的原委追问到底。

【各人自扫门前雪】比喻各人只管自己的事。

【强龙不压地头蛇】比喻虽然强大,但也压不住盘踞在当地的势力。

【大水冲了龙王庙】比喻自家人损害自家人。

【横挑鼻子竖挑眼】比喻千方百计地挑剔别人的毛病。

【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事情不肯忍耐就会打乱整个计划。

【清官难断家务事】指家庭内部的矛盾纠纷别人难以判处。

【八拜都拜了,就差一哆嗦了】拜:叩头。哆嗦:作揖。叩头作揖是古时候的一种礼节。本条意思是:八个头都磕过了,就差最后一个揖没作了。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步就完成了。多用来指经过很大努力,事情眼看就要成功,只差关键的一步了。

【不看僧面看佛面】僧:和尚。面:情面。佛:佛教徒信仰的对象。本条意思是:即使不看和尚的面子,也要看佛的面子。比喻请看第三者的情面帮助或原谅某一个人。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教】指平日不行善,到有急难时才向佛求救。比喻平时不积极准备,事到临头才急忙应付。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泥菩萨是用泥塑的菩萨像,过江时容易被水冲浸坏,自身难以保全。在这里比喻自己都难以保全自己,当然更无法照顾别人。

【和尚打架——都抓不住辫子】和尚都没有头发,打架时都抓不住对方的辫子。比喻双方都找不到对方的缺点和把柄。

【阎王贴告示——鬼话连篇】阎王是管地狱的神,是小鬼的顶头上司,所以阎王贴告示是让小鬼们看的,告示的内容当然是鬼话。比喻说一些不真实的话,骗人的谎言。

【不眠知夜长,久交知人心】不眠:睡不着觉。久交:相处的时间长。本条意思是:睡不着觉才知道黑夜太长;和人长时间相处才能了解人的心。说明了解人要经过长时间的考察、考验。

【打人休打脸,骂人休揭短】揭短:揭发短处,揭露别人见不得人的事情。本条意思是:打人不要打他人的脸,骂人不要揭发他人的短处。在社会交往中,要注意给人留情面。

【客随主便】客人要听凭主人的安排,不要给主人添麻烦。多用来表示愿意听从主人的安排。

【客走主人安】安:安静、安稳。本条意思是:客人走了,主人才能安静下来。说明客人总是打扰主人。多用来说客人走后,主人就轻松了。

【来而不往非礼也】来:指接受别人送来的东西。往:去,这里指回赠别人的东西。非礼:不合乎礼节。本条意思是:只接受他人送来的礼物而不回赠人家,这是不合乎礼节的。说明接受了他人的礼物应该报答他人。多用在表示相互关系方面,有时也用来表示要向对方作出针锋相对的反应,和对方进行斗争。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千里之外赶来送上鹅毛作为礼物,礼物虽轻,但表达的情意却很深重。比喻礼物虽轻而情意深厚。

【远亲不如近邻】指遇有急难,远道的亲戚就不如近旁的邻居那样能及时提供帮助。

【浇花浇根,交人交心】浇花要浇在花的根部;结交朋友,要真心实意。用来比喻交朋友要交知心朋友。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这是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习俗。人们认为,老人七十岁以后,如果到了亲戚或朋友家,主人家不应该强留其住宿;八十岁以后,便不要再强留其吃饭;九十岁以后,如果老人自己想走,便不要再留他多坐。如果违背这种俗信,人们认为可能会给老人家和自己家里带来不吉和灾难。

【得饶人处且饶人】谓对人应宽恕、容忍,做事情不要做绝。《西游记》第八十一回:“三藏扯住道:‘徒弟,常言说得好:遇方便时行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操心怎似存心好,争气何如忍气高!’”

【恶语伤人六月寒】谓用恶毒的言语中伤别人,使人倍感寒心。

【当着矮人,别说短话】谓当着他人的面,不要说有关他短处的话,以避影射之嫌。

【一回生,二回熟】初见陌生,再见相熟。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咱们是一回生,二回熟了,回头一定来串门吧。”

【老死不相往来】谓人们到老至死互相之间都不交往。形容彼此一直不联系。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谓于生死患难处方可显示交情。

【交浅言深】谓交情浅而言事深切,言谈有失分寸。

【君子之交淡如水】亦作“君子之交淡若水”。谓贤者之交谊,平淡如水,不尚虚华。

思考与练习

1.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由于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在社会交往方面均有一些禁忌习俗,结合本章的学习以及你自身的文化背景,举例谈谈在跨文化交际方面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2.有一位驻外人员叙述了这么一段经历:在巴基斯坦时,有一次请学生到使馆看中文电影,一位刚结婚的学生把妻子也带来了。老师见到后,主动与学生妻子握手,并且握得很紧,以示热烈欢迎。第二天上课时,学生满脸怒气,拒绝回答该老师的提问。课后,另一个学生告诉老师,这位学生认为老师主动逼他妻子握手,太失礼。原来按照巴基斯坦礼俗,男子对陌生女子不能主动握手。老师说出了自己的本意是表示客气与友好后,才算消除了误会。

根据这一事例,请说出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应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才能避免交际的失败和交际中可能产生的误解?

3.汉语中反映社会交际文化的语汇有很多,除了课本上所举的例子外,你还能再举出另外十条反映社会交际文化的语汇吗? X8cHiiXq5LD0Q+0vuXxKuwx5VDnrciOySGg81UJ2/bv/Y/kkxW+bG7EdCaWoqmE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