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孤鸿传同心

袁世凯自当政之初,除了拉拢宋教仁,还有一个人是他极想吸纳至麾下的,他就是刘文典的同乡——范鸿仙。

范鸿仙,名光启,别号孤鸿、哀鸿,年长刘文典7岁。其家境普通,世代务农,虽与刘文典同乡,却因出身的因素,彼此并没有太多交集。直到他们俩都加入同盟会,方才开始了往来。那之后,范鸿仙以其不逊于宋教仁的狂狷之态,令刘文典更为欣赏。

范鸿仙参与政治活动十分频繁,且颇有些独到的见解,加之为人大气,在革命党人中,他自然成为了翘楚。有记载,当初袁世凯为拉拢范鸿仙,特地派人以开会之名送其“华屋美妇”,结果却遭到了范的拒绝。自宋教仁不幸惨遭毒手之后,范鸿仙更是大为震怒,当即在《民立报》发文称“与恶政府不共戴天”,同时更呼吁国人“牺牲吾人宝贵之碧血,以刷新共和之颜色”。

如此光启,岂能不入叔雅之眼?

刘文典首次日本留学归来之时,范鸿仙已是《民立报》的总理兼主笔,同时肩负着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安徽分会的重担。当时,刘文典等人常常齐聚于上海法租界戈登路的范鸿仙居所,抒发救国情怀,商讨救国大计。也是在那里,刘文典结识了更多的同僚和前辈,学习他们身上的大志向和对革命的新思路。

范鸿仙不失为革命志士中的领袖人物,在刘文典眼中,他“才略纷纭,智能命世,江淮豪俊,多相亲附。既自负壮志,且欲扬鞭曜甲,与群雄并驱争先,夙于江皖之间,结殖根本”。刘文典自此与范鸿仙结友,他们互相敬佩,同时身为老乡,他们之间的感情更甚其他的革命友人。与这类人为伍,就不难解释刘文典在以后专治于文的情形了,身上为何有豪干且不拘小节之气,相信也与此有所关联。

在同为《民立报》的编辑之时,他们就都有志向,要一同为中国革命奉献力量。那时的刘文典与范鸿仙,已经是当时的领头羊,他们已成为可引燃安徽革命圣火之人。辛亥革命的成功,让国内各个地方纷纷响应,安徽当然也不能例外。当时,安徽同盟会会员张汇滔迅速组建了淮上国民军。可惜,凶残的袁世凯残忍地破坏了一切,全然不顾革命者的辛苦建设。

是时,袁世凯刚被清廷起用,而他的祖坟位于河南项城,他唯恐国民军以此相要挟,故而先行下手,派军突袭。此一战十分惨烈,国民军损失巨大,伤亡惨重。指挥作战的张汇滔见大势已去,最终愤怒自戕。

这一事件,让很多人敬佩张汇滔的勇气与刚正,但很多人也忽略了一点,革命者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引领革命,不能因太过于急躁而失去意义,白白流血牺牲。这显露的是革命者的不成熟,败露的是袁世凯的阴险毒恶。范鸿仙与刘文典把这一切当作经验教训,看在眼里,刻骨铭心。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袁世凯极力抗议,并命北洋军阀段祺瑞、冯国璋等横加阻挠。孙中山见状,丝毫未有退却之意,即刻下令北伐。而在北伐之中,一马当先者便是范鸿仙。

1912年时,革命之心日剧的范鸿仙回到合肥,募集五千精兵,称为“铁血军”,矛头直指袁世凯。随即,一篇名为《铁血军总司令范君光启宣言书》,彻底拉开了声讨袁世凯的序幕。

金戈铁马,朔气金柝,本以为一场激战不可避免,范鸿仙大抵也做好了浴血奋战的准备,在他心中,满是国仇“友人恨”。只是,他的这份报国之心尚未得世人照见,南北和谈便开始了。更令革命者痛心疾首的是,孙中山竟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于袁世凯。

世人无法体会孙中山当时的心境,也无法评价他的做法,但这一举动确实让很多革命者失望。

闻此消息,范鸿仙号啕不已,悲叹道:“伪孽虽去,袁贼未枭,北庭诸将,各仗强兵,跨州连郡,人自为守,而无降心,今权一时之势,以安易危,共和之政,不三稔矣!”

范鸿仙的判断没错,不灭袁世凯,共和实难成真,只可维系区区两三年尔。果然,后来发生的一切印证了他的说法。刘文典看到同乡如此忧愁,但心中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也只得陪着一同叹息。

风起云涌,秋风瑟瑟,彼时的国内,一片萧索。而后,宋教仁遇难。是年8月,范鸿仙、刘文典等人紧锣密鼓,于安徽芜湖召开会议,旋即成立“讨袁第一军”、“讨袁第二军”。一时间,革命之火再度燃起,瞬息间就已经形成了燎原之势。

对那时的范鸿仙来说,能“手刃”袁世凯,已经成了他做梦都想做之事。可令人叹惋的是,贫困的出身给他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因没有显赫的家世,他在革命之时并没有足够的经费去组织革命。为了能尽革命之势,只能将自己珍藏的善本古董售卖,以充军资。

范鸿仙革命之心天地可昭,而袁世凯的狼子野心亦是昭然若揭。此前的“华屋美妇”之计不成,这次他故技重施,但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之后,他起了歹心——他想到了暗杀。

1914年9月20日晚,范鸿仙与友人闲话,直至深夜。不料,他刚躺下不久,袁世凯所委派的四五人便闯入他的卧室之内,对他猛刺三刀,又开了一枪。范鸿仙受伤之处,皆为要害。就这样,这个有头脑、有想法的革命志士,带着难以解平的怨恨,带着大计不得施的遗憾离开人世。

范鸿仙并没有白白送命,他给当时的革命者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让无数同伴看清了恶势力的真面目,他们也找到了方向,懂得了防范。

范鸿仙的死,犹如一道刺破苍穹的“极光”,使得革命党人原本的混沌瞬间被劈开。他们看清了现实,辨清了未来的方向。孙中山闻得范鸿仙遇难,悲痛万分,向其家人表示,待革命成功后,必对其厚葬。后来,范鸿仙被葬于中山陵区。其生不能再追随孙中山左右,死后却与之共守。

作为范鸿仙挚友的刘文典,受其子女委托,书写出《范鸿仙先生行状》,篆刻于其墓碑背面。寥寥数语,不甚华丽,却字字珠玑,简述了范鸿仙一生为国为民的事迹,也述说着刘文典对这位同乡的敬佩。

看到了“革命”一次又一次跌倒,刘文典悲痛万分,他再次拾起早时的思考:到底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挽救中国,挽救中国的百姓?

25岁的刘文典,已经历过留学、革命和暗杀,这些来得太聚焦、太突然、太危险,稍有不慎,他也会就此丧命。

宋教仁事件、范鸿仙事件,历历在目的血泪现实,让刘文典开始意识到,他的世界也许并不在此。 RjMC00trXQkLIpsTqNFkQnQ5rVKbhiAOaSfdUEZ3n3Xxy/tmmJGVD4kPlEmfNM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