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吴越两国为何势不两立

王琴

春秋时期,地处东南沿海的吴国和越国相邻,彼此争战不休。当然你可以说,国家强大了难免都有扩张的野心,碰到一起就开战呗。不过在这个常见的理由之外,吴越之争还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渊源有关。

一般认为,夏王朝是中原土著民族创建的,而开创这个王朝的大禹也是在治理山西、河南的洪水中建立起至高权威的。但是很多考古结果表明,夏朝很可能起源于长江下游,后来扩张到中原一带,大禹原来是生活在江浙一带的古越族的领袖,后来才成为统治中原的领袖。

越族是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南部和南部,直至越南北部的广大地区的古老民族,是我国最早栽培稻谷的民族,素以巧于驭舟,富于航海经验而著称于世,养蚕缫丝也是他们最早开始的。

对比历史文献对夏朝的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夏朝与古越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禹曾下令国人种植水稻、并以稻谷贩济民众,而不提中原地区常见的农作物黄米、高粱。可见夏人是一个擅长种植水稻的民族。历史文献还记载,夏人习水性,善舟楫,具有海洋民族的习性,其首领在历史上均以建筑水利工程、治理水患而著称。夏人还擅长养蚕织丝,丝织业相当发达。

另外,夏王朝在其崛起初期举行的国家大事或重大活动,会盟、征伐、祭祀、婚娶、丧葬等,几乎都是集中在长江下游一带。大禹在蚌埠涂山娶妻,死后葬在绍兴会稽。即便是今天,在长江以南地区仍然盛行着很多大禹活动遗迹的民间传说。

那么这个东南沿海民族又是如何入主中原建立夏王朝的呢?中国东部沿海曾经历过一次严重的海平面上升,长江下游平原全都变成一片汪洋。在这里生息千余年的越族人在大禹的领导下,一面治理水患,留下了治水的传说,一面向中原迁徙,击败了舜领导的有虞部落,威震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成为众多酋邦的盟主,建立夏朝。

后来商部落崛起,推翻夏朝统治,建立商朝,将夏桀放逐到长江边上的安徽巢县,也有赶他回老家的意思。越王勾践的祖先是夏朝第六个王少康的儿子,奉命回到故乡会稽守护大禹的陵寝,责任重大。尽管夏朝覆灭了,越国却因为地处僻远,一直生存了下来,历经商朝和周朝,传到勾践已经是二十多世了。

可见,越国人是夏文化的代表,越王勾践是夏朝王室的后裔。

越国的敌人吴国也不是等闲之辈。按辈分说,吴国国君还是周天子的大伯呢。早在周人尚未推翻商朝,还生活在陕西周原的时候,他们的领袖周太王有三个儿子。大哥、二哥发觉父亲想要立三弟做继承人,为了不让父亲为难,便借为父采药的机会一起躲避到太湖边。三弟的儿子和孙子就是开创周朝的周文王和周武王。而这两个“让贤”的哥哥则被土著居民奉为君主,在太湖平原建立了吴国。

不过这哥俩来到江南,除了“让贤”之外,似乎也负有为周族开拓南疆长江流域,从南面包抄商朝的重任。立国之后,吴国逐渐侵并越人的地盘,强大起来。

尽管远离中原,历代吴王始终不忘自己与周朝王室的亲缘关系,一直向中原诸国积极靠拢,礼敬周天子。为此,他们如饥似渴地吸收周文化,竭力挣脱当地土著文化的影响。

与此相反,自夏亡以后,越国长期以来与中央王朝保持着勉强应付的关系,敬而远之,有时甚至长期不朝贡,引起了朝廷的讨伐。对商代、周代制定的中原礼制,也不感兴趣。原因很简单,越人是中国第一王朝夏朝王室的后裔,出于自尊心也不能接受周朝的文化啊。

孔子曾经带着雅琴,率领七十个弟子前去为勾践演奏。勾践很隆重地迎接,向孔子讨教,可是一听孔子说要向他陈述三皇五帝的治国之道,宣扬中原文化,勾践叹口气说道:“我们越人性格愚钝脆弱,栖居在山水之间,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要来就飘然如风,要走别人也追不上,喜欢打仗,不惧死亡。

您还能如何指教呢?”话说得很客气,实际就是对孔子倡导的周朝礼制表示拒绝。

话说到这儿就比较清楚了,当吴国和越国碰到一起的时候,绝不是两个普通的诸侯国发生冲突,而是夏王朝与周王朝、夏文化与周文化的较量。吴国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为周朝开拓南疆,越国则坚决维护大禹传人的尊严,决不屈服。双方经过一番生死较量,越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QhTR3g5hSESixbS4WJcMiPplheSfWWjXMVJeES2DecqluT+6U2gUgyTMz5meJSa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