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以镇静为第一要义

【王阳明语录】

前在寺中所云静坐事,非欲坐禅入定。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拿,未知为己,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耳。

译文:前面在寺中所说的静坐养心之事,并不是要求你们像和尚那样去坐禅入定。这是因为你们平日里被各种杂乱的事物所纷扰,不知道为真正的自己进行修养的静心之功,而欲以静坐来补一补在初始阶段的收敛放逸之心的工夫罢了。

在王阳明看来,人生修养的阶段中,静坐修心,保持镇定是一项很重要的课程。正如庄子所说:“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其意为,圣人的清静,并不是说清静是好的所以才清静;万物不足以搅扰内心才是清静。水清静便能明澈照见须眉,水平面合于规准,可为大匠所取法。水清静便明澈,何况是精神呢!圣人的内心清静,可以做天地的明鉴,万物的明镜。

王阳明认为,平时由于要面对各种事物的牵累干扰,人难免会有放逸之心,如果心神散乱,那么心灵本来具有的智慧就会被蒙蔽,人就不能正确应对千变万化的环境。

明正德十四年,蓄谋已久的宁王朱宸濠,悍然在其藩地南昌起兵叛乱,公开举起了反旗。

这时,王阳明偕同幕僚萧禹、雷济,正奉命前往福建勘处另一股叛军的情况,获知宁王反叛的消息时,他当机立断,决定马上返回吉安,起义兵平叛。

由于王阳明当年在江西南赣主持军政多年,率军征讨各路盗贼巨寇,战功卓著。宁王朱宸濠当然知道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一直把他视为眼中针、肉中刺,这次起兵叛乱,自然想首先把他这根眼中针拔掉为快。所以宁王一面挥军攻城掠地,一面下令捉拿王阳明,追捕甚急。

王阳明与萧禹、雷济,三人雇了一条船,一路急行,走到半路的时候,眼见形势不对了,岸上逃难的人越来越多,一问才知宁王派来追杀的人马已迫近。

王阳明当机立断,明白敌人耳目众多,不能再坐船向前行驶了,便令停船靠岸,派萧禹秘密去寻觅小渔舟,改换便装潜行。

临登渔舟时,王阳明却问了一句令众人莫名其妙的话:“东西拿齐了没有?”

雷济、萧禹两人皆回答说:“拿齐了。”

王阳明却笑道:“还差一样东西。”

雷济、萧禹相互看了一眼,想不出还少什么。

王阳明指了指放在船头的罗盖(一种锦罗伞盖,为当时标明其提督身份的信物),说:“到了吉安没有此物,万一已经戒严而不能入城,如何让人相信自己的身份?”

众人恍然大悟,于是又取罗盖才走。

果然,当第二天众人抵达吉安时,城门各处果然皆已戒备森严,渔舟不得停岸。

萧禹、雷济忙揭罗盖以示,城头众兵认得这是提督大人的仪仗之物,顿时欢声雷动:“王爷爷回来了!”遂开门罗拜迎入。

此时,萧禹、雷济两人方从内心感叹,在先前那么危急迫切的关头,王阳明居然能从容不迫到如此境界!

战场上的形势可谓瞬息万变,作为一个指挥官,心只有随时保持在镇静的状态中,才能明察其势,随机应变。

王阳明自身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据《明史》记载:“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

整个明朝一代,作为文臣领兵打仗,能用兵如神,克敌制胜的,没有哪一个人能比得上王阳明。在激烈无比的军事战斗中,局面越是危险复杂,令人疑惑不定时,王阳明的心思意识反而越清明冷静,指挥若定,所考虑的问题和计谋不会遗漏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这种超人一等的智慧能力,虽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王阳明的天资较高,实际上更是得益于王阳明持之以恒的心灵修养,得窥儒家之“中”,拥有一种镇定自若的心境的缘故。

平宸濠之乱后,王阳明对学生讲学时,感叹说:“我自用兵以来,致知格物之功越来越觉得精透了。”大家都认为军务繁忙,忙都忙不过来,怎么还有时间做致知格物之功呢?也有的人不理解,认为王阳明乃迂腐之辈。

面对大家的疑问,王阳明解释说:“致良知的要点在于格物,正是使心之本体面对外在境界有感而应的时候,是着实需要用力的地方。

我们平常没有什么事的时候,精神是懈怠懒散的,等到了策划军务,运筹帷幄之时,情况非常危急,可以说呼吸之间便决定生死存亡,国家社稷的安危,所系着的全体精神,只是从非常细微的一念中,在镇定的心境中自照自察,一丝一毫也容不得犹豫或放纵,不要作自欺欺人的想法,也不可遗忘、疏漏哪怕一条很细微的情报,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最正确的反应,这就是良知的妙用,顺应万物的规律,而不将我的主观愿望强加进去。

人的心灵本来就有着很神奇的功用,能按照自然的规律思维运行,如行云流水般变动周流于万事万物之中,反应着各层次事物的客观规律,如果人能静下心来,自然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而把事情完成得十分完美。

我们心灵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只是由于它被各种诋毁、赞誉等利害关系遮蔽了。如果能摒弃‘自我’的束缚,保持我心不动,顺应万物之自然,对待各种事情,心灵就能根据其客观规律,作出精准的判断,将别人看似异常神奇的良知妙用发挥出来。

而当时我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利害毁誉,一不小心,就会陷入身死事败的境地。这时他如果有一点激愤之心,有一点偏激之言,机密稍有外泄,此身恐怕早成粉末了,如何能等待到今日!如果有一点假借之心,动作稍有不慎,或判断有一点失误,什么事都办砸了,如何有今日平叛的成功!”

可以说,镇定自若的心境,正是能力和智慧的源泉。

当然,不光是在战场上,在平日的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要想过得幸福,保持镇静也应该成为我们的第一要义。心灵只有时时处于平静的状态,面对诸多的繁琐事情时,才能保持头脑的清醒,有条不紊地加以处理,避免搞得手忙脚乱,甚至把本来好好的事情搞砸。

这种处事镇静自若的功夫,是通过磨练得来的。按照王阳明的说法,首先就要磨练自己的心性,沉得住气,守得住寂寞,才能真正地静下心来。

如有人问:“近来在修养上用功时,也很觉得游思妄念不再萌生,但心里还是漆黑一团,不知如何才能达到光明的境界?”

王阳明说:“刚着手用功,心里如何会马上光明呢?比如河里奔流的浊水,刚积存到缸里,开始虽然静止下来了,但还是浑浊的。必须等到澄定已久,渣滓自然沉淀到底,又才得到清水。你只要在良知上用功,良知存养得久了,漆黑的内心自然会显现光明。现在就要求见效,却是拔苗助长,并不是符合规律的功夫。”

要达到内心平静的境界,就要在存养心性上下功夫,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地方是不受外界干扰的,而我们之所以会受到外物的纷扰,就在于各种物欲蒙蔽了心性的光明,所以我们要慢慢磨练自己,有时间也可以静坐一下。

静坐的方法很简单:暂时什么也不做,放松身体,收摄思想,自然地、静静地观看着心头各种念头的来来去去,尽量不去跟随它们进行联想,保持内心的清静。

静坐得久了,身心体验到了宁静、协调的感觉,就能培养出一种从容不迫、镇静自若的气度来,以此来应事接物,不论做什么事都能比以前更有耐心了,这样智慧自然就能从中生发出来。 Dw1QwbQMFs8yZeMyqja5yFDDXqJawWXAwSktRqikRr/5Cb8mLh++vFtvmRPV2K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