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家父之徒,投桃报李

人与人的交往在于将心比心,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傅旭安中年早逝,却教出过不少颇有成就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人从商,有人从仕并居高官。傅旭安的病逝令无数学生痛心,学生们知道恩师家中一直不富裕,如今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家里的生活一定大不如前,他们集体凑了些银两送去傅家,逢年过节,也会带着米面、衣物等去恩师家中拜访,帮师母干些体力活,也顺便照顾一下傅斯年。

傅斯年也已懂事,每次家中有客到访,都帮着母亲招待客人,端茶倒水。傅斯年谈吐大方,透着同龄孩子没有的成熟感,所有的学生见到他后,都不由得感叹他真不愧是恩师的儿子。

在傅旭安的学生中,有一名为侯延塽的学生对傅旭安的感情尤其深厚,不仅视傅旭安为恩师,更视其为兄长、恩人,对傅旭安既尊重,又感激。得知傅旭安病逝后,他心痛不已,一直希望能为恩师的家眷做些什么。

为何侯延塽对傅旭安会有如此深厚的感情?这一切要追溯到傅旭安在龙山书院教书的那些年。

傅旭安为人宽厚,又非常爱才,自己经济状况并不好,却仍经常接济家境贫困的学生。他在书院教书的那些年,院中许多学生都从他那里接受过资助。李夫人知道后,也表示支持丈夫。傅旭安每次领了薪水,都分出一部分寄作家用,另一部分用来接济贫困学生。侯延塽能进入龙山书院,靠的也是傅旭安的帮助。

傅旭安与侯延塽相识于东昌府的一家店铺里。那日,傅旭安本无意买东西,只是在闲逛中无意走入这家店铺,进去后,他便被店铺的一角所吸引,不由得停下步子。吸引他的并非店中的商品,而是店铺里的一名学徒,这名学徒年纪不大,独自一人坐在角落里读书,察觉到有人向他走来后才抬起头,态度温和地问傅旭安要买什么。

傅旭安从学徒的谈吐中便知他很有学问,文雅的谈吐不同于其他只会讨好顾客的小学徒,便与他攀谈起来。谈话中,傅旭安得知这位学徒名叫侯延塽,自幼酷爱学习,无奈家境贫寒,支付不起书院的费用,只得中途辍学。母亲过世后,父亲再娶,继母命他外出做学徒,以贴补家用,无奈,他只好顺从继母意愿。

平日的学徒时间,一有空闲之时,他便会读上一阵书,或者在打烊后就着昏暗的油灯再读一阵。看着侯延塽清秀的面庞上透出的无奈和遗憾,傅旭安决定,要尽自己的全力帮助这个好学的孩子。

再见面时,傅旭安给侯延塽带去几本书,侯延塽十分欢喜,也更感激,傅旭安心中自有一番满足。傅旭安当时还在外教书,回家次数不多,但每次回到东昌府,都会挑些书给侯延塽送去。一来二去,两人越来越熟悉,傅旭安索性把侯延塽带到家里,让他随意挑选喜欢的书籍,并鼓励他不要放弃学习。

1899年,傅旭安被升为龙山书院的院长,离家前,他决定带上侯延塽,让他进入自己所在的书院学习,并承担所有费用。这对侯延塽简直是天大的喜讯,他从未想过,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竟这么容易就成了真,而且施以援手之人与自己非亲非故。

侯延塽辞去了学徒的工作,跟着傅旭安去了龙山书院。他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进了书院后十分刻苦,终于在三年后考中举人。傅旭安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次年,侯延塽进京参加会试,离开书院前,傅旭安将他送到门口,叮嘱他些许话语,侯延塽一一答应,却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等他经过会试和朝考,官达刑部主事之后回来省亲时,恩师已不在人世。

得知恩师病逝的消息,侯延塽悲痛至极,本想自己衣锦还乡,终于能够报答师恩,却没想到自己还没来得及回报,恩师人便已故去。他急忙赶去聊城,先拜见师母,后又去恩师的墓前祭拜。在傅旭安的墓前,侯延塽想到初遇恩师那天的情景,想到恩师第一次将他带回家,让他在满柜的书中任意挑选的情景,想到恩师让他同去龙山书院的情景……一桩桩一件件都历历在目。他一边向恩师的墓碑讲述着自己赶考之后的经历,一边泪流满面。

傅旭安病逝后,侯延塽一直希望能多为恩师家做些什么,见到傅斯年后,他立刻做出决定,将其接到天津继续读书。他在傅旭安的墓前起誓,一定要担负起傅家两兄弟的学业,将他们二人培养成才,以报恩师恩情。

聊城有着悠久的儒家文化,却相对闭塞落后,难以接触到新知识、新学问。江河变换,四季更替,随着国家各城市的日益发展,聊河早已不再是当初那个交通要道,聊城也已不再是当初那个经济重地。对一个聪慧而热血的少年来说,久居此地对他未来的发展只有害而无益。

侯延塽是有才之人,更是爱才、惜才之人,何况所爱所惜之才还是恩师之子。他与傅斯年交谈过,发现这个孩子虽比自己小25岁,却有着同年龄孩子没有的独特见解,谈起话来丝毫没有障碍。他也看过傅斯年在学堂写的文章,可谓篇篇精彩。离开聊城时,他特意要了几篇傅斯年的文章,将它们带到天津,拿给天津的几位朋友传阅。

侯延塽的这些朋友中,包括《大公报》的经理英敛之和傅淦的学生孔繁淦,二人看过傅斯年的文章后,都表示这个孩子才不可没,应立刻接到天津,英敛之还当即表示,愿意帮忙照顾这个孩子。

得到朋友们的支持,侯延塽再次来到聊城,将自己的打算向傅淦坦白,傅淦保守,却也已经意识到社会在变化,单凭那些古老的知识不足以让一个年轻人成长得更强大。思量过后,傅淦赞成傅斯年外出求学,开阔眼界,学习新知识。李夫人听闻侯延塽要把儿子带走,心中自然万般不舍,然她也明白这对傅斯年是最好的安排,最后点头同意侯延塽的提议,允许他带傅斯年去天津。

征得了傅家长辈的许可,侯延塽将这个决定告诉了傅斯年,表示到了天津,他能接触到更多新鲜事物,学到更多拓展视野的知识。

彼时,年纪尚轻的傅斯年还未意识到自己的未来会变得如何,未想过自己是否会专心求学、不闻俗事,也未整天期望着自己有一天会多么有成就,他的心思很单纯,只想努力学习,让自己的知识量越来越充实。

13岁的他,身体里涌动着强大的求知欲,仿佛是一只喂不饱的小怪兽,整天在傅斯年的体内张牙舞爪,喊着对知识的渴求,喂给它的知识越多,它就长得越大。当得知自己有机会外出读书时,他开心极了。

李夫人不曾出过远门,可听说过在外生活的艰辛。傅斯年临行前,她一边帮儿子收拾东西,一边细心嘱咐:好好吃饭,天冷增衣,尊重叔伯,礼貌待人……傅斯年的东西不多,她却收拾了很久,每叠好一件衣服,都会不自觉地用手抚摸一遍,仿佛这般便能释放心中的留恋。

终于,衣物都叠好了,放进了箱子。箱子关上的那一刻,李夫人的心微微地颤动了一下,但她没有过多挽留。身为母亲,只要儿子能过得好,暂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她努力不让儿子看出心中的不舍,期盼着他在外一切顺利。

傅斯年年少离家,是要饱尝一人独立之艰辛的,可恰是这番历练,让他体内积存了巨大的能量。想来,若不是如此,傅斯年必然无缘接触更高一层的知识和教育,也必然无缘成为日后著名的学者。 FOdmJSvBY73hBf0aqb5cggGt3i4+6DvcUjJj9rrM9BXRKHI3e89TqXzK0ML6CPj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