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晋楚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是我国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它对于当时中原局势的演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典故,就产生在这次战争中,最早说出这句话的人,就是晋国的公子重耳。晋国在大战中的胜利,大大提高了它的声威,从前同楚国关系密切的一些诸侯国,纷纷脱离楚国,归附晋国。这就改变了战前晋、楚两国力量的对比,实际上确立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假装挖掘祖坟攻下曹国

公元前634年,楚成王为了争夺中原霸权,亲自率领楚军攻打宋国,把宋国的国都商丘包围了起来。宋成公派人向晋国求援。晋文公决定采取曲线救宋的策略,也就是去攻打楚国的同盟国曹国和卫国,迫使楚国救援,这样,宋国就可以不救自解了。

晋军轻易地攻下了卫国后,又包围了曹国的国都。曹军猛烈抵抗,晋军死伤很多。曹人为打击晋军士气,把晋兵的尸体挂在城墙上面。这件事使晋文公很伤脑筋。这时,一些士兵献计说:“我们把军队驻扎到曹人的墓地上,让他们以为我们要挖掘其祖先的坟墓,曹人一定会很恐惧,这时就可以乘他们慌乱的时候去攻城。”这一计策果然收到奇效,城上的曹兵看见晋军要挖自家的祖坟,乱成一团,为了阻止晋军,他们赶快把城上的晋军尸体用棺木装好,并送出城去。晋军抓住这个机会,攻入曹国国都,活捉了曹共公。

晋军攻打曹、卫两国,原来的意图是想引诱楚军北上,解救宋国之危。然而楚军却不为所动,反而加紧了对宋都商丘的围攻。于是宋成公只得又派人向晋国告急求援。这使得晋文公感到进退两难:要是不救宋国,宋国可能就会同晋国断绝关系,从而使晋国失去一个重要的同盟国,这样会损害称霸中原的计划;但要直接出兵救援,在兵力有限的情况下,远离本土与楚军交战也很难取胜,另外这样做也违背了过去与楚王的誓约。这时新任元帅先轸给晋文公出了一条妙计。他建议让宋国表面上同晋国疏远,然后由宋国出面,送厚礼给齐、秦两国,由他们劝解楚国撤兵。同时晋国把曹、卫的

▲城濮之战侧翼攻击法

一部分土地送给宋国,以坚定宋国联合晋国的决心。这样的结果是,楚国看到曹、卫的土地被宋占有,必定会拒绝齐、秦的调解。而齐、秦收了宋国的厚礼,便会抱怨楚国不听劝解,从而与晋国站在一起,出兵共同与楚作战。晋文公对此计大加赞赏。并按此计一一施行。楚成王果然拒绝了齐、秦的调停,而齐、秦见楚王不给面子,也大为恼怒,便出兵助晋。齐、秦都是当时的大国,他们放弃了中立立场,使得晋、楚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重耳的逃亡生活

晋公子重耳曾经因为晋国内部的动乱,逃离晋国,四处流亡。流亡19年后,他回国登上了国君的宝座,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这19年在外流亡的生活,对他日后称霸大业的影响殊为重大。通过流亡,他完成了一个纨绔子弟到杰出政治家的转变,在困境中磨炼了意志,增强了政治才干。同时他了解了当时主要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的基本情况,初步掌握了列国的战略动态,为自己登位后制定图霸战略方针提供了可贵的第一手材料。流亡中他团结了一大批既忠诚又有才干的大臣,这些贤能之士始终追随晋文公,在流亡过程中彼此荣辱与共,同甘共苦。他们在此后的经国治军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只有退避三舍才能理直气壮

楚成王看到晋、齐、秦三个大国结成了联盟,形势明显对自己不利,就决定进行战略收缩,他把楚军撤到楚国的申地,并命令大将子玉将攻打宋国的楚军主力撤离宋国,避免与晋军发生直接冲突。他告诫子玉说,晋文公流亡在外19年,有丰富的经验,又洞察民情,要量力而为,切不可轻举妄动。但是,正在前线指挥攻打宋国的子玉却骄傲自负,他根本听不进楚成王的劝告,仍坚决要求与晋军决战,并请求增调兵力。楚成王对子玉坚持与晋决战的态度很是不满,但又优柔寡断,同时希望能侥幸取胜。所以他既没有坚决制止子玉的做法,又没有给子玉增拔充足的兵力,只派了少量人马前往增援。子玉得到了楚成王增派的援兵之后,更加坚定了同晋军作战的决心。他不顾楚成王的告诫,指挥楚军向曹都陶丘逼进,寻求与晋军进行战略决战。

▲晋文公

晋文公见楚军逼近,立刻命令晋军后撤。这个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了一些军臣的不满。他们认为这是对敌人示弱的一种表现,是晋国的耻辱。晋文公命令撤退的理由还要从他流亡到楚国时的一段故事说起。当年还不是国君的晋文公曾经在楚国流亡,楚成王把这位晋国公子当成贵宾看待。在一次招待盛宴上,楚成王曾经问他:“如果公子回国做了国君,准备怎么报答我呢?”公子重耳回答说:“美女、宝玉和丝绸,您有的是。如果托您的福,我能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将来晋国与楚国万一发生了战争,我一定命令晋军退避三舍。”现在晋、楚两国的军队真的碰上了,晋文公命令撤退,就是为了表示实现自己对楚成王许下的诺言。

当然,晋文公的撤退,并不单纯是为了兑现诺言。他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树立自己信守诺言的形象,取信于民,另一方面又可以先避开楚军的锋芒,挫伤楚军的士气。选择有利时机同楚军决战。但是,晋国的一些将领并不明白晋文公的良苦用心。为了与全军将士取得认识上的统一,先轸和狐偃又向将士们解释道:“出兵打仗,理直的军队士气就会旺盛,而理亏的军队士气就低落。我们的国君在流亡时受过楚王的恩惠,现在我军后撤,正是对楚国的报答,如果我们说话不算数,楚军就会觉得有充分的理由攻打晋国,如果后撤而楚军仍然不肯罢兵,那就是楚军侵犯我们,这时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与他们交战。”就这样,晋军撤到了卫国境内的城濮。

将战马披上虎皮吓败晋军

对晋军的主动后撤,楚军中不少人也感到事有蹊跷,主张慎重对待,不可大意。然而刚愎自用的子玉却认为这正是打败晋军的大好时机,于是挥兵跟进到城濮。子玉这种自负的做法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当时,晋军的兵力仅仅是楚军的一半,他想借助绝对的兵力优势聚歼晋军。晋文公对此也是有一些顾虑,既怕晋军无必胜的把握,又担心与楚决战会有负楚成王过去的恩惠。狐偃等人的及时进言打消了晋文公的这些顾虑,他们激励晋文公说:“这一次决战,如果我们打赢了,就可以称霸中原;即使万一战败,我们还可以利用我国险要的地理条件,抵御敌人的进犯。”这时齐、秦、宋等盟军也先后赶来,准备在附近策应晋军的行动。晋文公最终下定了开战的决心。一场继齐桓公称霸之后对春秋历史进程有决定性意义的大战就这样一触即发了。

当楚军主将子玉派人前来挑战时,晋文公果断决定应战。晋将胥臣把驾车上的马蒙上虎皮,首先向楚军战斗力最差的右侧发起进攻,晋军的战马看见“老虎”扑来,都惊恐的伏倒在地,不能动弹。士兵们也惊惶失措,纷纷弃阵逃跑。接着,晋军又采取诱敌出击、分割聚歼的战法对付楚军的左侧。大将狐毛故意在车上竖起只有主帅才有的两面大旗,冒充统帅,同时装出要退兵的样子,其他部队也与之配合,用战车拉着树枝,扬起尘土,假装败逃。楚军看到这种情景,误认为晋国的主帅败退了,就驱马追击。晋将见楚军中计,拦腰冲杀回来,将楚左军大部歼灭。楚军战败后,向西南撤退,楚军主将子玉无脸回见楚王,便自杀而死。城濮之战就这样以晋军大获全胜而告结束。城濮之战改变了战前晋国和楚国的力量对比,奠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8CFaBdVfICa4KxJhhiB4SbcrlibW/4Z5DdZTJ6dkrOTK+Rg09RgjBStgqE7r9Z+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