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成书于战国初年,汉代改称为《春秋左氏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二百多年的史事,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

《左传》具有很高的历史参考价值,它比较详细而完整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情况。同时,《左传》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它善于用简明的语言描写出复杂的历史事件,善于描写战争的场景,更善于刻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等极其细微的活动,对后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郑伯克段于鄢

【题解】

本文是《左传》开篇的第一个故事,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即鲁国隐公第一年发生的一次战争事件——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即是郑庄公,段是郑庄公的胞弟共叔段。因母亲姜氏极其喜爱胞弟共叔段,再加上庄公的纵容,所以养成了共叔段狂妄骄纵的个性。大臣劝说不听,庄公一直姑息养奸,导致胞弟造反欲夺王位。共叔段骄纵,不得人心,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最后段被打败,庄公迁母亲于颖地。对母亲的迁居,庄公很是后悔,又有颍考叔规劝,母子重归于好。故事中人物刻画鲜活生动,叙事错落有致,不愧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1) ,郑武公 (2) 娶于申,曰武姜 (3) 。生庄公及共叔段 (4) 。庄公寤生 (5) ,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 (6) 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 (7) 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8) 。公曰:“制,岩邑 (9) 也,虢叔 (10) 死焉,他邑唯命 (11) 。”请京 (12) ,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注释】

(1)初:当初,从前。这是回溯往事时的说法,通常做故事开头时的用语。

(2)郑武公:姓姬,名掘突,武为谥号,春秋时诸侯国郑国国君。郑,诸侯国国名,国都在今河南新郑。申:诸侯国国名,在今河南南阳,姜姓。

(3)武姜:郑武公的正室。古代妇人无姓名,这里的“武”是郑武公的谥号,“姜”是其娘家姓,二者合为其名。

(4)庄公:即郑庄公。共(gōng)叔段:共是国名,国都在今河南辉县,叔为兄弟排行居后,段是名。段兵败后逃至共,所以被称为“共叔段”。

(5)窹(wù)生:逆生,倒生,指生产时婴儿的脚先出来,即是现在所说的难产。

(6)恶(wù):厌恶,不喜欢。

(7)亟(qì):多次,屡次。

(8)制:郑国一个地方,在今河南荥阳西北,又叫虎牢关。

(9)岩邑:险要的城邑。

(10)虢(guó)叔:东虢国的国君。虢分为东、西、北三国,均为姬姓。东虢国都在今河南荥阳。

(11)唯命:“唯命是从”的省略。

(12)京:郑国地名,在今河南荥阳东南。

【翻译】

很久以前,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被称为武姜。后来,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武姜生庄公的时候是难产,惊吓了姜氏,便给他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疼爱次子共叔段,多次请求武公立他为太子,武公都没有答应。等到庄公做了国君,武姜为次子共叔段请求以制邑作为封地。庄公说:“制这个地方是一个险要的城邑,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听您的安排。”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邑,庄公便让共叔段住在那里,段因此被称为“京城太叔”。

祭仲 (1) 曰:“都城过百雉 (2) ,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3) ,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 (4) ,非制也,君将不堪 (5)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 (6) 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 (7) !不如早为之所 (8) ,无使滋蔓。蔓难图 (9) 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 (10) ,子姑待之。”

【注释】

(1)祭(zhài)仲:郑国大夫,字足。

(2)雉:古时丈量的一种计量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雉。

(3)参国之一: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参:同“三”。国:国都。

(4)不度:不合法度。

(5)不堪:不能经受得起。

(6)焉:哪里。辟:同“避”。

(7)何厌之有:即“有何厌”,哪里会满足。厌:满足。

(8)所:安置,处理。

(9)图:课,治。

(10)毙:仆倒,倒下去。

【翻译】

祭仲说:“都城的城墙超过了三百丈,就成了国家的祸害。按照历代制度,大的都城城墙长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历代的制度,您会受不了的。”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么才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姜氏哪里会满足啊!不如早些处置共叔段,使他的势力不再蔓延。如果再这样发展下去,就难对付了。蔓延开的野草都难以清除掉,更何况是被您宠爱的兄弟呢?”庄公说:“他做多了不仁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的,您暂且等等看吧。”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1) 。公于吕 (2) 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3)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4) 。”公曰:“无庸 (5) ,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6)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 (7) ,厚将崩。”

【注释】

(1)鄙:边境上的小邑。贰于己:指同时一方面听从庄公,另一方面又听从自己。

(2)公子吕:郑国大夫,字子封。

(3)若之何:对他能怎么办呢?

(4)生民心:使臣民产生别的想法,即生二心。

(5)庸:用。

(6)廪延:郑国的一个邑名,在今河南延津北。

(7)昵:亲近。这里指拥护、爱戴的意思。

【翻译】

不久之后,太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一方面听从庄公的,另一方面也听从自己的。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出现听从两方的命令,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太叔,就请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给他,就请您除掉他,不要使臣民产生别的想法。”庄公说;“用不着,他会自食其果,自取灭亡的。”太叔又把双方共同管辖的两个边邑全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大到了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如果他占多了土地,百姓就会拥护他的。”庄公说:“如果做事不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

大叔完聚 (1) ,缮甲兵,具卒乘 (2) ,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3)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4) 。京叛大叔段。段人于鄢 (5) 。公伐诸鄢。五月辛丑 (6) ,大叔出奔共 (7)

【注释】

(1)完:修缮,这里指巩固城郭。聚:积聚,这里指囤积粮草。

(2)缮:修整。甲:铠甲,这里指士兵。兵:武器。具:备齐。卒:步兵。乘(shèng):兵车。

(3)夫人:指武姜。启之:为他打开城门,指作为内应为太叔开门。

(4)帅:率领。乘:战车,一车四马为一乘。车一乘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5)鄢(yān):郑国邑名,在陵境内。

(6)五月辛丑:五月二十三日.古人记日用天干和地支搭配.

(7)出奔共:逃亡到共。出奔,逃亡。

【翻译】

太叔修造城郭,囤积粮草,修整铠甲和武器,补充士兵,将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为他打开城门作为内应。庄公得知了太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于是,他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京邑百姓反叛了太叔。太叔逃到了鄢邑,庄公又讨伐鄢邑。五月二十三日,太叔逃奔到了共邑。

(1) 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 (2) ,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 (3) 也。

【注释】

(1)书:指《春秋》的记载。

(2)弟:通“悌”,敬顺兄长。“郏伯克段于鄢”是《春秋》的原话,以下逐字解释“郑伯克段于鄢”这句话。

(3)难之:以之为难,这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之”在这里是指“大叔出奔共”这件事。

【翻译】

《春秋》写道:“郑伯克段于鄢。”共叔段不敬爱兄长,所以不用“弟”字;交战双方好像两国的交战,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同胞兄弟教导有过失,这也是庄公的本意。不写太叔“出奔”,是难于下笔的缘故。

遂置姜氏于城颍 (1) 而誓之曰:“不及 (2) 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 (3) 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4) ,请以遗之 (5)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6)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 (7) ,隧 (8) 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 (9)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10)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11) 。”遂为母子如初。

【注释】

(1)城颍(yǐng):地名,在今河南临颖西北。

(2)“不及”二句:意思是说,不死不见面。黄泉,黄土下的泉水。这里指墓穴。

(3)颍考叔:郑国的大夫。颖谷,在今河南登封西面,是郑的一个边疆城邑。封人:镇守边疆的地方官员。

(4)羹:古代指带汁的肉食。

(5)遗(wéi):赠送。

(6)繄(yì):句首语气词。没有实义。

(7)阙地及泉:挖地挖到清泉。阙,通“掘”,挖。

(8)隧:地道。这里的意思是挖隧道。

(9)赋:指作诗。

(10)融融:形容快乐和睦的样子。

(11)泄泄(yì):形容快乐舒畅的样子。

【翻译】

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颖,并向她发誓说:“不到地下黄泉,水远不再见面。”事后,他又后悔这么说。颍考叔当时是颖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庄公请他吃饭,他却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颍考叔回答说:“我家中有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就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后允许我拿去送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颍考叔说“我冒昧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庄公把事情的缘由告诉了他,并说自己很后悔。颍考叔说;“君王何必担忧呢?如果掘地见水,打成地道去见面,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庄公听从了项考叔的话,照着做了。庄公进入地道,赋诗说:“隧道当中,心中快乐融和!”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舒畅!”于是。母子关系又与从前一样了。

君子曰 (1) :“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 (2) 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3) 。’其是之谓乎?”

【注释】

(1)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左传》常用这种方式发表评论。

(2)施(yì):延伸,扩展。

(3)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出自《诗经·大雅·既醉》。匮:穷尽。锡:同“赐”,赐予,给予。

【翻译】

君子说;“颍考叔真是个孝子。他爱自己的母亲,还影响了庄公。《诗经·大雅·既醉》说‘孝子德行无穷个永久能分给同类。’大概说的就是这事吧!”

周郑交质

【题解】

自平王向东迁都以后,周王室日渐衰微,再也无法控制各诸侯国。为了防止郑庄公独揽朝政,就想分政给另一个姬姓国国君虢公,以保持政权的平衡。然而,郑庄公不同意这种做法,对这一举措怨恨不已。为了达成妥协,周平王和郑庄公交换质子。本文引经据典,从“信”和“礼”两个角度来叙事论事。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1) 。王贰于虢 (2) ,郑伯怨王 (3) 。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 (4) 。王子狐为质于郑 (5) ,郑公子忽 (6) 为质于周。

【注释】

(1)平王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郑武公、庄公父子相继以诸侯身份兼管周王室实权。

(2)王贰于虢:这里指周平王担心郑庄公独揽大权,于是想分一部分权力给西虢公,以削弱郑庄公的实权。贰:两属,贰心。虢:指西虢公。

(3)郑伯怨王:郑庄公。怨王:怨恨周平王。

(4)交质:互相交换人质。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国家之间为了互相约束,共守承诺,互相以人为抵押品,叫做“交质”。充当“质”的人多为王子或世子。

(5)王子狐:周平王的儿子。

(6)公子忽:郑庄公的儿子,也称太子忽,后来即位,即郑昭公。

【翻译】

郑国武公、庄公父子先后担任周平王的执政大臣。周平王对虢公比较信任,担心庄公权力独揽大权,于是打算把一部分权力分给虢公,郑庄公埋怨平王。平王说:“没有这回事啊!”因此,周和郑就交换人质。平王的太子狐就住在郑国作人质,庄公的公子忽在周作人质。

王崩,周人将畀 (1) 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2) ;秋,又取成周 (3) 之禾。周郑交恶 (4)

【注释】

(1)畀(bì):给与。

(2)祭(zhài)足:即前篇中的祭仲,郑国大夫。帅:率领。温:周地名,在今河南温县西南。

(3)成周:周地名,指周首都洛阳一带。禾:粮食作物。

(4)交恶(wù):互相憎恶仇视。这里指关系恶化。

【翻译】

周平王去世之后,王室的人想把权力全部交给虢公。四月,郑国祭足领兵强取了周王室所管辖的温地的麦子;秋天,又割走了成周的谷子。从此周、郑两国的关系就开始恶化了。

君子曰:“信不由中 (1) ,质无益也。明恕 (2) 而行,要 (3) 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 (4) 之?茍有明信,涧、溪、沼、沚 (5) 之毛,苹、蘩、蕰、藻 (6) 之菜,筐、筥、锜、釜之器 (7) ,潢污、行潦之水 (8) ,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 (9) ,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 (10) ;《雅》有《行苇》、《泂酌》 (11) ,昭 (12) 忠信也。”

【注释】

(1)中:内心。

(2)明:坦诚,开诚布公。恕:宽恕,谅解,宽容待人。

(3)要(yāo):约束

(4)间(jiàn):离间

(5)沼:小池。沚:水中小洲。毛:草

(6)苹(pín):浮萍。蘩(fán),白蒿。蕰(wēn)藻:泛指水草。

(7)筥(jǔ):圆形的竹制容器。方形的竹器叫“筐”,圆形的叫“筥”。锜(qí):有足的烹制容器。釜(fǔ):无足的烹制容器。

(8)潢污(yú):不流动的水,死水。行潦(háng liáo):流动的水,活水。

(9)羞:意同“荐”,都是进献的意思。

(10)《风》:指《诗经·国风》

(11)《雅》:指《诗经·大雅》

(12)昭:表明。

【翻译】

君子说:“诚意不是发自内心,就是交换人质也没有用。能懂得相互宽容而后行事,又根据礼制加以约束,即使没有人质,又有谁能离间他们呢?如果互相确有诚意,即使是山沟溪水和池塘里的野草,浮苹、白蒿、菹草、水藻一类的野菜,方形圆形的竹筐,有足无足的鼎器,池中的积水和路上的雨水,都可以进献于鬼神,进献于贵人,何况君子缔结两国之间的诚信,按照礼仪行事,又哪里要用人质?《国风》中有《采蘩》、《采苹》,《大雅》中有《行苇》、《泂酌》,这四篇诗都表明忠信的道理。”

石碏谏宠州吁

【题解】

如何疼爱孩子,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重要的,对于一国之君更是如此,因为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问题,还将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稳定。卫庄公对自己的儿子(州吁)过于溺爱,有一个叫石碏的大臣,劝谏庄公。当然,石碏进谏,并没有像许多进谏者那样,举述以往有关的历史经验教训,而是从实际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本篇中石碏“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教子方法,直到今天也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和实践意义。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 (1) ,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 (2) 也。又娶于陈,曰厉妫 (3) 。生孝伯,蚤 (4) 死。其娣 (5) 戴妫生桓公 (6) ,庄姜以为己子。公子州吁,嬖 (7) 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注释】

(1)卫: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淇县。齐:国名,姜姓,在今山东北部、中部地区。东宫:太子的居所。

(2)硕人:典出《诗经·卫风》中的一篇,相传是赞美庄姜的诗篇。

(3)陈:国名,国名,国都在河南淮阳。妫(guī):姓。在今河南东部及安徽西部。

(4)蚤:通“早”。

(5)娣(dì):妹妹。古代诸侯娶妻,妹可随姊同嫁。

(6)桓公:即卫桓公,名完,在位十六年,后为州吁(yù)所杀。

(7)嬖(bì)人:地位低下但备受宠爱的妾。

【翻译】

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的臣的妹妹为妻,后来被称为庄姜。庄姜长得很美,但没有生儿子,卫国人给她作了一首叫《硕人》的诗篇。后来卫庄公又娶了一名陈国女子,被称为厉妫。厉妫生下了儿子孝伯,她很早就死了。厉妫随嫁的妹妹戴妫,生了卫桓公,庄姜把桓公当做自己的儿子对待。公子州吁是庄公所宠爱的姬妾所生,他备受庄公的宠爱。州吁受宠且喜好玩弄武器,庄公却不加禁止他,因此庄姜非常讨厌州吁。

石碏 (1) 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 (2) ,弗纳于邪。骄奢淫佚 (3) ,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 (4) 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 (5) 。且夫贱妨贵,少陵 (6) 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 (7) 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 (8) ,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 (9) ?”弗听。 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10)

【注释】

(1)石碏(què):卫国大夫。

(2)义方:为人行事的规范。

(3)佚:逸乐。

(4)阶:酿成也。

(5)眕(zhěn):安重能忍。鲜(xiǎn):少。

(6)陵:欺侮。

(7)去:抛弃。

(8)君人者:统治人的人,这里指国君。

(9)无乃不可乎:恐怕是不可以的吧?无乃:恐怕,反问句中,表示不以为然。

(10)老:辞官,告老还乡。

【翻译】

石碏劝谏庄公说:“我听说疼爱孩子应当用规矩和道义去教导他,不能使他走上邪路。骄横、奢侈、淫乱、放纵是导致其走上邪恶的原因。这四种恶习的产生,是因为给了他过多的宠爱和赏赐。如果您打算立州吁为太子,就确定下来;如果还没有确定下来,这样做将会酿成大的祸乱。受宠而不骄横,骄横而能安于下位,地位在下而不怨恨,怨恨而能自我克制,这样的人是很少的。况且,低贱妨害高贵,年少欺凌年长,疏远代替亲近,新人压制旧人,弱小欺辱强大,淫乱破坏道义,这是六件背离道义的事。国君仁义,臣下恭行,父辈慈善,儿子孝顺,兄长友爱,弟弟尊敬,这是六件符合情理的事情。背离顺理的事而效法违理的事,这就是很快会招致祸害的原因。作为统治国家的君主,应当尽力除掉祸害,而现在却加速祸害的到来,这恐怕不可以吧?”卫庄公不听劝告。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交往过于密切,石碏禁止他,但是石厚却不听从。后来,当卫桓公继位成为国君,石碏就辞官告老还乡了。

臧僖伯谏观鱼

【题解】

本文是因鲁隐公看渔民捕鱼而引起的一则故事。臧僖伯的谏言意在表明,作为一国之君的鲁隐公,是万民的表率,应该遵循并身体力行的行为规范。不符合,就会“乱政”;而屡屡“乱政”,就会导致国家的败亡。这篇谏辞要点突出,通篇紧紧围绕着一个“礼”字展开劝谏,行文旁征博引,条理结构分明,意思层层深入,有很强的说服力。

(1) ,公 (2) 将如棠 (3) 观鱼 (4) 者。

【注释】

(1)春:指鲁隐公五年(前718)春季。

(2)公:指鲁隐公,前722年至前712年在位。

(3)如棠:如:往。棠:也写作唐,邑名,在今山东鱼台县东北。

(4)鱼:通“渔”,做动词用,捕鱼。

【翻译】

鲁隐公五年的春天,他打算到棠邑去观赏渔民捕鱼。

臧僖伯 (1) 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 (2) ,其材 (3) 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 (4) 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 (5) 。故讲事以度 (6) 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 (7) 行,所以败也。故春搜 (8) 、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 (9) ,入而振旅 (10) 。归而饮至 (11) ,以数军实。昭文章 (12) ,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 (13) ,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 (14) 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注释】

(1)臧(zāng)僖(xī)伯:名彄(kōu),字子臧,封于臧(今郯城县),伯为排行,僖是谥号。

(2)物:物品,这里指下文所说的鸟兽一类的东西。讲:讲习。大事:指祭祀和军事活动。

(3)材:材料,原料。

(4)举:指行动。

(5)纳民:使人民……轨物:法度礼制。

(6)度(duó):动词,衡量。

(7)亟(qì):屡次。

(8)搜(sōu):同“搜”,“搜”和下文的“苗”、“狝”(xiǎn)、“狩”,分别为春夏秋冬四季狩猎的称谓。春搜,春天猎取没有怀胎的禽兽;夏苗,夏天猎取残害庄稼的禽兽;秋狝,秋猎,可杀伤禽兽;冬狩,围猎,不加区分,都可猎取。说明古时有组织的狩猎带有明显的军事演习的目的。

(9)治兵:外出训练军队。

(10)振旅:整顿部队。

(11)饮至:诸侯朝拜、会盟、征伐完毕,在宗庙饮酒庆贺的一种仪式。

(12)昭:展示。文章:服饰、旌旗等的颜色花纹。

(13)登:装入,陈列。俎(zǔ):祭祀时用来盛放祭品的礼器。

(14)皂隶:古代对贱役的称呼,这里泛指地位低下的人。

【翻译】

臧僖伯进谏说:“一些事物,凡是不能和祭祀、战争相关,它的材料不能够用来制作礼器兵器,那么,国君就不要去理会它。国君就是表率,就是使人民的行为符合法度与礼制的规定。所以,用讲习大事的行动来检验法度的差等,就称为法度;用材料来表明器物的文采,就称为礼制。既不合乎法度,又不合乎礼制,这就称为乱政。乱政屡次实行,就会导致国家的衰败。因此,春猎称搜,夏猎称苗,秋猎称狝,冬猎称狩,这都是为了在农闲的时间用这些方式来进行军事演习。每隔三年,还要出兵演习,演习完毕,再整治队伍,然后到庙堂里饮酒庆贺,祭祀祖宗,清点军用器物。这为的是彰显器物车服旌旗的文采,分清贵贱的区别,辨别等第伦次,依照年龄长幼来排列顺序,这都是为了表示威仪的礼制的。如果鸟兽的肉不用来祭祀,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用于军用器物,国君就不用亲自去猎取,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至于山林、河湖的物产,把它们取来当做生活用品。那都是贱役的小事,是下级官员的职责,不需要国君亲力亲为。

公曰:“吾将略地 (1) 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 (2) 不从。书曰:“公矢 (3) 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注释】

(1)略地:巡视边境。

(2)称疾:推脱说有疾在身。古代“疾”为小病,“病”为大病,重病。

(3)矢:通“施”,实施,陈设。全句为《春秋·隐公元年》首句。

【翻译】

鲁隐公说:“我要去巡视边境。”于是前往棠邑,在那里陈列捕鱼的器具,加以观赏。臧僖伯推脱说有疾,没有随从前往。《春秋》记载说:“鲁隐公在棠邑陈列捕鱼器具。”这样的行动不合礼法,并且讥讽他跑到远离国都的棠邑,不是一个国君该有的行为。

郑庄公戒饬守臣

【题解】

郑庄公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在文治武略上他都很有一套,正是如此,在复杂多变的诸侯之争中,郑庄公善谋略、精权变、善外交,使郑国在当时显赫一时。这篇戒饬言辞委婉,吞吐灵活,能正确估计时势,彰显深谋远虑。虽然历来人们对庄公的评价有褒有贬,但当那些君子读到这一段历史,无不认为:“郑庄公在这件事情上是有礼数的。”而遵行礼制,不仅有利于治理国家,巩固社稷,更有利于子孙后代。

秋七月,公 (1) 会齐侯、郑伯伐许 (2) 。庚辰,傅 (3) 于许。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 (4) 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 (5) ,颠 (6) 。瑕叔盈 (7) 又以蝥弧登,周麾 (8) 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 (9) ,遂入许。许庄公奔卫。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 (10) ,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乃 (11) 与郑人。

【注释】

(1)公:指鲁隠公。齐侯︰指齐僖公,因齐国是侯爵,故称齐侯。郑伯︰指郑庄公。

(2)许:国名,初在今河南许昌,姜姓。

(3)傅:同“附”,逼近,靠近。

(4)蝥(máo)弧:一种旗帜的名称。

(5)子都:郑国大夫。射之:射颍考叔。因子都与颍考叔有争车之怨,故射之以报怨。

(6)颠:跌倒、坠落。

(7)瑕叔盈:郑国大夫。

(8)周麾:向四方挥动旗帜。麾:指挥、挥动。

(9)壬(rén)午:即七月初三。

(10)共:同“供”(gòng)。

(11)乃:于是,就。

【翻译】

鲁隐公十一年秋季七月,鲁隐公会合齐侯、郑伯讨伐许国。初一,三国的军队逼近许国城下。颍考叔挥着郑国的蝥弧旗,首先登上了城墙,郑大夫子都从下面用箭射他,颍考叔跌了下来。瑕叔盈又拿起蝥弧旗登上城墙,挥舞旗帜并呼喊道:“我们国君登城啦!”郑国的军队全部登上城墙。初三,郑庄公攻入许城。许庄公逃到卫国。齐僖公把许国让给鲁隐公。鲁隐公说:“君侯说许国不交纳贡物,又不履行诸侯的职责,所以跟随您讨伐它。现在许国既然已经得到了它应有的惩罚,您虽然有这样的命令,我也不敢参与这事。”于是把许国送给郑庄公。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 (1) ,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 (2) ,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 (3) ,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子 (4) 。若寡人得没于地 (5) ,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 (6) ,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媾 (7) ,其能降以相从也 (8) 。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 (9) ?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惟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 (10) 。”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 (11) ,无置于许。我死,乃 (12) 亟去之。吾先君新邑 (13) 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 (14) 。夫许,大岳之胤 (15) 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注释】

(1)百里:许国大夫。许叔:许庄公的弟弟。偏:偏远,边远的地方。

(2)不逞(chěng):不满意。

(3)父兄:父老兄弟。指同姓臣子。共亿:相安无事。亿,安宁,安定。

(4)获:即公孙获,郑国大夫。吾子:二人谈话时对对方的敬称。

(5)得没于地:寿终正寝,长埋于地下。

(6)无宁:宁可。兹:使。下文“无滋”之“滋”与此同义。

(7)昏媾(gòu):婚姻;结亲。昏,同“婚”。

(8)降:降心,屈尊。

(9)禋(yīn)祀:祭祀天神的礼仪。

(10)圉(yǔ):边境。

(11)贿:货财。金玉称货,布帛称贿。

(12)亟(jí):赶快,急切。

(13)新邑:指建立时间不长的城邑。

(14)周之子孙日失其序:这里是说周的后代已经衰落。郑是姬姓,也是周的后代。

(15)大岳:传说尧舜时的四方部落首领。胤(yìn):后嗣。

【翻译】

郑庄公派许国大夫百里侍奉许庄公的弟弟许叔住在许国的东部边邑,对他说:“上天降祸给许国,鬼神确实对许君不满意,所以借我的手来惩罚他,只是我有几个同姓子弟都不能相安,怎么能把打败许国作为自己的功劳呢?我有个同胞弟弟,还不能和睦相处,使他到处流浪,奔走寄食,怎么能长久占有许国呢?你侍奉许叔借以安抚许国的百姓,我打算派公孙获来协助你。假如我能善终而长眠于地下,上天施恩,懊悔前日对许的降祸,宁可让许公再来掌管他的国家。到那时,如果我们郑国有所请求,还希望许国能够像亲戚一样,能迂尊降贵答应我们。千万不要助长他国的气焰,使他国逼迫我们,和我郑国争夺这地方。如果那样,我的子孙连挽救郑国的危亡都没有机会,又怎么能祭祀许国的先祖呢?我之所以让你住在这里,不仅仅是为了许国,也借以巩固我们郑国的边疆啊。”庄公又派公孙获驻扎在许国西部边境,对他说:“凡是你的器物钱财,不要放在许国。我死后,你马上离开这里!我的先父在这里新建了都邑,眼看周王室的地位和权力一天天衰败,其子孙也一天天失掉自己的事业。许国是四岳的后代,既然上天已经厌弃了周朝,我们又怎能与许国相争呢?”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 (1) 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许无刑 (2) 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注释】

(1)经:治理。

(2)无刑:不合乎礼仪的社会规范或行为规则。刑,法则、规则。

【翻译】

君子称郑庄公“在这件事上是符合礼法的。礼,是治理国家,稳定政权,安抚百姓,使后代得益的。许国违背法度就要讨伐它,伏罪了就宽恕它,度量自己的德行去处理问题,衡量自己的实力去安置它,看清形势而后行动,不连累后代,可以说是懂得礼了。”

臧哀伯谏纳郜鼎

【题解】

本文主要写的是臧哀伯批评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并“纳于大庙”这件事的“非礼”。在谏辞的开始,臧哀伯不说鲁桓公的做法如何不对,而是先从一定的高度提出,“君人者”最根本的职责是“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然后从礼制出发,从“昭其俭”、“昭其度”、“昭其数”、“昭其文”、“昭其物”、“昭其声”、“昭其明”等七个方面,阐明君主如何体现和落实这一根本责任。最后,明确指出桓公“纳郜鼎”这件事属于“灭德立违”,不符合法礼。这篇谏辞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谨严,具有很强的逻辑力,而且气势恢弘蓬勃,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 (1) 。纳于大庙 (2) ,非礼也。

【注释】

(1)郜(gào):国名,姬姓。在今山东成武东南。鼎:古代鼎为国之重器,象征国家的最高权力。宋:国名,都城在今河南商丘,子姓。春秋时为宋所灭。郜最早被宋所灭,其鼎也归于宋。鲁桓公二年的春天,宋太宰华督杀宋殇公,为了防止各国的干涉,其用郜鼎行贿鲁桓公。

(2)大庙:古代指天子或诸侯的祖庙。

【翻译】

鲁桓公二年,夏季的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得原属郜国的大鼎。后将其放进太庙,这是不符合礼仪的事情。

臧哀伯 (1) 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 (2) 茅屋,大路越席 (3) ,大羹不致 (4) ,粢食不凿 (5) ,昭其俭也。衮、冕、黻、珽 (6) ,带、裳、幅、舄,衡、紞、纮、綖 (7) ,昭其度也。藻率、鞞、鞛 (8) ,鞶、厉、游、缨 (9) ,昭其数也。火、龙、黼、黻 (10) ,昭其文也。五色比象 (11) ,昭其物也。钖、鸾、和、铃 (12) ,昭其声也。三辰旗旗 (13) ,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 (14) ,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 (15) ,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 (16)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 (17) !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 (18) ,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注释】

(1)臧哀伯:鲁大夫,名达。臧喜伯之子。

(2)清庙:祖庙,古代祭祀祖先的地方,取肃穆清静的意思。

(3)大路:亦作“大辂”。越(huó)席:越地产的草席。

(4)大(tài)羹:肉汁。这里指用作祭祀用的肉汁。不致:不另加调味品。

(5)粢(zī):谷类总称。不凿(zuó):不再加工。

(6)衮(gǔn):古代帝王及上公的祭祀宗庙时穿的礼服。冕:礼帽,大夫以上的人所戴礼帽。黻(fú):古代祭服的蔽膝,皮革制成。珽(tǐng):帝王的玉。

(7)幅(bī):绑腿布。舄(xì):古代的双层鞋。衡:系帽子和发髻的横簪。紞(dǎn):古代帽子上用来系瑱的带子。

(8)纮(hóng):古代帽子的系带。由颌下挽上系在笄的两端。綖(yán):古代覆盖在冠冕上用布包裹着的板子,通常为黑色。藻:放玉器的垫子。用木板制成,外包皮革,上面带有花纹。藻率:放玉的衬垫,熟皮制成。鞞(bǐng):刀鞘。鞛(běng):古代佩刀刀鞘上的装饰品。

(9)鞶(pán):古代皮做的束衣带。厉:腰带下垂的部分。游(líu):也做“旒”,古代旌旗的飘带。缨(yāng):又作“鞅”。套在马颈上的革带,驾车时用。

(10)火、龙:古代衣服上所绣的图案。黼(fǔ):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花纹,黑白相次,为斧形。黻(fú):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花纹,青黑相次,为两个弓形相悖的花纹。

(11)五色:古代器物上的五种颜色,象征天地四方,即东青南赤西白北黑天玄地黄。玄不为正色,所以仅称五色。比象:象即是《周易》中所指的四象。比:比照。

(12)钖(yáng):马额头上的金属饰物,走时发声。鸾(luán):古代的一种车铃。和:古代系在车前面的铃铛。

(13)旃(zhān):纯赤色的曲柄旗。古代画一对龙的旗帜称为旜,画熊虎的称为旗。

(14)登降:增减。指礼的变通。

(15)灭德立违:德,指合礼义的事;违,指违命之物。

(16)象:模拟,仿照。诛:责备。

(17)章:通“彰”,表彰,彰明。

(18)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用来象征九州岛。鼎是礼之重器,夏商周都以此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故而成为传代之宝。雒:通“洛”。东周都城所在。

【翻译】

臧哀伯进谏道:“作君主的人,应当发扬美德,遏制违背礼仪、邪恶行为的存在,用来为各级官员做出表率,就是这样,还怕有不足之处,所以要发扬美德以传示子孙。因此,宗庙用茅草盖顶,大车用草编的席子作为垫子;肉汁不调五味,粮食不用精细加工,这些是为了彰显节俭。祭祀时用的礼服、帽子,用真皮做的蔽膝、玉制的朝板,腰带、下衣、绑腿、靴子、帽子上的横簪、旁边的填绳、系帽子的飘带、冠顶的盖版,这都是表明尊卑等级制度的。用真皮制作的衬玉器、刀鞘上的装饰品、束衣的布带、下垂的带穗、旌旗上的飘带、马颈上的缰绳,这也都表明尊卑等级的礼数。礼服上绣的火形、龙形、斧形,相悖的弓形花纹等,这些是为了显示纹彩上的差别。用五色绘出模仿天地四方的各种图形来装饰器物或服饰,这也都是为了显示器物物色的差别。马铃、车铃、旗铃,是为了显示声音节奏,旌旗上画的日、月、星辰,是为了显示光明。所谓美德,就是在法度的基础上提倡节俭,讲究上下尊卑的礼节,并用纹彩和颜色加以标志,用声音和光亮彰显,把这些摆在百官面前,百官才感到警戒和畏惧,而不敢违反法制。现在废除道德法制,树立邪恶的榜样,把把人家贿赂的大鼎安放在自家的太庙里,以此来昭示百官。如果百官都效仿,又怎么去惩罚他们呢?国家的衰败,在于官吏的邪恶。而官吏丧失德行,是由于受宠和贿赂盛行的缘故。现在,郜鼎放在鲁国的太庙,贿赂公行还有比这更显眼的吗?武王灭了殷商,将九鼎搬到雒邑,当时还有些义士反对他这样做,更何况把彰显违德招乱的贿赂物放在太庙里,这又该怎么办呢?”桓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 (1) ,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 (2) !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注释】

(1)内史:周朝官名,执掌外交、书王名和占卜等事。

(2)臧孙达:即臧哀伯,“哀伯”是谥号。

【翻译】

周王室的内史听到这件事后,说:“臧孙达的后代一定会在鲁国世代享受爵禄吧!国君虽然违背了礼制,他却没有忘记用道德来劝阻。”

季梁谏追楚师

【题解】

本文所记的是楚国征伐随国过程中的一个故事。春秋时期,迷信盛行,国家把祭神和练兵打仗当做头等大事。随国的贤臣季梁给随侯的进谏,说“民为神主,先民后神”的哲理。并用这一观点,对祭礼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使随侯“惧而修政”,没有上楚国的当。这一观点显示了《左传》的民本思想,是当时最进步的思想之一。

楚武王侵随 (1) ,使薳章求成 (2) 焉,军于瑕 (3) 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 (4)

【注释】

(1)楚武王:楚,国名,芈(mǐ)姓,子爵。在今湖北江陵西北。随:国名,姬姓,在今湖北随州。

(2)薳(wěi)章:人名,楚国大夫。求成:求和。

(3)瑕:随国的地名,在今湖北随县。

(4)少师董成:少师,官名。董:督察,主持。

【翻译】

楚武王率领军队侵犯随国,派大夫薳章去求和,驻军在瑕地等候消息。随国派一位少师主持和谈。

斗伯比 (1) 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 (2) 也,我则使然。我张 (3) 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 (4) ,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 (5) 以张之”熊率且比 (6) 曰:“季梁 (7) 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 (8) ,少师得其君。”王毁军而纳少师 (9)

【注释】

(1)斗伯比:人名,楚国大夫。

(2)汉东:汉水以东。

(3)张(zhāng):扩张。

(4)张(zhàng):膨胀,自大。

(5)羸(léi)师:使军队劳乏疲惫。

(6)熊率(lǜ)且(jū)比:楚国大夫。

(7)季梁:人名,随国贤能之臣。

(8)以为后图:意思是由长远考虑,少师必得其君之宠。

(9)毁:搞乱。纳:接待。

【翻译】

斗伯比对楚王说:“我国在汉水的东边不能取胜,这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扩充军队,整顿装备武器,用武力凌驾于小国之上,而他们由于害怕而联合起来抵抗我们,所以难以离间。汉水东边的国家,当属随国最大,如果随国自高自大,必定会轻视周围的小国。如果这些小国能够脱离随国,正符合楚国的利益。随国的少师很是骄纵,请让我们的军队摆出一副劳乏的样子给他看,以助长他的自大。”熊率且比说:“随国有季梁在,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斗伯比说:“这是为以后着想,少师将会得到国君的宠信。”楚王故意撤去精锐军队和装备,以老弱士卒接待少师。少师回去,请求追击楚军。随侯准备答应他。

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 (1) 。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 (2) ,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 (3) ,粢盛丰备 (4) ,何则不信?”

【注释】

(1)小道大淫:小国有道义而大国无道义。淫,过度,过分。

(2)祝史:官名,掌管祭祀。正辞:义正言辞。

(3)牲牷(quán)肥腯(tú):古代用来祭祀的牲畜毛色纯正,膘肥体壮。牷,是毛色纯正的牲畜。腯,肥的意思。

(4)粢(zī)盛(chéng):盛食的祭器。

【翻译】

季梁劝阻随侯道:“上天正在帮助楚国,楚军做出的软弱姿态,大概是要引诱我们,君侯您急什么呢?臣听说小国之所以能抵抗大国,是小国有道而大国无道。所谓道,就是体恤百姓而对神灵心诚。处在高位的人想到使百姓得到好处,这就是忠心;祝史用真实的言辞向神灵祈求,这就是信义。现在百姓挨饿而君王放纵私欲,祝史虚报功德以祭告神灵,臣不知道这样的小国怎么能够抵抗得了大国。”随侯说:“我祭祀用的牲畜毛色纯正,也很肥壮,祭祀的谷物也都丰盛齐备,怎么不能使神信任?”

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 (1) 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絜 (2) 粢丰盛’谓其三时 (3) 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 (4) 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慝 (5) 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 (6) ,亲其九族 (7) ,以致其禋祀 (8) 。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注释】

(1)瘯(cù)蠡(uǒ):动物的一种皮肤病。。

(2)絜:清洁。

(3)三时:指春、夏、秋三季。

(4)醴(lǐ):甜酒。

(5)慝(tè):邪恶。

(6)五教:古时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7)九族:这里泛指家族,亲族。

(8)禋(yīn)祀:对天神之祭。

【翻译】

季梁回答道:“百姓,是神的主人,因此圣明的君王先安抚好百姓,然后尽力奉神。所以祭祀时献上牲畜时祈告说‘又高大又肥壮’,是说百姓的家里普遍富有,饲养的牲畜又高大又肥壮,繁殖生长得很快,没有疥癣之类的疾病发生,各类良种应有尽有。奉献谷物时祈告说‘谷物又洁净又丰富’,是说春、夏、秋三季风调雨顺,都没有妨碍农事的事情发生,百姓和睦,收成也好。奉献甜酒时祈告说‘酒清也香醇’,是说上下官员都有美好的品德,没有违背道德的意念。所谓芳香远闻,不单指祭品而言,也是指没有邪恶之心。所以要致力于三时,讲明五教,亲和亲族,以此来真诚地感化鬼神。这样百姓和睦而神灵降福,一切行动就会成功。现在的百姓各存异心,神灵也没有主宰者,君侯您虽然用丰盛的祭品去祭祀,又怎么能得到神灵的降福呢?君侯您不如修明政事,亲近兄弟国家,这样才能免于灾难。”随侯害怕,于是专心治理政事,楚国也不敢再攻打了。 q+YSJ3E4y2/o2xQuO+TomxFa7irUThN5hCvRH+dEfGmpV63K+VkDhI7ryDXVXgR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