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一阴一阳谓之道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早期的《周易》是《易经》《易传》各自成编,不相统属。魏晋时期,玄学理论家王弼将《易传》中的《彖》《象》按六十四卦分别配在每卦的卦辞和爻辞之后,将《文言》分成两部分,附于《乾》《坤》两卦之后,使《易经》《易传》合二为一,并使其成为相互有机的组成部分。

《易经》分上、下两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每卦分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几部分。

卦画又称卦形,即“ ”与“ ”组合而成的图形。卦画即在此基础上,由下而上,两两相重,顺序以六画构成。每一卦画都有一个相应的卦名,如乾、坤、蒙、屯等。每一卦名之后的文字叫卦辞,如《乾》卦的卦辞是“元亨利贞”。每一卦由六爻组成,其位置自下而上,最下方的位置称“初”,依次而上为“二”“三” “四”“五”,最上方的位置称“上”。凡是阳爻(自下而上数单数)均称作“九”,而阴爻(自下而上数双数)均称为“六”。如“初九”“九二”“六三”“六四”等叫做爻题。每一爻题有一段爻辞,如《乾》卦“初九”的爻辞是“潜龙勿用”。

卦辞、爻辞都是对卦名、爻题的解释与说明,一般分为两部分:一是取象,二是断语。取象即叙述一件事,或描述某一自然现象,以此说明一个道理;断语即下结论,如“吉”“凶”“悔”“吝”等。

《易经》在阴阳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易”原则,即变易、简易、不 易。

所谓“变易”,即世界上万事万物没有一样是不变的,即因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情感不同,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事物还存在着两重性,对立的双方相反相成是事物存在的本质,单纯的一方不构成事物的真实。阳刚阴柔的变化法则是宇宙法则,也是人生法则。天地之间,唯有变化才是永恒。

“简易”则是求简求易,这是科学的办事方法和精神。“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不易”是说万事万物在变的同时,都遵循着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易的道理除“健”义之外,还有“恒”的精神。天地之道,恒,久而不绝也。

《易传》则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对《易经》进行了探讨,揭示其深奥的易理。《彖》是对各卦卦名、卦辞的解释,而不涉及爻辞;《象》解释各卦的卦象、爻象;《文言》专门解释乾、坤两卦卦义;《系辞》通论《周易》原理;《说卦》阐明八卦的性质、方位及象征意义;《序卦》即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杂卦》破解各卦之间的错综关系。

在《易传》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是“天地人合一”。“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上斗转星移,地上春夏秋冬,都在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着。“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即规律。

人在天地间,要随天地之道的变化而变化,要随天地之道的运动而运动。天、地、人是浑然一体的。“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然而,在乾与坤、天与地、阳与阴、刚与柔这几对矛盾中,它们却又不是平起平坐的,而是有主有从的。“大哉乾元,万物之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干阳居尊位,坤阴处卑位,坤顺于乾,阴从于阳。将这一理论应用到社会上,人的行为应该是“顺天应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孔子认为,“德”是人修养的至高境界。“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只有崇尚其道德,才能成就其大业。

与西方宗教哲学相比,《周易》没有建立独立于人格之外而主宰一切的上帝概念。《周易》所谓的“天”,或表示“道”,或表示自然界,或与地相对应,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矛盾统一,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且以人为本;西方宗教哲学则将人与“上帝”永远地割裂开来,上帝至高无上,而人始终是上帝的“奴仆”。 JF9+Pi+0dZ+P3rgAzafAzSOmna5VuVpiUiEaDUEbeX2rTqPS21+kowRvxF7qK/D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