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渐敛顽童心

时光流转,岁月荏苒。一转眼,蒋梦麟也快到了上学的年龄。在当时的农村,孩子们想要读书,只能去家塾。孩子们进入家塾的年龄并不太统一,对于家境较好的孩子来说,年满6岁就可以去上学,而对于家境不太好的孩子来说,则有可能到了7岁或8岁,甚至年龄更大之后才有机会和其他孩子一起念书。

5岁的蒋梦麟告别了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童年,走进了家塾,成为班上最小的孩子。

平日里,人们常听说的是私塾而非家塾,其实,家塾也是私塾的一种,因为这些私塾的形式都是由富贵人家将老师请到自己家中,开堂授课,教的孩子不是自家孩子就是亲戚家的孩子,所以又被称为家塾。蒋家作为当地首富之家,开设一家家塾自然没什么可意外的。蒋梦麟的三位哥哥早已在家塾中读书,并且读得很不错,这也是蒋怀清将蒋梦麟过早送入家塾的一个原因。

家塾里教授的东西大多是些应付科举考试的功课,最多加些富家子弟将来做生意时可以用到的算学知识,非常枯燥无趣。而且进入家塾后,孩子们就必须收敛起好动的天性,乖乖地坐在小板凳上,听着教书先生嘴里冒出的“之乎者也”,跟着先生摇头晃脑地读书,或端正地抄写那些儒家经典,这些事情对于正值活泼好动时期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种折磨。

由于都是在家中教学,家塾里的学生人数一般不会超过10人。又由于先生的任务重在监督孩子们学习,所以除了诵读和背诵的时间,家塾里一般都是极其安静的。先生很少说话,即便说,也是针对学习内容而说的。

在家塾里,各年龄段的孩子都坐在一间教室里,由同一位先生看管,却不会同时接受先生的教学。先生有时会走到个别孩子跟前,检查他的作业,问他一些问题。孩子们在抄写中遇到疑问,也可以向先生请教,先生便会走到他们身边,对他们进行个别讲解。

每一天,先生都会端坐在教室前面,一脸严肃,孩子们则坐在各自的位子上,一遍遍抄写那些他们还不太懂得或一知半解的字句,若是有人想要偷懒或调皮,先生定会给他点苦头吃,若是有人在背诵时忘了词,也会受到先生的惩罚,所以孩子们对先生总存着一些敬意和惧怕。

由于个子还太小,书桌又太高,蒋梦麟第一次爬上自己的座椅后,怎么都够不到书桌的桌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的父亲为他特制了一个木头架子,并给他配了一把专用的竹椅,然后将竹椅放在架子上,这样他便能够和其他孩子一样,趴在桌子上读书写字了。谁知座椅垫高后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蒋梦麟每次爬上座椅后,两只脚只能悬在座椅边上,够不到地面。不过随着蒋梦麟渐渐长大,这些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了。

进入家塾后,蒋梦麟最先学的是《三字经》,这是当时所有私塾为新入学的孩子们安排的必修课。于是,蒋梦麟便开始整日沉浸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世界里。起初,他还不知道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只能按照先生的要求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和背诵,因为先生曾告诉他,“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意思是只要多读,自然会明白其中的意思。

儿时的蒋梦麟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在这种扼杀灵性和天性的环境中自然是待不住的。于是有一天,他趁着先生没有注意,偷偷地逃出了教室,回到了家里。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时的他就像“一只挣脱锁链的小狗”一般,一溜到家,他就立刻躲到了最疼爱他的母亲那里。

母亲经氏见到蒋梦麟突然在上课时间跑回家,神色匆匆,心里感到很意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她将蒋梦麟温柔地抱在怀里,问他:“你怎么跑回家来了,孩子?”母亲的怀抱让蒋梦麟感到安心,刚刚逃课时的紧张和害怕也渐渐得到了平复,于是蒋梦麟委屈地告诉母亲:“家塾不好,先生不好,书本不好。”

经氏听完蒋梦麟的理由,笑了。她本以为蒋梦麟在家塾里发生了什么事,原来只是因为孩子心性,受不了家塾里的氛围才逃出来的。经氏笑着问蒋梦麟:“你不怕先生吗?他也许会到家里来找你呢!”蒋梦麟自然是怕先生的,不然他也不会一溜出来就直接奔到母亲怀里,可是当母亲这样问他时,他却还是表现出不在意的样子。

“先生,我要杀了他!家塾,我要放把火烧了它!”蒋梦麟急切地说。虽然他在说出这些话的时候还只是个小孩子,还没有意识到要打破旧式教育制度,更没有想过要开展新教育,但是从这两句话中,就已经可以看出他自小对旧式教育的不喜欢,也可以看出他对自由教育和兴趣教育的渴望。

蒋梦麟曾在自传中将他初入家塾那几年的生活比作在监狱中的生活,他认为,监狱和家塾之间只有一个区别,那就是监狱里的犯人没有希望,而家塾中的孩子们却有着极高的希望,都希望自己经历过十年寒窗之后,能够金榜题名,光耀门楣,入朝为官,光宗耀祖。

经氏深知蒋梦麟的个性,她没有马上强行要求蒋梦麟回到家塾,也没有训斥他,甚至连向他强调读书有多重要的话都没有说。母亲的温柔让蒋梦麟的情绪渐渐安静了下来。然而,经氏并不是真的就赞成蒋梦麟再也不去家塾,第二天一早,她让奶妈去蒋梦麟的房间里叫他起床,并对他进行了好言劝说。

一觉醒来,蒋梦麟已经不像前一天那样气愤和别扭了。他一向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人,在奶妈的好言劝说下,他还是同意回到家塾,继续读书。进入教室时,先生看了他一眼,没有说话,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其他孩子却对他做着鬼脸,那意思明显是“不要装了,我们都知道你昨天逃学了”。蒋梦麟不喜欢那些孩子,所以假装没有看到他们的挑衅。

在先生的带领下,蒋梦麟重新拿起《三字经》,跟着先生一起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蒋梦麟读书的声音很大,虽然他已经能够将这几句读得很熟,可是他仍然不明白这几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先生也没有就这些话进行具体的解释。在反复的诵读中,半天的时间过去了,终于到了午休时间,蒋梦麟也终于能够出去透一透气了。

午饭时间,孩子们都会回到各自家中,那段时间里,蒋梦麟最喜欢的就是这段时间,因为只有这时他才可以摆脱家塾中的压抑气氛,摆脱那些枯燥无味的古文古句,好好地放松一下。可是午休时间有限,吃完饭后没多久,他就又要回到家塾里,继续重复同样的事直到太阳落山。

先生一直相信,孩子们只要将这些东西牢牢记在脑子里,等他们长大之后,自然就会明白其中的意思。所以在诵读课文的时候,先生对孩子们的要求格外严格。先生要求孩子们在诵读时要“三到”,即眼到、口到和心到,不但要看,要大声读,将读的东西印在脑子里,还要用心,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所看所读的东西上,这样才能避免读错字,并且真正记住。

先生非常严厉,一旦发现有学生背诵不流利,就会要求他重新去读,去抄写,这种诵读和抄写往往以百遍来计算。如果一个学生总是背不好,又碰巧先生的心情不好,这个学生的头上就会多出几个被先生用戒尺打出的包。这种惩罚被学生们称为“吃栗子”,因为头上被打出的包一个个凸起着,形状好像栗子。

时间就在不断诵读、抄写和背诵那些不明其意的古文中过去了。最初的几年里,蒋梦麟完全靠着一些激励的话语让自己坚持学习。他时常告诉自己,所有知名的学者都曾有过相同的经历,都曾这样苦读多年,才有了日后的成就。所幸的是,在家塾读了几年书后,先生也开始向他解释课文的意思,使他渐渐明白了那些儒家经典中宣扬的东西,并从中发现了一些可取之处,比如立身处世的方式和做人的道理。

凡事有利也有弊。成年后,蒋梦麟虽然发现了旧式教育中的种种缺点,如不能启发孩子的理想,不能激发孩子真正的兴趣,教学形式过于模式化,教学内容过于枯燥等,同时他也发现了这种教育之中的一些有利之处,因为正是这种学习模式磨炼了他的心性,让他养成了十足的耐心和认真做事的态度。

世事皆有因果,蒋梦麟如果在儿时不曾去过家塾,只是随着自己的性子去玩,去研究,或许他成年之后也难以安下心来钻研某一门学问,有可能研究一半便被另一件有趣的事情吸引过去,使研究半途而废。可以说,他日后的成功与他童年时期接受的教育和培养成的性格不无关系。 m2f87cREvbGIyueFocIU32elsr843uG1jCzcyXgFJQc5iQKng9SPb6oglhVUfty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