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和山阴这两座城,明清时均属绍兴府,绍兴府有八县,山阴、会稽两县署与府署同城,两座小城,隔河相望。而在民国时期,此府就荒废了,于是,这两座县城合二为一,变成现在人们所熟知的绍兴。
绍兴,极具特色和韵味的江南水乡。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曾说过,“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城的背面是杭州湾,南靠会稽山,塔影倒映,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可谓景色怡人。
绍兴的文化积淀也甚是深厚,是享誉全国的文化古城。它在景色优美的同时,更是造就了很多优美的传说,养育了许多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政治家等。
相传上古时代,帝王虞舜,曾亲临此地,巡守游憩,因此,这里至今还保留了一些地名:舜王山、舜山庙、巡守台、舜江等。相传大禹在治水之后,曾在茅山会同诸侯庆功,禹死后就把这座山改做了自己的墓地。于是,后人就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
1868年1月11日(清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七日),蔡元培就降生在浙江省山阴县城中笔飞弄故宅,家中世代经商。因此,相比之下,蔡先生的家庭在当时还算是不错的。祖父蔡嘉谟在当地早已经商,并育有7个孩子,长子蔡光普为蔡元培的父亲,是一个钱庄经理,其母为周氏。
蔡光普又名宝煜,字耀山,一向待人和善、友好,是慷慨之人,和朋友交往,宽松随和,他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有货必应,欠者不忍索”,朋友们都称赞他:待人接物都恰到好处。然而,家人却常揶揄以“爱无差等”。
母亲周氏,精明而慈爱,却又不乏严厉,特别是对她的儿女的教育,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蔡元培,乳名阿培,家中的兄弟姐妹,一共7人,他在家中排行老四,两岁时,由奶娘陈氏抚育。同他的兄弟姐妹相比,小阿培生性平和,举止娴静。
一次,女佣带阿培兄弟下楼游玩,没想到女佣抱堂兄下楼之后恰逢他事,慌忙之中,竟然忘记了小阿培。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小阿培直直地端坐在楼口,等待女佣,淡定自若,很久之后才被家人发现。
蔡元培18岁以前,从未离开过家乡,因而这里占据他整个生命历程的三分之一还多,家乡的文化氛围之浓厚,使得蔡元培耳濡目染,这对其日后的成才无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1873年,小阿培正式进入自家延师开设的私塾,习字读书,年仅6岁,按照辈分的先后,给小阿培正式定学名为元培,家中唯一一个从事文学的六叔,给他取名为鹤卿。私塾老师是一位周姓先生,即元培的首任老师。那时候私塾的功课教授很有规矩:先生坐定,学生站在一旁,先生先读,学生随之听声模仿,最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一起高声朗读。蔡元培就跟着他诵读《百家姓》《神童诗》等启蒙读物,然后就是四书五经了。
当然,除了读书之外,还有两种课:习字和对课。蔡元培曾回忆说:“习字,先用描红法,即购得红印范本,用墨笔描写。先由先生把住学生的手,依样描写,连笔画的先后也指示了。进一步摹写,是墨印的或先生写的范本,叫作影格,用纸蒙在上面,照样摹写,与现在用拷贝纸的样子相同,再进一步临写,是选取名人帖子,看熟了,在别纸仿写出来。”
对课,简单来说,就是由老师出一字,学生对出一字,字数逐渐增多,而且必须以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不仅词义相似,词性还要相近。诸如,天对地、山对水,桃红对柳绿等。等到四个字的对课已经合格,就可以学作五言诗了。这种对课游戏是作诗文的基本要求,其形式对应而又善于变化,聪慧的蔡元培甚是喜欢。
随后几年时间,他摒除世尘,专心读书,逐渐进入门径。读书入迷之时甚至可以一边嚼豆一边读书至忘我之状。
某日傍晚,蔡元培像往常一样在家中读书学习,家中突然失火,家人都惊骇不已,急呼其出家门,而他却因专注读书而浑然不知。
在蔡元培11岁那年,父亲蔡光普因病逝世。因蔡光普从不忍向人索欠债款,故而其去世后,家中并没有积蓄。家庭重担全由母亲周氏独自肩挑,经济状况每况愈下,加之家中人口较多,渐入困顿,“世交中,有欲集款以赡其遗孤者,母亲周氏均不肯接受,亲力辞之”。
蔡家已今非昔比,周氏又“亲力辞之”,一家人生活之窘况可想而知。幸而,蔡元培的父亲在世时待友深厚,一班朋友此前有借贷者,彼时都会主动去还债。如此,周氏凭着这些还款,又典当了些衣物,艰难地将几个儿子抚养成人,并时刻教诲他们,一定要自立、自强,不依赖旁人。
蔡光普的好友章叔翰在其去世的挽联上说:“若有几许精神,持己接人,都要到极好处。”蔡元培亦曾深情回忆道:
我母亲是精明而又慈爱的,我所受的母教比父教为多,因父亲去世时,我年纪还小……母亲最慎于言语,将见一亲友,必先揣度彼将怎样说,我将怎样对。别后,又追想他是这样说,我是这样对,我错了没有。且时时择我们所能了解的,讲给我们听,为我们养成慎言的习惯。我母亲为我们理发时,与我们共饭时,常指出我们的缺点,督促我们用功。我们如有错误,我母亲从不恕骂,但说明理由,令我们改过。若履诫不改,我母亲就于清晨我们未起时,掀开被头,用一束竹筱打股臀等处,历数各种过失,带我们服罪认改而后已。选用竹筱,因为着肤虽痛,而不致伤骨。又不打头面上,恐有痕迹,为见者所笑。我母亲的仁慈而恳切,影响我们的品性甚大。
家人的和谐相处,父亲的慈爱随和,母亲的节俭慎言,使蔡元培耳濡目染,形成了蔡元培日后宽厚、自立、勤俭的性格。
因蔡光普病逝这一变故,使得周氏每天一副忧心忡忡的愁苦面容,小小年纪的蔡元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听母亲与诸长辈的谈论,也稍稍明了由盛而衰的缘故,感触良多。
原本无忧无虑的蔡元培,此时却也思绪万千。他感受到家庭衰落的痛楚,也因了这一变故,使得他读书的环境改变了很多。其时,蔡家已经无力再请塾师,蔡元培也只能就近读书。
读书之初,他先是寄居到姨母家,在那附读一年,之后由姨母家转到李申甫的私塾馆读书。这位李申甫先生的教学方式注重的是背诵,每天上课,自己先读诵一遍,之后让学生们循声照读,而后让学生回自己的位置上再次读诵,直到可以背诵为止,剩余时间则温习已读的各书。
在上课以前,把读过的书统统送到先生的桌上,背对先生而站立,先生在每一本上撮一句,让学生背诵下去,倘若哪个背不下来或有差误,打手心便是免不了的。而下一个学生背诵时若有差池,就得加倍打手心。这位李先生对学生的要求极其严格,学生若不达其要求,便会对学生苛责体罚,来此念书的学生几乎都被李先生责罚过。
一次,李先生要求蔡元培背诵《易经》,蔡元培频频出错,最后竟被李先生责打手心数百下。
不过,也正因有这么一位严厉的老师,才成就了日后优秀的蔡元培,也使他在日后科考中展示出了其显达的独门功夫——八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