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武昌求学路

远离都市,偏远山村。这里没有灯红酒绿的奢靡,也没有复杂势利的民风,只有简单的生活,只有和睦的邻里,想来这么一个偏离世俗之地,自然应该是那些隐士之人的理想桃园。但是时代不同了,人们的需求和渴望也就不同了。

远离世俗纷争,那是古时候那些有才情之人不希望随世俗之流同流合污。而对于其后的人们来说,需要的是能与外界沟通,以此拓宽眼界。不过,对于巴河镇这样的小隅而言,即便是当地最为庞大的闻氏家族,能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更不必说当时还年少的闻一多了。

当然,纵使是最远离红尘之地的桃源山村,也会有偶入之人带来新时代的消息。

当时的中国并不和平,时局不断变化,外界的纷争、新奇,抑或是不幸的消息,多多少少被镇上“有见识”之人传播开来。彼时的闻一多,对此充满了好奇,他在等待,等待一个可以离开这里,到更广阔的世界见识的机会。

年幼的闻一多,从私塾里的老师、疼爱自己的家长,还有街上妇人的口中,陆陆续续听到除四书五经之外的更多新鲜之事:从光、电等科学内容,到后来的梁启超、孙中山等名人,成人们对此看法不同,在不知不觉之中,这一切都悄悄地闯进了闻一多小小的心灵世界。

闻一多知道梁启超这个人,私塾的老师有说过,他这人很特别,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眼光,宛若“现代版”的商鞅,勇敢、果断。慢慢地,梁启超在闻一多心中形成了一个高大、光辉的形象。

是时,闻一多的大哥闻展明外出求学、工作,故而与他交谈,成了闻一多年少时最主要的与外界沟通的方式,这也是闻一多最喜欢的事情之一。而大哥外出带回来的报纸,也自然成了闻一多心爱的读物——抗捐、抗税、抢米,在全国大范围内兴起;外国货在部分地区遭到抵制;孙中山领导了一群人准备要“革命”,他们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外国强权……这些消息皆由大哥带回。年少的闻一多兴奋地翻阅着,同时也迷茫着、张望着。

1910年,闻一多在家乡小小的私塾里已经度过了六个春秋。此前,可以通过科举来光宗耀祖,但科举早在5年前被取消了,他知道,要想出人头地,科举这条路已行不通了。既然这条路已被封死,那么继续在私塾里学习也没有丝毫意义,必须另寻出路。

闻一多的父辈们经过商量,决定将他送往武昌,希望他能够在省城里好好学习。

岁月更迭,领悟渐生。闻一多年岁不大,可内心早已对未来有了认识。他不负众望,果然考上了武昌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系当时考取这所学校的同辈人当中年纪最小的。

该小学是两湖地区创办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小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当时洋务运动的产物之一。学校采用的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甚有区别,采用了西方授学的特点进行教学。就是这么一所特别的学校,培养了闻一多对时事、新闻独有的敏感性。

同年,为武昌起义爆发的前一年。

省城的确与自己家乡的小镇不同,课堂上学的,漫步街头的见闻,无不充斥着全新的思想、全新的语言,这些全新的东西让闻一多觉得自己在家乡耳闻目睹的一切是那么肤浅。每一次接受新思想的洗礼,都会让他兴奋不已,那些异于之前书中所学的知识,更让他内心滋生了奇异的满足感。

彼时,清廷大臣张之洞,希望借助洋务运动来改变中国的命运,但他最终失败。洋务运动没能使中国变得强盛,却让中国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变得活跃起来。就在这么一个奇特的环境中,闻一多也在慢慢改变着。

那段时日,闻一多变得沉默寡言,他把自己强烈的改变欲望埋藏于厚厚的书本中,其丰富的情感在书中得到了释放,转而他更加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书海之中。慢慢地,他开始用自己的思想来理解这个复杂、动荡的时代。

那时,小小年纪的他,尚无法深刻理解“革命”的真实含义,但他愿意去触碰这个敏感又伟大的词汇,于是主动看这方面的书,听这方面的报道。

大抵是因为此前的听闻,他最喜欢梁启超的文章。那是与四书五经完全不同的文字,充满力量,尽是气势。此时,梁启超是闻一多心中的英雄,他像平常的热血青年一样,接受着“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的使命感。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铿锵之语,浸入少年之心,闻一多文静的表面下正涌起一股豪情。

无疑,梁启超对闻一多的影响是巨大的,那思想逐渐地渗透进他的人生观。闻一多一直以奋发图强的态度面对他的青年时光,他爱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最终他没有变成“书呆子”,相信与梁启超的影响不无关系。

1911年2月,闻一多的祖父离世,同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这是闻一多一生当中重要的一年,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

闻一多是幸运的,他见证了这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革命。那时,大街上到处都充斥着慷慨激昂的演说,各式各样的告示,各种各样的游行,这一切都让闻一多感到新鲜,但更多的还是兴奋。

诸多起义者激动地鼓励着人们剪掉老祖宗留下的长辫子,可与迂腐的旧习俗告别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人们互相鼓舞,继而街上便慢慢可见短发之人。

闻一多悄悄地加入到游行的队伍当中,成为这新生力量的洪流之中一小股异样能量。转而,几年的工夫,他的辫子没了!

不久之后,清政府围攻了武汉三省,时局愈发紧张,学生无法上学,闻一多的叔叔便带着闻家的兄弟又回到老家。闻一多的短发给家乡带来了不小的轰动,但他却毫不在意,一门心思想着学习,很快把自己掖进了书房之中。

次年,武昌局势平稳下来,闻一多再次回到武昌,先考取了民国公校,之后进入了实修学校。

13岁的闻一多,一颗心扑在了学习上,贪婪地汲取着知识,但他并没有察觉到,他不平凡的一生才刚刚开始。

时局,催生了太多“拯救世界”般人物的出现,他们怀揣着天下万民,却将自身安危抛诸脑后。或许,他们生就为了平天下。

沉浸于知识海洋中的少年,即将面对的是他人生的巨变,他此时只是在准备,做着一飞冲天的准备。 kq5yilGaQzcMu2oWmIhxiQ8moU7qm9iCAa83vJ61TtlaRQr7C5UucLbFT5FI6NM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