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做学问要甘于坐冷板凳

我们常说读书就是求学问,读过书的人就是有学问的人,这话对,又不对,求学问对人确实是很重要的事。有知识的人,知识大多数是从书本中学到的,还有一些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所以读书和有学问概念不同但内涵又紧密相连。当然,有知识有学问的人,普遍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崇拜。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中,“士”是排在第一位的,而“士”代表读书人,这也说明读书的重要性,古人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书是一代代人集聚的人生精华,涉及范围方方面面。书中有很多很好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然而,仅仅读书就可以了吗?就会掌握世间所有的学问吗?答案是:“否”。

南怀瑾以他的学习经验告诉我们,人要培养深邃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必须在书本中学,在社会实践中学,甚至有些还可以通过口耳相传。比如真正的孝顺父母是一门学问,真诚地对待朋友是一门学问,知过能改是一门学问,等等。但这些学问并非都来自书本,更多来源于社会生活,人们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应切实地体验生活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再不断地学习,学问逐渐增长。

当然,有些有学问的人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有些读书人是表面上一套,私底下又是另一套,这样的人不算是真正读过书的人,也不算是真正有学问的人,真正读过书的人、真正有学问的人做人的品行都很高,行为谦虚又谨慎。

南怀瑾在谈论有没有学问这个问题时曾说:做学问的人要准备一件事,就我个人研究,有个体会——真正为学问而学问,像“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即该做的做,不该做的杀头也不干,所谓“仁之所至,义所当然”之事,牺牲自己也做,为世为人必做,为别的则不做。因此为学问而学问,就准备着一生寂寞……真正有学问的人有诚信,自律慎独;真正有学问的人在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都能够静心的思考,冷静的分析;真正有学问的人是一个在家非常孝顺父母,在外真诚对待朋友的人;真正有学问的人当然并不是一个从不会犯错误的人,相反,他犯了错误,绝不刻意的掩盖,文过饰非而是知过就改,同样的错误不会犯第二次。

人在读书、求学问时大多要忍受寂寞、孤独,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在读书、求学问的道路上,寂寞与孤独某种时候也是考验人、送给人的一种特殊财富。

用心读书做学问的人,往往是很寂寞、很孤独的人,他不容易被他人理解,也少有他人愿意去和他一起商讨和研究,因为大多数人更忙于各种利益的追逐,所以读书做学问的人又是辛苦的耐得住寂寞的。季羡林先生说:“做学问要甘于坐冷板凳”。是的冷板凳坐起来极不舒服,但不坐,学问得来会是佛光掠影,会是皮毛。所有思想上有深度的人、境界有高度的人,都是把冷板凳坐穿的人。真正的学问家就像是坚持登山的人,最终会到达山顶,可是在攀登过程中的各种艰辛、各种困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理解和接受得了的,而最终站在山顶上看着山脚的人是极少的人。

有一天,一个跟随乐天和尚化缘的小和尚,忍受不住心中的疑惑,问乐天和尚道:“师兄,你怎么如此高兴,整天乐颠颠地唱个曲,没完没了,究竟是唱给谁听的呢?”

“当然是唱给菩萨听了。”乐天一边哼唱着一边说。

“在寺院里是唱给菩萨听,来到乡间野外,也是唱给他们听吗?”小和尚笑嘻嘻地说,“你有时间唱,菩萨恐怕还不一定有时间听呢。”

“那就唱给自己听。”乐天依然乐呵呵地说。

“拿佛曲唱给自己听,不是有失敬仰吗?”小和尚故意装着严肃的口气说道。

“那就唱给清风听,”乐天和尚说,“对了、对了,清风是佛曲的载体,清风是我的知音。”

小和尚听后心服口服了。

乐天和尚不仅通晓了佛学的本质,他也是个有学问的人,他知道,只要自己有信念,他唱歌有人听没人听都没关系,他人理不理解他也没有关系,因为,人生之路只能一个人走到底,有的人参与不了自己的开头,有的人参与不了自己结尾,有人懂自己最好,不懂也没关系,生命的过程其实就是自己感悟生活的过程。

现今很多人尽管一生一直有人陪伴,仍觉寂寞、孤单。认为这个世界上真正懂他的人不多,或者没有。人是独一无二的,即使生活在一起的父母,自己心爱的爱人,他们也未必懂得了你。实际上,人不需要太多的人懂自己。只要学会和不同的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就可以了。

做学问也是这样的,要能忍受得住寂寞、孤单。古今中外很多伟大的人物,都尝过孤独和寂寞的感觉,如爱因斯坦、牛顿,如孔子等等。

孔子是个大学问家,他行走天下,希望将他的“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传播于天下,于是他周游列国,尽管受尽了屈辱和嘲笑,常常如丧家之犬,被人驱赶,总是吃一顿饭要忍受好几天的饥饿。可是,即使是这样的艰苦和困难,他仍不忘宣扬他的理想。孔子时代他大多数时并不被理解,但寂寞成就了他的伟大,在中国以后几千年的封建朝廷,孔子一直被奉为万世宗师,一直被当作圣人顶礼膜拜,他的很多思想也流传至今。

司马迁也是个大学问家,他曾为李陵仗义执言而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宫刑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不仅是对男子最残酷的刑罚,而且,也会让受刑的人受尽天下人的唾骂和鄙视。司马迁受刑后,家人朋友都离他而去,他们都以为他是个没有骨气的人,为了苟活于世上而甘愿接受这种最为卑贱的惩罚,就连他唯一的女儿也不认他了。在这样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司马迁仍然选择了苟活,他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他确实是一个没有骨气的人吗?不是,原因就在于,他有一项必须亲自去完成的任务,这个任务是他去世的父亲在病榻前千叮万嘱的要他去完成的,这就是《史记》的写作。为这,他甘愿忍受宫刑的痛苦,为这,他在众叛亲离后,依然选择了苟活。司马迁的不被理解,他的寂寞孤独的生活,最终成就了他的流芳千古——“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问世,这部在后人看来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如果没有司马迁的忍辱负重,忍受孤独寂寞,今天我们怎么来传承和欣赏、赞叹呢。

所以,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同时南怀瑾还认为寂寞也是不可怕的,他说:“寂寞其实也是一种享受。”指出“寂寞”对人也是一种历练。 xt+oCPBuVP3glyHB+whQBQFhnDcTY8BH7+bCFKDrOcqc+mwma+Lbh1gL/+/Xeuk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