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组真实的数据:
同一个职位,薪资截然不同,你可能会觉得不够真实,但事实是,王好航是我的学生,他目前已经被公司调往澳大利亚矿区工作,按照澳大利亚标准拿薪水了。这个道理所有人都懂,就好像一个保姆,进了普通人家就只能拿普通薪水,进了大户人家必然更多(少数恶劣的有钱人家除外)。论起热门行业,互联网上提供的信息就足够你看上半天。在本节中,我们去伪存真,多提供一些真实案例,供大家思考。
前些年,我一个亲戚小颖在北京同时拿到两个 Offer ,一个是一家专门代理冷冻薯条的公司,另一个是一家代理纸制品和纸浆的公司。小颖说,如果她只接到一份 Offer ,不论是哪一份,她都会毫不犹豫地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第二天就去上班。对于一个民办大专毕业各方面条件都普普通通的女孩子来说,她对工作性质和工资待遇并没有过高的要求,也没想过要慎重地画上一幅抛物线图,分析一下这个公司、这个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小颖还说,如果其中一份 Offer 比另外一份的月薪哪怕只高 200 元,或者上班离家哪怕近上三站地,她也会毫不犹豫地做出选择。而问题恰恰在于,这两份 Offer 从工资和上班远近来说相差无几,小颖和她当了一辈子巴士司机、从来没有换过工作的父母一下子没了主意。
我们给小颖所做的分析非常简单:人们越来越怕油炸食品,对薯条的消费不可能大幅增加。相反,人们对纸制品的需求一定会在未来保持稳中有升。包装牛奶盒用的卡纸、在中国市场上销量还微乎其微的厨房用纸,在未来会长期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
那么,哪些行业在未来 10 年会有发展趋势呢?翠喜老师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不过要提醒各位年轻读者时刻谨记:翠喜老师的思维和视野都是有限的,我的意见仅供你参考。
1. 物质消费升级
20 年前诞生的品牌,满足的是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所以,方便面、饼干、瓶装饮料、高层住宅、耐用的汽车、家用电器都纷纷发展起来,其中有太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品牌。
而现在,在基本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就变得挑剔了,一些原来看上去很“吹毛求疵、异想天开、吃饱了撑的”的需求,将成为未来 10 年强劲的发展推动力。
我举几个例子:
·高端制造业将发展强劲。比如说,原来我们用个冲水马桶就行了,而现在,我的马桶,需要不让我屁股着凉、会唱歌来掩盖不雅声音……所以,智能马桶圈肯定会越来越普及。其他类型的智能家居和高端制造品也会发展得好。在日本等发达国家,人们已经可以控制窗户的温度,窗户本身就具备了空调的作用。
·农产品将成为下一个“房地产”。未来 10 年,会出现大量的农产品品牌,比如张三萝卜、李四土豆、翠喜牌白菜。将来你爸出去买菜的时候,你妈很可能在后头吼一声:“给我买棵大白菜,翠喜牌的,别买错了!”现在我举个真实的例子,大家都知道,翠喜老师几年前就转行熬红糖了。以翠喜老师现在做的红糖产品为例,原来人们买个 5 块钱一袋的红糖坐月子就行了,现在得买个 96 块钱一瓶的古方牌红糖,还必须是产妇专用的才行。而我认为不出两三年,就会出现 500 块钱一瓶的私人订制月子红糖,按照你指定的生孩子的日子,砍甘蔗、熬糖、定制标签,快递上门。
·大量的私人订制将会诞生,个性化产品增加。人们将开始讨论自己吃的大米是哪个公司根据自己的体质特别生产的,你缺铁贫血,这里的土壤铁含量高,所以这里生长的大米就专供给你。
·二手物品将成为交易的常规物品。以前人们认为用二手货代表穷,买不起还穷装。而现在,二手物品代表环保、置换性强。今年,二手车、二手房已经被炒得很热了。将来,就算是街边小店,也会大量出现“二手店”,里面的二手物品应有尽有,就跟现在的超市一样。
2. 精神消费上升
饱暖思××(这个例子听着俗,但是其实很恰当),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些俗语其实说明了同一个道理:当物质上的需求被基本满足之后,人们的精神需求会成为主要的追求。
而且,值得强调的是:人的物质需求是有限的,而精神需求相比而言是无限的。比如说,你喜欢吃最昂贵的龙虾,可是你每天只能吃几只(那恐怕也得进医院),而如果你喜欢看电影,每天看上十部八部的很正常吧(别以为都要去电影院,爱奇艺上的付费电影,翠喜老师看了一年多了)。
中国经过了 30 多年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发展,物质需求大部分已得到了满足,相对应的精神需求的上升将会加速。因此,影视剧制作、戏剧话剧等文化演出、网络游戏、网络婚姻介绍等行业,应该会快速发展。
3. 赚中老年人的钱
未来 10 年, 60 后进入老年, 70 后开始从中年步入老年, 80 后变成中年,而这些人,跟 40 后、 50 后相比,由于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机遇,积累了大量的可支配收入。一个行业如果能掏出这些人的钱,就算是好行业。
真正的养老服务,我个人还不看好,因为 60 后与 70 后还没有变老。等翠喜老师牙齿脱落的时候(那怎么着也得 20 年吧),中国才真正进入老龄化社会,我认为养老产品和服务行业才能“火火火火”。
而中老年人,有钱、有时间,怕生病、怕孤独。所以,把中老年人的“钱”用起来,就是一个巨大的行业了。所以,理财产品会继续迅猛发展(别以为都是炒股票),带有养老性质的保险和理财可能更会受欢迎。
旅游业也会是不错的行业,因为翠喜老师这样的人退休之后,腿脚还灵便,兜里还有钱,孩子还少(最多一个两个的),那肯定要去旅游的。境外旅游会越来越受欢迎,如果能去的话,去月亮和火星旅游生意也会火(真不是开玩笑)。
4. 城镇化建设
在过去 30 年,中国的城市已经被拆了一个遍,在城市被翻盖一新的同时,中国的 GDP 排名到了世界第二的位置,现在跟美国相比,还差一半。如果按照每年 7% 的速度增长,那么,在 10 年后,中国的 GDP 很可能排名全球第一了。那么,如何保持这 7% 的增长呢?
房地产、工业、计算机等行业都已经带头领跑了多年,现在,该谁领跑了呢?
该轮到城镇和乡村了,所以,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巨大的行业,有很多学习景观设计的同学,未来的用武之地很可能在城镇化建设之中。
5. 金融创新
传统的银行储蓄与贷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老百姓和政府的诉求了,金融创新也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力。美国领跑了这么多年,中国想在 GDP 上迎头赶上,不可能允许金融落后。而中国传统的金融体系、银行业并不发达,所以金融创新将会在未来 10 年持续发展。近些年来兴起的互联网金融(比如蚂蚁金服)已经崭露头角,我个人认为是值得投入其中的。
有很多同学还念念不忘要加入传统的几大国有银行,我个人持有保留意见。如果想做金融,做互联网金融、金融创新类行业,可能会更有前途。当然,国有银行改制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薇薇,英语本科,毕业后进入丘比沙拉酱食品厂做生产总监助理, 2 年后,跳槽到惠氏公司做销售总监助理。
你认为,当年的薇薇应该进丘比吗?如果她不是存心想取代生产总监的现任老婆,那就不应该选这个职位!试想一下:薇薇兢兢业业干了 2 年,陪着总监生产了 N 卡车的沙拉酱,她的职业发展,路在何方?
即便薇薇很出色,即便她的总监很想帮她升职,她怎么可能在一家沙拉酱厂找到更高的职位呢?哪怕有了 5 年资历,她也不可能成长为必须学食品专业才干得了的包装工程师、品控工程师啊!
所以,如果你并非计算机专业,即便一个软件公司招聘的市场推广职位,你貌似合格,我也绝不建议你去做!万一你工作一年就觉得厌烦,想内部转岗,你转去何方?相反,如果你进了一个没有行业壁垒的行业,比如啤酒公司,你可以申请去做销售渠道拓展啊,毕竟卖啤酒不需要学啤酒制造的专业背景。
现在,把我的学员提给我的两个问题列在此处,由你来尝试着解答,现学现卖分析一 番。
1. 经济专业,得到宝海锌业的销售部 Offer ,应该去吗?
2. 旅游管理专业,得到三一重工项目部秘书的工作,应该去吗?
现在,看看你的想法和我的想法是否类似。
我分析:
以我能看到的角度,宝海锌业的销售部 Offer 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这虽然是个技术类产品销售的岗位,但并不需要你现场去演示锌的制作工艺。所以,虽然是锌业公司,却由于是销售岗位,并未使你“永远都是外行”。
然而,三一重工的这个项目部秘书一职,我个人认为并不适合一个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我无法想象,一个学旅游的人工作两三年后就可以做三一重工的项目,因为项目部的职业通道十分明显:项目工程师——项目主管——项目经理——项目总监。
所以,综上所述,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最好别进“咱永远是外行”的行业。
我刚做新东方老师的时候特别兴奋,因为每天上 10 个小时的课,可以挣 2000 元,一个月好几万。
两年之后,我的教学收入下降了,因为我累了。后来我辞职了,因为我得了咽喉炎,无法连续十几天密集授课。
借用这本书,不管这些机构是否能看到,我非常想呼吁新东方、巨人、环球雅思这样的培训机构:千万不要让年轻人玩命上课!寒暑假连续 40 天,每天 10 个小时授课,年轻人的确可以挺得住,但是积累的疾病很可能在 35 岁之后找上门来。
话说回来,当一个 25 岁的年轻人看到一则招聘:培训师,月薪 1 万元,他很可能会动心。作为一个骨灰级培训师,我想提醒一句:这个月薪 1 万元,是以你每天激情四溢地说话超过 6 个小时为代价的。
听起来我有点像个怨妇?没错,我的确埋怨我的老东家新东方,因为当年的密集上课确实损害了我的身体健康。十几年前的新东方,在我看来,并没有把教师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考量,也许是因为创始人自己也很拼吧。这么多年过去了,希望现在的培训机构能帮老师们设计更合理的教学日程。
唠唠叨叨说多了,言归正传!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想进入一个行业,要好好想想, 20 年后,在这个行当里,我能不能越来越值钱呢?
举个通俗的例子,如果一个 20 岁的年轻人选择开出租,恐怕他 40 岁挣得会更少。如果他选择到修车厂去当学徒, 40 岁的时候,他肯定挣得比原来多。
虽然前文我们给出了几个选择行业的方法,但实际上,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听从命运的安排,有时候也是个最好的选择。
有人说我自相矛盾,明明前面大谈特谈可持续发展行业的巨大好处,现在又搬出宿命论来,让年轻人听从命运的安排!
之所以说“听天由命”,我的理论基础是劳动力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如果一个人能力出众,却处在一个不好的行业里而工资低下。那么,这个人无论是自己跳槽还是被人介绍,进入一个热门行业的概率实在是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