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创造潜意识的链接点

通常,在人们的习惯中,意识的重要性得到充分讨论,现在我们认为潜意识同样很重要。既然潜意识这么重要,那么潜意识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它又在什么地方不同于意识的作用机制?

人脑可以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和右脑的分工不尽相同,人学习的所有东西都是在左脑中记忆,但人的链接来自于潜意识,是人的右脑在参与。意识往往呈现为一个相对清晰的、可理性分析的状态,但潜意识的形成却主要通过感觉的方式进行。

比如说我们喜欢一个人,往往不是经济社会地位相匹配或者性格相容等可以完全解释的,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往往是一种不太容易说清楚的舒服合意的感受。一旦对一个事物产生了一种感受,慢慢地感受就会存进潜意识的大海里,过往就会形成记忆。等到受到外界刺激、遇到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会不自觉地从潜意识的大海里搜寻类似的记忆,如果这一记忆和过去成功产生链接的话,无论潜意识的反应是好的还是坏的,都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为。

国家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关键要创造人的意识与潜意识的链接点。关于链接,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个体内部的链接,一层是个体之间的链接。

个体内部的链接是指当我们接收到外界事件的刺激时,不自觉地在潜意识里寻找链接点的过程。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这一无疑是一届精彩的奥运会,既为来自不同国家的运动员提供了良好的竞技平台,又成功地成为中国对外展示自己的一个窗口。

北京奥运会有许多可圈可点、值得盛赞的地方,从运动员到主办方,从导演到媒体。但是有一个群体使得北京奥运会成功地展示了北京的形象,他们的行为同样为北京赢得了精彩,这就是被称为“北京名片”的北京奥运志愿者们。

据悉,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总需求约为7万余人,主要在北京地区招募,以北京各高校的学生为主要来源,报名人数超过10万人。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协会联合媒体发起“微笑北京”主题活动,口号是“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以此打造北京的形象。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出现在各个奥运场馆、大街小巷,除了他们过硬的志愿服务技能和良好的团队素养之外,一张张微笑的脸庞也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人的内心总是存在着对美好的记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种,语言可以差异很大,但是笑脸是表达美好的通用方式。即使没有什么明确的原因,人们看到陌生人对着自己微笑也会心情舒畅,产生美好的感情。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们选择微笑这样一个简洁又积极向上的表情动作作为自己城市名片的宣传,正是触发了人们潜意识里的美好,给人以温馨的感觉。心存美好是人性的一部分,由微笑切入“人文奥运”的理念,极容易成功。

奥运志愿者耐心的服务态度、过硬的服务技能和贯穿始终的微笑,对于中国人来说意义更重大。因为除了普适的人性美好之外,它还触发了中国人潜意识中的另一个链接点。新世纪之初,经常有人反映中国游客的个人素质较低,这无疑是刺痛中国人神经的看法。一方面,许多人在外出旅游或者跟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确实体现了较低的素质,提升国民素质确实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国人内心深处也需要一次集体展示和发泄。国人的潜意识里有这样一种需求,一种压抑和对压抑反抗的需求。需要一个大机遇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人素质也不差,甚至可以做得很好,给国人一个模板和信心。无疑,奥运会的机会足够大,大到全世界有三分之二的人都在关注。因此,志愿者的微笑北京活动就触及了人们心底的这些诉求,得到广泛响应和赞赏,最终成功地塑造了北京文明城市的形象,成为北京鲜活的名片。

以上对链接的第一层意思做了说明,是指个体受到外界事物刺激,返回自身潜意识挖掘诉求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之所以区别于意识,就在于它并不是那么明显,而是发生在不自觉的潜移默化之中。你很难意识到自己在返向潜意识,你却无时不在返向潜意识。潜意识像一片汪洋大海、一片混沌,链接点的凸显使得潜意识由潜能变成现实,所以国家形象成功树立的关键在于能够找到那些合适的链接点。

然而链接还有第二层意思,即除了个体返向自身潜意识的链接,不同个体之间也需要链接。通俗地说,一个人的共鸣不能成功树立国家形象,国家形象成功树立的基础是很多人的共鸣。某个事物,只有一个人对之产生共鸣,另一个人对之也产生共鸣,很多人对同一个事物产生类似的共鸣,才会形成强大的共鸣场,这个事物的形象才能在受众中有一个坚实而广泛的基础。

个体对某个事物的共鸣的基础是人在事物刺激下能够本能地返回自身潜意识,且人和人之间有相似的潜意识和相似的反应机制。找到人与人之间的这些共同的、相似的链接点,就容易使人与人之间产生共鸣,从而有利于事物的形象被广泛地认同和接受。

每年中央电视台都会评选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项公益活动已经被称为“中国人年度精神史诗”。每年的感动中国都会出现一大批高尚的事和人,或敢于奉献,或敬老爱幼,或爱岗敬业……感动中国的人物可以说都是将某种品质在自己的生活中发挥到极致的人,他们往往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

比如2014年的感动中国,我们认识了坚持拾荒资助100多个学生的山东老人刘盛兰;巧匠仁心,为病人垫付医药费的好医生胡佩兰;见义勇为,不求回报的好市民方俊明;隐姓埋名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这些人物和事迹无疑是真善美的生动诠释。“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存在着真善美,这些事迹无疑会激发个人的感动之心,而且,感动往往是普遍的,因为这样的情感是人类的普遍情感。

然而,美好的品质往往需要付出现实的代价,许多人不能够像他们一样做得那么完美,可是,能够看到这些美好的品质真真切切发生在身边的人身上也能让人产生一种敬重和慰藉的感动。

中央电视台捕捉到这样的链接点,而且是普遍存在的链接点,并据此打造这样一个平台,很容易形成强大的共鸣,也树立了国家非常重视弘扬美德、鼓励先进的形象。在这个节目刚推出的几年中,可以说产生的效应是广泛而深远的,甚至许多高考作文都言必提感动中国。

随着时间的流逝,每年都会评选出十个获奖人物,也就有越来越多的人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人们也经历了一年又一年的感动时刻。可是感动过后人们可能会有一丝丝隐隐的疲劳,但又不太容易说出为什么。这大概是因为每年只有十个感动中国获奖人物,而在中国大地上好人好事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因此,可以说评选入围的人都是把某种品质发挥到极致的人,极致到往往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出极大的牺牲。

这样,一个意料之外的链接点又凸显出来,那就是,大部分人都是被各种现实条件约束的普通人,人们发现这些道德模范的行为太高尚,牺牲太大,以至于在自己的生活中完全没有能力效仿和学习。距离自己现实生活太远、太理想化的美德不太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再加上人们心中似乎对真善美没有一个衡量大小的过程,认为美好的东西都是无价的,因而对通过评比这种方式表彰美德的做法感到排斥。这样的感情诉求同样也是普遍的,在这样的链接点凸显出来之后,感动中国的形象不如刚开始的几年受欢迎,感动中国需要做一些改变。

但是,感动中国无论是开始的时候受到广泛赞誉,还是后来的日趋见冷,作用的机制是类似的,都是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某个链接点被触发,然后影响到很多人的行为和态度,从而对一个事物的形象产生影响。

感动中国是个新兴事物,我们可以讨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事物,比如佛教。佛教有很多深奥的教义,但是其出发点却是简单和易于理解的,那就是讲究劝人为善,普度众生。从宗教的角度来说,人有宗教诉求的倾向,好的宗教总是契合人们心中关于好、善和彼岸的理想。

佛教劝人向善,很多佛教人物也因自己的言行世代流传。人们会发现自己很容易被佛教所诉说的内容打动,因为人们自身潜意识里的链接点很容易与佛教教诲相契合。更重要的是,这种契合带有某种广泛性,你容易共鸣,我也容易共鸣,从而产生很多人一起共鸣的效果。这样,佛教的形象不只在某些个人看来,甚至在很大的一个群体看来都是“善”的代言人,他们愿意聆听“佛”的教诲。多少年来,鲜有组织能够像佛教这样,存在如此长的时间,影响如此广泛而深远。

以上阐述了潜意识和与潜意识链接的问题。首先人们都有一个巨大的潜意识领域,当人们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时会自发从这个潜意识中寻找链接和共鸣,当不止一个人发生这种链接和共鸣,而是许许多多人同时在某个事物的刺激下产生类似的链接和共鸣时,这个事物的形象就会在大众中树立起来。因此,如果要主动树立一个事物的形象,关键要明白潜意识的重要性和作用机制,并恰当地找到能够链接最大多数人群的,使更多人产生心底呼应和认同的链接点。下面,就国家形象的问题,初步讨论在上述微观机制的基础上如何成功地建构国家形象。 LJO5C/dT69gFPr9liQTahdrAgXMvTwFceUZahO/6y8BMD2tDqoSQCIgkPFKLtTc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