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公羊传

《公羊传》是《春秋公羊传》的简称,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孔子的弟子子夏将这部书的内容口头传给其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头相传,并没有正式的书面文字,直至西汉景帝时,传到公羊高的玄孙公羊寿这一代,由他与胡毋生一起将《春秋公羊传》着于竹帛。

《公羊传》的起讫年代与《春秋》一致,即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其体裁特点是经传合并,先引用经文,然后自问自答,逐句解说,解说的重点是儒家的思想,阐发的主要是《春秋》中的“微言大义,与《左传》以记载史实为主不同。

《公羊传》与《榖梁传》、《左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春王正月

【题解】

本篇是对《公羊传》经文“元年春王正月”的解说。全文分为两部分,分别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前面解释《春秋》经文“元年春王正月”的含义,表明了《春秋》是尊崇周王室为天下宗主的“大一统”思想。后面解释这一年虽然是隐公元年,却不说隐公即位的原因,阐发了《春秋》“辨尊卑,别嫡庶”的儒家正统思想。

元年者何也 (1) ?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 (2) ?谓文王 (3) 也。曷 (4) 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5)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6)

【注释】

(1)元年:第一年,这里指鲁隐公元年。

(2)王:能够德治天下的君主。孰谓:指的是谁。

(3)文王:即周文王姬昌。

(4)曷(hé):同“何”,什么。

(5)王正月:每年的第一个月叫正月,每月的第一天叫朔。

(6)大一统:此处强调“王道统一于道、天下统一于王”。

【翻译】

“元年”是什么意思?是君主即位的第一年。“春”是什么意思?是一年的开始。“王”指的是谁?说的是行道讲礼的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然后才说“正月”?因为这是周文王所颁历法的正月。为什么说是“王正月”?是为了强调“王道统一于道、天下统一于王”。

公何以不言即位 (1) ?成公意也 (2) 。何成乎公之意也?公将平国而反之桓 (3) 。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 (4) 。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 (5) 。隐于是焉而辞立 (6) ,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 (7) 。故凡隐之立 (8) ,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 (9) ?立适,以长不以贤 (10) ;立子 (11) ,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注释】

(1)公:指鲁隐公。

(2)成:成全。

(3)平:治。反:通“返”,归还的意思。桓:指鲁桓公。

(4)贵:出身高贵,指嫡生。隐:指隐公。长(zhǎng):年长。其:他们。微:不容易被人知道。莫:没有人。贤:贤德。

(5)扳(bān):强行拥立。立之:指做国君。

(6)于是:在此情况下。辞立:谢绝被立为国君。

(7)且:况且。如:如果。相(xiàng):辅佐。幼君:指桓公。

(8)凡:总的来说。

(9)适(dí):通“嫡”。嫡子,即正妻所生儿子。

(10)以:根据。

(11)立子:立庶子。古代若正室没有儿子,则从媵人、侄娣所生的庶子中选择继承人。

【翻译】

为什么不说鲁隐公即位?这是为了成全隐公的意愿。为什么是成全隐公的意愿?因为隐公想使天下平定下来之后就把国君之位归还给桓公。为什么要把国家权力交还给桓公?因为桓公虽然年幼却出身高贵,隐公年长却出身卑微,他们高贵与卑微的关系人们不是很清楚的,国人没人知道。隐公年长而且贤德,各位大夫强行推动他而使他立于国君之位。隐公这种情况下谢绝被立为国君,当然他也还不知道桓公将来是否一定会被立为国君。况且如果桓公被立为国君,就又担心各位大夫不能帮助年幼的国君,所以,总的来说,隐公立在国君之位上是为了桓公而立的。隐公年长而且贤德,为什么不适合被立为国君?因为在嫡生的儿子中选择时,依据是否年长而不是依据是否贤德;在所有的儿子中选择时,依据出身是否高贵而不是依据是否年长。桓公为什么高贵?因为他的母亲是国君的正妻,身份高贵。母亲高贵为什么儿子就高贵?因为儿子凭借母亲能够高贵,母亲凭借儿子得以尊贵。

宋人及楚人平

【题解】

本篇是对“宋人及楚人平”这一句的解释。宣公十四年九月,楚国出兵攻打宋国。经过长达八个月的对峙,交战双方兵疲粮绝,由于宋国大夫华元和楚国司马子反二人的努力,双方休战议和。文中有褒有贬。褒的是二人以诚相待、主动讲和,减轻了宋楚两国的战祸。贬的是两人超越君权自作主张,背着国君讲和。

外平不书 (1) ,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何大乎其平乎己 (2) ?庄王围宋 (3) ,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 (4) 。司马子反曰:“子之国如何?”华元曰:“惫矣 (5) !”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6) 。”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 (7) ?”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 (8) ;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

【注释】

(1)平:讲和。书:书写,记载。

(2)大:赞扬。已:这里是指宋国的华元和楚国的子反。

(3)庄王:即楚庄王。

(4)司马:官名。掌管军政和军赋。子反:即楚国公子侧,字子反,任司马一职,掌管军政。乘:攀登。堙(yīn):小土山。华元:宋国大夫。

(5)惫:疲惫。

(6)易子:交换儿子。析:劈开。骸:尸骨。炊:这里指用来作燃料。

(7)柑(qián):通“钳”,这里指在马嘴里放一根木头。秣:喂牲口。情:这里指说出实际情况。

(8)厄:困苦,灾难。矜:怜悯。

【翻译】

鲁国以外的国家停战讲和,《春秋》是不加记载的,这次为什么要记载?是因为称赞这次的讲和全在华元与子反个人做主促成的缘故。为什么要赞扬他们个人讲和的行为?原来,楚庄王围困宋国都城,军中只有七天的粮食了。这些粮食吃完了还不能取胜,楚国就要准备退兵离开宋国回国了。于是庄王派遣司马子反登上土山去窥探宋国都城,宋国华元也登上土山并出来会见他。司马子反问:“你们都城中的情况怎么样?”华元说:“困顿不堪了。”司马子反问:“怎么样的困顿呢?”华元回答说:“城里的人彼此交换孩子来吃,劈开死人的骨头来烧火做饭。”司马子反说:“唉!确实困顿到极点了!虽然如此,不过我听说,被围困的人把木棍塞在马嘴里,不让它们吃东西,然后假装喂马,而把肥壮的马牵出来欺骗对方。您却透露了真情,这是为什么?”华元说:“我也听说过,君子看到别人的困顿就会产生怜悯之心,小人见到别人的困顿却幸灾乐祸。我见你是个君子,所以告诉你实情。”司马子反说:“我知道了。你努力守城吧。我们的军队也只有七天的口粮了,如果这些粮食吃完了还是不能取胜,我们就准备撤兵回国了。”说完两人相互作了一揖,就离开了。

(1) 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弁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此皆大夫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 (2)

【注释】

(1)反:通“返”,返回。

(2)平者在下:讲和的是处于下位的臣子。

【翻译】

司马子反回来后向楚庄王复命。庄王说:“情况怎么样?”司马子反说:“他们已经是困顿不堪了。”楚庄王问:“到了什么程度?””司马子反回答说:“他们彼此交换孩子来杀了吃,劈开死人的骨头来烧火做饭。”楚庄王说:“唉!他们真是困顿到极点了!虽然如此,我现在还是要攻收这座城邑,然后回国去。”司马子反说:“不行。下臣已经告诉他,军中只有七天的粮食了。”庄王很气愤地说:“我派你前去观察他们的情况,你为什么告诉他?”司马子反说:“以小小的宋国,还有不欺骗人的臣子,我们楚国就可以没有吗?所以我就告诉了他。”楚庄王说:“那好吧。我要筑营驻扎下来。尽管送过已经知道我军粮食短缺,我还是要攻取这座城邑,然后回国。”司马子反说:“既然如此,那么君王您请驻扎在这里,请允许下臣我回去吧。”庄王说:“你离开我回国,我和谁一起留在这里呢?我也跟着你回去吧。”于是就撤离军队离开了宋国。所以君子赞扬司马子幢和华元促成停战媾和。司马子反和华元都是大夫,《公羊传》为什么称呼他们为“楚人”、“宋人”呢?是贬低的意思。为什么贬低?是因为媾和的人处在下位的缘故。

吴子使札来聘

【题解】

本篇是对“吴子使札来聘”经文的解释。吴国公子札贤良,为了传位于札,他同母所生的三个哥哥先后战死。但公子札出使鲁国,以表示拒绝接受王位。后来阖庐派人杀死吴王僚,让札做国君,札依然离开都城,至死没有突入半步。全文层层设问,步步深入,以事实说明了公子札的贤良,高度赞扬了他礼国的品德,使吴国在诸夏心目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吴无君,无大夫 (1) ,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 (2) 。何贤乎季子?让国也 (3) 。其让国奈何?谒也,馀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 (4) 。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 (5) ,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 (6) 。”故谒也死 (7) ,馀祭也立。馀祭也死 (8) ,夷昧也立。夷昧也死 (9) ,则国宜之季子者也。

【注释】

(1)大夫:古代官名。

(2)贤:用作以动词,以……为贤。季子:古代以伯、仲、叔、季排行,因公子札是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因此以“季子”为字。

(3)让国:辞让国君之位。

(4)谒:寿梦长子,一作“遏”,号诸樊。馀祭:寿梦次子。夷昧:寿梦三子。

(5)迮(zé):仓促。

(6)尚:佑助。悔:这里指亡故。

(7)谒也死:谒在位十三年,公元前548年在伐楚战争中,中暗箭身亡。

(8)馀祭也死:馀祭在位四年,公元前544年被越人行刺身亡。

(9)夷昧也死:夷昧在位十七年,公元前527年卒。

【翻译】

吴国本无所谓国君,无所谓大夫,这则记载为什么承认它有国君,有大夫呢?这是为了表明季子的贤啊。季子贤在哪里呢?因为他辞让国君的位置啊。他辞让君位是怎么一回事呢?谒、馀祭、夷昧跟季子是一母所生的四兄弟,季子虽然年幼但是很有才干,兄长们都喜欢他,想一起立他做国君。谒说:“现在如果就这样仓促地把君位给他,季子是不接受的。我不愿意传位给儿子而给弟弟,由弟弟依次接替哥哥做国君,最后把君位传给季子。”馀祭、夷昧都认为这方法可行。所以哥哥在位时都舍生忘死,每次饮食时必定祈祷说:“上天如果保佑吴国,希望让我们早点遭难吧。”所以谒死了,馀祭做国君。馀祭死了,夷昧做国君。夷昧死了,国君的位置就传到季子这里了。

季子使而亡焉 (1) 。僚者长庶也 (2) ,即之。季之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庐曰 (3) :“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子,我宜当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 (4) 。季子不受,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 (5) ,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贤季子。

【注释】

(1)使而亡:出使在外,避开传位。

(2)僚:吴王寿梦的庶出长子。

(3)阖庐(lǘ):公子光即吴王位后的号。

(4)专诸:刺杀吴王僚的刺客。致国乎季子:把王位给季札。

(5)延陵:季札封地,在今江苏常州。

【翻译】

季子出使在外,避开传位。僚是寿梦的庶长子,就即位了。季子出使回国,到了吴国也把僚当做国君看待。阖闾说:“先君之所以不传位给儿子,而传位给弟弟,就是为了季子的缘故。如果遵照先君的遗嘱,季子应该做吴国国君;如果不按照先君的遗嘱,那我应该做吴国国君。僚怎么能做国君呢?”于是派专诸刺杀僚,而把国家交给季子。季子不接受,说:“你杀了我的国君,我接受你给予的君位,这样我变成跟你一起篡位了。你杀了我哥哥,我又杀你,这样父子兄弟相残杀,一辈子没完没了。”就这样,季子离开了国都去了他的封地延陵,一直到死都没有进入吴国国都。所以君子认为他不接受君位为道义,反对互相残杀为仁德,称许季子的贤德。

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 (1) ,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2) 。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注释】

(1)不名:不直呼其名。古时出生三个月才取名,年龄到了二十行冠礼,另取字。这里不直呼其名表示对人尊敬,就称其字而不称名。

(2)许:赞许,褒扬。不一而足:不因为一事一物就认为够条件了。与今义不同。

【翻译】

那么吴国为什么有国君,有大夫呢?以为你既然承认季子是臣子,吴国就应该有国君啊。“札”是什么?是吴季子的名字。《春秋》对于贤能的人不直接称呼其名字,这里为什么称其名呢?这是以为你赞许许夷、狄之人,不能因为他们只做了一件值得让人称道的事情就认为他们已经够条件了。季子被认为是贤能之人,为什么季子还不够条件呢?因为赞美人臣,一定要使他与人臣的地位相符合;赞美做人儿子的,一定要使他与人子的地位相符合。 NFhyhwTbJiCEtIJLhlw66G/A7Zxv6PEz6CKWIJc0AuxSbQW+AH5ktfankjuLe0j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