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二

郑子家告赵宣子

【题解】

本篇讲述的是郑晋外交斗争的故事。晋楚争霸,郑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一面侍奉邻国的晋,另一面又要朝拜远一些的楚,其外交关系很难处理。郑子家利用两个强国之间的矛盾,在这篇带有外交性质的信件中逐年列举朝晋事实,以显示对晋国的忠诚;同时又直言不讳地批评晋国的苛刻,声称如果晋国不加收敛,郑国将不惜同晋决裂,改投晋国敌人楚国的庇护。信中子家以摆事实,讲道义的外交手段,终使晋国让步。

晋侯合诸侯于扈 (1) ,平宋也 (2) 。于是晋侯不见郑伯 (3) ,以为贰于楚也。

【注释】

(1)晋侯:指晋灵公。扈(hù):郑地名,在今河南原阳西。

(2)平宋:平定宋乱以立宋文公。宋昭公无道,先一年十一月,被宋襄公的夫人派人杀了。

(3)郑伯:郑穆公。名兰,为郑国第九个国君。

【翻译】

晋灵公在扈地会合诸侯,是为了同宋国媾和。当时晋灵公不肯同郑穆公相见,认为郑国同时又对楚国友好。

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 (1) ,以告赵宣子曰 (2) :“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 (3) 。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 (4) ,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 (5) 。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 (6) ,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 (7) 。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蒇陈事 (8) 。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陈蔡之密迩于楚 (9) ,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 (10) ,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 (11) 。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敝邑有亡,无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 (12) 。’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唯执事命之。文公二年,朝于齐 (13) ;四年,为齐侵蔡 (14) ,亦获成于楚。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有罪也?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

【注释】

(1)子家:指郑公子归生,郑大夫,字子家。

(2)赵宣子:指赵盾。晋国执政大臣。

(3)蔡侯:指蔡庄公。君:这里指晋襄公,晋灵公之父。

(4)敝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侯宣多之难:侯宣多,郑大夫,郑穆公为侯宣多所立,于是侯宣多居功专权,所以称之为“侯宣多之难”。

(5)克减:稍稍压制。

(6)嫡夷:指郑穆公的太子夷。嫡,嫡子,正夫人所生儿子,一般都立为继承君位的太子。

(7)陈侯:陈共公。

(8)蒇(chǎn):完成。

(9)密迩:紧密靠近。

(10)襄:晋襄公。君:这里指晋灵公。

(11)绛:晋都,在今山西曲沃县西南。

(12)音:通“荫”,树荫,引申为庇护。

(13)文公:指郑文公。

(14)四年:指郑文公四年。

【翻译】

郑国大夫子家派遣通讯官并带去一封信,将这件事报告赵宣子,信里说:“敝国国君即位三年.就召请蔡侯并约他一同去侍奉贵国先君襄公。九月,蔡侯取道敝国前往晋国。敝国由于侯宣多的祸乱,敝国国君因而不能与蔡侯同行。十一月,除掉侯宣多,就继蔡侯之后朝见于襄公左右。十二年六月,归生陪同敝国国君的太子夷,为陈侯朝晋一事到楚国请命,并朝见贵国国君。十四年七月,敝国国君又接着为完成陈侯朝晋一事朝见君王。十五年五月,陈侯从敝国前往朝见君王。去年正月,烛之武为太子夷朝晋前往贵国。八月,敝国国君又前往朝见。以陈、蔡两国距离楚国之近,而不敢依附于它,就是由于敝国的缘故。虽然敝国这样侍奉贵国国君,何以不能免于罪?敝国国君在位期间,一次朝见襄公,又两次朝见君王。太子夷与敝国国君的几个大臣也络绎不绝地往来于绛都。虽然我们是小国,侍奉大国也没有超过我们的了。现在大国说:‘你还没有满足我的意愿。’敝国只有灭亡,再也不能增添什么来侍奉大国了。古人有句话说‘怕头又怕尾,身子剩多少?’又说‘鹿死的时候,顾不得声音是否好听’。小国侍奉大国,大国施予恩惠,它就是人;大国不施予恩惠,它就是鹿,狂奔乱跑而奔向险境,紧急中怎能选择道路?贵国的命令没有穷尽,敝国也知道要亡国了,准备全部调集敝国的兵力在鯈地待命,就请您的左右下达命令吧。郑文公二年,敝国曾到齐国朝见。四年,由于齐国进攻蔡国,又到楚国达成了和议。处于大国之间,而服从于大国强加的命令,难道是小国的罪过吗?大国若不体恤,只有就地待命,不敢逃避。”

晋巩朔行成于郑 (1) ,赵穿、公婿池为质焉 (2)

【注释】

(1)巩朔:晋大夫。行成:达成和解。

(2)赵穿:晋国大夫。公婿池:晋国大夫,晋灵公的女婿。质:人质。

【翻译】

于是晋国大夫巩朔到郑国媾和,赵穿、公婿池留在郑国做人质。

王孙满对楚子

【题解】

本篇记录了周朝大夫王孙满反驳楚王问鼎的故事。宣公三年,即公元前606年,楚王经过多年的努力,吞并了周围小国,确立了霸权之位,面对周朝的衰弱,楚王问九鼎的轻重,意在觊觎周朝王权。针对楚庄王的问话,周大夫孙满说明了九鼎的来历,并指出统治天下“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意在表明,如果楚国有意触犯周朝威严,势必激起各诸侯国的反对。这一回答对楚王来说是一次严重的警告,同时也维护了周朝的威严,

楚子伐陆浑之戎 (1) ,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 (2)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 (3)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4)

【注释】

(1)楚子: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陆浑之戎:古代西北戎人的一支。也叫允姓之戎。戎,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2)雒(luò):指雒水,今作洛水。发源于陕西,流经河南洛阳一代进入黄河。观兵:检阅军队,这里有耀武扬威的意思。疆:边境。

(3)定王:即周定王,襄王的孙子,名瑜。王孙满:周朝大夫,周共王的玄孙。劳:慰劳。

(4)鼎:即九鼎。相传夏禹收九牧所贡的铜铸成九个大鼎,象征九州岛,三代时奉为传国之宝,也是王权的象征。楚王问鼎的大小轻重,意在觊觎王权。

【翻译】

楚王攻打陆浑戎人,于是到了雒水,在周朝边境上检阅军队,向周王耀武扬威。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王。楚王问起九鼎的大小轻重。

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1) 。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2) 。螭魅罔两,莫能逢之 (3) 。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4)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 (5)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 (6) 。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 (7) 。天祚明德,有所止 (8) 。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9)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注释】

(1)图物:绘制各地物品。金:指青铜。九牧:九州岛之长。传说古代把天下分为九州岛,州的长官叫牧。铸鼎象物:用九州岛的贡金铸成鼎,把画下来的各种东西的图像铸在鼎上。神奸:鬼神怪异之物。

(2)不逢不若:不会遇到不顺的东西。逢,遇。若,顺,顺从。

(3)螭魅(chīmèi):也作“魑魅”。传说山林里能害人的妖怪。罔两(wǎng liǎng):传说中河川里的精怪。

(4)用:因。休:荫庇,保佑。

(5)昏德:品德言行昏乱。祀:年代。与“载”同义。

(6)休明,美善光明。

(7)奸回;奸恶邪僻。

(8)祚(zuò):赐福,保佑。明德:美德。这里指明德之人。止(zhǐ):定数,限数。

(9)成王:指周成王。郏鄏(jiá rǔ):地名,东周王城,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卜:占卜。相传古人用火灼龟甲,根据灼开的裂纹来预测未来吉凶。世:父子相继为一世,即一代。

【翻译】

王孙满回答道:“统治天下在于德行,不在于九鼎。从前夏朝实行德政的时候,远方各地把各种奇异东西都画成图像,九州岛的长官贡献出他们的金属,夏王把这些金属铸造成九鼎,把画下来的各种东西的图像铸在鼎上,上面有各种东西的图像,教人们知道神物和怪异。所以人们进入川泽山林,不会碰到对自己不利的东西。螭魅魍魉这些妖怪都不会遇到。因此能够上下和协,受到上天的庇佑。后来,夏桀昏乱,鼎迁到商朝,前后经过六百年。商纣暴虐,鼎又迁到周朝。天子德行美善光明,鼎虽然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乱,鼎虽然大,也是轻的。上天赐福给有美德的人,是有一定定数的。成王把九鼎放在郏鄏,曾经占卜过,可以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所命令的。今天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减了,可天命还没有改变。九鼎的轻重,是不能问的。

齐国佐不辱命

【题解】

鲁成公二年,晋齐鞌之战齐军败绩。晋军追赶齐军,齐顷公非常惧怕,急忙派大臣宾媚人出使晋国。宾媚人奉命与晋军交涉,晋人不同意齐王的请求,并提出要把齐王的母亲作为人质,同时齐国境内的所有田地全部改为东西走向。面对晋人的苛刻条件,宾媚人就晋人提出的两个苛刻要求据理力争。宾媚人虽然是战败求和,却从礼、孝、德、义等几个方面引经据典,有理有据,条理清晰,有力地驳回了晋人的无理要求,同时,他还以破釜沉舟、背城一战的勇气挫伤和折服了晋军的锐气,因此,不辱使命,完成和谈的任务。

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 (1) ,击马陉 (2) 。齐侯使宾媚人赂以纪甗 (3) 、玉磬与地。说:“不可,则听客之所为。”

【注释】

(1)从:跟随,跟从。这里指追击。丘舆:齐地名,在今山东益都西南。

(2)马陉(xíng):齐地名,在今山东淄博东南。

(3)齐侯:指齐顷公。宾媚人:齐国上大夫,即国佐。甗(yǎn):古代的一种炊器,甑的一种,是一种礼器。磬:古代玉制的一种打击乐器,也是一种礼器。纪:古国名,为齐所灭。

【翻译】

晋军追赶齐军,从丘舆进入齐国境内,攻打马陉。齐顷公派宾媚人奉上祭祀用的炊器、玉盘等给晋国,并归还鲁、卫两国的土地。说:“不行,就随便他们怎么办吧。”

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曰:“必以萧同叔子为质 (1) ,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 (2) 。”对曰:“萧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诸侯,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王命何 (3) ?且是以不孝令也。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先王疆理天下 (4) ,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其晋实有阙 (5) !四王之王也 (6) ,树德而济同欲焉 (7) ;五伯之霸也 (8) ,勤而抚之,以役王命 (9) ;今吾子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诗曰:‘布政优优,百禄是遒 (10) 。’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 (11) 。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畏君之震,师徒桡败 (12) 。吾子惠徼齐国之福 (13) ,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馀烬,背城借一 (14) 。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

【注释】

(1)萧同叔子:萧,国名;同叔:萧国国君的字,是齐顷公的外祖父。子,女儿。萧君同叔的女儿,即齐顷公的母亲。

(2)封内:疆域之内,即国内。尽东其亩:把田间地垄全改为东西向,道路沟渠也相应地变为东西向,因齐国和晋国东西相邻,这样有利于晋国兵车驶入齐国境内。

(3)先王:已去世的君王。

(4)疆理:指对天地的规划。

(5)无乃:恐怕,表示委婉的语气。阙(què):缺点,过失。

(6)四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王:以德治天下。

(7)同欲:共同的需求。

(8)五伯:指春秋五国的霸主,即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伯,诸侯的盟主。

(9)役王命:为王命奔波。

(10)优优:宽缓的样子。百禄:百福,百种福禄。遒:积聚。

(11)辞:言词,说话。

(12)腆(tiǎn):丰厚。桡(ráo):弯曲,屈从,打败。

(13)徼(jiào):招致,求取。

(14)余烬:指残余的军队。烬,火灰的余渣。背城借一:背靠城墙,决一死战。

【翻译】

宾媚人奉上礼物,晋国人不答应,说:“必须要求萧同叔子做人质,同时使齐国境内的田亩全部改为东西向。”宾媚人回答说:“萧同叔子不是别人,而是我国国君的母亲。如果从对等地位来说,也就是晋国国君的母亲。您在诸侯中颁布天子的命令,却说一定要人家的母亲做人质作为凭信,那又怎样对待天子的命令呢?而且这是以不孝来命令诸侯。《诗经》说:‘孝子的心没有止境也不会衰竭,上天会恩赐福祉给孝顺的人。’如果以不孝来命令诸侯,恐怕这不是符合道德要求的吧?先王划定天下的疆界,治理天下的道路、河流,因地制宜,对田地进行合理的分配。所以《诗经》说:‘我划定疆界,分别田里,南朝东方向开辟田亩。’现在您要重新规划土地,却说:‘将田垄改为东向’,您只顾有利于您的战车出入,却全然不顾土地的适宜性,恐怕不是先王的遗命吧?违反先王的命令就是不讲道义,怎么做众诸侯的领袖?在这件事上晋国确实有过错。大禹、商汤、文王、武王统一天下的时候,树立德行,帮助大家实现愿望。五伯称霸诸侯,都会勤劳王事,安抚诸侯,遵从天子的命令。现在您却谋求会合诸侯,以满足自己无止境的贪欲。《诗经》说:‘施政宽和,百福聚集。’如果您确实不肯宽大,从而抛弃各种福禄,将会对诸侯有什么害处呢?如果您实在不同意,我国国君有言辞在先,说:‘您率领诸侯军队光临敝国,敝国以微薄的兵赋来犒劳您的随从。由于敬畏您的威严,军队遭到了挫败。如果您能开恩为齐国祈福,不灭绝我们的国家,让我国继续同贵国保持过去的友好关系,我国绝不敢吝惜先君这些破旧的器物和土地。如果您不肯答应。那就请允许我们收集残余,在我国城下决一死战。即使我国军队侥幸取胜,也会服从您的;如果不幸战败,怎么敢不遵从您的命令呢?’”

楚归晋知罃

【题解】

本篇记述了鲁成公三年,晋国与楚国和解,晋将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首归还给楚国,要求交换被他们俘虏了九年之久的知罃。此时知罃的父亲是军中大将,楚共王为了拉拢知罃,对其进行句句紧逼,想听到知罃说出几句感恩戴德的话语。知罃却完全撇开私人恩怨,立足于国家利益,对楚王的问题进行了巧妙的回答。这种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的精神,使楚王更加敬重知罃,于是楚王以隆重的礼仪送知罃归国,并由此得出“晋未可与争”的结论。

晋人归 (1) 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 (2) 知罃。于是 (3) 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注释】

(1)归;送还。公子谷臣:楚庄王的儿子。连尹襄老:楚国大臣,连尹是官名,襄老是名。

(2)知罃(yīng):晋大夫,荀首之子,又称荀罃。

(3)是:这个时候。荀首:即知庄子。姓荀,名首。时为军中副帅。佐中军;担任中军副帅。

【翻译】

晋人将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首归还给楚国,要求交换被他们俘虏的知罃。这时知罃的父亲荀首已经担任中军佐了,所以楚国人就答应了他们。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 (1) ,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2) 。执事不以衅鼓 (3) ,使归即戮 (4) ,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 (5) ,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 (6) ,臣不与及 (7) ,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 (8) ,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榖。”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 (9) 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 (10) ,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11)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注释】

(1)治戎:治理军队。这里是打仗的意思。

(2)俘馘(guó):指俘虏。馘,割下左耳,古代以割去敌方战死者的左耳用来记录战功。

(3)衅鼓:把血涂在战鼓上,指处死战俘。

(4)即戮(lù):接受杀戮。

(5)惩:戒,克制。忿:怨恨。

(6)宥(yòu);宽恕,原谅。

(7)与及:参与其中,相干。

(8)任:担当

(9)外臣:外邦之臣。臣子对别国君主称外臣。对楚王而言,荀首是别国之臣,所以称作外臣。

(10)宗:宗庙。

(11)不获命:没有获得国君允许杀戮的命令。宗职:祖宗世袭的职位。偏师:副帅、副将所属的军队,非主力军队。

【翻译】

楚共王为知罃送行,问道:“你恨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用兵,是下臣没有本事,不能胜任自己的职务,作了您的俘虏。君王的侍从不杀我,让我回国就刑,这是您的恩惠。是下臣无能,怎能恨别人呢?”楚王问:“那你感激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为自己的国家着想,谋求宽缓自己的百姓,各自克制自己的忿怒,求得相互谅解。双方释放战俘,以实现友好。两国友好,下臣不曾参与其间,又怎敢感激别人呢?”楚王说:“你回去,怎样报答我?”知罃回答说:“下臣不承受怨恨之名,君王也不承受恩惠之名,下臣无恨,君王无恩,不知道报答的事。”楚王说:“即使如此,你也一定要告诉我。”知罃回答说:“凭借君王的威灵,拘囚之臣得以将骸骨带回到晋国。我国国君如果将下臣加以诛杀,死后将会不朽。如果像君王一样施舍恩惠因而得到赦免,将下臣赐还我的父亲,父亲将会请示我国国君,而将下臣在宗庙加以诛杀,死后也会不朽。如果得不到我国国君的批准,仍让下臣继承宗族的职位,依次轮到下臣参与国事,率领一部分军队去维护疆界,那时即使遇到君王的士兵,也不敢回避。将竭尽全力去拼死,没有二心,以尽到臣下的本分,这就是下臣所要报答君王的。”楚王说:“晋国是不可能与它相争的。”为了表示对知罃的敬重知心,楚共王隆重地为他举行了礼仪,然后放他归国。

吕相绝秦

【题解】

本篇既是晋国与秦国的断交辞令,又是晋国声讨秦国的一篇战斗檄文。公元前580年,秦晋和解,在令狐会盟。后来晋侯依约而至,秦伯却不肯过河背弃约定。于是公元前578年,夏四月戊午,晋侯派吕相去断绝和秦国的邦交,即有此文。吕相是个辩才,这篇辞令中虽有强词夺理、歪曲事实之嫌,但文章结构严谨,言辞谨慎,气势逼人,不愧为檄文中的珍品。

夏四月戊午,晋侯使吕相绝秦 (1) ,曰:“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 (2) ,申之以盟誓 (3) ,重之以昏姻 (4) 。天祸晋国 (5) ,文公如齐,惠公如秦。无禄 (6) ,献公即世 (7) 。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 (8) 。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 (9) 。亦悔于厥心 (10) ,用集我文公 (11) 。是穆之成也。

【注释】

(1)晋侯;晋厉公。吕相,晋国大夫,魏锜(qí)的儿子魏相,因俸禄在吕,故又称吕相。绝;断绝。

(2)昔逮(dài):自从。戮(lù)力:合力,并力。

(3)申:申明。

(4)重:加重,加深。昏姻:通“婚姻”,秦、晋两国有联姻关系。

(5)天祸:天降灾祸,指骊姬之乱。

(6)无禄:没有福禄。这里指不幸。

(7)即世;去世。

(8)俾:使。用:因为。奉祀;主持祭祀。这里指立为国君。

(9)韩之师:韩地的战争,指鲁僖公十五年的秦晋韩原之战。

(10)厥(jué):其,指秦穆公。

(11)用:因而。集:成就,成全。

【翻译】

鲁成公十三年夏季的四月初五,晋历公派吕相去秦国断交,说:“从前我们先君献公与穆公相互友好,同心协力,用盟誓来明确两国关系,又用婚姻来巩固。上天降祸晋国,文公逃亡齐国,惠公逃亡秦国。不幸献公去世,穆公不忘从前的交情,使我们惠公因此能回晋国主持祭祀。但是秦国却没有完成这一大功业,反而同我们发生了韩原之战。事后,穆公心里很是后悔,因而成全了我们文公回国为君。这都是穆公安定晋国的功劳。

“文公躬擐甲胄 (1) ,跋履山川 (2) ,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见而朝诸秦 (3) ,则亦既报旧德矣 (4) 。郑人怒君之疆埸 (5) ,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 (6) 。诸侯疾之 (7) ,将致命于秦 (8) 。文公恐惧,绥静诸侯 (9) ,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 (10)

【注释】

(1)躬:亲身,亲自。擐(huàn):穿。

(2)跋履:跋涉。

(3)胤(yìn):后代。

(4)旧德:过去的恩德。

(5)怒:侵犯。疆埸(yì):边疆。

(6)擅及郑盟:擅自与郑人订盟。

(7)疾:厌恶,憎恶。

(8)致命于秦;与秦国拼命。

(9)绥静:安抚。

(10)造:功劳。西:指秦国。因秦国在晋国西边。

【翻译】

“文公亲自出征,跋山涉水,经历艰难险阻,征讨东方诸侯国,让虞、夏、商、周的后代都来朝拜秦国,这就已经报答了秦国过去的恩德了。郑国侵扰我国的边疆,文公率诸侯和秦国一起去包围郑国。秦国的大夫不征求我们晋国的意见,竟然擅自同郑国订立盟约。各路诸侯为此都非常厌恶秦国的这种做法,要同秦国拼命。文公担心秦国受损,于是安抚各路诸侯,秦国军队才得以安然回国,从这方面来说,我们还是对秦国有恩德的。

“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 (1) ,蔑死我君,寡 (2) 我襄公,迭 (3) 我崤地,奸绝我好 (4) ,代我保城 (5) 。殄灭我费滑 (6) ,散离我兄弟 (7) ,挠乱我同盟 (8) ,倾复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崤之师。犹愿放罪于穆公 (9) ,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 (10) 。天诱其衷 (11) ,成王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注释】

(1)即世:去世。不吊:不吊唁。

(2)寡:这里的意思是轻视。

(3)迭(yì):通“轶”,突然侵犯。崤(xiáo):地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

(4)奸绝:断绝。我好:同我友好。

(5)保:同“堡”,城堡。

(6)殄(tiǎn)灭;灭绝。费:滑国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师附近。费滑即滑国。

(7)兄弟:指兄弟国家。

(8)同盟:同盟国家,指郑国和滑国。

(9)犹愿:还是希望。

(10)即楚:亲近楚国。谋我:谋算我晋国。

(11)诱:开启。衷:内心。

【翻译】

“不幸,文公去世,穆公非但不来吊唁,反而轻视我们死去的国君,侵扰我们的淆地,断绝同我国的友好,攻打我们的城堡,灭绝我们的滑国,离间我们兄弟国家的关系,扰乱我们的盟邦,颠覆我们的国家。我们攘公没有忘记秦君以往的功劳,却又害怕国家灭亡,所以才淆地的战斗。我们是希望穆公宽免我们的罪过,穆公卜同意,反而亲近楚国来算计我们。老天又眼,楚成王丧了命,穆公因此没有使侵犯我国的图谋得逞。

“穆、襄即世 (1) ,康、灵即位 (2) 。康公,我之自出 (3) ,又欲阙翦我公室 (4) ,倾覆我社稷,帅我螫贼 (5) ,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犹不俊 (6) ,入我河曲 (7) ,伐我涑川 (8) ,俘我王官 (9) ,翦我羁马 (10) ,我以是有河曲之战。东道之不通 (11) ,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注释】

(1)穆:指秦穆公。穆:指晋襄公。

(2)康:指秦康公。灵:指晋灵公。

(3)我之自出:秦康公是穆姬所生,是晋文公的外甥,所以说“自出”。

(4)阙(jué)翦:损害,削弱。

(5)蟊(máo)贼:本指食草害虫,这里指晋国公于雍。

(6)悛(quān):悔改。

(7)河曲:晋地名,在今山西芮城西风陵渡一带。

(8)涑(sù)川:水名,在今山西西南部。

(9)王官:晋地名,在今山西闻喜南。

(10)羁马:晋地名,在今山西永济南。

(11)东道;晋国在秦国东面,所以称“东道”。不通:不相往来,断绝关系。

【翻译】

“穆公和攘公去世,康公和灵公即位。康公是我们先君献公的外甥,却想损害我们公室的名誉,颠覆我们的国家,率公子雍回国争位,让他扰乱我们的边疆,于是我们才有令狐之站。康公还不肯悔改,不但入侵我们的河曲,攻打我们的涑川,还洗劫我们的王宫,夺走我们的羁马,因此我们才有了河曲之站。东边道路的不通,就是因为康公断绝友好的原因。

“及君之嗣也 (1) ,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 (2) :‘庶抚我乎 (3) !’君亦不惠称盟 (4) ,利吾有狄难,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垂,我以是有辅氏之聚 (5) 。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 (6) :‘吾与女同好弃恶,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 (7) 。君又不祥 (8) ,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谁,而我昏姻也 (9) 。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代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 (10) 。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 (11) 。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 (12) ,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与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 (13)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14) 。”不榖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一。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寡人帅以听命 (15) ,唯好是求。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 (16) ,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 (17) 。”

【注释】

(1)君;指秦桓公。

(2)引:伸长。领:脖子。

(3)庶:大概,或许。抚:抚恤。

(4)称盟:举行盟会。

(5)狄难:指晋国同赤狄打仗河县:晋地名,在今陕西蒲县。箕:晋地名,在今山西蒲县。郜(gào):晋地名,在今山西祁县西。芟(shān):割除。夷:伤害。农功:庄稼。虔刘:杀害,屠杀。边垂:边陲,边境。辅氏:晋国地名,在今陕西大荔东。聚:聚众抗敌。

(6)徼(yāo):招致,求取。伯车:指秦桓公之子。

(7)寡君:指晋历公。

(8)不详:不善。白狄:狄族的一支。及:与。同州:同在古雍州。

(9)婚姻;指晋文公在狄娶季隗。

(10)吏:指秦国传令的使臣。

(11)是用:因此。

(12)二三其德;拿不定主意,反复无常。

(13)昭:明。昊:广大。秦三公:秦国穆公、康公、共公。楚三王:楚国成王、穆王、庄王。

(14)唯利是视:一心图利,唯利是图。

(15)帅以听命:率诸侯来听侯君王的命令。

(16)不佞:不敏,不才。

(17)俾(bǐ):使,让,此处有“请”的意思。图:考虑。利之:对秦国有利。

【翻译】

“等到君王即位之后,我们景公翘首西望,说:‘恐怕要关照我们吧!’但君王还是不肯开恩同我国结为盟好,却乘我们遇上狄人祸乱之机,入侵我们临河的县邑,焚烧我们的萁、郜两地,抢割毁坏我们的庄稼,屠杀我们的边民,因此我们才有辅氏之战。君王也后悔两国战争蔓延,因而想向先君献公和穆公求福,派遣伯车来命令我们景公说:‘我们和你们相互友好,抛弃怨恨,恢复过去的友谊,以追悼从前先君的功绩。’盟誓还没有完成,景公就去世了,因此我们国君才有了令狐的盟会。君王又产生了不善之心,背弃了盟誓。白狄和秦国同处雍州,是君王的仇敌,却是我们的姻亲。君王给我们下命令说:‘我们和你们一起攻打狄人。’我们国君不敢顾念姻亲之好,畏惧君王的威严,接受了君王使臣攻打狄人的命令。但君王又对狄人表示友好,对狄人说:‘晋国将要攻打你们。’狄人表面上答应了你们的要求,心里却憎恨你们的做法,因此告诉了我们。楚国人同样憎恨君王反复无常,也来告诉我们说:‘秦国背叛了令狐的盟约,而来向我们要求结盟。他们向着皇天上帝、秦国的三位先公和楚国的三位先王宣誓说:‘我们虽然和晋国有来往,但我们只关注利益。’我讨厌他们反复无常,把这些事公开,以便惩戒那些用心不专一的人。诸侯们全都听到了这些话,因此感到痛心疾首,都来和我亲近。现在我率诸侯前来听命,完全是为了请求盟好。如果君王肯开恩顾念诸侯们,哀怜寡人,赐我们缔结盟誓,这就是寡人的心愿,寡人将安抚诸侯而退走,哪里敢自求祸乱呢?如果君王不施行大恩大德,寡人不才,恐怕就不能率诸侯退走了,我谨向全部意思都向君王德左右执行宣布了,望他们权衡怎样才对秦国有利。”

驹支不屈于晋

【题解】

本篇讲述了戎子驹支辩驳范宣子责难一事。襄公十四年,范宣子仗着晋国强大,凭着先君曾有恩于羌戎,对驹支仗势欺人,出言不逊,把晋国霸主地位的动摇归咎于亲近驹支的结果。戎子驹支不满其言,据理力争,逐层辩驳。先是摆事实,然后讲道理,最后暗示晋国之所以会落得众叛亲离的境地,其实是晋国自己一手造成的,与羌戎无关。辩辞语气委婉、正气凛然,使得范宣子不得不服。

会于向 (1) ,将执戎子驹支。范宣子亲数诸朝 (2) 。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 (3) ,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 (4) ,以来归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 (5) 。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女之由 (6) 。诘朝之事,尔无与焉!与,将执女 (7) 。”

【注释】

(1)会于向:指晋国召集诸侯在向商讨如何对付楚国一事。向:在今安徽怀远县。

(2)戎子驹支:姜戎族首领,名驹支。范宣子:祁姓,范氏,名匄(gài),其名范匄。因范氏为士氏旁支,故又称士句,当时晋国的执政大臣。数(shǔ):责备。

(3)瓜州:地名,在今甘肃敦煌。

(4)被(pī)苫(shān)盖:披着蓑衣。被,通“披”。苫盖,用草编成的覆盖物。荆棘:这里指用荆棘条编成的帽子。

(5)腆:丰厚,多。

(6)职:主要。女:同“汝”,你。

(7)诘朝:明日。与:参与。

【翻译】

各路诸侯在向地会面,晋国人准备拘捕姜戎首领驹支。范宣子在殿上指责他,说:“来!姜戎氏!从前秦国人在瓜州追逐你的祖父吾离,你祖父吾离身披白茅,头戴荆条,前来归附我们先君。我们先君惠公拥有并不丰厚的土地,还与你们的祖先平分了,为的是让你们靠它吃饭。现在诸侯事奉我们国君不如从前那么有诚意了,大概是言语泄漏了出去,应该是你的缘故。明天早上诸侯的会晤,你就不要参加了。如果你敢参加,我就拘捕你。”

对曰:“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惠公蠲其大德 (1) ,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 (2) ,毋是翦弃。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晋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肴之师。晋御其上,戎亢其下 (3) ,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 (4) ,与晋踣之 (5) ,戎何以不免?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肴志也 (6) ,岂敢离逷 (7) ?令官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携诸侯 (8) ,而罪我诸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 (9) ,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不与于会,亦无瞢焉 (10) ”赋《青蝇》而退 (11) 。宣子辞焉 (12) ,使即事于会,成恺悌也 (13)

【注释】

(1)蠲(juān):这里是显示的意思。

(2)四岳:传说为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裔胄(zhòu):后代,后嗣。

(3)剪弃:灭绝。鄙:边疆。亢:抗。

(4)掎:拉住,拖住。

(5)踣(bó):通“仆”,跌倒。。

(6)犹肴志也:还是像在肴作战时那样忠心。

(7)逷;音惕,远。

(8)携:离,疏远。

(9)贽币:古人见面时所赠送的礼物。贽币不通,喻没有往来。

(10)瞢(méng):烦闷,心里不顺畅。

(11)青绳:《诗经》中的一篇。此诗意在谴责进谗言的小人,主要是希望君子莫信馋言。

(12)辞:道歉,致歉。

(13)恺悌:和乐平易。

【翻译】

驹支回答说:“从前秦国人倚仗他们人多,贪得无厌地占领土地,驱逐我们戎人。惠公对我们大恩大德,说我们戎人也是四岳的后代,不应抛弃他们。于是赐给我们南部边境的田地,那是野兽群居的地方。我们戎人铲除了那里的荆棘,驱逐了那里的野兽,成为先君不侵扰不背叛的臣属,直到现在没有二心。从前文公与秦国讨伐郑国,秦国人偷偷与郑国订盟,并在郑国安置了戍守的人,于是就发生了肴山之战。晋军和戎人前后夹击,让秦军有来无回,实在是我们戎人使他陷入这个境地的。譬如捕鹿,晋国人抓住它的角,戎人拖住它的腿,与晋国人一起将它摔倒。戎人为什么不能免于罪?从这次战役以来,晋国的所有战役,我们戎人都是相继准时参加,前来追随朝拜,同肴山之战时的心意一样,岂敢背离疏远?现在执政下面的大夫们恐怕的确有不足的地方,而使诸侯离心,却归咎于我们戎人!我们戎人的饮食衣服与华夏之族不同,货币不通,言语不同,怎能去做坏事?不到会参加,也没有什么可烦恼的。”于是驹支诵读了《青蝇》一诗,然后退了出去。宣子表示道歉,并让他到会参与事务,以便成全自己平易近人的君子的声名。

祁奚请免叔向

【题解】

本篇记述了祁奚为了国家社稷而说服宣子赦免叔向的故事。晋国名士叔向因受弟弟的牵连被囚,他临危不急,且有识人之才。晋侯宠臣乐王鲋主动提出向晋侯说情,叔向不以为然,并告诉家臣首领祁奚能够救他。最后,在祁奚的谏闻下,叔向得以赦免并继用。祁奚为国爱惜人才,事成之后却“不见而归”,根本不希望得到别人报答。叔向获释被救之后,也“不告免而朝”,因为他深知祁奚的品德。本文将君子惺惺相惜,交情淡如水的情谊表现得淋漓尽致、绝妙之极。

栾盈出奔楚。宣子杀羊舌虎,囚叔向 (1) 。人谓叔向曰:“子离于罪 (2) ,其为不知乎 (3) ?”叔向曰:“与其死亡若何?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4) 。’知也。”

【注释】

(1)栾盈:晋大夫,因与晋国的加一大夫范鞅不和,谋害范鞅,事败被驱逐,故出奔楚。出奔:逃走。宣子:即范鞅。羊舌虎:栾盈的同党。叔向:羊舌虎的哥哥,即羊舌肸(xī)。

(2)离(lí):通“罹”,遭遇。

(3)知:通“智”,明智。

(4)优游:怡然自得的样子。

【翻译】

栾盈逃到楚国,因受范宣子杀羊舌虎一事的牵连,叔向被囚禁了。有人对叔向说:“你遭受这样的罪罚,恐怕也是因为不够明智吧?”叔向说:“比起死掉或者逃亡,怎么样呢?《诗经》说:‘自在啊逍遥啊,难得如此清闲和洒脱地生活,就暂且这样生活吧。’这才是明智的选择啊。”

乐王鲋见叔向曰 (1) :“吾为子请。”叔向弗应,出不拜。其人皆咎叔向。叔向曰:“必祁大夫 (2) 。”室老闻之曰 (3) :“乐王鲋言于君无不行,求赦吾子,吾子不许;祁大夫所不能也,而曰必由之。何也?”叔向曰:“乐王鲋从君者也,何能行?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4) ,其独遗我乎?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夫子,觉者也 (5) 。”

【注释】

(1)乐王鲋(fǔ):晋大夫东桓子,曾受到晋平公的宠爱。

(2)祁大夫:即祁奚,他爱才举荐人才“不弃仇,不失亲”,受到当时人们的称道。

(3)室老:羊舌氏家臣的首领。古时卿大夫家中有家臣,室老是家臣之长。

(4)不弃仇:祁奚曾经向晋君推荐过他的仇人解狐。不失亲:祁奚曾经向晋君推荐过的他的儿子祁许。

(5)夫子:对人的尊称,指祁奚。觉者:正直有德行的人。

【翻译】

乐王鲋去见叔向,说:“我去为您去求情。”叔向没有理会他。乐王鲋离开时,叔向也不按照礼仪拜送。叔向的家臣都责怪他。叔向说:“只有祁大夫才能救我。”家臣首领听到这话,说:“乐王鲋对君主说的话,君主没有不采纳的。他想去请求国君赦免您,您却不理会。我想祁大夫无法办到的事,您却说必须要由他去做。这是为什么呢?”叔向说:“乐王鲋是顺从君主的人,怎么能行?祁大夫举荐外人不遗弃有仇的人,举荐熟人不遗漏亲人,他难道会遗漏我吗?《诗经》说:‘正直有德行人,天下人都会顺从他。’祁老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啊!”

晋侯 (1) 问叔向之罪于乐王鲋。对曰:“不弃其亲,其有焉。”于是祁奚老矣,闻之,乘驲而见宣子 (2) ,曰:“《诗》曰:‘惠我无疆,子孙保之 (3) 。’《书》曰:‘圣有谟勋 (4) ,明征定保。’夫谋而鲜过,惠训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犹将十世宥之 (5) ,以劝能者。今壹不免其身 (6) ,以弃社稷,不亦惑乎?鲧殛而禹兴 (7) ;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无怨色;管蔡为戮,周公右王。若之何其以虎也弃社稷?子为善,谁敢不勉,多杀何为?”宣子说 (8) 与之乘,以言诸公而免之。不见叔向而归,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

【注释】

(1)晋侯:指晋平公。

(2)驲(rì):古代驿站所用的马车。

(3)保:依赖。

(4)谟:谋略。

(5)鲜(xiǎn):少。十世:指后代子孙。宥:赦宥。

(6)壹:指因羊舌虎这一件事。

(7)鲧(gǔn)殛(jí)而禹兴:鲧治水无功,舜流放之,继用其子禹而成功。鲧,禹的父亲。殛,流放。

(8)说:通“悦”,

【翻译】

晋侯向乐王鲋问起叔向的罪责。乐王鲋回答说:“不背弃他的亲人,可能他也参加了这起谋划吧!”当时祁奚已经告老还乡了,听到这事,赶紧坐上驿站的马车来见范宣子。说:“《诗经》说:‘赐给我们的恩惠没有边际,子孙后代应当永远保存。’《尚书》说:‘圣贤有谋略和功勋,应当明证他的功劳并加以保护。’谋划而少有过失,教育别人而不知疲倦,叔向就有这样的能力。他国家的柱石,即使他的子孙犯了罪也应该宽宥,以此勉励那些有能力的人。如今因为他的弟弟而使他不得免罪,这不是要丢弃国家栋梁,做出糊涂的事儿吗?从前鲧被流放,他的儿子禹却兴起;伊尹起初曾放逐太甲后又辅佐太甲为相,太甲始终没有怨恨伊尹的表示;管叔、蔡叔因造反被杀,周公却辅佐他们的侄子成王。您为什么因为羊舌虎的缘故抛弃国家的柱石呢?您与人为善,谁还敢不竭力为国!多杀人又何必呢?”范宣子听了很高兴,便同他一起坐车请求晋平公赦免了叔向。祁奚不见叔向就回家。叔向也未向祁奚拜谢就径直上朝。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题解】

本篇记载的是子产向范宣子谏言关于加重诸侯贡赋一事。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欲加重诸侯贡赋借以中饱私囊,子产在信中以“令德”、“令名”和“重币”两相对照,阐明其中利害关系,以及这些对个人、家和国的重要性。最终说服了范宣子,减轻了小诸侯国的一些负担。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 (1) ,郑人病之 (2)

【注释】

(1)诸侯之币重:指诸侯向晋国供奉大量财物。币:礼物。古代把一捆丝织物(五匹)作为祭祀的祭物或赠送宾客的礼物。叫做“币”。后来,把贡献的玉、马、皮、帛等到物品,都叫做“币”。

(2)病:忧患,苦恼。

【翻译】

晋国范宣子当权,诸侯向晋国贡献的负担很沉重。郑国人深为这件事所苦。

二月,郑伯如晋 (1) ,子产寓书于子西 (2) ,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 (3) 。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 (4) ,而无令名之难 (5) 。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 (6) ,则诸侯贰;若吾子赖之 (7) ,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何没没也 (8) !将焉用贿?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诗》云:‘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9) ’,有令德也夫!‘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10) ’,有令名也夫!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是以远至迩安。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 (11) 我以生’乎?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宣子说,乃轻币。

【注释】

(1)郑伯:郑简公。如:往。

(2)子产:郑大夫公孙侨。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寓书:托人捎带信。子西:郑大夫公孙夏。当时随从郑简公去晋国。

(3)侨:子产自称。令德:美德。

(4)贿:财物。

(5)令名:好的名声。

(6)公室:指晋君。

(7)赖:恃,凭借。

(8)没没:沉溺,贪恋。

(9)乐只君子,邦家之基:诗句出自《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只,句中语气词,可译为“啊”。

(10)上帝临女,无贰扣心:诗句出自《诗经·大雅·大明》。

(11)浚(jùn):榨取。

【翻译】

二月,郑简公前往晋国,子产托随行的子西带去一封信,带给范宣子,信上说:“您为政于晋国,四邻诸侯没听说您的美德,却听说您向诸侯索取很重的贡纳,我对此很不理解。我听说君子掌管国家的,不是担忧没有财物,而是担忧没有好名声。说诸侯的财货聚集在晋国国君的宗室,诸侯就离心。如果您依赖这些财货,晋国人就会离心。诸侯离心,晋国就垮台;晋国人离心,您的家室就垮台,为什么沉迷不悟呢?那时哪里还需要财货,说到美名,它是传播德行的工具;德行,是国家和家室的基础。有基础就不致垮台,您不也应当致力于这件事吗,有了德行就快乐,快乐就能长久。《诗经》说:‘快乐的君子,国家的基石。’说的是有美德啊!‘上天监视着你,不使你的心背离,说的是有美名啊!用宽恕的心来显示德行,美名就会载着德行走向四方,因此远方的人闻风而至,近处的人也安下心来。宁可让人说,‘您的确养活了我们’,而能让人说您榨取了我们来养活自己吗?大象有牙齿而毁灭了它自身,就是由于财货的缘故。”范宣子很高兴,于是减轻了诸侯的进贡。

晏子不死君难

【题解】

本篇讲述了臣子如何处理个人、君主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襄公二十五年,齐国国君齐庄公因为与人私通而被杀。手下人问他要怎么做,是为国君而死,还是要逃离?晏子二者皆不同意,在他看来,无论是国君还是臣子,都应该为国家负责,如果国君失责,臣子就不必为他尽忠,否则那是“愚忠”。在处理这件问题上,充分体现了晏子这位有头脑有才干的政治家的风采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 (1) ,遂取之 (2) 。庄公通焉 (3) 。崔子弑之 (4)

【注释】

(1)崔武子:齐大夫,名杼(zhù)。棠姜:齐国大夫棠公的妻子。

(2)取:通“娶”娶妻。

(3)公:齐庄公。通:私通。

(4)弑(shì):古时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翻译】

齐大夫崔武子见棠家遗孀长得美,便娶了她。齐国国君庄公与她私通。崔武子便杀了庄公。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 (1) 。其人曰 (2) :“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 (3) ,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 (4) ?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 (5) ,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6) ?”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注释】

(1)晏子:齐国大夫晏婴,字平仲。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曾任齐卿。

(2)其人:指晏子的随从。

(3)君民:为民众做事的君主。

(4)口实:这里指俸禄。

(5)昵:亲近,宠爱。

(6)庸何:哪里。

【翻译】

晏子站在崔家的大门外。他的随从说:“您要陪他死吗?”晏子说:“他只是我一人的君主吗,我为什么要死?”随从说:“您要逃离齐国吗?”晏子说:“是我的罪过吗,我为什么要逃亡?”说:“您要回家吗?”晏子说:“君主都死了,回哪儿去?君主是民众的君主,怎么可以凌驾于民众之上?而是要管理国家社稷。作为君主的臣子,岂止是为了自己的俸禄?而是要保养国家社稷之根本。因此君主为国家社稷死就该随他死,为国家社稷逃亡就该随他逃亡。如果是为他自己死为他自己逃亡,我又不是他宠爱的人,为什么要去担这份责任啊?况且人家受君主宠爱反而杀死君主,我怎么能随他去死,为他逃亡呢?但是我又将回到什么地方呢?”崔武子家的门开了,晏子进去,他把君主的尸体放在腿上哭了一会儿,然后站起来,顿了三次足才离去。有人对崔武子说:‘一定要杀了他。’崔武子说:“他是民众的指望啊,放了他,可以得民心。”

季札观周乐

【题解】

本篇讲的是吴公子季札出使鲁国,鲁国人为他表演周王室的乐舞。古时,礼乐不但是一种文化艺术,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同时还被作为区别蛮夷和文明的重要标准之一。吴公子季札为了展示吴国的文明,表明吴国并非蛮夷之国,特到鲁国聘问,请求观赏周天子的音乐舞蹈。在演奏的过程中,季札点评其中乐曲,在鲁国人面前显示了他对礼乐的精到理解,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音乐与文化修养,更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国家吴国也是周礼之后,从而达到其来聘的政治目的。

吴公子札来聘 (1) ,请观于周乐 (2) 。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 (3) 。曰:“美哉!始基之矣 (4) ,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 (5) 。”为之歌《邶》《墉》《卫》 (6) 。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 (7) ,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 (8) ,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 (9) ?”为之歌《郑》 (10) ,曰:“美哉!其细已甚 (11) ,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齐》 (12) ,曰:“美哉!泱泱乎 (13) ,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 (14) ?国未可量也。”

【注释】

(1)吴:国名,都城在今江苏苏州。公子札:即季札,封地在延陵(今江苏常州),故又称延陵季子,吴王寿梦的小儿子。聘:聘问,访问。

(2)周乐:周天子赏赐给鲁国的音乐。

(3)《周南》《召(shào)南》:周及以南诸侯国的歌曲。见于《诗经》《国风》。周、召:地名,在岐山南部。岐山是周朝的发源地。

(4)基:奠基,奠定。

(5)勤而不怨:勤劳而无怨恨。

(6)《邶(bèi)》《墉(yōng)》《卫》:殷商地区的歌曲。见于《诗经》中《邶风》《墉风》《卫风》,是采自邶,墉,卫的歌。邶,墉,卫:都是诸侯国。

(7)渊:深远。卫康叔:周公的弟弟。武公:康叔的九世孙。

(8)《王》:采自东周首都洛阳一带的歌曲。见于《诗经》中的《王风》,王,周朝东都,在今河南洛阳。

(9)周之东:指周平王将都城东迁。

(10)《郑》:采自郑地的歌曲。见于《诗经》中的《郑风》。

(11)细:乐曲烦琐细碎,季札说这象征着郑国的政令过于烦琐。

(12)《齐》:采自齐国的歌曲。见于《诗经》中的《齐风》。

(13)泱(yāng)泱:深广宏大的样子。

(14)大(tài)公:即姜太公吕尚。大,通“太”。

【翻译】

吴公子季札来鲁国访问,他请求观赏周朝的音乐。鲁人派乐人为他演唱《周南》、《召南》,吴公子说:“美好啊!开始奠定基业了,还没完成,然而百姓虽然辛苦内心却没有怨言。”为他演唱《邶风》、《墉风》、《卫风》,吴公子说:“美好啊!深厚啊!乐调忧郁而不困惑。我听说卫国的康叔、武公的德行是这样,这是卫国的民歌吧?”为他演唱《王风》,吴公子说:“美好啊!有疑虑但却不畏惧,这是周王室东迁吧?”为他演唱《郑风》,吴公子说:“美好啊!可是它是太过琐碎了,民力不堪重负啊,这是否预示着它先要灭亡啊?”为他演唱《齐风》,吴公子说:“美好啊!多么宏大而深厚的声音啊,很大气的民歌!不愧为东边诸侯的表率,那就是姜太公吧!国家的命运宽大而不可限量啊。”

为之歌《豳》 (1) ,曰:“美哉!荡乎 (2) !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 (3) ?”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 (4) 。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为之歌《魏》 (5) ,曰:“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险 (6) 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为之歌《唐》 (7) ,曰:“美哉!思深哉!其有陶唐氏 (8) 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 (9) ,谁能若是?”为之歌《陈》 (10) ,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 (11)

【注释】

(1)《豳(bīn)》:采自豳地的歌曲。见于《诗经》中的《豳风》。豳,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

(2)荡:坦荡、博大的样子。

(3)周公之东:指周公三年东征。

(4)夏声:古代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夏,有大、正的意思。

(5)魏:诸侯国名,在今山西芮县北。沨沨(fēng):轻飘浮动的样子。

(6)险:高低不平,这里指乐曲的变化。

(7)唐:在今山西太原。晋国开国国君叔虞初封于唐。

(8)陶唐氏:指帝尧。晋国是陶唐氏旧地。

(9)令德之后:美德者的后代,指陶唐氏的后代。

(10)陈:国都宛丘,在今河南淮阳。

(11)郐(kuài):周初封地,在今河南郑州南。讥:批评。

【翻译】

为他演唱《豳风》,吴公子说:“美好啊!坦荡啊!欢乐而不过度,这是周公东征的音乐吧?”为他演唱《秦风》,吴公子说:“这就是夏声,能够传承华夏正统的宏大,真是完美到极致啊!这大概是周朝旧都的所在吧?”为他演唱《魏风》,吴公子说:“美好啊!婉转悠扬啊!完美而婉转,险要并有变化,如果用贤德加以辅佐,就是贤明的君主了!”为他演唱《唐风》,吴公子说:“美好啊!思虑深远啊!他们是陶唐氏的遗民吧?不然的话,怎么会思虑得那么远啊?不是有美好德行的人们的后代,谁能如此啊?”为他演唱《陈风》,吴公子说:“国家没有明主,它能长久吗?”自从演唱《郐风》之后,以后的他没有评论了。

为之歌《小雅》 (1) ,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为之歌《大雅》 (2) ,曰:“广哉!熙熙 (3) 乎!曲而有直体 (4) ,其文王之德乎?”

【注释】

(1)《小雅》:指《诗经·小雅》中的诗歌,主要是贵族作品,也有一些民间歌谣,多创作于西周晚期。

(2)《大雅》:指《诗经·大雅》中的诗歌,主要是西周时的贵族作品。

(3)熙熙:指和美、融洽的样子。

(4)直体:刚劲有力。

【翻译】

为他演唱《小雅》,吴公子说:“美好啊!思虑却没二心,怨恨却不声张,那时周朝的德行还很弱小?还有先朝的影响民众啊!”为他演唱《大雅》,吴公子说:“宽广啊!和乐啊!曲折却包含正直刚劲的内涵,那是文王的德行吧?”

为之歌《颂》 (1) ,曰:“至矣哉!直而不倨 (2) ,曲而不屈;迩而不偪,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 (3) ;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 (4) ,八风平 (5) ;节有度 (6) ,守有序 (7) 。盛德之所同也!”

【注释】

(1)《颂》:指《诗经》中的《周颂》、《鲁颂》和《商颂》。这都是祭祀时用的音乐。

(2)倨(jù):傲慢,放肆。

(3)偪(bī):通“逼”,侵逼。携:游离。荒:过度。

(4)处:安守。底:停顿,停滞。五声:指宫、商、角、微、羽。

(5)八风:指金、石、丝、竹、翰、土、革、本做成的八类乐器。

(6)节:节拍,节奏。度:尺度。

(7)守有序:更相鸣奏,次序井然。指乐器演奏有一定次序。

【翻译】

为他演唱《颂》,吴公子说:“到了最高境界了啊!正直而不倨傲,曲折而无冤屈;亲近而不侵犯,遥远而不离散;变化而不纵逸靡乱,繁复而不多余;哀怨而不烦愁,欢乐而不荒淫;有需求而不匮乏,宽广而不疏散;施舍而不耗费,收取而不贪婪;静处而不迟滞平庸,行动而不放浪。五音相和,八方平稳;节奏适度,遵守法度。原来盛德之象都是相同的啊!”

见舞《象箾》、《南钥》者 (1) ,曰:“美哉!犹有憾。”见舞《大武》者 (2) ,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见舞《韶濩》者 (3) ,曰:“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 (4) !胜任之难也。”见舞《大夏》者 (5) ,曰:“美哉!勤而不德 (6) ,非禹其谁能修之 (7) !”见舞《韶箾》者 (8) ,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 (9) ,如地之无不载也!虽有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 (10) 。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注释】

(1)《象箾(xiāo)》:舞名,执竿而舞,是一种显示勇武的舞蹈。箾,舞蹈着手中所执的竹竿。《南钥》(yuè):舞名,文舞,是一种象征文治的舞蹈。钥,古乐器,常用于舞蹈者手中所持的道具。

(2)《大武》:歌颂周武王的乐舞。

(3)《韶濩(huò)》:歌颂商汤的乐舞。

(4)惭德:遗憾,缺憾。

(5)《大夏》:歌颂夏禹的乐舞。

(6)不德:不自夸有功。

(7)修:作。

(8)《韶箾(xiāo)》:虞舜的乐舞。

(9)帱(dào):覆盖。

(10)蔑:无,没有。

【翻译】

表演舞蹈《象箾》、《南钥》时,吴公子说:“美好啊!但还有遗憾。”表演舞蹈《大武》时,吴公子说:“美好啊!周朝的盛世啊,它就是这样啊!”表演舞蹈《韶濩》时,吴公子说:“圣人的弘德,但还是有瑕疵的啊!要胜任圣贤是困难的啊。”表演舞蹈《大夏》时,吴公子说:“美好啊!勤奋却不居功,不是禹还有谁能有这种修养啊!”表演舞蹈《韶箾》时,吴公子说:“德行的最高境界啊!完美啊,如同天无所不覆盖,地无所不承载啊!就是再有盛德,也没有比这更高的了。看全了啊!如果还能有其他的音乐,我不敢相信了!”

子产坏晋馆垣

【题解】

本篇记载了子产在出使晋国时,由于受到晋人怠慢,怒拆晋馆墙壁与责备晋人无礼的故事。襄公三十一年,子产陪郑简公到晋国朝聘,晋人态度轻视傲慢,给他们住简陋狭窄的宾馆,使得贡品不能放置。盛怒的子产断然命人拆毁宾馆的墙壁,使车马得以顺利进馆。听到此事,晋人派士文伯前来责问,子产针锋相对,不卑不亢对晋人责任怠慢之事,使晋人为之折服,向子产谢罪,重新礼遇郑简公。

公薨之月 (1) ,子产相郑伯以如晋 (2) ,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而纳车马焉 (3) 。士文伯让之,曰 (4) :“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 (5)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高其闬闳 (6) ,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今吾子坏之,虽从者能戒,其若异客何?以敝邑之为盟主,缮完茸墙 (7) ,以待宾客。若皆毁之,其何以共命 (8) ?寡君使匄请命 (9) 。”

【注释】

(1)公:指鲁襄公。薨(hōng):诸侯死去叫薨。

(2)子产:即公孙侨,字子产。相:辅佐。郑伯:指郑简公。

(3)坏:拆毁。馆:指接待外宾的馆舍。

(4)士文伯:晋国大夫名匄。让:责备。

(5)属:臣属,属官。

(6)闬(hàn)闳(hóng):指馆舍的大门。

(7)茸:用草盖墙。

(8)共(gōng)命:供给宾客需求。共,通“供”。

(9)匄(gài):人名。

【翻译】

子产陪同郑简公去晋国,晋平公由于我们鲁国有丧事的缘故,没有会见郑筒公。子产派人全部拆毁晋国宾馆的围墙让车马进入。士文伯责备他说:“敝邑由于政事刑罚的不能修明,盗贼到处都是,无奈诸侯的臣属屈驾来向寡君问候,所以命令官吏修缮宾客的馆舍,加高它的大门,加厚它的围墙,以便不让宾客使者担忧。现在您拆毁了它,虽然您的随从能够做好警卫,但别国的宾客怎么办呢?由于敝邑是盟主,才修缮馆舍围墙,来接待宾客。如果都把它毁了,那又用什么来满足宾客的要求呢?寡君派遣匄前来请教。”

对曰:“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 (1) ,是以不敢宁居,悉索敝赋,以来会时事 (2) 。逢执事之不闲,而未得见;又不获闻命,未知见时。不敢输币,亦不敢暴露 (3) 。其输之,则君之府实也,非荐陈之 (4) ,不敢输也。其暴露之,则恐燥湿之不时而朽蠢,以重敝邑之罪。侨闻文公之为盟主也,宫室卑庳 (5) ,无观台谢 (6) ,以崇大诸侯之馆,馆如公寝 (7) ;库厩缮修,司空以时平易道路 (8) ,污人以时塓馆宫室 (9) ;诸侯宾至,甸设庭燎 (10) ,仆人巡宫,车马有所,宾从有代,巾车脂辖 (11) ,隶人、牧、圉,各瞻其事 (12) ;百官之属各展其物;公不留宾 (13) ,而亦无废事;忧乐同之,事则巡之,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宾至如归,无宁淄患 (14) ;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今铜鞮之宫数里 (15) ,而诸侯舍于隶人,门不容车,而不可逾越;盗贼公行。而天厉不戒 (16) 。宾见无时,命不可知。若又匆坏,是无所藏币以重罪也。敢请执事,将何所命之?虽君之有鲁丧,亦敝邑之忧也。若获荐币,修垣而行,君之惠也,敢惮勤劳 (17) ?”文伯复命。赵文子曰:“信。我实不德,而以隶人之垣以赢诸侯,是吾罪也。”使士文伯谢不敏焉。

【注释】

(1)诛求:责求。无时:没有定时。

(2)会:朝会。时事:随时朝贡的事。

(3)输币:送上礼物贡品。暴露:露天存放。

(4)荐陈:呈献并陈列于厅堂。

(5)庳(bì):小。

(6)观(guàn):门阙。台:土筑高坛。

(7)公寝:国君住的寝房。

(8)司空:负责建筑的官员。平易:平整。

(9)圬人:泥水工匠。塓(mì):涂墙,粉刷。

(10)甸:甸人,掌管柴火的官。庭燎:庭中照明的火炬。

(11)巾车;管理车辆的官。脂:指加油。辖:车轴头的挡铁。

(12)隶人;清洁工。瞻:看管。

(13)不留宾:不让来客滞留。

(14)淄:同“灾”。

(15)铜鞮之宫:晋侯的别宫,故址在今山西沁县南。

(16)天厉:天灾。不戒:无法防备。

(17)惮:怕。

【翻译】

子产回答说:“由于我城邑窄小,处在大国之间,大国索求贡品又没有一定时间,因此不敢安居,搜索敝邑的全部财富,带着它前来参加朝会。碰上执事不得空闲,没有能够进见,又得不到命令,不知道觐见的日期。我们不敢奉献财币,也不敢放在外面让太阳晒,让露水打湿。如果奉献,这些就是君主府库中的财物,不经过陈列聘享礼物的正式仪式,那是不敢奉献的。如果日晒夜露,又恐怕一时干燥一时潮湿而导致朽坏,加重敝邑的罪过。我听说晋文公在做盟主的时候,宫室低小,没有游乐的台榭,却把接待诸侯的宾馆造得又高又大。那时的宾馆如同今天贵国君主的寝宫一样,仓库马房加以修缮,司空按时修整道路,泥瓦工按时粉刷宾馆;诸侯宾客到达,甸人在庭院中点起火炬,仆人巡视宾馆,车马有一定的处所,随从有人替代,巾车为车辖加油,隶人和牧人、国人各自照料分内的事情;官员们各自展示他们的礼品。文公不让宾客耽误时间,可是也没有简省礼仪,和宾客同忧共乐,遇上意外就安抚慰问;宾客不知道的加以教导,缺少的加以周济。宾客到了这里好像回到家里一样,没有灾害,不怕抢劫偷盗,而且也不怕干燥潮湿。现在铜鞮山的宫室绵延几里,诸侯却住在下等人的屋子里,大门进不去车,而又不能翻墙进去;盗贼公然横行,而瘟疫又无法防止。宾客进见没有一定时间,接见的命令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发布。如果不拆毁围墙,这就没有地方收藏财礼而加重罪过了。冒昧地请问执事:准备对我们有什么指示?尽管君主遇到鲁国的丧事,这也是敝邑的忧戚。如果得以奉献财礼,修好围墙然后回去,这是君主的恩惠,我们难道敢害怕辛苦勤劳!”士訇回去报告执行命令的情况,赵文子说:“是这样。我们确实德行有亏,用收容下等人的房子去接待诸侯,这是我们的罪过啊。”派士句去表示歉意。

晋侯见郑伯,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 (1) 。乃筑诸侯之馆。叔向曰:“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其释辞也 (2) ?《诗》曰:‘辞之辑矣,民之协矣;辞之绎矣,民之莫矣 (3) 。’其知之矣。”

【注释】

(1)加礼:礼节特别隆重。好:指宴会上送给宾客的礼物。

(2)释辞:放弃辞令。

(3)辞之辑矣,民之协矣;辞之绎矣,民之莫矣:这四句出自《诗·大雅·板》。辑:和顺。协:融洽。绎:通“怿“,喜悦。莫:安定。

【翻译】

晋平公以隆重的礼节接见了郑简公,宴会和礼品也格外优厚,然后让郑简公回国。晋国接着建造了接待诸侯的宾馆。叔向说:“辞令不可废弃就是这样的啊!子产善于辞令,诸侯靠他的辞令得到了好处,为什么要放弃辞令呢?《诗·大雅·板》中说:‘言辞和顺,百姓融洽;言辞动听,百姓安宁。’子产大概懂的这个道理吧。”

子产论尹何为邑

【题解】

本篇讲的是郑国上卿子皮和子产,关于如何培养人才,如何任用人才的一段对话。子皮想让尹何边做事边学习,子产不同意他的观点,认为应先让尹何学习,然后再治理政事。二人的对话既表现了子产知无不言的坦荡胸怀,同时也写了子皮从善如流,择人为贤的高尚品德。本文语言练达,叙事脉络清晰,善用比喻,层层分析,层层论证,令人信服。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 (1) 。子产曰:“少 (2) ,未知可否。”子皮曰:“愿 (3) ,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 (4) ,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于郑国,栋也 (5) 。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 (6) 。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 (7) ,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猎 (8) ,射御贯 (9) ,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 (10) ,何暇思获?”子皮曰:“善哉!虎不敏 (11) 。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远而慢之,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他日我曰 (12) :‘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请,虽吾家,听子而行。”子产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谓危 (13) ,亦以告也。”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子产是以能为郑国。

【注释】

(1)子皮:郑国上卿,名罕虎。尹何:子皮的家臣。为:治理。

(2)子产:复姓公孙,名侨。郑国政治家和思想家,郑穆公之孙。少:年轻。

(3)愿:谨慎老实。

(4)操:拿。

(5)栋:大梁、主梁。

(6)榱(cuī):屋椽。

(7)庇:寄托,依赖。

(8)田猎:打猎。

(9)贯:通“惯”,习惯。

(10)败绩:翻车;厌覆:翻车被压。

(11)虎:子皮自称其名。

(12)他曰:从前,曾经。

(13)抑:只不过。

【翻译】

子皮想让尹何治理他的封邑。子产说:“他还年轻,不知道能不能胜任。”子皮说:“尹何谨慎老实,我喜欢他,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到那里再学习,他也就更懂得治理政事了。”子产说:“不行。当喜欢一个人,总是喜欢做一些对他有利的事情。现在您爱一个人却把政事交给他,如同一个人不会拿刀却非要让他去砍东西,那样造成的伤害实在很大。您喜爱一个人,会让他受到伤害罢了,那样谁还会敢来求得您的喜爱呢?您对于郑国,就如同栋梁。栋梁若是折断了,屋椽就会坍塌,我也将会被压在下面,岂敢不把话全部说出来?您有美丽的绸缎,是不会让人用来学裁制的。高级官员和重要城邑,是自身安全的庇护,您却让一个初学者来治理,它们相比美丽的锦缎,不是更为重要吗?我听说要先学习然后去办理政事,没有听说拿治理政事作为学习对象的。如果这样做,一定有所危害。比如打猎,射箭驾车都很熟悉,就能够获取猎物,如果从来没有上车射箭驾驭,那么就只会担心车翻人压,还有什么心思用于考虑捕获猎物?”子皮说:“说得好啊!我真是不聪明。我听说君子致力于懂得重要而深远的事情,小人致力于微小而浅显的事情。我,是小人啊。衣服穿在我身上,我才懂得爱惜它;高级官员、重要城邑,是用来庇护自身安危的,我却疏远怠慢它们。没有您的这番话,我还不明白这些道理啊。从前我说:”您治理郑国,我以为只要我治理好我的家族来庇护自身就可以了。’现在才知道这样做还不够。从现在起我请求即使是我家族内的事务,也听凭您的意见去办。”子产说:“每个人的心思不同,就如同他的面孔,我怎敢说您的面孔像我的面孔呢?不过是我心里认为危险的事,也就把它告诉您罢了。”子皮认为子产忠实,所以就把政事全部交付给他,子产因此能够治理郑国。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题解】

本篇记载了郑国子羽揭穿楚国以联姻为借口意图进攻郑国的故事。昭公元年,郑国想借着同楚国的联姻减轻外交上的压力,而楚国却想以迎娶之名,对郑国突袭。子羽看穿楚国的阴谋,限制迎娶的范围。楚太宰伯州犁指责楚国无礼,条条合情合理,让郑国无可辩驳。面对楚国的非难,子羽干脆直接说破楚人的阴谋,使楚国明白郑已有防范,并提出这样做是为了不让楚国在各诸侯面前失礼。于是,楚国虽然带来军队,也只能规规矩矩迎亲。

楚公子围聘于郑 (1) ,且娶于公孙段氏 (2) 。伍举为介 (3) 。将入馆,郑人恶之 (4) 。使行人子羽与之言 (5) ,乃馆于外。

【注释】

(1)公子围:楚共王之子,楚康王的弟弟。

(2)公孙段氏:郑国大夫,字子石。

(3)伍举:楚国大夫,又称椒举,伍子胥的祖父。介:副使。

(4)恶:厌恶、憎恨。

(5)行人:官名。掌管朝觐聘问之事。子羽:公孙翠,字子羽。

【翻译】

楚国公子围到郑国聘问,同时迎娶公孙段家的女儿。伍举担任副使。他们正准备住进城内宾馆,郑国人怀疑他们有诈,派行人子羽同他们说了,于是住在城外的馆舍。

既聘,将以众逆 (1) 。子产患之,使子羽辞,曰:“以敝邑褊小,不足以容从者,请墠听命 (2) !”令尹使太宰伯州犁对曰 (3) :“尹辱贶寡大夫围 (4) ,谓围:‘将使丰氏抚有而室 (5) 。’围布几筵 (6) ,告于庄、共之庙而来 (7) 。若野赐之 (8) ,是委君贶于草莽也!是寡大夫不得列于诸卿也!不宁唯是,又使围蒙其先君 (9) ,将不得为寡君老 (10) ,其蔑以复矣。唯大夫图之!”子羽曰:“小国无罪,恃实其罪 (11) 。将恃大国之安靖己 (12) ,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 (13) 。小国失恃而惩诸侯 (14) ,使莫不憾者,距违君命,而有所壅塞不行是惧 (15) !不然,敝邑,馆人之属也 (16) ,其敢爱丰氏之祧 (17) ?”伍举知其有备也,请垂櫜而入 (18) 。许之。

【注释】

(1)众:军队。逆:迎娶。

(2)墠(shàn):郊外祭祀的场地。

(3)令尹:指公子围。太宰:官名,掌管宫廷内外事务,辅助国君治理国家的官员。伯州犁:楚人,时任太宰。

(4)贶(kuàng):赠送,赐予。寡大夫:谦称。

(5)丰氏:公孙段氏,因食邑一丰,故称丰氏。而,通“尔”,你。

(6)布:设置。几筵:古时的一种祭席。

(7)庄:指楚庄王,公子围的祖父。共:指楚共王,公子围的父亲。

(8)野:郊外。

(9)蒙:欺骗。先君,指楚庄王和楚共王。

(10)老:大臣。

(11)恃:指依仗大国而无防备。

(12)靖:安定。

(13)包藏祸心:心怀不善之心。

(14)惩:警戒。

(15)距:通“拒”,拒绝。壅塞:阻塞不通。

(16)馆人:管理客馆、招待宾客的人。

(17)祧(tiāo):祖庙。

(18)櫜(gāo):盛弓箭的袋子。垂櫜:表示袋中没有武器。

【翻译】

聘问礼仪结束以后,公子围准备带领军队前去迎亲。子产担心这件事,派子羽拒绝他,说:“由于我国地方狭小,容纳不下全部随从,请允许我们在城外修整祭祀的地方招待。”公子围派太宰伯州犁回答说:“承蒙君王赏赐我国大夫围,告诉围说‘将让丰氏嫁给你,作为你的妻室。’围摆设了祭筵,祭告完庄王、共王的宗庙后前来。如果在野外赐给围,是将君王的赏赐抛在了草丛里,这使围不能置身于卿大夫之列。不仅这样,更使围欺骗自己的先君,将不能再作国君的大臣,恐怕也无法向国君复命。希望您能考虑这件事。”子羽说:“小国没有罪,一味依仗大国才是它真正的罪过。本来打算依仗大国安定自己,又恐怕他们包藏祸心来图谋自己的国家。我国唯恐因为国小而失去依赖,致使诸侯心怀戒备,使他们莫不怨恨大国,抗拒违背君王的命令,从而使大国的命令不能通畅执行。如果不是这样,我们是替贵国看守馆舍的,岂敢爱惜丰氏的宗庙而不让入内?”伍举知道郑国有了防备,就请求迎亲的军队垂下箭囊入城。郑国同意了。

子革对灵王

【题解】

本篇记述的是子革劝谏灵王放弃扩张领土的故事。楚灵王是个贪婪、狂妄的君主,昭公十二年的一天,灵王问了三个昭示他野心的问题,子革深知其意,采用了欲擒故纵的应对手段,面对灵王的三个问题,子革随声附和一一作答。而后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利用周穆王的故事,一招击中灵王要害,使得灵王内心颤动,思绪不宁。这是一种奇特而有效的进谏方式,不会触怒君王,又能有效地谏言,实为《左传》中少见之作。

楚子狩于州来 (1) ,次于颍尾 (2) ,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 (3) 。楚子次于干溪 (4) ,以为之援。雨雪 (5) ,王皮冠、秦复陶、翠被、豹舄 (6) ,执鞭以出。仆析父从 (7)

【注释】

(1)楚子:即楚灵王,楚共王庶出的儿子。狩(shòu):冬季打猎。州来:楚地名,在今安徽凤台。

(2)次:驻扎。颍(yǐng)尾:颍水下游入淮河处,在今安徽颍上东南。

(3)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五人都是楚国的大夫。

(4)干(gān)溪:在今安亳州东南。

(5)雨(yù)雪:下雪。“雨”,作动词用。

(6)皮冠、秦复陶、翠被、豹舄:皮冠,皮帽子。秦复陶,秦国所赠的羽衣。翠被(pī),用翠羽做的披肩。豹舄(xì):用豹皮做的鞋。

(7)仆析父(fǔ):人名,楚国大夫。

【翻译】

楚灵王在州来狩猎阅兵,在颖尾逗留,他派遣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率领军队包围徐国以威胁吴国。楚灵王率军队驻扎在干溪,作为他们的后援。天下雪了,灵王头戴皮冠、身穿秦国所赠的羽衣、身披翠羽的披肩,脚穿豹皮鞋子,手拿鞭子走出营帐。后面跟着仆析父等随从。

右尹子革夕 (1) ,王见之,去冠、被,舍鞭 (2) ,与之语,曰:“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 (3) 。四国皆有分 (4) ,我独无有。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为分 (5) ,王其与我乎?”对曰:“与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 (6) ,筚路蓝缕以处草莽 (7) ,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 (8) 。齐,王舅也 (9) ;晋及鲁、卫,王母弟也 (10) 。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注释】

(1)右尹:官名。子革,名丹,郑大夫子然的儿子,由郑出奔楚。夕:傍晚。

(2)舍:放下。

(3)熊绎:楚国最先受封的君主。吕伋(jí):齐太公吕尚的儿子。王孙牟:卫国最先受封君主康叔的儿子。燮(xiè)父:晋国最先受封的君主唐叔的儿子。禽父:名伯禽,周公的儿子,始封于鲁。康王:即周康王,是周成王的儿子。

(4)四国:指齐国、卫国、晋国、鲁国。分:分器。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所赐的宝器叫分器。

(5)鼎:即九鼎。

(6)辟:同“僻”,偏远的地方。荆山:楚人最早的驻扎地,在今湖北漳西。

(7)筚路(bì lù)蓝缕:比喻创国的艰难。筚路,柴车。蓝缕,破烂的衣服。

(8)桃弧棘矢:比喻武器的原始简陋。桃木做的弓,棘木做的箭。

(9)齐,王舅也:齐国国君,是成王的舅舅。周成王的母亲是姜太公的女儿。所以说齐君是周王的舅父。

(10)晋及鲁、卫,王母弟也:晋、鲁、卫三国国君均为姬姓,且他们的先祖先后是周王的兄弟辈。所以,统一说“王母弟也”。

【翻译】

右尹子革傍晚时朝见君王,楚灵王接见了他,摘下帽子,脱掉披风,放下马鞭,和他说话,说:“从前我的先王熊绎,和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一起辅佐康王。他们都得到了周王室赐予的宝物,唯独我们没有。现在我派人去周朝,请求把鼎赏赐给我,你说周王会给我吗?”子革回答说:“给您啊!从前我国先王熊绎,驾柴车穿破衣处身于草莽之中,跋涉在山林之中追随天子,只有桃木做的弓,荆棘杆做的箭贡献给周王使用。齐国,是康王的舅父;晋国和鲁国、卫国,是康王的同胞兄弟。楚国没有得到赏赐,但是他们都得到了。如今周王朝和四国都顺服并追随您,肯定会听从您的命令,难道还敢爱惜王鼎不给吗?”

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 (1) ,旧许是宅 (2) 。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对曰:“与君王哉!周不爱鼎,郑敢爱田?”

【注释】

(1)昆吾:陆终氏长子,名昆吾。

(2)旧许是宅:昆吾曾住在许地。许:国名,在今河南许昌。

【翻译】

楚灵王说:“从前,我的远祖伯父昆吾,居住在许国的旧地。现在的郑国人贪婪他们的田地上,却不把土地还给我,我如果索要它们,他们会给我吗?”子革回答说:“给您啊!周王都舍得给您鼎,郑国怎么敢舍不得给您土地呢?”

王曰:“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我大城陈、蔡、不羹 (1) ,赋皆千乘 (2) ,子与有劳焉,诸侯其畏我乎!”对曰:“畏君王哉!是四国者 (3) ,专足畏也。又加之以楚,敢不畏君王哉!”

【注释】

(1)陈、蔡、不羹(láng):陈、蔡,国名,均为楚所灭。不羹:楚地名,有东西二邑,东邑在今河南舞阳西北,西邑在今河南襄城东南。

(2)赋:指兵车。当时是按田赋出兵车。

(3)四国:指陈、蔡和东西不羹。

【翻译】

楚灵王说:“从前各诸侯国疏远我国却害怕晋国,如今我国大事修筑陈国、蔡国、不羹的城墙,税收都价值千辆马车,这事你也有功劳,诸侯国会害怕我吗?”子革回答说:“害怕您啊!这陈、蔡、东西不羹四国,就足以使他们害怕的。再加上楚国,诸侯怎敢不害怕您呢!”

工尹路请曰 (1) :“君王命剥圭以为戚柲 (2) ,敢请命。“王入视之。析父谓子革:”吾子,楚国之望也。今与王言如响,国其若之何?”子革曰:“摩厉以须 (3) ,王出,吾刃将斩矣。”

【注释】

(1)工尹路:工尹,楚国的工官之长。路,人名。

(2)圭:一种玉制礼器。戚(qī):斧子。柲(bì):把柄。

(3)摩厉:通“磨砺”。厉,磨刀石。须,等待。

【翻译】

工尹路请示说:“君王命令破开圭玉来做斧头的柄,请君王指示。”灵王进入屋内查看。析父对子革说:“我的先生啊,您是楚国的指望。现在您和国王的对答如同回声,国家的命运怎么办啊?”子革说:“先用点时间把刀磨锋利,等君王出来后,我的利刃将砍下来啦!”

王出,复语。左史倚相趋过 (1) ,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2) 。“对曰:“臣尝问焉,昔穆王欲肆其心 (3) ,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 (4) ,王是以获没于祗宫 (5) 。臣问其诗而不知也。若问远焉,其焉能知之?”

【注释】

(1)左史:官名。周代有左史、右史之分。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春秋时晋楚两国都设有左史。倚相:人名,为楚国史官。

(2)《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上古的书名,散佚无考,相传记载古三皇五帝、八卦、九州岛的书。

(3)穆王:指周穆王,名满,昭王的儿子。肆:放纵。

(4)祭(zhài)公谋父:周王的卿士。祈招:人名。

(5)祗(zhī)宫:周穆王的别宫。

【翻译】

灵王出来了,继续和子革谈话。左史倚相恭敬地小跑走过。灵王说:“他是很好的史官啊,你要善待他。他能诵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子革回答说:“我曾经问过他。从前穆王因利欲熏心放纵自己,打算周游天下,使天下都有他的车辙印马的足迹。祭公谋父因此作标题为《祈招》的诗来遏制穆王的野心,周穆王这才得以在祗宫善终。我问他这首诗,他却不知道啊。如果问更古老的事,他哪能知道啊?”

王曰:“子能乎?”对曰:“能。其《诗》曰:‘祈招之愔愔 (1) ,式昭德音 (2) 。思我王度 (3) ,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 (4) ,而无醉饱之心。’”

【注释】

(1)愔愔(yīn):祈招和悦安详的样子。

(2)式:句首助词,无实义。昭:明。

(3)度:仪态,仪容。

(4)形:通“型”,意思是衡量百姓的才能。

【翻译】

楚灵王说:“你能诵读吗?”子革回答说:“能。那诗说:‘祈招和悦安详的样子,以昭示传达美德的信息。想我帝王的胸怀,那是玉一样的楷模,金子一样的典范。衡量百姓的能力来使用国力,而不会有醉酒饱食的贪欲。’”

王揖而入,馈不食 (1) ,寝不寐,数日,不能自克,以及于难 (2) 。仲尼 (3) 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干溪?”

【注释】

(1)馈(kuì):向尊长进奉食物。

(2)以及于难:子革对灵王后的第二年,楚灵王被公子比所逼迫,在逃亡中自缢身亡。

(3)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翻译】

楚灵王作了个揖就进去了,送进去的食物也不吃,躺下也不能睡,就这样过了几天。他终究还是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以至于被自己的臣子杀死。孔子说:“古代有话:‘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礼教的尊严,是仁义。’这很对啊!楚灵王如果能够这样做的话,他哪会有在干溪(被杀)的耻辱?”

子产论政宽猛

【题解】

本篇记载了子产授政的故事。昭公二十年,子产病重,打算将政权传给太叔,并阐明其执政要点:“宽以济猛,猛以济宽。”这一观点既是郑子产执政二十多年内政外交的经验总结,也是先秦儒家对历史政治统治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提炼。他所说的“猛”,实际是为了预防犯罪,重点还是“宽”,这一主张得到孔子的赞赏,更成为中国历代掌权者治理国家的根本手段。

郑子产有疾 (1) 。谓子大叔 (2) 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 (3) ,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注释】

(1)疾:小病。古代“疾”指小病,不严重。“病”指大病,比较严重。

(2)大(tài)叔:姓游,名吉。郑简公、郑定公时为卿。后继子产执政。

(3)狎(xiá):轻慢。玩:忽视。

【翻译】

郑国的子产生病了。他对子大叔说:“我死以后,您必然持权。自古以来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够用宽厚的政策使百姓服从,其次就没有比刚猛更有效的手段了。比如烈火,百姓看见他就害怕它,所以很少有人死在其中。而水柔弱,民众轻慢并忽视它,就有很多死在其中,所以宽厚的政策难以实施。”子产在病了数月之后死去了。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 (1) 人于萑苻 (2) 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 (3) 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注释】

(1)取(jù):通“聚”,聚集。

(2)萑苻(huán fú):水泽的名称。

(3)徒兵:指步兵。

【翻译】

等到大叔执政,他不忍心对百姓严厉,而是施行宽柔的政策。结果导致郑国出现了很多盗寇,他们聚集人马在萑苻湖畔兴风作乱。大叔很是后悔,他说:“如果我早听从子产夫子的话,楚国也不会走到这种地步。”于是,他派步兵去攻击萑苻的盗寇,将其歼灭,盗寇才稍微被遏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 (1) 可小康;惠此中国 (2) ,以绥四方 (3) 。’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 (4) ;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 (5) 。‘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絿 (6) ,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 (7) 。’和之至也。”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注释】

(1)慢:怠慢。汔(qì):其。

(2)中国:中原地区,即今陕西中部一带,当时是周的腹心地区。

(3)绥:安抚。

(4)从:通“纵”,放纵。诡随:不顾是非盲目追随别人。谨:约束。

(5)式:应该。遏:制止。惨:曾,从来。明:明确表示,明文规定。

(6)絿(qiú):急。

(7)遒(qiú):迫近,聚集。

【翻译】

孔子说:“好啊!政策宽厚百姓就怠慢,怠慢就用刚猛严厉的政策来纠正。政策过于刚猛百姓就会受伤害,受了伤害就施与他们宽厚。用宽厚来调剂严厉;用严厉来补充宽厚,国事因此而和谐。《诗经》说:‘百姓已经很辛苦了,可以让他们过上平和富足的生活;将这种恩惠赐给中原各地的百姓,用来安定四方。’这是施与百姓以宽厚的政策啊。‘不要放纵奸诈的人,用来防范邪恶;应当遏止盗寇肆虐,他们从来都不会畏惧法度。’这是用刚猛来纠正啊。‘宽柔对待远方的百姓能够使大家亲近,这样来稳定我们的国家。’这是用和缓的政策来使百姓平安祥和啊。《诗经》又说:‘不争斗不急躁,不刚猛不柔弱,实施政策平和,所有的福祉汇集过来。’这是和谐的最高境界啊。”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到这一消息,流着眼泪说:“他具有古代圣贤的遗风啊。

吴许越成

【题解】

本篇记述了伍子胥劝阻吴王许越议和的谏辞。春秋末年,吴越两国互相攻伐,结为世仇。为了报“槜李之战”之仇,吴王夫差率军同越王勾践在夫椒一战,吴国大胜。越国派人求和,吴王打算应许。伍子胥听到这件事后极力劝阻,他以古例今,说得非常恳切。怎奈吴王骄傲自大,忘乎所以,根本听不进去。伍子胥也因忠谏而死,但他那“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话,对后人深有启发。

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 (1) ,报槜李也 (2) 。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 (3) ,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以行成 (4) 。吴子将许之。

【注释】

(1)夫差:春秋末年吴国国君,吴王阖闾的儿子。夫椒:在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即包山。

(2)槜(zhuì)李:吴越边界地名。在今嘉兴西南。

(3)越子:越王勾践。楯(dùn):盾牌。会(kuài)稽:山名,在今浙江绍兴南。

(4)种:即文种,越国大夫,字禽。太宰:官名。嚭(pǐ):伯嚭,武王夫差的宠臣,官至太宰。

【翻译】

为了报檇李之仇,仇吴王夫差率领军队与越国在夫椒打了一仗,吴国战胜越国,并进入越国境内。越王依靠五千甲兵在会稽固守,他还派大夫文种通过吴国太宰嚭去吴国求和。吴王打算答应他。

伍员曰 (1) :“不可。臣闻之:‘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 (2) 。’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 (3) ,灭夏后相 (4) 。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 (5) 。惎浇能戒之 (6) 。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 (7) 。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8) 。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 (9) ,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 (10) 。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勾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雠,后虽悔之,不可食已 (11) 。姬之衰也,日可俟也 (12) 。介在蛮夷,而长寇雠,以是求伯 (13) ,必不行矣。”

【注释】

(1)伍员(yún):即伍子胥,吴国大夫。

(2)尽:断根。

(3)过(guō):古国名,在今山东掖县北。浇:人名。斟灌:古国名,在今山东寿光县。斟鄩(xún):古国名,在今山东潍县西南。

(4)夏后相:夏禹的曾孙,少康的父亲。

(5)后缗(mín):夏后相的妻子。娠:怀孕,妊娠。窦:洞。有仍:古国名。在今山东济宁东南。少康:夏后相的遗腹子。牧正:掌管畜牧的官员。

(6)惎(jì):仇恨。

(7)椒:浇的臣僚。有虞:古国名,姚姓,在今河南虞城北。庖正:掌管膳食的官员。

(8)成:方圆十里。旅:五百兵卒为一旅。

(9)女艾:少康的臣子,在浇那儿做间谍。谍:暗中察看。

(10)季杼:少康的儿子。豷(yì):浇的弟弟,封地在戈。戈:豷的封国。

(11)不可食:吃不消。

(12)日可俟:犹言指日可待。俟,等待。

(13)伯(bà):通“霸”,诸侯盟主。

【翻译】

吴国大夫伍子胥对吴王说:“不行。我听说:‘树立德行没有比不断培养更重要的,祛除疾病没有比彻底清除干净更重要的。’从前过国君主浇杀掉斟灌和斟鄩,然后又杀掉夏国国君相,夏后相的王后缗正怀孕,从洞中逃走,回她的娘家有仍国,生下了夏后相的儿子少康。后来少康做了有仍的牧正,对浇满怀仇恨并能警惕戒备。浇派椒搜寻少康,少康逃到有虞国,做了那里的庖正,借此逃避祸害。有虞国国君姚思于将两个女儿嫁他为妻,并赐纶作为他的封邑,有田地方圆十里,有军队五百人。少康广施恩德,并暗中实施他的复国计划,收聚夏国的百姓,用恢复他们的官职来安抚他们;并派女艾做间谍窥探夏国的情况,派季杼诱骗豷。于是灭了过国、戈国,恢复了禹的业绩,奉祀夏的祖先并祭祀天帝,收复夏的所有。今天的吴国不如过国,而越国大于少康,如果它强大起来,就很难对付了啊!越王勾践能够亲近百姓而致力于施施恩,被施恩的人都是有用的人,被聚集的人也都是应用之士。越国的土地有一部分与我们接壤,而世代为仇敌。在这时攻克了却不占有,还让它生存,这是违背天理而且助长仇敌,今后虽然后悔,也无法消除掉。姬姓的衰亡,将指日可待,时间不会太长啊。我们处于蛮夷之间,却助长仇敌,如果用这样的条件来争取霸业,必定行不通啊。”

(1) 听。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2) !”

【注释】

(1)弗(fú):不的意思。

(2)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翻译】

吴王不听从他的意思。伍子胥退朝后告诉别人说:“越国用十年的时间休养生息,并繁殖人口用来积聚力量,再用十年的时间教育和训练士兵,二十年之后,吴国恐怕将要成为一片泥沼啊!” m2pQ1rzQhlvSIOctzbds3KXJptfrGC/oWLKGmoiMpvWQo7R45R/+0BaI3vE9L1b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