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先祖搬迁定潮州

潮州市位于广东省东部的韩江中下游,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成立古揭阳县算起,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它以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文化发达、人杰地灵著称于世,素有“海滨邹鲁”“岭南名邦”的美称。

潮州不仅风光旖旎,钟灵毓秀,而且是人文荟萃之地。唐宋两代有10位宰相由于各种原因来到潮州,带来中原文化,并兴利除弊,为潮州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在这里留下了“为官八个月,江山易姓韩”的美谈。明清两代,潮州更是人才辈出,灿若星河。

李嘉诚的祖上最早定居在河南许昌。大约是明朝末年,河南省遭遇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一个名叫李明山的读书人因受不了饥馑,决定举家迁出生活多年的古城许昌。当时的河南灾民一般都结伙前往辽河故道的关东,因为黑吉辽三省的广大沃土可以养人。然而,李明山却另有主见。他认为,如果随河南人统统下了关东,那么即便再广阔的白山黑水也怕人满为患。于是他与家人计议,决定另辟一条生活的蹊径:前往福建省的莆田。所以,这就是李氏家族向南迁徙的第一个落脚点。

莆田有一些河南老乡,这也是李明山一家人当初决定舍东北而改投福建的主要原因。但是,李明山一家在莆田并没有获得安身立命的条件。莆田并非读书人李明山的再生之地,他原想在此以教私塾为糊口之业,但这种希望很快幻灭。原因是他的河南乡音使他在莆田当地寻找不到生源。他的满腹才学,也因此而不受当地人的青睐,所以他的生活仍然过得相当清苦。李明山毕竟是文化人,久而久之,这里的乡民们也接受了这位河南秀才,当地一些贫困家庭的子弟也开始接受这位“布衣老师”,李明山就在莆田开办了一个“大私塾”。李明山认为,他在这里至少比为那些老财主的子弟上课好些。所以,李明山尽管收入甚微,但因有贫民子弟的拥戴,倒也心情舒畅。

不料,就在李明山准备在莆田做长久定居之计时,一场人祸降临了。当时正是明末清初,一天,福州大清官兵突然涌进了小小的莆田古城,他们杀戮的主要目标虽是尚未剪掉脑后长辫子的前明旧兵,但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莆田城里激战不休,双方官兵死伤无数,百姓房屋竟也因此燃起了熊熊大火。可怜李明山一家好不容易在莆田城郊建起的一座草房,也在这场灾祸中被无情的大火焚烧了。于是,本来已随遇而安的李明山,不得不再次萌生迁徙之念。就这样,李明山携妻带子,又不远千里地向广东跋涉而来。

这时李明山已经五旬开外,再也不是当年从河南许昌向福建逃灾时的年轻人了。从莆田来广东的一路上,他和家人几乎奔波了半年,终于在大清元年的入冬时分,来到了东晋时期就小有名气的古城潮州。这次他选中的落脚点,是在距潮州不远的海阳县城,海阳同样物阜民丰。在李明山眼中,无论潮州还是海阳,都是他从没见过的人间天堂。如果说在许昌生活让李明山得到了中原文化的熏陶,在莆田暂居让这位民间才子获得了来自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经验,那么在物华天宝的潮州海阳,则让学富五车的李明山饱尝了南粤文化的灵秀。

李明山之所以直投海阳,其原因也像他当年从许昌迁往莆田一样,因为此地有一批同从许昌故里南迁的乡亲们。早在海阳安家立命的许昌亲友们,对既有才华又有人情味的李明山的到来,当然是热烈欢迎的。他们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交给这位老秀才来教,而李明山也渴望再像从前那样重执教鞭。不幸的是,经过从中原到闽南,再从闽南辗转来粤东的长途跋涉,等他到达了海阳,已经变得骨瘦腰软,缠绵病榻。

不过,李明山喜欢潮州的山山水水,尤其是那条蜿蜒流过古城的韩江,碧蓝透明的江波几乎可以照见他不再挺拔的身影。再看城外的笔架山和金山、葫芦山,三峰相连,巅连雄踞,城外群峦苍翠,树木蓊郁,把这个在东晋九年建起的古城环绕得如同盆地中的城郭。这在李明山眼里正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李明山不能再以塾师为业,每日以药代食,自知来日已不多。所幸他看见李家的子嗣们都已长大成人,而且三个儿子都像他当年一样,虽然生活困境重重,倒也个个知书达理,学问不逊其父。就在李明山落户海阳的当年冬天,这位生于河南的老学究终于撒手人寰,驾鹤西去。不过他的后裔们却从此在这粤东大地上繁衍,成了一方颇有影响的人脉。他就是李嘉诚的先祖。李明山是李氏家族在粤东繁衍发迹的鼻祖,尤其是李嘉诚在香港商界的历史性崛起,给从河南迁徙而来的李氏家族带来了新的荣耀。李氏家族第十代传人李嘉诚,在香港富可敌国,并跻身于世界华人富豪的行列,毋庸置疑,李氏的先祖李明山功不可没。

李明山以后的六代人,当地史册几无记载。这是历史的遗憾,但延至李明山的第七代孙——李鹏万的时候,一度默默无闻的李氏家族忽然再度生辉。

李鹏万作为李明山的第七代后裔,他的成功在于接连两次乡试中以名列前茅的成绩成为佼佼者后,破天荒地在大清年考中成为可进京城为官的进士。须知,那时的进士不同于普通的举人和秀才,也不是一般在大考中成为官员的学子,李鹏万的全优试卷是经过皇帝的御览朱批之后,才从全国数以百计的优秀考生中脱颖而出,这在边远的粤东更是凤毛麟角。所以,当李鹏万中了京官的消息传至海阳时,全城轰动。整座潮州古城都为这位给乡亲们增光彩的李鹏万张灯结彩,燃放爆竹,接连庆祝了三天三夜。真可谓潮州地区古来罕见的喜事!

同治二年(1863年),李鹏万参加了在紫禁城文华殿举行的大考,他再一次成功了,摘取了文华殿上的桂冠,成为让所有京官羡慕的文官八贡之一。

李鹏万毕竟不同于那些不学无术、每日钻营官场的六部九卿,学识的渊深和与生俱来的善良品质,都让他自感难以适应大清恶浊的官场。尤其是尔虞我诈且又处处充满险恶的朝廷高层,对于素以国家社稷与天下黎民为重的李鹏万来说,如履薄冰。他感到京官难做,有些高处不胜寒。于是李鹏万于光绪六年(1880年)冬天,挂冠而回阔别多年的故里潮州。就是从这时起,李氏家族离开了生活多年的海阳县,迁往当时的通衢大镇潮州定居。这时的李氏家族更加烟火繁盛,凭借祖上余荫和李鹏万做过京城大吏的影响,李氏兄弟在潮州地区仍是功德无量的名门望族。在李鹏万的膝下有二子,一为长子李起英,二为次子李晓帆。李鹏万在两子之中,尤其喜爱次子李晓帆。李晓帆就是李嘉诚的祖父。李晓帆生子李云经,李云经就是李嘉诚的父亲。

李云经以老父李晓帆的教诲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他也的确是一个头脑机灵、天资聪慧的孩子。他4岁时就能背诵唐诗,5岁时可以写汉字小楷,到了七八岁,李云经已能阅读清人袁枚的《随园五记》了。到了十几岁时,李云经在父亲的指导下进入北门街的一家私塾,执教的老师对李云经的博学强志感到万分惊讶。本来李云经如果继续这样苦读经书,坚持下去肯定能有出头之日。可是,就在他14岁的那年秋天,父亲李晓帆病故。家中只有老夫人带着儿子李云经和李奕生活,生计一时难以为继。当时尚未到弱冠之年的李云经看到新寡的母亲独自支撑面线巷里那五间北屋的桂树小院,心中忽然感到肩膀上的担子变得更加沉重了,如果他继续读书势必要给母亲增加负担,于是他悄悄动了外出谋生的念头。他远渡南洋来到马来西亚,做起了食糖、茶叶、日用陶瓷、玻璃制品和咖啡豆等货物买卖生意,由于不善经营,几乎血本无归。

经商受挫折以后,李云经返回故乡,决心自己在家学习,以便完成中学的学业。有时他遇上不懂的难题,就去潮州中学求教,可是因为他没钱读书,只能躲在教室外偷听老师讲课。好在他勤奋认真,在1927年的潮州中考时获得了“同等学力”。这样,他就有了可以进学校教书的资格了。

三年过后,李云经结婚了。这座桂花飘香的小院里响起了喜庆的鞭炮声。他给寡母娶回家来的新媳妇名叫庄碧琴,也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姑娘。这庄碧琴虽然不是大家闺秀,但在潮州也是一户有名气人家的小家碧玉。她不但生得娇美娴静,而且举止端丽、温文尔雅,她之所以肯下嫁清贫的李家,看重的就是李云经忠厚正直的人品,还有他的真才实学。庄碧琴嫁进李氏门庭以后,相夫教子,给这个书香门第平添了几分温馨之气。尤其让李云经深感宽慰的是,庄碧琴对其孤苦伶仃的老母亲非常孝顺。她的孝心很快就被民风纯朴的北门街面线巷的居民所知,传为美谈。

李云经与庄碧琴新婚的喜庆气氛尚未从这桂树小院散尽,李家的另一件喜事又接踵而来。

一年以后,也就是1928年7月29日,静静的桂树小院在凌晨时分传来一声脆亮的婴儿啼哭声,李云经的儿子降生了。这个婴儿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日后财倾香江、名冠海内的香港长实集团主席李嘉诚!

李云经最初是在潮州小学当代课教师。1931—1933年,李云经又到隆都的后沟小学担任教导主任。之后,他每到一所学校,都会把学校办得有声有色,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后来潮州教育局将他调往澄海中学担任校长。

历史的车轮转到了1937年春天。此时,李云经已经把破败的澄海中学彻底改变,焕然一新的校舍与严整有序的教学队伍,吸引着远近各方的目光。潮州附近学校的学生们把李云经整治澄海中学的传奇经历传到街头巷尾。李云经准备在澄海中学扎下根来,再也不想随别人的意愿到处调转了。然而天不遂人愿,就在他想在澄海中学扎根时,北平传来了“卢沟桥事变”的消息,他那平静的心绪突然被日本人的枪声打乱了。 +jMQ31W0DLPQoRzJKq6wnk4jSkuoHAkQHubodpSpNc9SWUsDkrPD7PeyU+e51wj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