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王侯将相本无种

清嘉庆十三年,岁次戊辰,公元1808年。湖南省湘乡县南一百三十里外一个名叫白杨坪的偏僻山村迁来一户人家。新迁来的人家姓曾,共有十几人,属中等人家,这家的长者被人称为竟希公。

曾孟学是曾家在清初最早迁到湖南湘乡的祖先。曾孟学六世孙曾应贞生了六个儿子,其中第二个儿子曾辅臣便是曾国藩的高祖。曾辅臣娶妻蒋氏,二十一岁得独子曾竟希(曾国藩曾祖),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五十五岁时故去。白杨坪即成为曾国藩的老家。曾竟希有两个儿子。曾国藩祖父曾玉屏(族中称其号为星冈公)是他的第二个儿子。

曾玉屏生有三子。长子即曾国藩之父曾麟书,次子早卒,三子曾骥云未曾生育。曾麟书生有四女五子。曾国藩为老二,上有一姐,下有四弟三妹,因最小的妹妹早夭,实际兄弟姐妹八人。

曾氏祖籍衡阳,世代都是农民,靠天吃饭,几百年来饥饱自然不会均衡,更别说摆脱贫困的生活了。到了曾竟希的祖父曾元吉时,经过夫妻俩一生的勤俭操劳,家业才日渐发达。曾家不仅在湘乡大界盖起了几处宅院,还在衡阳青定塘湾买了四十亩薄田。在农业社会里,置购房产自然是经济实力的主要体现。曾元吉年老时,将自己辛勤了一辈子所积累的家业,包括大界的宅院和土地,全部分给了子孙。为不拖累后代,曾元吉仅留下衡阳的四十亩地作为养老送终之用。

曾竟希是曾辅臣的独子。曾竟希在嘉庆十三年(1808年),自己六十六岁时,率全家十余口人离开与其他五房聚居的老家,搬到了湘乡县南百余里外的偏僻山村白杨坪,成为曾氏家族白杨坪始迁祖。白杨坪也成为绵延五世、曾国藩离家出仕后魂牵梦绕的老家。此后,他多次在诗文中追忆此地:

我家湘上高嵋山,茅屋修竹一万竿。

最是故园难忘处,待莺亭畔路三叉。

莽莽寒山匝四围,眼穿望不到庭闱。

絮漂江浦无人管,草绿湖南有梦归。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一般情况下,是不会随便离开故土的。曾竟希在六十六岁时能下决心离开祖居,搬到条件更为艰苦的偏远山村白杨坪,可推知他在原居地的生活不会十分安逸富有。有两种可能:一是他购买了白杨坪便宜的土地;一是他在原居地的生活发生了某种变故或日益艰难,方举家前往山区开荒谋生。

曾竟希次子、曾国藩祖父曾玉屏,号星冈,少时秉受家训,勤奋好学,但长大后由于家庭稍微宽裕,便沾染上不少坏习气。他有书不读,沉湎于嬉戏游玩,经常骑着马到湘潭街上,与那些纨绔子弟混在一起,常常是太阳升起一丈多高,他还没有起床。因此家族长辈都讥笑他轻浮浅薄,恐怕今后会把家财败掉。曾玉屏听到这些指责与预言,深感不安。

湘潭是湘中著名的都会,南宋以来一直是县城所在地。它地处湘江中游,舟楫所至,四季通航。早在明代,诗人周圣权在《题万楼》中歌咏湘潭:

岸花明媚接芳洲,三月江风送客愁。

台阁初成延胜迹,山川有待识名流。

野烟窈窕村中树,帆影参差槛外舟。

清绝潇湘春唱和,竞将韵事一齐收。

清人张九镒在《昭山》中亦写道:

西风一片写清秋,两浆飞随贴水鸥。

摇到湘头望湘尾,昭山断处白云浮。

湘潭的秀美山川可以从诗中想见。

从湘乡到湘潭不足百里路程,如果跃马扬鞭,就更为方便了。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一个人的名声比他所具有的各种“本事”重要得多。年长人的讥笑刺中了曾玉屏的心,他不希望曾氏家族多少代人的努力毁于自己的手中。于是反躬自省,他将马卖掉,徒步回到家中。从此以后,每天东方未晓时就起床来到农田,一生如此,再没有懒惰过。这就是曾门家训中的“早”字诀。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自省”后的曾玉屏简直像变了个人。湘乡地处丘陵地带,全县一半以上的土地都是凹凸不平的山丘。在这块土地上,除了靠天吃饭外,还必须有勤劳的双手。曾玉屏像“愚公”一样,开始了在山丘上造梯田的尝试。曾国藩后来回忆说:三十五岁那年,他祖父在高嵋山下盖了一间简陋的小茅屋。他开山凿石,将十几块小田块连接成一片大田地。曾玉屏还种了半畦蔬菜,每天早晨亲自除草,傍晚又叫佣工施肥,走进屋内喂猪,出得屋来又养鱼,这样那样的事,从没有停过。

在辛勤的耕耘中,曾玉屏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凡是自己亲手耕种收获的粮食、蔬菜,吃起来味道特别鲜美;凡是自己历尽辛苦得到的,享用起来也特别的心安。 59YxkAhRdTH4cCl9Da0zWugW/2IMDFVvUlWhqqpkyt1d5fW8KZNGW5SYWS5IJDN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