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从敬天到敬德的路程

敬德保民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围绕两条线。一是以“天”为主的神权政治思想,它贯穿了尧、舜、夏、商时期;二是以“德”为特征的德治思想,在夏、商时期,德与治尚未结合,到周初才开始合二为一,并形成“敬德保民”思想。

在《虞夏书》和《商书》篇中,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即人对神秘莫测的“天”由衷的崇拜和发自内心的惶恐。无论帝王还是臣民,一说到“天”,即肃然起敬、尊崇顶礼。

在《尚书》中,“天”除用以指自然外,均为有意志人格的“神”。它和上天、上苍、上帝、天帝之意相同。

天不但能主宰一切,而且还有好恶之能。天时上的风雨晦冥,人事上的吉凶祸福,如年岁的丰啬,战斗的胜败,城邑的建筑,官吏的黜陟,甚至人的思想感情,都是由天主宰的。当天眷顾一个国家时,这个国家就兴旺发达。当天抛弃这个国家时,这个国家就会灭亡。因此,国家必须迎合天意才能生存。

人,当然更是如此。《尧典》中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节气历法、按时播种,都是按上天旨意做的;社会秩序、伦常次序、尊卑等级之礼,官员的任命以及对罪犯的惩罚,也都是上天的旨意。“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敦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事五用哉!政事懋哉!”(《皋陶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的思想渐渐变得复杂起来,看似根深蒂固的“天命神权思想”,开始出现了动摇。

在商汤灭夏时,即有人提出质疑:“依天命而言,商汤怎么能以武力灭夏呢?夏不是受命于天吗?天命不是永恒的吗?”于是,商代重臣伊尹在总结历史教训时,首先提出了“天难谌,命靡常”(《咸有一德》)的严肃而尖锐的命题。

商末周初,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饥寒交迫,原来的统治方式和统治思想受到了极大冲击。《微子之命》中说:“小民方兴,相与为敌仇。”民众不再坐以待毙,相继发起斗争。而且“今殷民乃攘窃神祇之牺牲,用以容,将食无灾”。人们偷吃了祭品,按说是要遭受天灾的,但是平安无事。这明显表达出对天命论的蔑视。可见,天命思想的群众基础已经开始丧失了。

商朝的灭亡,为天命思想的破产划了一道界线。帝乙之子帝辛,即纣王,自诩“有命在天”,横征暴敛,不听谏阻,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一个众叛亲离,国破家亡,自己逃到鹿台自焚的下场。

周朝的统治者接受上述教训,认为“只事天而不应民”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商朝必然灭亡的原因。要想治理好国家,只有推行“德政”,客观上达到“保民”的效果,才能获得民众的信任和拥护。因为“德”与“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敬德”就是“保民”。只有敬德保民,才能配天受命,否则,就会像纣王一样由受命转化为丧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蔡仲之命》)。

《尚书》中对“德”的要求,大致分为三种。

一是保民、养民。《大禹谟》中说:“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火、水、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政治完善就是德,政治完善的标准就是让人民生活得好。《盘庚下》中又说:“无总于货宝,生生自庸。式敷民德,永肩一心。”要求统治者不要贪恋财宝,要为人民谋求幸福。为什么统治者要反复强调保民、养民呢?原来“安民则惠,黎民怀之”(《皋陶谟》)。受到民众的拥护,才能社会稳定,更好统治。

二是修养品德。德是衡量一个人才能、品性的重要标准。《大禹谟》中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大禹勤俭、谦虚、不自伐,受到民众的拥护,才选他做了君主。《皋陶谟》则把德分为九种,凡具有三德、六德、九德之人,都可做不同等级的官。遵守、修养品德,要以善为导向:“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咸有一德》)不但包容一切:“有容,德乃大。”(《君陈》)还要做到庄重恭敬、注重细行:“不役耳目,百度惟贞;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旅獒》)

三是用贤。在《尚书》中,贤、德是不分的。对于君主的要求,要贤德兼备,贤君是政权巩固、国家兴旺的先决条件。但只有圣君也不行,还要有贤臣,有德君有贤臣才能政体稳定,国富民安。《说命》中说:“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说命》中又说:“仆臣正,厥后克正;仆臣谀,厥后自圣。后德惟臣,不德惟臣。”《大禹谟》中还说:“野无遗贤,万邦咸宁。……任贤勿贰。”他们还发明了一系列选贤的方法,如夏的“三宅”、汤的“三俊”、文武的“三有宅心” “三有俊心”等。《立政》总结夏、商、周择臣的经验教训时说:“立政,用人,不训于德,是罔显在厥世。”其标准即贤德。

文王能够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中完成翦商大业,就是因为他实行了崇尚德教而慎用刑罚的施政措施,“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康诰》)。

作为文王的继承者,要想保住国家和自己的皇位,就要沿着文王开创的道路走下去,“我道惟宁王德延,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君奭》)。并且时时检点自己的德行,“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召诰》)。

作为君主,要不断完善自我,不能贪图享乐。“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无逸》)。只有这样,才能聚集可用之贤人,使国家长治久安。“不宝远物,则远人格,所宝唯贤,则近人安”(《旅獒》)。

同时,还要做到保民。“王应保殷民,亦惟助五宅天命,作新民”(《康诰》)。君主只有俯顺舆情,体察民心,政策方针才能合乎时宜,合乎天意,上苍才会帮助,否则就要被抛弃。凡是丧亡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因为失德有罪而被上苍惩罚的。“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凡四方小大邦丧,罔非有辞于罚”(《多士》)。

如此种种,虽然统治者施行“德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最终以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但民众在“德政”环境中却能获得一个较好的生存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存状况。因此,“敬德保民”思想,应是当时时代的进步。 qcC8cmWqR6H8ljyqttnekMdsMNCLlPn5mW2xIBCE+ktd4fiMjbHVBDZXaPwx/Lk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