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曹刿论战

【题解】

本文出自《左传》。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的进攻,这反映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十年 (1) 春,齐师伐我 (2) 。公 (3) 将战,曹刿 (4) 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5)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问:“何以战 (6)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7) ,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8) 。”对曰:“小信未孚 (9) ,神弗福也 (10)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伐:攻打。

(3)公:鲁庄公。

(4)曹刿(guì):鲁国人。

(5)肉食者:指身居高位的人。间(jiàn):参与。

(6)何以战:“以何战”,凭什么作战。

(7)专:独自享有。

(8)牺牲:泛指祭祀用的祭品。牺牲,一般指猪、牛、羊等。玉帛:玉石、丝织品。加:夸张虚报。

(9)孚(fú):信用。

(10)福:赐福,保佑。

(11)狱:诉讼案件。情:实际情况。

【翻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处在高位的官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曹刿说:“官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道:“您靠什么同齐国打仗?”庄公回答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下面的官员。”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您可以凭这个打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公与之乘 (1) ,战于长勺 (2) 。公将鼓 (3) 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4) ,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5) ,登轼而望之 (6) ,曰:“可矣。”遂逐齐师。

【注释】

(1)与之乘(chéng):与他乘坐一辆战车。

(2)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莱芜东北。

(3)鼓:击鼓进军。

(4)驰:驱车(追赶)。

(5)辙(zhé):车轮留下的痕迹。

(6)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翻译】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开战。刚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前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败。庄公将要下令追击,曹刿说:“不行。”他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向齐军溃败的方向望去,说:“可以追击了。”于是才开始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 (1) 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 (2) 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3)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 ,故逐之。”

【注释】

(1)夫:句首语气词。

(2)再:第二次。

(3)盈:充沛,旺盛。

(4)靡:倒下。

【翻译】

战胜之后,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道:“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奋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气就消耗完了。齐军的士气已经消耗完毕,而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当然,大国的作战思想难以捉摸,怕是途中有埋伏。我看他们溃逃的车轮痕迹很是凌乱,远望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题解】

本文记载了一个著名事件——召陵之盟。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打败蔡国后,又联合诸侯国军队攻打楚国。在紧急关头,楚成王先派使者质问齐国为何侵犯楚国,然后又派屈完与齐军进行交涉。本篇中管仲和屈完的慷慨陈词,掷地有声,经过双方两次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最终大大消减了齐国的气焰,迫使其妥协,订立盟约。

春,齐侯 (1) 以诸侯之师 (2) 侵蔡 (3) ,蔡溃,遂伐楚。

【注释】

(1)齐侯

(2)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

(3)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上蔡、新蔡一带。

【翻译】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军队溃败,接着又攻打楚国。

楚子 (1) 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 (2) ,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3)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4) ,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 (5) ‘五侯九伯 (6) ,女实征之 (7) ,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 (8) ,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9) 尔贡包茅不入 (10) ,王祭不共 (11) ,无以缩酒 (12) ,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13)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14)

【注释】

(1)楚子:指楚成王。

(2)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

(3)唯是:因此。风马牛不相及:指齐国和楚国相互距离很远,就像马、牛各不相干。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4)虞:料想。涉:趟水而过,这里委婉地指军队的入侵。

(5)召(shào)康公:召公奭(shì),周文王的庶子,周武王的重要辅臣,周成王时的太保,封于邵(今陕西岐山西南),谥号康。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太公,指姜尚,周文王、武王时重要辅臣,是齐国的开国君主。

(6)五侯九伯:泛指各个诸侯。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九伯,九州岛的长官。

(7)女:同“汝”,你。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

(8)履:本意指单层鞋底的鞋子。在这里指践踏、征伐的意思。

(9)海:指渤海和黄海。河:指黄河。穆陵:齐国的地名,在今山东潍坊临朐的穆陵山。无棣:齐国的地名,在今山东无棣一带。

(10)贡:贡物。包茅:扎成捆的菁茅。入:进贡。

(11)共:同“供”,供给。

(12)缩酒:古代祭祀时,把酒洒在茅上,渗滤酒渣。

(13)寡人:古代君主自称。征:征取这次贡物。昭王:周成王的孙子周昭王。问:问责。

(14)次:军队临时驻扎。陉(xíng):楚国地名,在今河南郾城东南。

【翻译】

楚成王派使节文齐桓公:“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两国相距很远。没想到您侵犯我们的国土,是什么缘故呢?”管仲回答道:“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岛之长,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上交,使得天子的祭祀供应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品;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责问此事。”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送达,是我们国君的罪过,我们怎么敢不给呢?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您还是问水边居住的人吧!”于是诸侯军队继续前行,临时驻扎在陉地。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1) 。师退,次于召陵 (2)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榖 (3) 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 (4) ,辱 (5) 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 (6) 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 (7) 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 (8) 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9)

【注释】

(1)屈完:楚国大夫。如师:到诸侯军队的驻地。

(2)召(shào)陵:楚地名,在今河南偃城东。

(3)不榖(gǔ):不善。古代君王对自己的谦称。

(4)惠:恩惠,这里作表示敬意的副词,无意义。徼(yāo):同“邀”,祈求。敝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5)辱:屈辱,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

(6)众:指诸侯的军队。

(7)绥:安抚。

(8)方城:山名。

(9)盟:订立盟约。

【翻译】

这一年的夏季,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诸侯军队所驻扎的地方交涉。诸侯军向后撤退,临时驻扎在召陵。齐桓公把诸侯国的军队排布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对阵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了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续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君侯亲临我国为我国祈福,并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也是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得了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池能攻不下来?”屈完回答说:“倘若君侯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谁敢不顺服?倘若您使用武力,我们楚国就以方城山作城墙,用汉水作护城河,纵然您的兵马再多,恐怕也没有太大的用处!”最后,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宫之奇谏假道

【题解】

本篇记载了虞大夫宫之奇向虞公谏诤晋侯借道伐虢之事。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5),晋侯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其意在趁虞国不备先灭虢国,再顺手牵羊灭掉虞国。虞国大夫宫之奇看穿了晋侯的阴谋,于是力劝虞公不要借道。然而虞公迷信宗族关系和神权,不听劝告,最终被掳灭国。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简练,说理透彻。同时也反映了以民为本的进步思想。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1)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2) ;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 (3) ,寇不可玩 (4) 。一之谓甚,其 (5) 可再乎?谚所谓‘辅 (6) 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注释】

(1)晋:国名,国都在今山西翼城。晋侯:指晋献公。复假道:第二次借道。晋三年前曾向虞借道伐虢,今又借道,故用“复”。虞:国名,姬姓。在今山西平陆东北。虢(guó):国名,姬姓。本文所说的是北虢,在今山西平陆南。

(2)宫之奇:虞国大夫。表:外面,外围。这里指屏障、藩篱的意思。

(3)启:引发,开启。这里指引发晋国的贪欲。

(4)玩:这里是轻视、玩忽的意思。

(5)其:反诘语气词,难道。

(6)辅:面颊。车:牙床骨。

【翻译】

晋侯再次向虞国国君借道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如果虢国灭亡了,那么虞国也一定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欲不能让它开启。这支侵略别国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道已经很过分了,怎么还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之间相互依存的这种关系。”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1) ”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2)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3)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 (4) ,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5) ,将虢是灭 (6) ,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 (7) ?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 (8) ?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9) ?”

【注释】

(1)公:指虞公,虞国国君。宗:同宗同姓。晋、虞、虢都是姬姓的诸侯国。

(2)大(tài)伯、虞仲:周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昭:古代宗庙的一种牌位摆放秩序,始祖神位居中,以下按辈分分列左右,左昭右穆。大伯、虞仲、王季俱为大王之子,称为昭。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被称为穆。

(3)不从:指不遵从父命。嗣:继承(王位)。指大伯知道父亲要将王位传位给他的小弟弟王季,便和虞仲一起出走,因而没有被立为继承人。在这里宫子奇认为大伯没能继承王位,是不遵从父命的结果。

(4)虢仲、虢叔:虢国开国之祖王季的次子和三子。王季于周为昭,昭生穆,故虢仲、虢叔为王季之穆。

(5)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盟府:掌管功勋赏赐及明誓典册的官府。

(6)将虢是灭:将要灭掉虢国。将,将要。是,复指前面的“虢”。

(7)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一族。

(8)逼(bì):逼迫,威胁。

(9)亲:指献公与桓庄一族的血统关系。宠:在尊位,指桓公与庄公一族的高位。

【翻译】

虞公说:“晋国与我是同宗同姓,难道会加害我吗?”宫之奇说:“大伯、虞仲都是大王的儿子,大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都做过文王的执政大臣,都立下了很多功勋,这些因功受封的典策还藏在盟府之中。现在晋国要灭掉虢国,对虞国还有什么爱惜的呢?再说晋献公爱惜虞公,能比桓叔、庄伯的家族更亲近的吗?桓叔、庄伯这两个家族又有什么罪过,却还是被晋献公杀害了,难道不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亲族由于受到恩宠而威胁到他的权力,尚且都被加害致死,更何况其他国家呢?”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1)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2)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3)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4)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5)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 (6) ,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7) ?”

【注释】

(1)享祀:祭祀。洁(jié):据:依从。

(2)实:同“是”。复指提前的宾语。

(3)皇:大。辅:辅佐,这里指保佑。

(4)黍稷(jì):泛指稻米谷物类。馨(xīn):浓郁的香气。

(5)易物:改换祭品。繄(yì):是。

(6)冯(píng):同“凭”,依托,凭靠。

(7)明德:使德行昭示。

【翻译】

虞公说:“我祭祀的祭品丰盛而清洁,神灵必然会保佑我。”宫子奇说:“臣听说,神灵不是只亲近某一个人,而是保佑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说:‘上天对人没有亲疏异同,只有德行高洁的人才会受到神灵的保佑。’又说:‘祭祀用的黍稷的芳香不算什么,只有贤明的德行才是芳香的。’又说:‘人们用来祭祀的物品是相同的,但只有德行高洁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像这样,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那么神灵也就不来享用祭品了。神灵所依托的,就在德行了。如果晋国灭掉虞国,进而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难道神灵会吐出来吗?”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 (1) 其族行,曰:“虞不腊 (2) 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3)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 (4) ,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注释】

(1)以:介词,表率领。以其族行:指率领全族离开虞。

(2)腊:年终的祭祀。这里用作动词,指举行腊祭。

(3)此句以下有删节。

(4)馆:为宾客们设的住处。这里用作动词,驻扎的意思。

【翻译】

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谏阻,答应了晋国军队借道的请求。宫之奇带着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并且说:“虞国的灭亡,不会等到年终祭祀的时候了。晋国只需要这一次行动,就用不着再次出兵了。”果然,在冬季晋国灭掉了虢国。晋军在班师回还的途中驻扎在虞国国境,接着就乘机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并活捉了虞公。

齐桓下拜受胙

【题解】

本篇讲述了齐桓公在会晤诸侯时接受周襄王赏赐祭肉的场景。按照周朝的制度,“胙”是不应赐给异姓诸侯的,而且诸侯接受周王赏赐须“下拜”。周王却破例赐齐国诸侯“胙”并免去其“下拜”之礼。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刻画人物很深刻。

夏,会于葵丘 (1) ,寻盟 (2) ,且修好,礼也。王使宰孔 (3) 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 (4) ,使孔赐伯舅 (5) 胙。”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 (6) 老,加劳 (7) ,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 (8) ,小白余 (9) 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10)

【注释】

(1)葵丘:宋国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境内。

(2)寻盟:重温,重申。

(3)王:周襄王。宰孔:周襄王的使臣。宰是官,孔是名。齐侯:指齐桓公。胙(zuò):祭祀用的肉。根据礼制,祭祀用的肉只分给同姓。齐国属于姜姓,本不该受赏,周襄王赐给齐桓公,表示对齐国的一种礼遇。

(4)事:指祭祀。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

(5)伯舅:天子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因周王室与异姓诸侯通婚。

(6)耋(dié):指七十岁的老人。

(7)加劳:封赏有功劳的王室。因周襄王得到齐桓公的支持,才得以继承王位。

(8)咫尺:形容很近的距离。咫,八寸。

(9)小白:齐桓公名小白。

(10)陨越:摔倒,坠落。下,拜,登,受:泛指领受天子封赏的一系列动作。先下台阶,叩首在地,再登堂,接受所赏赐的祭品。

【翻译】

夏季,齐桓公与鲁僖公、宰孔、宋子等各国诸侯在葵丘聚会,为的是重申原来的盟约,并且调整各国之间的关系,使大家更加友好。这是合乎礼制的。周襄王派宰孔把祭肉赏赐给齐桓公。宰孔说:“天子正忙于祭祀文王、武王,特派我来,将祭肉赏赐给伯舅。”齐侯将要下阶拜谢。宰孔接着说:“慢着,天子还有下面的命令。天子命我告诉您‘因为伯舅老了,加之对王室有功,特赐爵位一等,不用下阶拜谢。’”齐桓公回答道:“天子的威严就在离我很近的地方,小白我怎么能贪受天子的宠命,不下阶跪拜?”如果真的那样做,只怕会垮台,使天子也跟着蒙受耻辱。”于是,齐桓公走下台阶,向前磕头拜谢,然后登堂领取封赏。

阴饴甥对秦伯

【题解】

本篇主要讲述的是,在韩原之战后,晋惠公战败被俘,作为使臣的阴饴甥和秦穆公谈判的过程。作为战败国的代表,阴饴甥实际上是既理屈又尴尬。但作为一个优秀的外交家,阴饴甥在回答秦穆公问题的时候,巧妙地将国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一正一反,既承认了晋惠公的过错,向秦国认罪,而且也保持了晋国的尊严,达到了营救国君的目的。这是一篇饱含思想和智慧的外交辞令,可谓是个中典范。

十月,晋阴饴甥会秦伯 (1) ,盟于王城 (2)

【注释】

(1)阴饴(yí)甥:晋国大夫。名饴。甥,指他为晋侯的外甥。因封地在今,故被称为阴饴甥。秦伯:指秦穆公。

(2)王城:秦国地名,在今陕西大荔东。

【翻译】

十月,晋国的阴饴甥会见秦伯,在王城结盟。

秦伯曰:“晋国和 (1) 乎?”对曰:“不和。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 (2) ,不惮征缮以立圉也 (3) ,曰:‘必报仇,宁事戎狄。’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命 (4) ,曰:‘必报德,有死无二 (5) 。’以此不和。”秦伯曰:“国谓君何?”对曰:“小人戚 (6) ,谓之不免。君子恕,以为必归。小人曰:‘我毒秦 (7) ,秦岂归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归君。贰而执之,服而舍之 (8) ,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怀德,贰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纳而不定,废而不立,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伯曰:“是吾心也。”改馆晋侯 (9) ,馈七牢焉 (10)

【注释】

(1)和:意见一致。

(2)小人:阴饴甥自称。耻失其君:以国君被俘为耻。指秦晋交战,晋国战败,国君晋惠公被俘一事。君:指晋惠公。丧其亲:指将士战死,失去亲人。

(3)惮:害怕。圉(yǔ):晋惠公的儿子姬圉,即晋怀公。

(4)君子:这里指晋国的王公大臣。不惮征缮以待秦命:这是委婉的说法。其意思是,我们晋国上下已经做了战争的准备,如果你不释放国君,我们将不惜一切,与秦国再打仗,以夺回晋国国君。

(5)必报德,有死无二:我们必将报答秦国的恩德,至死都不会有二心。这是传达晋国王公大臣的话。

(6)戚:忧愁、悲哀。

(7)我毒秦:毒,损害,加害。据史料记载,晋惠公本是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国继承侯位的,后来却与秦为敌。鲁僖公十三年,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求援,秦国输送了粮食给晋国,第二年秦国发生了灾荒,晋国拒绝支援。

(8)贰:背叛。舍:释放。

(9)改:更换。馆:住所。意思是改用以国君之礼接待晋惠公。

(10)馈:馈赠,赠送。七牢:款待诸侯的礼节。一牛一羊一猪为一牢。

【翻译】

秦穆公问他:“你们晋国内部意见统一吗?”阴饴甥回答说:“不和睦。小人以失去国君为耻,又因丧失亲人而悲伤,不怕多被征收赋税,而添置武器盔甲,并且拥立太子圉继任国君。他们说:‘宁肯奉事戎狄,也要报这个仇。’君子爱护国君,当然也知道他的罪过。他们也不怕多征赋税,添置武器盔甲,为的是等待秦国的命令。他们说:‘一定要报答秦国的恩德,到死都不会有二心,’因此,意见就不一致。”秦穆公又问:“晋国人对国君的命运有什么看法?”阴饴甥回答说:“晋国的人都很发愁,认为国君不会那么幸运免于灾祸。君子推己及人,认为国君必定会回来。有人认为:‘我对秦国太毒了,秦国怎么会将国君还给我们呢?’君子说:‘我已认罪了,秦国必定还我国君。’他背叛了,就抓起来;他认罪了,就放回来。再没有比这样的恩德更厚重的了,刑罚也没有比这更严格的了。内心臣服的人自然感恩戴德,那些存有二心的人自然也会畏惧刑罚。这一仗如此了结,秦国就可以成为诸侯的盟主成就霸业了。否则,当初帮他登上王位,却又不让他安于其位;直至后来废了他的君位,又不让他复位,导致原来施舍的恩德,现在反而变成了怨恨,秦国不会这样吧!”秦穆公说:“你说的正是我的心里话啊。”于是,秦王立即释放并该请惠公住在接待王侯的宾馆,赠送其七牢,用对待诸侯的礼节款待。

子鱼论战

【题解】

本篇记述了宋楚泓水之战的始末,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两种对立的军事思想的激烈冲突。公元前638年,宋国和楚国为争霸中原,发生了泓水之战。当时郑国与楚国友好,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楚军攻宋救郑,由此爆发了战争。战争的形势是楚强宋弱。刚开始,形势对宋军有利,可宋襄公谨守所谓的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观念,拒受子鱼的意见,以致贻误战机,惨遭失败。文章的前半部分叙述了战争的经过以及襄公惨败的结局,后半部分写子鱼驳斥了宋襄公的虚伪和迂腐。以寥寥数语,将正反两面的议论解析得精辟透彻。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 (1) 将战。大司马 (2) 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3) 。宋人既 (4) 成列,楚人未既济 (5) 。司马 (6) 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7) 。公曰:“未可。”既陈 (8) 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9) 。公伤股 (10) ,门官 (11) 歼焉。

【注释】

(1)宋公:宋襄公。

(2)大司马:掌管军政的官员。

(3)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

(4)既:已经。

(5)济:渡过。

(6)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目夷,字子鱼。

(7)以:把。后面省略“之”,这话。告:报告。

(8)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9)败绩:大败。

(10)股:大腿。

(11)门官:国君的卫士。

【翻译】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准备迎战,大司马公孙固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就是不可原谅的了。”襄公不听。

襄公领兵和楚军在泓水地方交战。宋军已经排好队列,楚军还未全部渡河。司马公孙固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尚未全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队列,公孙固又将上述意见报告襄公。襄公说“还不行。”等到楚军排好了阵势,然后才攻击他们,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腿部受伤,宋襄公的亲军卫队也全部被歼。

国人皆咎 (1) 公。公曰:“君子不重 (2) 伤,不禽 (3) 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 (4) 隘也。寡人 (5) 虽亡国之余,不鼓 (6) 不成列。”

【注释】

(1)咎:怪罪,归罪,指责。

(2)重(chóng从)重复、再次。

(3)禽:通“擒”,俘虏。二毛:头发斑白的人,指代老人。

(4)阻,迫也。隘,险也。言不迫人于险。

(5)寡人:国君自称。虽:虽然。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6)鼓:击鼓(进军)名词做动词。

【翻译】

全国人都怪罪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花白的人。古代领兵作战,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了国的殷商的后裔,也不攻击没有排好队列的军队。”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 (1) ,隘而不列 (2) ,天赞我也 (3)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 (4) 。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 (5) ,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6) ?明耻 (7) ,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 (8) ,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 (9) 焉。三军以利用 (10) 也,金鼓 (11) 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 (12) 可也。”

【注释】

(1)勍(qíng)敌:强敌,劲敌。勍:强而有力。

(2)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

(3)赞:助。

(4)成列:排成战斗行列。

(5)胡耇(gǒu苟):年纪很大的人。胡:年老。

(6)何有于二毛:意思是还管什么头发花白的敌人。

(7)明耻:使认识什么是耻辱.教战:教授作战的技能。

(8)爱重伤:怜悯受伤的敌人。

(9)服:(对敌人)屈服。

(10)三军: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这里泛指军队。用:施用,这里指作战。

(11)金:金属响器。声气:振作士气。

(12)儳(chán):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翻译】

子鱼说:“君王不懂得作战。强敌的军队,在险隘的地方不能成列,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敌于险地而进攻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就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呢。而且现在我们面对的强者,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到了很大年纪,俘获了就夺取过来,管什么头发花白,使军队明白国耻,教会他们作战,是为了杀敌人。伤势还未到死的程度,怎么不再伤害他们?要是舍不得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就应当根本不要伤害他们;要是怜惜他们当中头发花白的人,就应当向敌人投降。军队在有利时加以使用,钟鼓用声音来调节士气。时机有利而使用军队,阻敌于险地是可以的。鼓声宏大以鼓舞士气,呜鼓进攻未成列的敌人也是可以的。”

寺人披见文公

【题解】

本篇记述了寺人披说服晋文公,使国家避免了一场内乱。晋文公准备回国登位,不料遭人陷害。本来是敌方的寺人披,特求相见。作为敌对方,晋文公宽容其行为,并虚心接纳其谏言,因此逃过祸端,并终成霸主。本文宣扬了为君者的美德,并成为后人衡量君主是否贤明的标准。

吕、郄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 (1) 。寺人披请见 (2) 。公使让之,且辞焉 (3) ,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 (4) 。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 (5) 。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女其行乎!” (6) 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 (7) 。若犹未也,又将及难 (8) 。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9) 。蒲人、狄人、余何有焉 (10) ?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 (11) 。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 (12) ?”公见之,以难告。

【注释】

(1)吕、郄(xì):吕,即前篇的阴饴甥。郄,郄芮,晋大夫,都是晋惠公、晋怀公的亲信旧臣。畏逼:害怕遭受迫害。畏逼:担心受迫害。晋文公受秦的支持回国为君,吕甥、梆芮曾拥兵阻拦,是故“畏逼”。弑:古时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2)见:谒见。

(3)使:派人。让:斥责。

(4)一宿:隔一夜。女:同“汝”,你。

(5)田:打猎。中宿:隔两夜。

(6)袪(qū):衣袖。

(7)入:回到国内。其:在这里表示推测语气。之:指为君之道。

(8)及难:遭遇灾难。

(9)唯力是视:即“唯视力”,只看自己力量多大,就尽多大力量。

(10)余何有焉: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11)齐桓公置射钩:鲁庄公9年,管仲奉公子纠与齐桓公战于干时,管仲曾射中齐桓公革带上的钩,后来他投奔齐桓公,齐桓公能听鲍叔牙劝说,置射钩之仇而不问,任用其为相。

(12)刑人:这里是披自称,国披是受了宫刑的阉人。

【翻译】

吕甥、郄芮害怕受到威逼,要焚烧晋文公的宫室达到杀死文公的目的。寺人披请求觐见,文公拒绝接见,让人训斥道:“蒲城的战役,君王命你第二天赶到,你马上就来了。后来我逃到狄国同狄国国君到渭河边打猎,你替惠公前来谋杀我,惠公命你三天后赶到,你过了第二天就到了。虽然有君王的命令,你怎么可能那么快呢?当时在蒲城被你斩断袖口,一直还保存着。你就赶快离开吧!”寺人披回答道:“小人以为君王这次返国,大概已懂得了为君之道。如果还没有懂,恐怕您又要遭遇危难了。对国君的命令没有二心,这是古代的制度。杀掉国君所憎恶的人,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尽多大的力量。您当时是蒲人或狄人,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现在您即位为君,难道就不会再发生蒲、狄那样的事件吗?从前齐桓公抛弃射钩之仇,而让管仲辅佐自己,如果您与桓公的做法相背,又何必烦劳您下令驱逐呢?要逃走的人很多,难道只有我一个受过刑的小人?”晋文公接见了寺人披,他把即将发生的叛乱报告给晋文公。

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 (1) 。己丑晦 (2) ,公宫火。瑕甥、郄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3)

【注释】

(1)潜:秘密地。王城:在今陕西大荔东。

(2)己丑晦(huì):三月三十日。晦,每个月的最后一天。

(3)诱:诱骗。

【翻译】

晋文公偷偷地和秦穆公在秦国的王城会晤,商量应付叛乱的办法。三月的最后一天,晋文公的宫室果然被烧。叛乱的瑕甥、郄芮没有找到晋文公,于是逃跑到黄河的边上,秦穆公把他们骗过河,然后把他们杀了。

介之推不言禄

【题解】

本篇讲述了介之推跟着晋文公在外逃亡奔波,晋文公立国之后,他酬劳功臣,唯独遗漏了他。介之推不夸功,不求赏,反而和母亲隐居绵上深山,最后死去的故事。文中介之推归隐的动机和心理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其中的对话写得十分巧妙,既细致入微地分析了介之推的归隐动机和心理,又不会使说理太过枯燥。

晋侯赏从亡者 (1) ,介之推不言禄 (2) ,禄亦弗及 (3)

【注释】

(1)晋侯:晋文公重耳。赏(shǎng):赏赐,奖赏。从(cóng):跟从,跟随。

(2)介之推:也作介子推、介推。晋国贵族,曾跟晋文公流亡国外。禄:古代官吏的俸给。

(3)及:到。这里有“给予”的意思。

【翻译】

晋文公赏赐跟随他一路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应得的爵禄,文公也没有提出给他。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1) 。天未绝 (2) 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 (3)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 (4) 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 (5) ?以死,谁怼 (6)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7)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 (8) ?是求显也 (9)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注释】

(1)惠:即晋惠公夷吾。怀:晋惠公的儿子,名圉。惠公死后,晋立子圉,是为怀公。

(2)绝:断绝。

(3)置:立。二三子:诸位,几个人,这里指“从亡者”。诬(wū):欺骗。

(4)贪天之功:取天之功。贪,同“探”,探取。

(5)盍(hé):何不,为什么不。表示反问。之:指封赏。

(6)以:因为。怼(duì):怨恨。

(7)尤(yóu):罪过,过错。效:仿效,效法。甚:厉害,严重。

(8)焉:哪里。表示反问。

(9)是:这。显:显达。

【翻译】

介之推说:“献公有九个儿子,如今只有国君您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做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像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

晋侯求之不获 (1) ,以绵上为之田 (2)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3) 。”

【注释】

(1)求:寻找,寻求。获:得到。

(2)绵上(mián):晋地名,介子推隐居处,在今山西介休东南。为之田:作为他的封地。

(3)志:记。过:过失。旌:表彰、表扬。

【翻译】

晋文公寻访介之推,却依然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文公说:“用这来记录我的过失,并且表彰贤达的人。”

展喜犒师

【题解】

本篇记录了鲁国一次出色的外交活动。鲁僖公二十六年,齐孝公攻打鲁国。当时的形式是齐大鲁小,齐强鲁弱,而鲁国又发生饥荒,无力抵抗。面对齐国军队的来势汹汹,鲁国并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以武力相对,而是派使臣展喜前往,犒赏三军。展喜那令敌手无言以对的绝妙外交辞令,有理有据,大义凛然,而又委婉动听,说得齐孝公无话可答,只好带兵退走。

夏,齐孝公伐我北鄙 (1) 。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 (2)

【注释】

(1)夏:鲁僖公二十六年夏季。齐孝公:名昭,齐桓公之子。鄙:边境。

(2)公:指鲁僖公。展喜:鲁国大夫。展禽:鲁国大夫,名获,字禽,谥号惠,又称柳下惠。

【翻译】

鲁僖公二十六年夏季,齐孝公率兵攻打鲁国北部边境。鲁僖公派展喜去犒劳齐国军队,让他先向展禽请教犒赏时的辞令。

齐侯未入竟 (1) ,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 (2) ,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 (3) 。”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 (4) ,野无青草 (5) ,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 (6) ,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 (7) ,大师职之 (8) 。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 (9) ,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 (10) 。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 (11) !’我敝邑用不敢保聚 (12) ,曰:‘岂其嗣世九年 (13) ,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而不恐。”齐侯乃还。

【注释】

(1)齐侯:齐孝公,齐桓公之子。竟:同“境”。这里指鲁国国境。

(2)玉趾:表示礼节的套话,意思是贵足、亲劳大驾。趾,泛指脚。

(3)执事:君王身边办事的官员,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4)县(xuán):通“悬”,悬挂。罄:一种石制打击乐器,中间是空心。

(5)野无青草:指旱情严重。

(6)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名旦。大(tài)公:太公,齐国始祖姜尚,又称姜太公。股肱(gǔgōng):大腿和胳膊,比喻得力的辅臣,这里是辅佐的意思。

(7)载:盟约也叫载书,简称为载。

(8)大师:太师,当为太史,主管盟誓的官员。职:掌管。

(9)弥缝:填满缝隙。这里的意思是补救。

(10)昭:发扬光大。旧职:指大公的旧职。

(11)率:遵循。桓:指齐桓公。

(12)保聚:保城聚众。

(13)嗣世九年:齐孝公于鲁僖公十八年即位,至鲁僖公二十六年伐鲁,共九年的时间。

【翻译】

齐孝公还没有进入鲁国国境,展喜就出境去跟着齐孝公,对他说:“我们国君听说您亲劳大驾,将要屈尊光临敝国,特派臣下来犒劳您的侍从们。”齐孝公说:“鲁国人害怕吗?”展喜回答说:“平民百姓害怕,君子大人不害怕。”齐孝公说:“百姓家中空空荡荡像挂起来的罄,田野里光秃秃地连青草都没有,你们凭借什么不害怕?”展喜回答说:“凭借先王的命令。从前周公和齐太公辅佐周王室,在左右协助成王。成王慰劳他们,还赐给他们盟约,盟约上说:‘世世代代的子孙都不要互相残害!’这个盟约保存在盟府里,由太史掌管着。齐桓公因此集合诸侯,商讨解决他们的纠纷,弥补他们的过失,救助他们的灾难,这是为了发扬光大齐大公的旧职。等到您当上国君,诸侯们都盼望着说:‘他会继承桓公的功业!’我们敝国因此不敢保城聚众,人们会说:‘难道他继承桓公之位才九年,就丢弃使命、放弃职责吗?他怎么对先君交代呢?君王一定不会这样做的。’人们凭借这一点就不害怕。”于是,齐孝公就领兵回国了。

烛之武退秦师

【题解】

本篇讲述了在国家危难之际,烛之武以大义与辞令成功退师的故事,这也是《左传》行人辞令中的名篇。鲁僖公十三年,即公元前630年,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毅然独自一人前往敌国交涉。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他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成功说服秦伯从郑国退兵。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 (1) ,以其无礼于晋 (2) ,且贰于楚 (3) 也。晋军函陵 (4) ,秦军泛南 (5)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6) :“国危矣,若 (7) 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 (8) 曰:“臣之壮也 (9) ,犹 (10) 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 (11) 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12)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3)

【注释】

(1)晋侯:指晋文公。秦伯:指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以,因为,连词。

(3)且贰于楚:并且对楚国有二心。意思是既从属于晋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驻扎。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泛(fán)南:汜水的南边。汜,这里指东汜,故道在今河南中牟南,与函陵极近。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郑伯:郑文公。

(7)若:假如。使:派。见:进见。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用:任用。

(12)是:这。过:过错。

(13)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翻译】

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日,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水的南边。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缒 (1)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 (2) 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 。越国以鄙远 (4)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倍邻 (5)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6)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7)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8) ,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 (9) 之有?既东封郑 (10) ,又欲肆其西封 (11) 。若不阙 (12)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3)

【注释】

(1)缒(zhuì):把人或东西系在绳子上放下去。

(2)既:已经。

(3)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4)越国以鄙(bǐ)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因秦国与郑国之间隔着晋国,所以烛之武有此一说。越,越过。鄙,边邑。这里作动词。

(5)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焉,哪里,怎么。以:来。陪:增加。  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东道主:郑在秦东边,所以说秦可以把郑作为东遭上的主人。行李:也作“行吏”,指外交使节。共,通“供”,供给,供应。

(7)尝为晋君赐矣:秦国曾经帮助晋国,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许,答应。

(8)焦、瑕:晋的两个地名,都在今河南陕县附近。朝济而夕设版:这是说晋国背约之事。史载,晋惠公得秦帮助回国为君,曾许诺割让五座城池给秦,后来反悔了。济,渡河。设版,指筑墙。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9)厌:通“餍”,满足。

(10)东封郑: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

(11)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肆,延伸,扩张。封:疆界。

(12)阙:侵损,削减。

(13)说:同“悦”,欢悦、高兴。盟:结盟。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都是秦大夫。戍:守卫。还:撤军回国。

【翻译】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秦伯。见到秦伯时,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会满足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做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击之 (1)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 ;失其所与,不知 (4) ;以乱易整,不武 (5) 。吾其还也 (6) 。”亦去之 (7)

【注释】

(1)子犯:即狐偃,晋文公舅舅。

(2)公:指晋文公。微:非。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返回来损害他,这是不人道的。因,依靠。敝:损害。

(4)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亲附。知(zhì):通“智”,明智。

(5)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应遵守得到一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

(6)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7)去之:离开郑国。

【翻译】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6h02zC/kY3GMTkk/CPKTXEkRE4DicaqYiKNUFTltC0A+PPExT2fyHdHALZbyfr4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