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 言

斯蒂芬·茨威格于1881年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父亲是一位成功的犹太商人,母亲则来自一个意大利犹太金融世家。在父母的影响下,茨威格从小就喜爱文学艺术,中学时期就发表过诗歌作品,从此便走向文学创作道路。1900年,茨威格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哲学和文学史,并曾短期转入柏林大学。茨威格是一名勤奋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他广泛地阅读和写作,利用课余时间翻译了波德莱尔、魏尔伦等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的作品。

茨威格的作品从诗歌开始,他在大学期间就发表了《银弦集》和《早年的花环》这两部诗集,但让他声名远扬的则是他的小说和传记文学。茨威格的小说尤以中短篇为佳,著名的有《心灵的焦灼》、《象棋的故事》、《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等。小说《心灵的焦灼》和《象棋的故事》、《—个陌生女子的来信》尤其受到中国读者的喜爱,其中《—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还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搬上银幕。茨威格自视为欧洲人,他一生游历驻足不同的国家,结识了许多当时欧洲的名人,因此,他的传记文学非常丰富。除《三大师》外,还有《罗曼·罗兰》、《同妖魔搏斗》(关于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及尼采)及《三个描绘自己生活的诗人》(关于托尔斯泰、斯丹达尔和卡萨诺瓦)。此外还有《富歇》及写梅斯默尔和“基督科学”的创始人玛丽·贝克—艾迪,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疗法》等。

茨威格的文学创作深受欧洲著名思想家包括尼采和弗洛伊德的影响。尼采的哲学思想开拓了他的视野,激发了他反抗社会主流思潮的信心,而弗洛伊德则决定了茨威格的文学创作道路。茨威格在其小说中塑造了很多美丽多姿、感情奔放但却命运悲惨的女性。这些女性形象较之于那些男性角色具有更强烈的感情,更丰富的献身精神和爱的能力,因此成为吸引很多读者走进茨威格的小说世界的关键因素。茨威格不仅热衷于描写性情异常热烈的人物,而且也是心理刻画的高手,他的小说往往完美地演绎和展现了弗洛伊德的某些精神分析学说上的观点。

1934年,茨威格受到奥地利法西斯的迫害,被无故抄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茨威格当即移居英国,从此便开始了伤心的流亡之旅。1936年茨威格访问巴西,受到热烈欢迎。欧洲大陆所遭到的厄运使他憎恶“今日的世界”,日愈思念“昨日的世界”,于是在沉痛中他写下了《昨日的世界》。

《昨日的世界》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回忆录,因为这本书并没有以作者的成长经历及私人生活的描述作为其主要内容。作者把回忆与他交往过的欧洲文化名人作为《昨日的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少年成名的天才诗人霍夫曼斯塔尔、满怀才情的抒情诗人里尔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与他一起参加反战运动的罗曼·罗兰;从粗犷朴实的高尔基、庄严谦逊的托尔斯泰,到流亡英国的犹太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等。这些当时的文化名人在他妙笔生花的笔下,形象鲜明地跃然纸上。他们犹如一颗颗闪耀在黑暗夜空中的明星,抚慰着人们痛苦的心灵。贯穿于这些文化名人及时代故事的是茨威格对整个欧洲命运的思考,对他眼中的传统欧洲文化和价值观的衰落和崩溃的痛惜。《昨日的世界》不仅仅哀悼了“欧洲乐园”的破灭,也叙述了一个撕裂作者心灵的悲剧事实——身为犹太人,他虽然遭到迫害和驱逐,但他的精神和灵魂却深深地植根于“昨日的欧洲”,除此之外,他别无所依、别无记忆。

无法承受时代的重负,无法忍受没有祖国、没有文化身份、流离失所的现实,茨威格和妻子于1942年2月22日在巴西服毒自杀。他的死震惊了世界,巴西政府为这位深受爱戴的奥地利作家举行了国葬。茨威格最后住过的那栋别墅被列为博物馆,供人凭吊参观。

不管时光如何匆匆,世事如何变换,《昨日的世界》对今天的读者仍然有永恒的价值。从作者的艺术成长经历和文化名人的故事里我们得到勤奋治学的激励和从事艺术人生的指导,而作者宽阔的世界视野,广泛的国际交游,对世界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与评论,更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编译者

2014年12月12日 NkICX4SK3D8MbHK6/1opVpfWp3wYn0mrrUpEc4+MxvkGzsp3ot2TokvptBx+LNe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