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盲目质疑一切是任人宰割的开始

近两年的大众传播有一个怪现象,那就是如果某个人物因为某件正面的事情一夜之间成了万众瞩目的话题焦点,24小时内,就必然有相关的反转剧情出现。有多快的速度把一个人捧上神坛,就有更快的速度把他拉下来。

比如伟大的安妮前脚因为“百分之一的生活”被刷屏成为励志典范,各种扒皮跟着就出炉了,还没过一天,她就成了抄袭者、心机婊。

发布“雾霾调查”的柴静也得到了这个待遇,头一天,她还是真相的揭露者,第二天就变成了“别有用心”的卖国者。

这样的戏码,一年少说也要看上十几回,早已见怪不怪,基本上只要谁一夜爆红,就等于被送到了屠宰场。喜欢看热闹的,大可放心准备好板凳瓜子候着。真真假假,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过这两天,一对被反转的人物还是出乎了我的意料,那就是我本人非常喜欢的扎克伯格夫妇。他们宣布捐出99%身家的当天就被“避税”的质疑声裹挟了,有人头头是道地分析:因为美国的遗产税太重,“捐款”是为了避税,留给女儿更多的钱。

站在国人的价值立场,这个说法显然更能被接受。在中国推行裸捐无异于天方夜谭,中国富豪们连安全感都没有,还谈什么回报社会?而对于中国父母而言,拼命工作挣钱就是为了能给子女留下更多财产。像刘銮雄给女儿送限量版钻石,才是典型的中国父亲表达爱女儿的方式。

不过如果你肯花哪怕3分钟时间研究一下美国的相关制度,就会知道慈善的空子不是想钻就能钻。信托和慈善基金是两回事,扎克伯格夫妇将做的是一个LLC架构的公司制法人慈善组织,不会享受任何减税奖励,而他的女儿,也无法从中继承一分钱。

当然即使对美国慈善制度缺乏任何了解,我也从未相信过避税一说。一个根本不在乎钱、生活标准几乎比你我都低的人,会为了多留几个亿给自己刚出生的女儿如此处心积虑?无论是4亿还是400亿,都不过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数字而已。更何况在美国的精英价值观里,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全部留给子女才是一种耻辱(此处只阐述事实,不对中国富豪做道德绑架,更不提倡逼捐,只要是合法所得,如何处理都是公民个人自由)。

感性一点说,你心里有什么,眼里就看到什么。夏虫不可语冰,蟑螂们所能理解的世界就是一个下水道。常年被红会和各种贪腐问题深深打击过的国人早已习惯对一切“慈善”打上问号,素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摩他人。

但理性上,却绝非归结为国民劣根性这么简单。当一个人原有的世界观遭到来自外界不同意识流的冲撞,从而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时,会本能地产生一种不愉快,你会对自己说:“这!不!科!学!”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认知失调”,任何人都不喜欢看到或者听到与自己所坚持的信念相冲突的事情。

比如你坚信勤劳致富,那么就会对所有一夜暴富的故事不屑一顾,一定要证明对方是钻了什么法律的空子。你认为人性本恶,看到他人行善,就会将其解释为别有用意。人类天生具有自我辩护机制,灾难降临时,谣言就会四起,因为要为自己的恐惧辩护。看到国外富豪裸捐,“诈捐”“避税”等观点往往更容易被接受,因为要为自己的私心辩护,证明他人也并非“无私”。

没有人愿意轻易被改变,为了减少认知失调,人们面对与自己立场不同的人和事,最乐于听到质疑的声音,这是一种变相的“自我防卫”——以免自己像傻瓜一样被人愚弄和操控。

质疑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当我们面对外界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时,首先要有自己的判断、分析和过滤。整个人类的文明和进步都是建立在对前人的质疑、推翻和改良上。任何人都可以被质疑、批判,前提是你有足够的依据。这个依据,建立在反复的调查与求证上,而不是你的固有认知。

比如你想证明扎克伯格是在避税,请先精通英文,熟悉美国的法律,翻阅所有相关的文书,对其在美的公司业务有足够的了解,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复制粘贴。做到这些的前提,是你有足够宽阔的视野。

你在井底,天空永远都是井口那么大;你在下水道里,外面的一切皆是臭的。可是越是一个在井底的人,越以为自己拥有了整个世界,害怕一切认知失调。他们相信一切天马行空的质疑,不是为了公益,也不是为了真理,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全世界最无懈可击的价值观,并深深地引以为豪。

他们不愿相信世界的美好,也拒绝接受人心的善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恶劣的生存环境做出解释,继而陷入一个悲观主义者的恶性循环。

不记得是谁说过一句话:当一大群人觉得自己有了独立思想,敢于盲目质疑任何事情的时候,实际上才是一个个任人宰割的羔羊。你以为自己是在为真理而奋斗,却离真相之路越来越远。

没有人的三观一成不变,出现认知失调并不是一件坏事,承认自己的局限性也绝不丢人,敢于接受自己认知以外的事物,才是真正的理性所在。

无论反转剧情如何上演,我仍愿选择去相信这个世界美好的一面。 tUWu7QhSx9YceVA+f6dGiuEWsCqupWXJMoK4SHIYjoLHwP5n2QNoXQZMuMJ7EHT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