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每年都会给全校本科生们开设数百门通选课,无论是人文社科还是自然科学,乃至书画、音乐、艺术领域都有涉及,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其中,有些课程的火爆程度严重超出了想象——“世界电影史”这门课定员200人,选课的人数超过了400人,下午1点上课,要是在12点半之后才走到教室,那就必须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中寻觅宝贵的座位了,此情此景中,坐在地上的、窗台上的、暖气片上的同学大为常见。你如果认为,这样的座无虚席大多出自电影本身拥有的强大群众基础,那就“TOO YOUNG TOO森破”了,同样的情景照样出现在“地震概论”课堂上。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地震概论”,这样一门似乎朴实无华、枯燥乏味的课程,照样拥有大批拥趸。从最初开设一个班,到后来的两个班,甚至到了三个班同时授课,“地震概论”课的规模不断扩大。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是各位授课老师魅力的感召。
可是,到底什么是通选课?
借用一下官方的说法:“通选课是一套旨在拓宽基础、强化素质、培养通识的跨学科基础教学新体系,力图引导学生从本科教育的最基本的领域中获得广泛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方法及主要思路,从而为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大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方法和眼界。” “通选课的教学内容重在启发思想、掌握方法,而非灌输知识的细节。教学方法提倡‘少而精’,鼓励运用先进手段,完善各项教学环节。”
北大所有通选课被分为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与艺术五个领域,学校规定本科生毕业时应修满至少16学分,每个领域至少要选修2学分,在语言学、文学和艺术领域至少要修满4学分(其中必须有一门是艺术类课程)。获人文与社会科学类学位的本科生,在自然科学与数学领域至少要修满4学分。
教育是为了培养完整的人。北大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授思路、启发思想,用不同学科的碰撞与融合打通学生的任督二脉,让他们有能力将吸收到的一切更好地融会贯通。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感受通选课的魅力,我们精选了一批备受北大学子追捧的课程,然后再将其中的精华萃取出来汇集于此,最终形成了您看到的“最受欢迎的北京大学通选课”系列电子图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1) 选课思路:精心选择广受欢迎的课程;注重内容广度,所选课程涉及通选课全部领域;
2)单本书内容设计:每书呈现课程中出现的某一特定主题,字数控制在2~4万字,保证读者在短时间内读完全书并对主题有深入理解;
3) 难度控制:避免过于艰深或过于学术化的内容,保证内容的易读性。
希望大家能喜欢我们奉上的“一小斑”,当然,更衷心期待您能因此进一步窥到“全豹”。(本系列所有课程教材均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知识沉淀下来,终将成为智慧。
在这条路上,希望我们的小书能跟您一起走得更远更远。
世界和人生给我们带来疑问,疑问引起思考,思考要问为什么,回答为什么要运用分析和推理,接受或者拒绝某种信念要依据好的理由,选择方案或者做出决定要进行审验和评估。《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生充满了各种大小不同的问题,衡量我们的生活过得有多好,就看我们对生活中的问题处理得有多好。
批判性思维是面对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而做出合理决定的思维能力。就如何培养这种思维能力而言,批判性思维指的是培养和训练思维能力的一门应用性学科。这门学科引导我们树立深思熟虑的思考态度,尤其是理智的怀疑和反思态度;帮助我们养成清晰性、相关性、一致性、正当性和预见性等好的思维品质;培养我们面对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而做出合理决定的思维技能。批判性思维是帮助我们过健康的精神生活、提高学习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工具。
中国文化缺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传统,在人们的思维素质中,逻辑观念淡薄,缺乏批判性思维意识。俗语说:缺什么,什么就显得弥足珍贵。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意义不只是表现在大学的课堂上,在改善和提高人们的思维素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人们的日常思维中,针对现成答案的提问、对情感性的怀疑十分敏感而对合理性的质疑却置若罔闻、在需要做出理智决定时任凭情感愿望的参与、追求实用性强的目标而运用的却是中看不中用的手段、把自己的价值观和社会交往方式强加于人的不良习惯、海绵吸水式的学习方式和榜样式的模仿行为、弘扬一元价值观之下的宽容精神而不给多元价值观留有兼容空间的专制价值理性,如此等等的现象足以说明改善思维素质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批判性思维能帮助我们松软板结的思维土壤,激活僵死的思考系统,增强思维空间的兼容性。批判性思维不能代替你做出什么事情应该去做、哪种信念值得接受等具体的决定,但是,思维土壤的改善、思维空间的拓展和思考系统的优化有助于使你的思维清晰流畅、有序而又生动活泼地进行,它能帮助你进行观念的更新和做出正当合理的决定。
当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在这本书中,我们选择了“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课中 有关“理由与正当理由”的部分。当我们读完本书,拥有了一些新的思维方式,也许会发现,许多曾经被认为天经地义的理由,其真相只是某种目的下别有用心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