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人不能夜郎自大

“夜郎自大”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呢?

在我国的汉代,西南地区有一个小国,这个小国的名字叫“夜郎”。作为一个小国,本是应该虚心向大国学习和讨教的,然而这个小国的皇帝和臣民,都认为自己的国家很了不起,于是骄傲自大,不把其他国家放在眼里。实际上呢?他们之所以骄傲自大,并不是他们真的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而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不了解别的国家的实力。所以这个“夜郎国”拥有的只是盲目的自信,并非真的厉害。后来,在频繁的战事中,这个国家被其他国家吞并了。

从这个“夜郎国”的灭亡中,我们可以看到骄傲自大对人是多么有害。所以孔子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南怀瑾也告诉我们,为人处世最重要的就是要平等相待,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喜欢与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人交往。世间真正聪明的人,是不会把自己的聪明外在表现出来的,他们始终很内敛、很谦卑,相反,凡事都锋芒毕露的人,往往最终受伤害的会是自己。所以,为人处世要记得时时刻刻的收敛起自己的傲气,因为真正的处世良方就只有两个字——“谦恭”。

清代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毕秋帆是一位功成名就的大学问家,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相媲美的《续资治通鉴》就是他编纂的。

乾隆三十八年,志得意满,自以为自己有能耐的毕秋帆任陕西巡抚。赴任的时候,经过一座古庙,毕秋帆进庙内休息。一个和尚坐在佛堂上念经,人报巡抚毕大人来了,这个和尚既不起身,也不开口,只顾念经。毕秋帆当时只有四十出头,英年得志,自己又中过状元,名满天下,见和尚这样傲慢,对自己竟然不理不睬,心里很不高兴。

和尚念完一卷经之后,离座起身,合掌施礼,说道:“老衲适才佛事未毕,有疏接待,望大人恕罪。”

毕秋帆说:“佛家有三宝,老法师为三宝之一,何言疏慢?”随即,毕秋帆上坐,和尚侧坐相陪。

交谈中,毕秋帆问:“老法师诵的何经?”

和尚说:“《法华经》。”

毕秋帆说:“老法师一心向佛,摒除俗务,诵经不辍,这部《法华经》想来应该烂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阿弥陀佛’?”

和尚听了,知道毕秋帆心中不满,有意出这道题难他,便不慌不忙,从容地答道:“老衲资质鲁钝,随诵随忘。大人文曲星下凡,屡考屡中,一部《四书》想来也应该烂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子曰’?”毕秋帆听了不觉大笑,对和尚的回答极为赞赏。

献茶之后,和尚陪毕秋帆观赏菩萨殿宇,来到一尊欢喜佛的佛像前,毕秋帆指着欢喜佛的大肚子对和尚说:“你知道他这个大肚子里装的是什么吗?”

和尚马上回答:“满腹经纶,人间乐事。”

毕秋帆不由连声称好,继而问他:“老法师如此捷才,取功名容易得很,为什么要抛却红尘,皈依三宝?”

和尚回答说:“富贵如过眼烟云,怎么比得上西方一片净土!”

两人又一同来到罗汉殿,殿中十八尊罗汉各种表情,各种姿态,栩栩如生。毕秋帆指着一尊笑罗汉问和尚:“他笑什么呢?”

和尚回答说:“他笑天下可笑之人。”

毕秋帆一顿,又问:“天下哪些人可笑呢?”

和尚说:“恃才傲物的人,可笑;贪恋富贵的人,可笑;倚势凌人的人,可笑;钻营求宠的人,可笑;阿谀逢迎的人,可笑;不学无术的人,可笑;自作聪明的人,可笑……”

毕秋帆越听越不是滋味,连忙打断和尚的话,说道:“老法师妙语连珠,针砭俗子,下官领教了。”说完深深一揖,便带领仆从离寺而去。

从此,毕秋帆再也不敢小看别人了。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谦恭并不是一种故意做出来的姿态,它是一个人内在品德和修养的高度表现。谦恭不是卑下,也不是软弱,更不是无能,谦恭是一种美德,一种境界,一种气质。谦恭的人不会因为自己学问的博大而傲慢,也不会因为地位的显赫而独尊。相反,谦恭者学问越深越能虚心谨慎,地位越高越能礼让他人。

所以说,人誉我谦,增一美;自夸自败,增一毁。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永远保持一颗谦恭的心。

柳公权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可是,柳公权一直到老,对自己的字还很不满意。他晚年隐居在华原城南的鹳鹊谷,专门研习书法,勤奋练字,一直到他八十多岁去世为止。他以勤学不辍,博采众家之长的精神赢得了艺术上的成就,但他这种学习态度的形成,是与他的亲身经历有关的。

柳公权小的时候字写得很糟,常常因为大字写得七扭八歪受老师和父亲的训斥。小公权很要强,他下决心一定要练好字。经过一年多的日夜苦练,他写的字大有起色,和年龄相仿的小伙伴相比,公权的字已成为最拔尖的了。

此后,柳公权字越写越好,得到同窗称赞、老师夸奖,连严厉的父亲脸上也露出了微笑,小公权感到很得意。

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在村旁的老桑树下摆了一张方桌,举行“书会”,约定每人写一篇大楷,互相观摩比赛。公权很快就写了一篇。这时,一个卖豆腐脑的老头放下担子,来到桑树下歇凉。他很有兴致地看孩子们练字。柳公权递过自己写的字,说:“老爷爷,你看我写得棒不棒?”老头接过去一看,只见写的是:“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老头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皱了皱眉头,沉吟了一会儿,才说:“我看这字写得并不好,不值得在人前夸。这字好像我担子里的豆腐脑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有形无体,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见老头把自己的字说得一塌糊涂,不服气地说:“人家都说我的字写得好,你偏说不好,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老头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当,不敢当,我老汉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有人用脚写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原城里看看去吧!”

小公权很生气,以为老头在骂他。后来想到老头和蔼的面容,爽朗的笑声,又不大像骂他,就决定到华原城里去看看。

华原城离他家有四十多里路。第二天,他起了个五更,悄悄给家里人留了个纸条,背着馍布袋就独自往华原城去了。

柳公权一进华原城,见北街一棵大槐树下挂着个白布幌子,上写“字画汤”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笔法雄健潇洒。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去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只见一个黑瘦的畸形老头,没有双臂,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右脚夹起一支大笔,挥洒自如地在写对联,他运笔如神,笔下的字迹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看客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这才知道卖豆腐脑的老头没有说假话,他惭愧极了,心想:我和“字画汤”老爷爷比起来,差得太远了。他“扑通”一声跪在“字画汤”面前,说:“我愿拜你为师,我叫柳公权,请收下我,愿师傅告诉我写字的秘诀……”“字画汤”慌忙放下脚中的笔,说:“我是个孤苦的畸形人,生来没手,干不成活,只得靠脚巧混生活,虽能写几个歪字,怎配为人师表?”小公权一再苦苦哀求,“字画汤”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提起笔,写道: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

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字画汤”对公权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自小用脚写字,风风雨雨已练了五十多个年头了。我家有个能盛八担水的大缸,我磨墨练字用尽了八缸水。我家墙外有个半亩地大的涝池,每天写完字就在池里洗砚,池水都染乌黑了,可是,我的字写得还差得远呢!”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牢地镂刻在心里,他深深地谢过“字画汤”老爷爷,才依依不舍地回去了。

自此,柳公权发愤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处补了一层又一层。他学习颜体的清劲丰肥,也学欧体的开朗方润,学习“字画汤”的奔腾豪放,也学宫院体的娟秀妩媚。他经常看人家剥牛剔羊,研究骨架结构,从中得到启示。他还注意观察天上的大雁,水中的游鱼,奔跑的麋鹿,脱缰的骏马,把自然界各种优美的形态都融注到书法艺术里去。

《尚书》中有句话说得好:“谦受益,满招损”,一个具有渊博的学识且相当谦虚的人往往会勇敢地承认自己的无知,这是明智的人的态度,让人敬仰;相反,一个自我感觉良好、自以为是的人则会让人感觉厌恶和无知。所以,一个人只有以虚怀若谷的心态不断进取,才可能出人头地。

在我国春秋的时候,楚国有一位学识非常渊博的老者。有一天,他正在和弟子们在一起聊天,这时,一位衣着鲜丽的富家公子跑过来,趾高气扬地向在场的所有人炫耀。他家在郢都郊外的一个村镇旁有一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

他说得唾沫横飞,滔滔不绝,眼中流露出来的自豪和兴奋感是不言而喻的。正在他大肆吹嘘的时候,坐在一旁一直默默聆听的老者拿出一张包括了诸多国家在内的地图给他看,并对他说:“麻烦你指给我看看,楚国在哪里?”

“这一大片全是啊!”富家公子指着地图洋洋得意的回答。

“很好!那么,郢都在哪里?”老者又问他。

富家公子挪着手指终于在地图上把郢都找出来了,但很显然,和整个楚国相比,它的确是太小了。

“你所说的那个村镇在哪儿?”老者接着问。

“那个村镇,这就更小了,好像是在这儿。”富家公子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小点说。

最后,老者看着他说:“现在,请你再指给我看看,你家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哪里?”

富家公子急得满头大汗,当然是找不到咯。他家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地图上连个影子都没有,他很尴尬又很觉悟地回答道:“对不起,我找不到。”

富家公子在老者的教育下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高傲和自大,他终于知道了,任何个人所拥有的一切与有大美而不言的大自然相比,与浩瀚无际的宇宙相比,都只不过如沧海之一粟,微不足道。他终于知道了,漫漫流淌的历史长河淘尽过多少的英雄豪杰,但这也不过如惊鸿之一瞥。他也终于知道了,不管人拥有什么、拥有多少,都不过是自然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

富家公子为自己的骄傲自大像井底之蛙一样感到惭愧。

民间有句俗语:“没有见过高山的骆驼,总以为没有比自己更高的东西了。”有些人由于无知,便总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总认为他人不如自己;总看不到自己的不足,这样的人其实是可笑和愚蠢的。

中国人在自己上千年的文化中融入了谦虚的精神,比如说你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人时会说“家父”、“家母”、“犬子”、“糟糠之妻”,而称呼别人的家人时,你则会说“令尊”、“令堂”、“令兄”、“尊夫人”、“令郎”、“令爱”,“令”字在中国古代语言中是“好”的意思。又比如,一般的自称是“愚兄、鄙人”等,而他称则是“贤兄”、“贤弟”等等。从这些称呼上就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中所蕴含的谦虚精神。所以,我们要传承我国传统的优秀的文化内容,以虚怀若谷的心态待人接物,这样才能成为有涵养的人。 n8sW131tyV960w3OdWJBYKzZ6Dgvd1xlS2hfJnuhAdztHb4ej/OFMpmBmfi7riH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