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听到“哲学”这个名词,很多人马上就会联想到天机之类莫测高深的问题,也有很多人不屑一顾,认为与自己的生活相去甚远。其实,无论是什么职业、什么身份的人,他的周围都存在着哲学。哲学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的“philosophia”,意思是“追求”和“智慧”,即“爱智”。在汉语中,“哲”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以“哲学”翻译和表达“philosophia”,往往使人把“哲学”当做智慧的总汇或关于智慧的学问。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源于好奇,人们是由于好奇而开始哲学思考的。一个对事物和现象感到困惑和好奇的人,就感到了自己的无知,人们是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的。西方著名哲学家罗素说:“哲学不是一般的知识,哲学的起源是由于我们要用一种非常沉毅的企图去追求一种真实的知识。”

哲学作为智慧之学,无疑可以给人以智慧。但哲学的智慧和其他科学有所不同。哲学的智慧首先表现为一个人对宇宙、人生的正确把握和认识,即让人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或如冯友兰所说,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具体知识和哲学对于人的作用是不同的,“具体知识使人成为某种人,而哲学使人成为人”。马克思说:“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陈云说:“学好哲学,终生受益。”

哲学能启迪智慧,使人聪明。不仅要学好哲学,还要把哲学用于指导生活。应该如何理解哲学?

1.哲学理解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必须与周围世界打交道,通过进行物质生产和其他实践活动了解自然,了解周围的世界。人类正是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不断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逐步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观点的,这种看法和观点就是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零散的、不系统的、非理论形态的世界观。世界观人人皆有,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而哲学则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关于世界的最一般的问题。哲学是世界观,但世界观不是哲学,世界观中的一部分才能成为哲学。

世界观是怎样成为哲学的呢?关键在于实践。因为人们在实践中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总是从部分的、具体的认识开始的,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和发展,眼界的不断扩大,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不断拓展和深化,并逐步把对事物的部分的、具体的认识上升到整体的、抽象的认识,由个性上升到共性,将自发形成的、不系统的、非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加以提炼和升华,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相对系统的看法和观点。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尤其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社会中的一部分人有可能静下心来从事这种理论研究,并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把不系统的、非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形成思想体系,即形成了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和哲学派别。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和具体科学存在区别。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哲学和具体科学又存在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同时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我们既要反对用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又要反对取消哲学指导作用的“取消论”。

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通过方法论表现出来。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表现在:第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第二,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即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过去哲学上的成就,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成果和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普遍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是解决其他一系列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一切哲学体系的基本路线和方向。它为研究哲学发展史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性线索;它提供了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的科学标准;它是反对形形色色唯心论、不可知论、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它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根本原则。

哲学根本问题又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也有一些哲学家如休谟和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是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过去哲学上的成就,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成果和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MFkFt8UqjVXZ6I0c3IlMbiUINXucyxIPbBkNYJ8Akc+nf2wOqV4bgcgzvLwZWI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