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他乡遇师友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几个人,他们在你身边影响着你,激励你。当你困苦之时,最先会想起他们,他们是我们人生中的指路明灯。知音难求,良师难觅。刘文典“疯狂”的一生之端,便始于恩师益友,是他们的精神,点燃了他心底那片躁动的荒原。

安徽公学毕业后,刘文典迫于国内形势不利,在家人的支持和资助下,于1909年赴日留学,进入了日本早稻田大学。

身在异乡,刘文典不忘胸中志向,只待学成归国,以报效祖国。留学期间,他也思念着祖国,关注着中国革命的动态。同时,他在日本也积极寻找中国的爱国组织,参加各种爱国团体。就在他心急祖国的革命形势之时,遇见了一个对他一生都有深远影响之人——章太炎。

刘文典与章太炎在东京结识。章太炎,原名章炳麟,在中国国内时,反清热情高涨,愿学习顾炎武“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的精神,遂改名为章太炎。当时的章太炎从上海出狱回到东京,继续在日本宣扬反清思想,主张发扬“国粹”、“宗教”的演说,并备受推崇。

章太炎其人思想开放,早年从政,不满满清的异族统治,凡有反清之举,他必参与其中。同时其在经学、史学、文字音韵和文学等诸多方面都造诣匪浅,后被尊称为“经学大师”。

章太炎曾因戊戌变法失败而避难日本;回国后又因反清运动被清政府通缉,因此他于1902年再次流亡;1903年,他又因痛斥“载湉小丑”而坐牢,3年后出狱,被孙中山接至日本。此时的章太炎因执着的反清革命主张,在日本很有声望,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精英和有识之士都对其十分仰慕。

在东京,他开办的国学讲习会云集各方志士,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人均被其吸引。他创办的讲习会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挂牌的国学研究团体,他希望“用宗教发起信心”和“用国粹激动种性”,激发起国人的民族感情和精神。

异国他乡,陌生之地,遇到国人扬威,这样的现实鼓舞着刘文典,为什么在国外都推行的中国改革,而在国内却寸步难行?刘文典仿佛看见了中国革命的曙光。因对章太炎学识和思想的推崇,他本人十分想与之交往。1910年,在友人的介绍之下,刘文典终于如愿,拜在章太炎门下,学习《庄子》、《说文解字》等。

刘文典之后成名于古文,其造诣皆由此。章太炎对于古文的研究不同于其他人,接触多方文化,陶冶其中的他对古文有自己的见解。他首先依靠扎实的基本功,再加入西方思想,使之自成一派,见解独到。刘文典自幼习诗书礼义,在少年时接触西方文化,与章太炎的经历十分相似,并都热爱中国革命之事。这样的经历,也更使其愿意接近章太炎,两人亦大有惺惺相惜之感。

刘文典的《回忆章太炎先生》,其中详细描述了他初次见章太炎时的情形——“我经朋友介绍,去拜见他。章先生穿着一身和服,从楼上走下来,我做了自我介绍之后,就说明来意,要拜他为师。他问我从前从过什么师?读过什么书?那时候,我明知道他和我本师刘申叔(师培)先生已经翻脸,但是又不能不说,心里踌躇了一下,只好说:‘我自幼从仪征刘先生读过《说文》、《文选》。’他一听我是刘先生的学生,高兴极了,拉着我谈了几个钟头,谈话中间对刘先生的学问推崇备至。他忽然又想起来说:‘是了。申叔对我提到过你。’从那天起,我就是章氏门中的一个弟子了。”

虽时隔久远,但刘文典的记忆从未模糊。想必他在写下这篇文章之时也一定是快乐的,隔空望着自己的良师益友,那张远去的面庞,他一定是高兴的,也必定对自己当初结识章太炎感到庆幸。

刘文典在日本时期,是他古文突飞猛进的一个阶段。刚开始,他跟从章太炎学习了《说文》、《庄子》,但由于年纪太小,并不能完全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加,以及研习章太炎对古籍的领悟,刘文典对古文的解读才迈向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一天下午,章太炎正在给同学们讲授《庄子》内包含的佛学理论,就听外面有人用中文叫喊着什么,大家都伸出头去张望。原来,是一位同学买了一份报纸,上面正是中国武昌起义的新闻,众人都很激动,章太炎和刘文典也不例外,内心翻涌着。

章太炎得知祖国革命的消息后,便不再一心只谈国学了,他举办了很多聚会活动来倡导革命。后来,他和刘文典相继离开日本,也因申叔的事,往来慢慢变少,不过,距离相隔,刘文典对章太炎的感情却从未消退。

袁世凯死后,章太炎一直住在苏州,刘文典那时正在北京大学教书育人,地理差异,使其不能再像从前在日本时一样跟章太炎研究国学了。章太炎晚年时,逢人便提起刘文典这个学生,一来是因为他痛恨蒋介石,而刘文典也是如此;二来也是因两个人个性相似。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章太炎不顾战火纷飞,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北平。他要见张学良,劝张出兵讨伐溥仪。一到北京,他就找人叫来了刘文典,刘文典马上来到了章太炎所住的西城花园饭店。章太炎看到刘文典这个自己喜爱的学生,摸摸他的头,说:“叔雅,你真好。”之后大骂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章太炎与张学良见面时,毫无卑微客气之态,而是义正词严,就算在楼下的刘文典都能听到当时房内传来的争吵声。刘文典在回忆录里写道,“听见他大声疾呼,声震屋瓦,那种激昂慷慨的声音,至今还留在我耳朵里。”

之后,章太炎搬到了东城永康胡同,还特意写了一副对联送给刘文典,“养生未羡嵇中散,疾恶真推祢正平”,既告诫刘文典不要吸烟,又夸奖他对蒋介石的态度。

其实,章太炎对蒋介石的愤恨完全来源于后者对革命的态度——在关键问题上的不作为。此足见章太炎无个人恩怨,均国之仇的宽广胸怀。章太炎的一生,人格的伟岸和学问的高深都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他与袁世凯斗,与蒋介石争,都源于对国家的热爱。他不仅是一个人在斗争,在他办学讲课的过程中,也将这股正气之风播撒到了中国更广阔的大地上,他的熠熠星辉,直至今日仍激励着很多人。

刘文典与章太炎结伴共事的时间并不长,但在其后来留下的诸多文字中可看出他对自己这位启蒙老师的敬佩,他也身体力行着。

生逢烟火之时,成于混乱之际。对于常人而言,那段时间是留给生存的。可年少的刘文典,却在世人惆怅的岁月中积蓄着自己的能量。或许,他并不知未来的自己究竟要走哪条路,但现实告诉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份沉淀的力量,都是为了破茧成蝶的那天。他做出的选择,历史自有公道的评价;他结伴为伍的人,冥冥中也自有安排。 c/efKLDV6zbh/iQJ8ZZeKMbsl6RvRyYhBknzICOvBAkHOxBSIza3e7nn/gequhx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