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楚宋泓水之战

泓水之战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在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史上却有一定的意义。讲仁义的宋襄公拘泥于陈旧的用兵教条,认为敌人没有摆好阵势,就不能发动进攻。结果被楚国大败。此战标志着西周以来“成列而鼓”为主要特色的“礼义之兵”行将寿终正寝,新型的“以诡诈奇谋”为主导的作战方式正在崛起。

因为想出头而被拘捕

春秋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去世后,长期以来受齐桓公遏制的南方强国——楚国,就企图乘机入主中原。这时各诸侯国因为失去了盟主,已成为一盘散沙。宋襄公此时便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出头领导各诸侯抗衡楚国。

公元前639年秋,宋襄公为抬高自己的声望,召集了楚、陈、蔡、郑、许、曹等国的国君举行盟会,希望在这次盟会上最终确立自己诸侯盟主的地位。楚成王早已处心积虑要算计宋襄公,便乘赴会之机,率军北上。而宋襄公对楚国的战略动向毫无觉察,出发前又拒绝了公子目夷(宋襄公的庶兄)提出的多带战车、以防不测的建议,轻车简从前往盟会召开地盂邑。结果在盟会上当场被楚军拘捕。楚军押着宋襄公乘势攻打宋国,多亏公子目夷等人事先已作准备,率领宋国军民进行顽强抵抗,才抑制了楚军的猛烈进攻。几个月后,楚成王接受了鲁僖公的调解,将饱受屈辱的宋襄公释放回国。

宋襄公遭此奇耻大辱,既痛恨楚成王的不守信义,出尔反尔;更愤慨其他诸侯国见风使舵,背宋亲楚。恼羞成怒的他一心想报仇雪恨。可他知道宋国的军力不如楚国,所以不敢主动招惹楚国,而是把打击的矛头指向了带头臣服于楚国的郑国,他决定兴师讨伐它,以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挽回自己被楚囚俘而失去的面子。这时公子目夷和大司马公孙固认为攻打郑国会引起楚国出面干预,对宋国极为不利,所以劝阻宋襄公要头脑冷静,不要伐郑。可刚愎自用的宋襄公根本听不进大家的劝告,一意孤行地联合了卫、许、滕三国出兵攻打郑国。

▲春秋时期战车

“仁义之师”被全歼

郑文公听到宋军大举来攻,立即向楚国求救,楚成王果然迅速起兵伐宋救郑。宋襄公得到了这个消息,才知道事态的严重性,不得不急忙从郑国撤军。宋军虽然返回了本土,但楚国仍然不依不饶,准备从郑国境内追杀到宋国。宋襄公为了阻挡住楚军,将部队部署在自己的边境地区,宋军在泓水的北面等待着楚军的到来。公元前638年,楚军开进到泓水南岸,并开始了渡河。这时宋军早已摆好了阵型,可以随时出击。公孙固看到虽然楚强宋弱,但宋军占有先机,就建议宋襄公趁楚军渡河到一半时发起突然袭击。这一合理建议却被宋襄公断然拒绝,从而使楚军顺利渡过泓水。楚军渡河后开始布列队形,这时公孙固又提出乘楚军列阵未定之际发起攻击,但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就这样,一直等到楚军做好了一切作战准备,宋襄公才击鼓向楚军进攻。可是,弱小的宋军哪里是强大楚军的对手,一阵厮杀后,宋军受到了重创,宋襄公本人也受了重伤,他的禁卫军全部被楚军所歼灭。幸亏公孙固等人拚死掩护,宋襄公才狼狈不堪地突出了重围。

逃回都城后,宋国许多大臣都埋怨宋襄公实在糊涂,可是宋襄公本人并不服气,反而振振有词地为自己的错误指挥作辩解:“讲仁义的人不去伤害已经受伤的人,这叫‘君子不重伤’;也不去攻击头发花白的老年人,这叫‘不擒二毛’。仁义之师是不能利用险隘地形取胜的,更不能主动攻击还没有排好作战队形的敌人。”第二年,因为腿伤过重,这个满脑子“仁义礼信”的宋襄公死去了。他争当霸主的夙愿就此烟消云散了。 zmrXCzKaOUXC/dsIQw3X+c/u2RcAAhhJ8RxULNLeiQ7lRxvoDSQaIpWtQIORp9T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