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曹操把墓地安在西门豹祠附近的用意

六百年前西门豹的行政能力、魄力和智慧,都足以让六百年后的曹操认为,死后与这样的人为邻作伴是完全值得的,而且他也借此来谕告他的子孙,为政当以西门豹的风范来励己警人才是。

关于曹操的墓地,民间历来有“七十二疑冢”的说法,以佐证这位曹阿瞒多疑、伪诈的“奸雄”形象。然而,民间传说与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从现存史料和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曹操并未设疑冢以弄人,他主张丧葬从简,认为“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因而临终之际,他给家人留下《遗令》告诫道:“殓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也就是说“下葬时穿着当时人们通行的服饰,埋在邺地西冈这个地方,与西门豹祠为邻”即可。他只是要求他的后人“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而已。所以当公元220年他逝世于洛阳后,其灵柩很快被运到邺城,葬于西门豹祠以西丘冈上,没有封土建陵,没有金玉相陪,没有祭殿以壮观瞻,六七百年后,这一陵园便不知所在了,直到2009年被考古学界发掘出来,高陵曹操墓才在世人面前露出了真面目。

这里就有一个有趣问题让人难以放过了,那就是曹操为什么临死的时候要将自己的墓地选择在西门豹祠的附近呢,其用意何在?西门豹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而让曹操死后要与他为邻为伴呢?

说来这西门豹生活的年代距离曹操在世的时间也有六百多个春秋了。他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人,生卒年份不可考,现在只能凭借他是魏文侯(公元前446—前396年在位)的臣子,曾任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河南安阳市北)县令这一点来推出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好在他在邺城的主要业绩却是于史有载的,他的为政作风、能力和魄力也主要体现在担任邺城县令上。曹操封魏王时,以邺城为都,他对西门豹的事迹应当十分了解,对西门豹的为政风范也十分推崇,因而如果你了解了西门豹的为政风范,也就不难理解曹操临终前的后事安排了。那么西门豹有哪些为政风范打动了曹操呢?

其一,行事作风踏实

人们常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其实,这个“能臣”首先也是一个实干之“臣”,他虽有杰出的文学才华,却在战乱频仍、疮痍满目的现实面前,更多的是把目光放在发展生产、与民休息、屯田整军、铲除豪强、稳定地方等社会问题上,他的这种实干精神无疑和西门豹的为政风格有着诸多的共通之处。

西门豹到邺城之初,不是当官做老爷发指令,而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当他看到这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即便城中也是居民寥寥时,便产生了一查究竟的决心。他召集地方上年长威望高的人,让他们谈谈各地的情况,问询大家目前最感苦痛的事情。这些年长者说:“现在大家最感痛苦的,莫过于给河伯娶媳妇,因为这个缘故,弄得本地民穷财尽。”

西门豹听罢,很是吃惊,世上还有为河神娶媳妇的怪事?他不解地问道:“这话怎讲?”

这些年长者说:“西门县令有所不知,邺城的三老、廷掾每年都要向百姓征收赋税,搜刮钱财,收取的这笔钱有几百万之多,他们只用其中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媳妇,其余的则和巫祝一道分掉拿回家了。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巫祝即到各地巡查,看到谁家有长得漂亮的女孩子,就说可以做河伯的媳妇,马上下聘礼娶去。给她洗头洗澡,为她做丝绸新衣,让她独居斋戒,并为她在河上做斋戒独居的房子,张挂起赤黄色和大红色的帷帐,供她居住其中。这之后的十来天里,三老、廷掾和巫祝们为她备好牛肉酒食,装饰好那个像嫁女儿一样的床铺枕席,再让那个女孩子坐在上面,然后推它到河中,使之随水沉浮。刚开始时,这些床铺枕席还能浮在水上,待行到数十里后便沉浸水中。那些家里有长得漂亮的女孩子的人家,害怕被巫祝聘去做河伯的媳妇,只得都带着女儿远走他乡。因此,邺城中到处室空无人,贫困也日甚一日了,这种情形很有些年头了。老百姓中也流传着说:‘假使不给河伯娶媳妇,河伯就会发怒,洪水当会泛滥,百姓将会遭殃。’”

这番调研,让西门豹真正了解了当地的民情,弄清了当地贫穷落后的一大根源,为他后续工作的开展打好了基础。

其二,除弊讲究策略

世人历来以“奸雄”名曹操,撇开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等大忠大义的是非不说,单就这个与“忠”相对的“奸”而言,实际上也说明曹操处事具有善于因时权变,讲究策略,方法灵活的特点,而这恰恰也是西门豹秉持的为政原则。

话说西门豹听罢邺城长老诉说的当地“为河伯娶媳妇”的陋习后,他既没有信誓旦旦,说要移风易俗铲除借机敛财的恶势力,也没有表示因袭旧规,做一介太平县令,他只是说:“到了给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希望三老、巫祝、父老都到河边去送新娘,有幸也请你们来告诉我这件事,我也要去送送那个女子。”

这看似平常的一段话,实则大有讲究,饱含心机:一则借此稳住三老、巫祝等一干恶势力的人,让他们到时出场,以便展开下一步的行动;二则埋下伏笔,表示届时自己也会光临现场,由头是为即将出嫁的女子送行。从后来西门豹所采取的举措来看,这一招欲擒故纵法委实高明。

等到那天“河伯娶媳妇”的好戏正式上演时,西门豹则像是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大将一样,妙招迭出,拿捏得当,以此彻底打败了以三老、巫祝为主的恶势力团伙。

一招是偷梁换柱法。当三老、官员、有钱有势者、地方上的父老、围观的百姓,特别是女巫婆子和其弟子齐集河堤上,准备为河伯媳妇送行时,西门豹突然说:“把那位河伯的媳妇叫过来,让我看看长得漂亮不漂亮。”这一看不打紧,西门豹竟转头对三老、巫祝、父老们说道:“这个女子不漂亮,大巫婆为我到河里去河伯那里禀报一声,需要重新找一位漂亮女子,迟几天送她去。”这一偷梁换柱的招法,既救了受害的女孩子,又可顺势并强势地将巫祝“请”进了河里,使其有口莫辩,有苦难言,无奈地踏上了死路。

二招是请君入瓮法。三老、巫祝的所作所为目的在于愚弄百姓、敛财自肥,其行为是通过为“河伯娶媳妇”的迷信手段实现的,而西门豹制服他们的办法,也是跛子拜年,就地一歪,将巫婆和她的三个弟子,连同三老,投入河中,去向准备“娶”媳妇的河伯“报信”——这次媳妇娶不成了,实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惩治这些迷信害人的官绅和巫婆。

三招是杀鸡儆猴法。对巫祝、三老、廷掾等一干恶人,是斩尽杀绝,还是有所区别地对待?西门豹不是以酷吏示人,不分主次轻重地一律投河杀之,而是惩处罪大恶极者,警诫协从为虐者,教育盲从迷信者,在将巫婆及其弟子、三老投河淹杀后,西门豹把眼光瞄向了廷掾和豪长,这些人早已吓得匍匐在地,手抖如筛糠,磕头如捣蒜一般了,额头上的血已流了一地。面对此情此景,该如何妥善处置呢?

西门豹不是一味地将他们投河了事,而是软硬兼施、恩威并举,在警诫了廷掾、豪长之后,放过了他们。相信尽管他们捡回了性命,但这一次的经历应当是让他们终身难忘的。更重要的是,这场惊险骇人却又不乏滑稽可笑的大戏,除惩治、警诫了部分人外,还教育了其他人,“邺城的官吏和老百姓都非常惊恐,从此以后,再也不敢提为河伯娶媳妇的事了”。

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不同的处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处理结果,如何用最佳的处理方式求得最好的处理结果,它需要智慧能力和魄力,在革除“为河伯娶媳妇”的陋习,打击借机敛财的恶势力方面,西门豹思考缜密,策略得当,举措有度,智勇兼具,一箭而三雕,这种超人行政能力历来为后代治国者所赞赏,曹操当然更不例外。

其三,兴利富有眼光

曹操是一个胸怀远志的乱世英雄,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他坦诚地表明了他的人生志向是如何一步步走向阔大的:年少之时,他“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后来辞官归乡后,他的愿望是“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也就是说,谢绝外界的一切交往,愿隐居读书射猎以养性。再后来遭遇董卓之乱时,他曹操除董卓,降黄忠,平袁术,灭袁绍,定刘表,实现了中国北方的统一,此时的他,“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确实,当时的国家假如没有了他,真“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在这一点上,西门豹也有着建百世功业的人生志向,曹操与他的人生理想再一次有了交合。

“为河伯娶媳妇”的起因在于漳水泛滥,百姓不堪其苦,所以才给了三老、巫祝等人迷信作法的机会。西门豹虽然惩处了他们,但水患还在,祸源未除。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西门豹因势利导,变害为利,组织百姓开挖了十二条渠道,引漳河水来灌溉农田。

先知的痛苦不是自身形枯体槁的辛劳,而是大众的无知和曲解。西门豹治理漳河时,也遇到类似的情况。一些群众因不胜劳苦,心怀不满,便处处发牢骚,有人甚至带着工具,擅自离开了工地。面对此情此景,西门豹高瞻远瞩地说:“我们可以和老百姓共享成功的欢乐,而不可以和他们一起考虑事情的开始。现在父老子弟虽然因劳苦而怨我,然而百年之后父老子孙一定会想起我今天的话。”

西门豹所言不虚,他的眼光确实不只在当下,他知道,他是在带领大家做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正是有着这种长远考虑,所以五百年后禇少孙在《史记·西门豹治邺》一文中说:“到如今(西汉末年)因为(西门豹所修的)这些水利工程,老百姓还能够家给户足。”他还记载说:西汉时因为十二条渠道隔断了驰道(国家高速公路),当官的想合三渠为一渠,以修一座桥。可邺地的父老死活不干,他们以为这是“西门君”所修的渠,贤明人定下的法式不可随便更改,当官的最终听从了大家的意见,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可见西门豹的治邺功绩已远远超出了他那个时代的局限。

其四,守诺取信于民

不管人们如何评价曹操的德行,说他是“奸雄”也好,冠之以“白脸”也罢,作为三军主帅,曹操必须以“信”立军,当是无疑的。子曰:“无信不立”,“无信不远”,倘使曹操在军中言而无信,估计他再有能耐,过不了多久,他也是指挥不动他下面的那些骄兵猛将的。有人说,曹操善长伪诈,“守信”是装出来的,比如著名的“割须代首”就是他做个样子给下面看的。

这话不一定符合实情,因为虽然曹操违反了他自己定下的军令,没有自杀以践法令,权宜以“割须”代之,但“割须”是否就毫无意义了呢?恐怕不能这么看。须知古人讲孝道,发肤为父母所受,不敢伤也,也就是说身体为父母所赐,是不可以随便损伤的,现在曹操将父母所赐的胡须割了,你说他完全是在表演?

可以说,“守信”是为政者立高行远的一条金科玉律,西门豹当然也不例外。那么西门豹是如何“守信”的呢?

话说西门豹将邺城治理得人民安定、生产渐有起色时,原先对他倚重甚深的国君魏文侯却在接连收到一些人的告状信后,竟对西门豹的治政能力产生了怀疑。

那是谁告西门豹呢?一些受过西门豹处罚的官吏和士绅。因为西门豹作风强硬,不谋私利,自然对那些蝇营狗苟的官员和士绅大为不利,于是他们联合起来不断上告西门豹。那他们告他些什么呢?他们说在西门豹的治理下,邺城民不聊生,官仓无存粮,钱库无金钱,部队少装备。这些问题哪一条不要人的命?一个人说了,魏文侯可能不信,两个人、三个人说的呢?魏文侯也就将信将疑,最终也就信了,三人言虎嘛,尽管这个魏文侯也是一世英雄,但人性的共同弱点他还是免不了的。

于是,他带着一大帮随从,浩浩荡荡地到邺城视察,他要西门豹就告状信中涉及的问题一一予以回答,否则要治他的罪。

想来西门豹也够冤枉的了,他本来殚精竭力地在邺城为国君治理天下,现在你国君却听信宵小之言怀疑我,还要处理我,叫一般的人恐怕要哭诉申冤了,可西门豹听了魏文侯的话后,不急不躁地说:“王者使人民富裕,霸者使军队强盛,亡国之君使国库充盈。邺城官仓无粮,是因为粮食积储在人民家中;金库无银,是因为银钱都在人民衣袋里;武库无兵器,是因为邺城人人皆兵,武器都在人民手中。大王若不信,让我上楼敲敲鼓,看看邺城钱粮兵器如何?”

说罢,他便登上钟鼓楼,敲响了战鼓。第一通鼓声后,只见邺城百姓披盔戴甲,手执兵器,迅速齐集到钟鼓楼下;第二通鼓声后,另一批百姓推着小车,装着粮草,集合到了钟鼓楼下。

魏文侯一看,见邺城兵精粮足,武备齐整,知道错怪了西门豹,赶紧要西门豹停止演习。这一下西门豹可不干了,他说:“民可信不可欺。我好不容易与他们建立了这种信约关系,现在把他们集合起来了,如果随意解散了,他们就有受骗的感觉,今后再要召集他们可就难了。燕王屡犯我疆土,掳我百姓,大王不如让我带领他们去打燕国为好。”

魏文侯一听这话有理,于是让西门豹发兵攻燕,就此收回了许多失地。

其五,隐忍受知于上

史载曹操生性机警,为人通脱。所谓“通脱”,不外乎洒脱率真,无所拘泥之意,这从曹操目前所留存的诗文中是大体可以看出他的这一个性的。就此来说,“隐忍”是与曹操的性格不相容的,但作为统一了北方、握有最高实权的领导人,他虽不具备这种性格,但却需要他的属下拥有这种性格,孔融自大,杨修高调,最终导致身首异处,也说明了他的这一心理需求。

西门豹的性格刚中带柔,绵里藏针,在直陈己见中又能屈己从上,这种既有较强的处事本领,又知道随机应变,能屈从上意,对上级的地位还不构成威胁的性格能力特征,当是曹操这个政治强人所希望的属下的榜样。

还是说说西门豹在邺城当县令的事吧。刚才谈到了他身边的一些人向国君告状的事,其实,在国君面前说他坏话的不只这些人,还包括国君身边的人。为什么?因为像西门豹这种有能力的实干家,不大会去跟国君身边的人拉关系,你想一想,整天在面前听使唤的,当是国君信任的人吧,该有多少人去想方设法巴结他们,与他们套近乎,可你西门大人好,一不给人家送土特产,二不给人家塞红包,三不接人家到你的辖地指导工作,游山玩水,你说人家会在国君面前说你的好话?!所以,他们联合起来抹黑你,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不,当西门豹在邺城干满一年,回国都向魏文侯汇报工作时,魏文侯又发神经了,说西门豹在邺城没干好,要收回西门豹的印信。说实话,这种境遇摊在另一个人身上,也许这个人真的缴了印信,野鹤闲云去了,因为你魏文侯不止一次这样误解我了,上次你轻信我身边人的诬告,我已用事实证明给你看了,现在你又偏听偏信自己身边人的话,这样折腾来折腾去,我还不如撒手不干轻松。但西门豹毕竟是西门豹,他在谗言面前选择了隐忍,他想用行动去破解混淆的视听,去打动已听信谗言的魏文侯,最终以赢得魏文侯的信任去回击那些无耻的小人。

他强忍着自己的满腹委屈,认真地对魏文侯说:“我过去不知道如何治理邺城,现在知道了,请君王再给我一次机会,如果再治不好,我愿意接受死刑。”魏文侯见西门豹说得这么恳切,又发了善心,不忍收回西门豹的印信,就再给他一年的考察时间。

这一年期间,西门豹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频繁地往国都上跑,跑去干啥?去结交魏文侯身边的人,给他们行贿送礼。行贿送礼的钱物从哪里来呢?还不是搜括邺城的百姓。

一年后,西门豹再去向魏文侯汇报工作。这一次,魏文侯竟然出宫门迎候他,并向他连声致谢。这一下西门豹可不高兴了,他对魏文侯说:“往年我替君王治邺,君王要收回印信,今年我换了个方法治邺,您却向我致谢,这样黑白颠倒的事,我不能再干下去了,请允许我辞职。”

这一通话无异于当头棒喝,敲醒了一直被迷惑的魏文侯。到头来,他一脸歉意地对西门豹说:“过去我不了解你,现在了解了,请你继续替我治邺,谢谢!”

西门豹用他的隐忍,终于赢得了魏文侯的信任;一个做臣子的,用他的智慧终于化解了上级对他的偏见,曹操这个有着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不也需要这样的下属吗?!

可见,六百年前的西门豹的行政能力、魄力和智慧,都足以让六百年后的曹操认为,死后与这样的人为邻作伴是完全值得的,而且他也借此来谕告他的子孙,为政当以西门豹的风范来励己警人才是。 RhGNKnAVwPwoPjOmQtWJclHIFamD/bwixPrkFcNAWftVvTv3Dxi7AdWhfr+mBfw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