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抽象艺术和抽象表现主义

就广义上说,抽象艺术可以包括任何非再现性的艺术,其中找不到可以辨认的现实对应物(许多的装饰艺术就可以进入这种范畴)。不过,我们这里取其狭义的用法,特指 20世纪的那些有意抛弃自然的模仿的艺术形式。它们不管怎样,一般具有以下三种特征:第一,将自然的形体还原为最为简单的形式;第二,以非再现性的基本形式来构建艺术对象;第三,以自发的和自由的方式达到表现内在情感的目的。

康定斯基( Wassily Kandinsky,1866— 1944)被认为是第一个创作抽象艺术作品(1910)的画家。他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商人家庭。父亲是蒙古裔,母亲是德国裔。他原是莫斯科大学的法律讲师,不过,从中学时代起,他就热爱绘画。而且,在处身学术生涯的同时,他越来越对艺术感兴趣。 1895年,莫斯科的一次法国印象主义画展曾使他无比痴迷,尤其是莫奈的《干草堆》令其印象至深。 1896年,他来到德国的慕尼黑学画。1903—1908年,他在西欧和非洲旅行,所到之处有荷兰、瑞士、意大利、法国,北非,同时有几次回到俄国。其绘画的风格既有新艺术的特征,也有俄国民间艺术的影响,色彩鲜亮,犹如野兽派。从 1908年回到慕尼黑之后,他决意放弃再现性的因素。 1910—1913年完成的系列画《构图》《即兴》和《印象》达到了一种完全抽象的地步。根据他的自述,他对非再现艺术魅力的理解来自于某天晚上进入自己画室时的一个念头,当时他辨认不出自己斜置的一幅风景画画的是什么,可是却因而发现一种异乎寻常的、自内而外闪光的美。

图1康定斯基肖像

康定斯基以其绘画和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西方现代抽象艺术的先驱。他也曾是著名的包豪斯学院的教授,先后成为德国和法国的公民。

《蓝骑士》是康定斯基曾经组织的艺术团体“蓝骑士”名称的出处。就画本身而言,它尚有写实的意味,不过,纯净而又响亮的色彩以及大面积的平涂处理既反映了画家对自然的一种把握,也可以明显地见出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

图2康定斯基《蓝骑士》(1903),布上油画,55×65厘米,私人收藏

《无题》是康定斯基里程碑式的作品,通常被认为是画家的第一幅抽象画作品,尽管有人猜测他还有更早的抽象画的创作。全然抽象的画面拉开了一种新的艺术的序幕。画面中只有一团团色彩斑驳的涂抹,无拘无束,自由舒展。对于这样的绘画,由于缺乏对现实中的事物的确定指涉,因而难以引发自然的联想。或许是联觉赋予画家以创作的灵感,是音乐感受引发了这样的色彩表现。这种导向音乐的状态,也就是说,一种纯粹抽象的境地,一种“听得见的色彩”,正是康定斯基的最爱。

图3 康定斯基《无题》(第一幅抽象水彩画,1910),纸上铅笔、水彩和墨水画,49.6×64.8厘米,巴黎蓬皮杜中心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

《白色笔触》也是一幅抽象构成的作品。丰富的色彩关系和形体在不可理喻的空间中的分布,体现不同的力的方向和张力,互相之间又都有关联。它的耐看就在于非写实的构图本身,吸引而非排斥注意力,换一句话说,作品是一种视觉可以深入和驰骋的对象。据说,在画这幅作品时,画家处于比较郁闷的阶段。画中较多的深颜色可能与之有关。

图4康定斯基《白色笔触》(1920),布上油画,98×80厘米,科隆路德维格博物馆

《几个圆圈,第 323号》是康定斯基精心经营的产物。若干个透明的圆圈在一种漩涡式的“背景”上漂浮。这些圆圈或相互叠合,或互不相关。几何的规整性与深色背景的肌理形成鲜明的对比。康定斯基在这幅画中寄寓某种空想或精神性的东西。此画常常令人联想到通常条件下不可见的微妙的分子世界,或者是星月满天的太阳系。可以注意的是,画家对圆形有一种特殊的爱好,是他用以表达宇宙的浩渺和神秘的浪漫气质的几何形体。

图5康定斯基《几个圆圈,第 323号》(1926),布上油画,140×140厘米,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

我们再来看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

从 20世纪 30年代开始,西方艺术的中心发生悄然的变化。美国的艺术家显现出特殊的意义。到了 50年代,纽约已经和巴黎分庭抗礼,成为西方艺术的又一中心。抽象表现主义就是引人注目的流派。

从 20世纪 40年代起,纽约的一些画家将抽象主义付诸实践。它甚至包括了并不抽象的画家和并非充满表现性质的艺术家。因而,它与其说是一种风格,还不如说是一种观念。具体地说,它是一种反叛的精神,要求分离于传统的风格和技巧,例如抽象表现主义的画家不能接受传统美学观念中的艺术作品的理想状态,而是主张作品的“未完成”形态,要求表现的自由性和自主性。无疑,这种对表现的自发状态的发挥的典型代表非波洛克莫属。

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从 1929年起在纽约学习绘画,受到过墨西哥壁画、超写实主义等的影响。 40年代开始才画抽象画。 1947年,运用所谓的“点滴和泼洒”法。他不用传统的画架,而是将画布放在地板或墙上,将铁罐里的颜料往画布上倾倒或滴洒;他也不用画笔,而是用棍子、铲子或刀子,有时将沙子、碎玻璃或其他杂七杂八的混合物撒播在画布上,形成一层厚厚的密集肌理。作画时,他在画布上或四周近乎迷狂地手舞足蹈,全然沉浸在滴洒颜料、经营图案之中。所有的行动又都是事先没有准备的,凭借的全是无法预期的内心状态的自然释放。他的做法接近超写实主义的“自动创作”理论(automatism),表现的是一种无意识的心境。这也和印第安人用沙作画的方法相似乃尔。他在《我的绘画》一文中曾经说过:“当我作画时,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后,我才看到自己在做什么。我不怕反复改动或者破坏形象,因为绘画有自己的生命,我力求让这种生命出现。”由此,他获得了“行动绘画”的称呼。此外,他讨厌在作品上签名。确实,他要同一切传统规则决裂。

图6波洛克肖像

波洛克的名字也和绘画的“全满”风格联系在一起,画面上的任何一个局部都不是着意强调的部分,从而放弃了传统构图中的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原则。他的画取什么形状和尺寸似乎都不是问题的关键。

图7波洛克在作画

《整整五噚》是波洛克行动绘画的一个绝好例子。整幅大画热烈奔放,却又是一片抽象,似乎没有任何现实的指涉物。题目取自测量水深的单位,究竟表达何意,颇费思量,或许根本就无关紧要。不过,我们或许以此建立一些联想的线索。莎士比亚曾在名剧《暴风雨》第一幕第二场中有一首诗歌,题为《整整五噚》,不过,波洛克的画是否与之有关,就不得而知了。五噚大约为十米不到一点的深度,在水中已经是挺深的地方。幽幽的绿蓝色和错综盘旋的线条是否暗示了画面就是深水中暗藏的漩涡,奇特而又神秘的未知水下地界,或者是一种困惑的印象?

图8波洛克《整整五噚》(1947),油漆和综合材料,129.2×76.5厘米,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图9波洛克《整整五噚》(局部)

《熏衣草之雾,第一号》是画家成名之后所作,是一幅巨大的作品,大约长三米。色彩斑斓的乱涂乱抹千变万化,生气勃勃。据说,在画这幅画时,画家甚至用上自己的手掌。由于淡淡的熏衣草的温暖底色的缘故,一切都显得轻快活泼,也似乎柔情多了。整个画面富有疏与密、徐与迅、轻与重、明与暗等诸多变化,而且,因为其自然而有了格外的魅力。观众似乎无法在某一点上停留下来,而需有一种视觉的游历。

图10波洛克《熏衣草之雾,第一号》(1950,局部),布上油彩等,华盛顿特区国家美术馆

波洛克的作品不仅在本土引起极大的反响,而且波及了欧洲的艺术领域,年轻的欧洲艺术家中不乏他的追随者。这是美国艺术史中罕见的一种现象。 I6fpvn8tp5t8cCukSZD/gaLf35cNuWMg8q1jjrluD8Y6auWHDsR1NRH6b0axu8z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