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著名的伦理学著作,前后共修订过六次。在这本书里,斯密从人类的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道德情操论》对于促进西方社会福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西方社会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被喻为西方世界的《论语》。

就斯密本人而言,与《国富论》相比,他似乎更重视《道德情操论》。《道德情操论》不仅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主要著作,也是他在逝世前的几年中竭尽全力进行修订的一本书。他在身患重病、自知已经时日无多的情况下,还对该书进行了最重要的一次修订。这充分说明了伦理学在斯密心目中的地位。

可以说,在斯密的著作中,对于道德真理的探讨是贯穿始终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他想通过这本书告诉人们——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更要受到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应该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留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都是至关重要的。

斯密虽然在《国富论》中承认自利是人所具有的本性,但他的伦理学说却是建立在“同情”理论之上的。他认为,同情心也是普遍存在于人性中的“原始情感”。我们对别人的感受没有直接的体验,也无法体会他人所感受的情形。我们作为“旁观者”,只有通过设身处地地想象“形成关于他的感觉的某些想法”,彼此之间还是能够获得使双方都感到愉快的同情或同感的。

一方面,当使“旁观者”设想处于当事者的处境下感到与受到同样的影响时,就可以把后者的激情看作是合宜的,那么就可以认为当事者的激情能够得到道德上的赞同,反之就不会得到赞同。另一方面,当我们把自己想象成旁观者,就可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应得到赞同、报答或者责备、惩罚。

由于“旁观者”是普通的个人想象的产物,所以旁观者的判断也不是绝对客观的,往往会忽略某些事实,误解他人的动机或者处于对自我利益的偏爱而曲解事实的状态,等等。这种人类天性中致命的弱点,造成了人类生活一部分的混乱。然而,造物主并没有全然放任这个如此严重的弱点不管,而是向人类颁布了一般的道德准则。这种“一般规则”虽然仍是建立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但作为日常处理现实市民生活的基准已经足够。对一般行为准则的尊重,被恰当地称作责任感。这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并且是唯一的一条大部分人能用来指导他们行为的原则。

因此,借着同情心我们不但能对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道德评价以及报答或惩罚,也能评价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并且在“一般准则”——正义法则——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的法律。

在斯密看来,当某件事的当事人与旁观者之间产生了同感,形成了行为和情感的合宜性,就可以被认为是道德的。如此一来,利己行为就有了产生美德的可能性,甚至是比利他更重要的美德。正因为利己心有这样的正能量,并且是造物主为了使人类幸福而赐予人的天性,斯密就合乎逻辑地将利己心上升为一种“谨慎的美德”:谨慎的人拥有自己行业的真才实学,懂得勤勉地工作和节约,谦虚而且厌恶欺骗。他也不谋求某些危害公众利益的团体的支持。于是,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他们的自利行为促进了社会的福利。

斯密就这样给经济活动带上了美德的光环,盈利活动就取得了道德上的合理性,尽管这种美德只受到某种“轻微的尊敬”。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自利并非一定产生美德。斯密认为,只有在中等和低等的阶层中,获得美德的道路和取得财富的道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极其相近的。他们只要依靠真正的能力,谨慎的、正直的和有节制的行为,就会获得成功,并且只能这样成功。他们没有特权,因而至少对更为重要的公正法则表示某种尊重。对他们来说,诚实是最好的策略。相比之下,谨慎的美德在较高阶层中的情况往往并非如此,他们往往和无知、专横、浪费以及爱慕虚荣联系在一起,从而造成了对社会的危害。

具体说来,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主要阐述了三种美德:正义、仁慈以及谨慎。他说,对自己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谨慎的美德;对别人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正义和仁慈的美德。第一种美德最初来自于我们的利己心向我们自己提出来的要求,另两种美德是我们仁慈的感情向我们提出来的要求。利己心不仅要求人类成员“互相帮助”,也极有可能“不合宜”地侵害他人的利益。这时候,“一般准则”就成为必要。对“一般准则”的遵循就形成了所谓的“正义的美德”。

斯密十分强调正义美德的重要性,相对于另外一种仁慈美德,与其说仁慈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还不如说正义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没有对正义准则的尊重,人类社会就会崩溃。他把正义比做支撑大厦的支柱,而把行善比做美化建筑物的装饰品。

也就是说,只有在遵守“正义的美德”的前提下,人们才可能在自利心的引导下组成互利互惠的社会,人们谋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才可能成为“谨慎的美德”。然而正义的美德是一种消极的美德,必须有外力强迫人们遵守,而违背的人将遭受惩罚。

纵观《道德情操论》全书,我们可以知道,人类靠着本能——利己心和同情心,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之下,就可以实现人类美德和社会的福利和稳定。经济活动既不是中世纪教会所认为的那样是恶的,也不像重商主义者所言的那样应该处于国家政治利益之下。

相反,美德只有在“中下等阶层”追求财富的道路上才能得到实现,伦理存在于经济的内部,社会整体福利只有在个人自由的经济活动中才能实现。由此不难看出,在斯密这里,《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研究的并非是两个世界,而是人类社会的不同方面,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 JUfqL7xupQnrKWiT6A4HNLFe24GmW1Xghz4zDKtTCfRc2PFHrGtpdbGXvz97v0F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