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正在求职,还是正在追求升职的你,已经做到了下列 5 件事当中的哪几 件?
第一,认真请教过至少一位你心仪行业中熟悉你心仪职位的“年资至少 10 年的老前辈”。(当然,这个“老前辈”,一要了解你,二要真正关心你,才会细细帮你参谋职业通道。)
第二,研读过至少一本关于职业规划的畅销书。(判断畅销书很容易,你只要在当当网、京东商城、亚马逊网等搜索栏中输入书名,查看这本书的“评论数量”即可,有 1000 条以上评论的,才值得你去读。)
第三,寻找一些同龄人,一个大你 5 — 10 岁的朋友、一个大你 10 — 20 岁的长辈来分析你的优点和缺点。
第四,选定一个职业前,至少尝试过三件同类的事情。
第五,严肃地列个 5 年规划,尽管这个规划未来可能会变。
你打了几个钩?如果你少于 3 个钩,你真的不够认真。
有些应届生是考研失败了才求职的,即便找工作,心里也总有个魔鬼在说话:“明年还考吗?”
即便是决定不考研的应届生,有时候也被身边的考研大军熏染得魂不守舍,看见“充实备考”的室友,心里总是会刮过一丝带有危机感的凉飕飕的阴风。
接下来,让我们分析这种情况,帮助大家铲除心魔,潜心找工作!
本科应届生镇魔心法:考研 = 我要“他” + 我现在就要!
对于是否考研,其实有一个简单且超级实用的公式:考研 = 我要“他” + 我现在就 要!
我要“他”,当然指的是你爱“他”、需要“他”。
我现在就要,指的是你现在就需要这个“研”给你带来的文凭 + 技能 + 人脉。
下面这两类年轻人违反了选择读研的“我要‘他’”要素:
1. 不喜欢自己的本科专业,却惯性地选择保研、考研,比如大量的 IT 类专业学生。
2. 从未和某个专业“恋爱过”,只凭神交就选择跨专业考研,比如大量的理科转文科考研族。
还有这两类年轻人,违反了选择读研的“我现在就要”准则:
1. 只有 22 岁,却开始读和管理相关的硕士,比如工商管理 MBA ,这明显是个你未来才要学的专业。
2. 担心“怕我未来年纪大了要不动了”,所以趁着现在就要了!
几年前,学人力资源的小萱这么跟我说:“老师,将来工作、结婚、生孩子搅在一起,哪有时间读研呢?我妈让我趁年轻读完!”相信这段对话放在现在也是许多同学考虑读研的重要原因。我当时对小萱说的是:“ 22 岁读 HR 这样一个重实践的硕士学位,你得到的是一张纸; 32 岁至少是 HR 主管的经验丰富的你读 HR 硕士,拿到的才会是一块黄金……”
理论也许不足信,我们来看一组对比图。
如上图所示,在房地产 / 建筑 / 材料 / 工程行业中,共有 56334 个职位需要本科学历,有 1306 个职位需要硕士学历。
如上图所示,在计算机软件行业中,共有 95906 个职位需要本科学历,有 2573 个职位需要硕士学历。
如上图所示,即便是在学术 / 科研行业中,招聘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职位依然比本科学历的要少(本科学历职位为 11363 个,硕士研究生职位则为 2184 个)。
事实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虽然并无统计学上的准确依据,但就职位与学历的关系而言,也很说明问题。至少就职业门槛而言,本科学历足以应付大部分岗位了。
当然这并非读书无用论的翻版,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不同行业对学历要求不同,而且,过些年再读研很可能更适合你。我们来看一组案例:
一些考研案例
这些人都是我接触过的职场成功人士,参考一下他们的选择,你会更清楚自己是否该读研,应该什么时候读。
因为虚荣(别否认,我也有),很多年轻求职者的择业次序大大不妙:
1. 名企
2. 高薪
3. 对职位有兴趣
4. 觉得行业有前景
名企 + 高薪≈眼前利益,职位 + 行业≈长远利益,正常人大概要工作 35 年,这好比一场超级马拉松,在开始的时候领先并没有太大意义,能稳健地越走越远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不要攀比第一份工作的薪水,而是要按照这样的次序择业:
1. 职位。我们来举个例子,张薇拿到两个 Offer ,一个是去欧莱雅当行政助理,另一个是去张三公司当市场助理,她应该怎么选择呢?其实答案真是 easy 到不能再 easy 了: 5 年以后,张薇想做什么职位?如果是行政主管,那就去做行政助理,如果是做市场主管,那就去做市场助理。不要企图进大公司干个边缘职位然后申请转岗,那样曲线救国走起来效率更低。
2. 行业有发展。这一点就不赘述了,本章中我们会单独探讨如何选择行业。
3. 企业知名度。大公司有一批优秀人才,耳濡目染,你确实能成长得更快。
4. 薪资。年轻时收到的几份 Offer ,往往只有几百元的月薪差距;而几年之后,不同职位的月薪差距很可能是几千元甚至几万元。所以,第一份薪水的多少,其实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重要,目标至少要锁定 5 年后的薪水,才算是有战略眼光的选择。
下面的截图来自招聘网站的求职搜索页面,这个关键词的排序恰恰说明了正确的择业标准排序:职位>行业>公司>薪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