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功过是非话林彪

林彪本人可谓林彪集团关键的一环。林彪是20世纪中叶中国政坛上的一个风云人物。他也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曾做过好事,也曾做过错事,还曾做过坏事,有功绩也有罪恶。他的一生,跌宕诡奇,曲折多变,从“天才战术家” 、战功赫赫的元帅到“永远健康”的接班人,最后暴尸荒野,经历了由人到神,由神变鬼的可悲历程。实事求是地评价林彪的历史地位、作用及功过是非,是一件复杂的工程。

革命战争年代,林彪曾以显赫的战功由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升迁为纵队司令员、红四军军长、军团长、红军大学校长,此后又担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东北军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和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第四野战军司令员、中共中央华中局(后改为中南局)第一书记、华中军区(后改为中南军区)司令员等要职。他曾作为主要指挥者率部在红军四次反“围剿”、长征突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攻占腊子口、平型关大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海南岛战役等著名战役中屡战告捷。林彪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功最卓著的高级将帅之一,他的大名当年曾四海飞扬,威震敌胆。

新中国成立后,林彪的政治地位也是持续上升的。从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先后升至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十大元帅之一、国防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等要职;林彪在党的领导人中的排列次序也是不断升迁的,从中共八大上位居第七到中共八届五中全会上名列第六;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又奇迹般地由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并在会后成为党中央的唯一副主席;中共九大正式将林彪的接班人地位写入党章。然而,在“九一三”事件中,“林副主席”,这位“接班人”、“副统帅”,仓皇出逃,折戟沉沙,黑白反差之鲜明,令人瞠目结舌。

为了详细了解林彪的生平,这里转述《军事大百科全书》对“林彪”这一词条的解释。

林彪(1907年12月5日 ——1971年9月13日),军事家。原名祚大,字阳春,号毓蓉。曾用名育蓉、育荣。生于湖北黄冈林家大湾。曾在武昌共进中学读书,1923年6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在“五卅”反帝运动影响下,参加学生运动,曾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同年冬,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在校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0月毕业后,被分派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后改编为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任见习排长。次年4月,参加武汉国民政府举行的第二次北伐,任连长。

1927年8月参加了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连长。南昌起义军在广东潮(安)汕(头)地区受挫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界。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一营二连连长。 同年4月,随军转到井冈山,任中国工农红军(初称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二十八团营长、团长,参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反“进剿”、反“会剿”斗争。1929年1月,随朱德、毛泽东挺进赣南、闽西,3月任红四军1纵队队长(亦称司令员)。1930年6月任红一军团四军军长,1932年3月任红一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率部参加了文家市、长沙、吉安、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金溪资溪等重要战役和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曾多次指挥所部担任战役战斗的主攻任务。先后被选为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委员、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率部参加突破国民党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道封锁线和强渡乌江等作战。1935年1月,参加了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后,指挥红一军团参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夺占泸定桥等作战。同年7月,红一军团在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改称第一军,任军长。9月,任红军陕甘支队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11月,陕甘支队到达陕北恢复第一方面军番号后,仍任红一军团军团长,随后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1936年6月,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校长,后兼政治委员。1937年1月,红大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继任校长兼政治委员,并兼任抗大第一分校校长兼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和该师军政委员会书记,并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军委前方分会委员,率部挺进华北前线,首战平型关,重创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五师,取得全国抗战开始后第一个大胜利。1938年3月在山西行军途中被晋绥哨兵开枪误伤,返回延安治疗。同年冬,赴苏联就医。1942年2月回国抵达延安,参加整风运动,任中共中央党校管理委员会成员。同年10月至1943年7月曾赴重庆,与周恩来一起就克服内战危机,继续合作抗日问题同蒋介石谈判。1945年4月,参加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8月,当选为中共中央军委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被派往山东,拟任山东军区司令员。途中奉命转赴东北,先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东北军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并兼任东北军政大学校长等职。指挥了四平、新开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东北1947年夏、秋、冬攻势及辽沈决战等重要战役,解放东北全境。1948年底,率部入关,任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员和中共平津前线总前委书记,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统一指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进行平津战役。1949年3月,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任司令员。5月,兼任华中军区司令员,并任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书记,先后指挥了宣沙、湘赣、衡宝、广东等战役,解放中南广大地区。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总结部队的作战经验,提出了“一点两面”、“三三制”、“四组一队”、“四快一慢”等一系列战术原则。他关于战斗作风和战术问题的多次讲话曾印发部队指导作战和训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后改为中南行政委员会)主席,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以及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1951年11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起,任国务院副总理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4月,在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9月,曾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8年5月,在中共八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共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1959年9月,兼任国防部部长,旋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主持军委日常工作。1969年4月,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继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和中央军委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他与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结成反革命集团,同江青反革命集团互相勾结,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1971年9月8日,他下达反革命武装政变手令,企图谋害毛泽东,另立中央。阴谋败露后,于1971年9月13日乘飞机外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地区机毁身亡。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通过决议,开除其党籍。1981年1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林彪反革命集团案主犯。

以上是林彪的一份简单的人生履历。

关于林彪在历史上的功过是非,过去曾经有过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在“九一三”事件前,是一切肯定,还存在拔高甚至捏造的倾向,如称林彪为“常胜将军”;说南昌起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林彪;把“朱毛会师”改成“毛林会师”,有的“史书”上还写道,是林彪等率领部队上井冈山和毛泽东会师,对朱德、陈毅只字不提,而井冈山会师时,林彪实际上不过是一个营长;中国革命博物馆里朱德军长挑粮上山的扁担被“林彪的扁担”取而代之;在“九大”党章上说林彪“一贯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最忠诚最坚定地执行和捍卫毛泽东同志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林彪同志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等等。

“九一三”事件后,一段时间又一切否定,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有些受“左”的影响的人对林彪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林彪是投机革命,抱着篡党夺权的个人野心和反革命目的,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都犯有滔天罪行。例如,说他在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中,“有意对抗毛主席的战略方针和战略部署”;林彪的许多在战争年代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被斥为“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等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不少学者认为,林彪的蜕化是有个过程的,对林彪历史上的功过是非应作实事求是的评价。认为林彪在民主革命时期,虽然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总的来看还是功大于过,战功卓著。国内史学界比较共同的看法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后一个时期,林彪从一个革命者由于个人野心和权欲膨胀而逐步蜕变为野心家、阴谋家和反革命集团的头目。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对“文化大革命”中的林彪是这样定论的:“至于毛泽东同志所重用过的林彪、江青等人,他们组成两个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的反革命集团,利用毛泽东同志的错误,背着他进行了大量祸国殃民的罪恶活动,这完全是另外一种性质的问题。”

邓小平、胡耀邦、杨尚昆、陈云、黄克诚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对林彪作过专门论述,对我们认识和分析林彪集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九一三”事件以后,被打倒下放到江西劳动的邓小平以“林彪不亡,天理难容”八个字来表达自己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邓小平在给毛泽东的信中实事求是地谈了对林彪的看法,对林彪的军事才能也作了客观的评价,对林彪在军队建设中搞空头政治和割裂毛泽东思想作了批评。

邓小平在信中说:对于林彪我没有什么重要材料可以揭发,特别是对于他们的历史我一无所知,只能回忆一下平时对他们的感觉:对林彪,我过去觉得他很会打仗。我不相信什么常胜将军,不打败仗的将军是没有的。事实上他也不是每仗必胜,但认为他毕竟是一个军事能手。他的沉默寡言,我也觉得是一个长处。在历史上,我知道他犯了两个错误,一次是在长征时,搞秘密串联。如果没有主席的威望和坚强的领导,不知会成为什么局面。再一次是抗美援朝,这也是一个严重的政治关头,他又出面反对主席的极端重要的决策,并且拒绝到朝鲜作战,按说他是比彭德怀更适当的人选,而他竟拒绝了。在实质上说,他是怕美国,不相信会打败美帝,不相信自己的正义立场和自己的力量。这两件事,一直到八届十一中全会,在大家的自我批评的空气中,他才轻描淡写地说一下。对于军队建设,我过去一直肯定林彪在这方面的作用。过去我只觉得他在强调人的决定因素的时候,忽略了军事技术和战术训练,林彪多次说,只要人不怕死就会打胜仗。这是正确的,又是片面的。在“文化大革命”中,我见到“毛主席缔造的,林副主席直接指挥的”这样的提法,觉得这是提高林彪威信的提法,现在原形毕露,才恍然大悟了。

谈到林彪的为人时,邓小平的信中说:全国解放后,我从一些事情中,逐渐觉得他是一个怀有嫉妒心和不大容人的人,这是我从他对罗荣桓、刘伯承等同志的态度中看出的,对刘的批评不是与人为善的,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更是声色俱厉,他们甚至说刘在二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似乎只有我在那里起作用。当时我曾为此说过,没有那样能够很好合作的司令员,我这个政治委员也起不了什么作用的(我记得在常委会也说过)。对我这个态度林彪当然是不高兴的。罗荣桓同志和林彪是老战友,按说他们应该是很好的,罗荣桓同志为人朴实,诚恳和厚道,是大家所知道的,罗在部队中是很有威信的,林彪就说过,四野干部有事都找罗,不找他。记不得是不是在1959年,罗荣桓同志曾指出林在宣传毛泽东思想中,只强调老三篇,是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林彪非常不高兴,从此与罗的关系很坏,至于与贺龙的关系,大家是知道的。

邓小平对林彪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态度和用心也作了分析:对于林彪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我过去一直认为他抓得对、抓得好,比我好得多。但是,过去在两点上我是一直不同意的,一是林彪只强调老三篇,多次说只要老三篇就够用了。我认为毛泽东思想是在一切领域中全面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只讲老三篇,不从一切领域中阐述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就等于贬低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一是说感觉林彪的提法是把毛泽东思想同马列主义割裂开来,这同样是贬低了毛泽东思想的意义,我是赞成强调毛泽东思想对于马列主义的继承、捍卫和发展作用的。

1980年11月26日,胡耀邦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召开的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谈到由相信社会主义到蜕化为法西斯主义在历史上是有的,他指出:“意大利那个墨索里尼,开始是主张社会主义的,以后却变成了法西斯主义的头子。我看林彪一伙,也应该说开始是相信社会主义的,后来变成了封建法西斯分子。有的国家,不是已经从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对外扩张的霸权主义国家了吗?这些不管是从理论上、实践上都是说得通的。”

1984年杨尚昆在全军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就如何评价林彪在历史上的表现,作了具体的分析。杨尚昆说:“对林彪怎么估价?林彪在东北那一段,除了在若干问题上与毛主席相对立外,包括进关,一直打过长江,打到海南岛,应该说,肯定的方面不少。不能因为他以后叛国了,就说他从东北起就一坏到底。无论如何他还是红军的一个战将,他是打了不少仗。”

1985年2月11日,黄克诚同志就总政百科全书编辑室撰写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我军军事人物条目释文中的“林彪”条释文谈了以下意见:

“林彪死了十几年了,对他也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写他的历史。林彪在我军历史上是有名的指挥员之一,他后来犯了严重的罪行,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这是罪有应得。但是在评价他的整个历史时,应当一分为二,一方面是他在历史上对党和军队的发展、战斗力的提高,起过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后来他对党、国家和军队的严重破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据我了解,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在中央根据地指挥中央红军作战时,他们手下有几个著名的战将,一个是彭德怀,一个是林彪,一个是黄公略。红四军是毛主席、朱总司令创建的,成立红一军团后,红四军就是林彪指挥,他是红四军军长。开始时一军团三个军,在这三个军中,战斗力最强的是红四军,战功最大的是红四军。据我了解,林彪的确有指挥作战的能力。他生前我是这么说,他死了以后我还是这么说。有人说林彪不会打仗,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不符合历史事实。

“在土地革命时期,他先当连长、营长、纵队司令,以后当红四军军长。在毛主席、朱总司令领导下,他指挥了不少战斗。在我们军队中,他可以说是一个战将。要承认这个事实。一军团在我国革命历史上,起的作用是很大的,打过很多仗,在一军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部队也很多。当然主要是毛主席、朱总司令领导的。后来林彪是军团长。在写这一段时,我想可以写他指挥过红四军、红一军团,在一至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中,他指挥了渡乌江、腊子口等战斗。在广西全州战役中,他在前线指挥一军团和三军团一部分作战。那时我是四师政治委员。我带部队到全州地区时,他指挥我们。我亲自找了他,他告诉我部队怎么摆法。土城战斗是他指挥的,不过那次战斗没有打好,没有消灭敌人。

“在抗日战争初期,林彪指挥了平型关战斗。平型关战斗的胜利,对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树立八路军在全国人民中的声威有重大作用。这个战斗是林彪和其他同志一起指挥的。他是一一五师师长,聂荣臻同志是副师长,罗荣桓同志是政治部主任。不过主要指挥还是他。毛主席、朱总司令当时都不在前线。后来有人说,平型关战斗打错了,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冬我们进军东北的部队是十万多点,经过三年,到1948年12月部队进关时是一百多万人。带十万人进去,带一百多万人回来,建立了东北那么大的解放区。当然这不是林彪一个人的功劳,这是整个东北局和东北部队指战员和东北人民的功劳。但是林彪是主要领导人,也不能抹煞这一点。不然外国人会说我们写历史不顾历史事实。在‘林彪’这条释文中,对他的成绩也需要稍具体一点,概括地写几句话。譬如,他与陈云、罗荣桓、李富春等同志,共同领导了东北的解放战争,解放了整个东北;后来进关指挥平津战役,解放华北;以后又进军中南,直到中南地区全部解放,他才回来休息。总之,对他历史上的成绩也要概括地写出来。”

“至于他后期的问题,属于另外一个性质,那不是错误,而是严重的罪行。他坐飞机外逃,机毁人亡,身败名裂,自己给自己作了结论,这要严肃批判,当然也要按照历史事实表述出来。总起来说,我的意见就是要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历史学者的态度,来写林彪的历史,好的、坏的两方面都写,不要只写一面。”他说:“你们写人物志,要学习司马迁,他在史记里写了一大群历史人物。你们现在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历史学者的态度,去评价历史人物。”

林彪的个人经历虽反差鲜明,但也是一个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对林彪应作客观的分析,应当看到林彪的蜕变不是偶然的。但目前学术界对林彪蜕变的原因尚缺乏深入的分析。见微知著,本章第二、三、四、五节将追溯林彪蜕变的轨迹。当然,这种写法也可能给人以没有过多写林彪是如何“过五关,斩六将”之荣,而只是写他“败走麦城”之嫌,但为了不使本文偏离主题,暂且在林彪的战功方面节省笔墨。下面以历史年代为基本线索,剖析林彪蜕化的原因。 8ER5Pc0st81WAwaP/g8+o5VwQSGnrUWfd92PaS5EaPH6CFZtcI0t4YJOahBXj7N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