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的兴盛,在于祖上的修为。聊城八大家之一的傅家在历史上赫赫有名,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傅斯年的七世祖傅以渐。傅斯年成年后几乎不曾向人提起他这位德高望重的七世祖,但不可否认,傅家正是因他的这位七世祖而走向兴盛。
傅家的祖籍原在江西吉安府永丰县。明朝年间,傅家的远祖傅回祖被派到山东东昌府下属的县城为官,任期满后,他的夫人不愿与他一同回江西,他便遂了夫人心意,并安排三个儿子留下,与夫人为伴。三个儿子中,有一个名叫傅祥,心思敏锐,他定居聊城后,见当地经济日益发达,便萌生出经商的念头,后通过经商维持傅家生计。
傅以渐是傅祥的后代,他出生时,傅家已濒临衰败,家中颇为清贫。虽家道中落,傅家人从未放弃过对子女的教育,这或许与傅家本是官宦家庭,所有子孙都自小习举子之业不无关联。让子孙受到最好的教育,是傅家的一个传统。
从傅祥开始,傅家人养成了对子女进行“口授章句”的习惯,故而傅以渐自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再加上他天资聪颖、才智过人,对看过的章句几乎能过目不忘,所以进入私塾后,他很快就成为老师的得意门生,也成了许多同学心中的小偶像。所有人都认为,他长大后必然能走上仕途,入朝为官,然傅以渐成年之后,明朝正值末年,宦官当道,世道黑暗,他的满腹才华不得施展,令人遗憾。
清兵入关第二年,清政府求才若渴,为了招纳人才而恢复了科举制度。这一年,傅以渐参加了乡试,考中举人,全家上下皆欢。次年春,傅以渐进京赶考,中了贡士,又在殿试中表现出众,成为清朝第一位考中状元的人,并入内宏文院,从事史册的修撰工作。自此,傅家真正成了聊城的名门望族。
傅以渐入朝后,深受顺治皇帝的赏识和器重,几次被升职加官,先后封他为内秘书院大学士、太子太保、国史院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最高至兵部尚书即当朝宰相。不仅如此,顺治还给傅以渐的几位先人加封了官位,这对傅家人来说是无上的荣誉。傅家后人也不负所望,不断有人考取功名,入朝或外出为官,故称傅家为书香世家绝非妄言。
顺治对傅以渐的器重主要表现在:每逢机务大政时,都会将傅以渐传唤至宫,与他细细磋商,傅以渐也不辜皇恩,每次都能提出好点子,深得顺治心意。傅以渐不但受到皇帝的器重,在朝廷众臣中亦德高望重。据史料记载,顺治当年将傅以渐提为兵部尚书属于破格提拔,然而此意一出,朝廷上下竟然没有一人反对,众人皆极力赞成,认为由傅以渐担任此职可谓“选择得当,用人适时”,这在清朝实属罕见。
1658年,傅以渐因病回家疗养,谁知一年之后病情仍不见好转,他便主动向顺治请辞,想要告老还乡。顺治听过之后,下旨允许他安心在家调理,等身体痊愈后再回京,至于请辞的事,则不予以批准。
又过了一年,傅以渐再次请辞,可顺治仍然不许。1661年,顺治驾崩,傅以渐心痛不已,赴京奔丧。丧礼结束后,他再次以病告辞,回到聊城,并于康熙即位后第三次上书请辞,康熙考虑到傅以渐年事已高,身体欠佳,方才予以批准。
傅以渐为官清廉,对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视百姓之疾苦为自己之疾苦,凡有利于百姓的事,他都极力向上谏言,这使他深受百姓爱戴。在聊城安养晚年的日子里,傅以渐也没有无视百姓疾苦。在聊城当地流传着一个有关“傅以渐巧惩镖师”的故事,讲的就是傅以渐告老还乡后,在当地惩恶扬善的事。
傅以渐因下棋与一名为赵良堂的人有半面之缘。他在慧明法师口中得知,赵良堂一年前曾在运货途中遇到运送皇纲的镖师刘显丕,被对方撞毁了船,损失了全部货物,帮他运货的人也有伤亡,不得已赵良堂只能靠拾粪换钱度日。听闻刘显丕仗着自己运送皇纲,总是横行霸道,傅以渐闻之心中大怒,决意惩治一下这个跋扈的镖师。
傅以渐修书给东昌知府,命人下闸拦下刘显丕的船。得到船已被拦下的信号后,他便命家中的佣人在庭院里洒下清水,撒满草灰,自己则在顺治为他画的骑驴图上写下“阁老骑驴,皇帝拎缰,天子赶脚,悠哉悠哉”十六个字。之后,他命侍从把这骑驴图挂到了门口。
刘显丕气冲冲地找到傅以渐府上时还不知里面住的是谁,当他看到这骑驴图时,顿时气焰全无,急忙进院请罪。面对刘显丕的请罪,傅以渐阴沉着脸,“哼”了一声问:“镖夫,给老夫有何安可请?”未及对方请罪话落,便又打断他说:“狗儿有眼有珠,只是肺烂心黑!速取老夫人头吧!”刘显丕吓得连连求饶,磕头磕得像吃米的鸡,傅以渐见状,从太师椅上起身道:“狂吠狗儿,别脏了我的耳朵,给老夫四肢触地滚出去!”
刘显丕立刻照做,走出傅府时,他的红袍马褂上已经沾满了草灰,颜面尽失。刘显丕找到知府,询问傅以渐为何会突然拦住自己,在知府的暗示下,他才明白起因在于自己撞毁了赵良堂的货船。于是他急忙带上五百两银子和昂贵的布匹去向赵良堂赔罪。傅以渐惩治了刘显丕一事,很快在聊城流传开,成为聊城人一提便拍手称快之事。
傅继勋是傅以渐的孙子、傅斯年的曾祖父,他曾担任过安徽布政使。布政使又称“承宣布政使司”,官居二品,专门管理一省的财政和人事。傅继勋还曾是李鸿章和丁宝桢的老师,学识自然不需多疑。傅继勋的七个儿子中,有一名为傅淦,是傅斯年的祖父。
傅淦是一个文武双全的才子,年少便负有才名。当时,许多人都很羡慕傅家出了这样一位才子,想着若是他入京赶考,定能高中,之后入朝为官,光耀傅家门楣。可傅淦虽才华出众,饱读诗书,却一向淡泊名利,对考取功名毫无兴趣。同治十二年,他取得了贡生资格后,便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过起了清闲的日子。想来,傅斯年那种拒不为官从政的性格,大抵是从他这位祖父那里遗传过来的。
傅淦书生气十足,只懂忠孝礼义,乐善好施,却对金钱没什么概念,不懂经营和理家。年轻时,由于家境优越,不需要他操心,于是他一有空就四处游览,遇到贫困落难之人,不分三六九等,一概施予援手。
傅淦不重物质而重精神,分家时,只要了家中的一所马厩,将其他宅所都留给了他的六个兄弟。之后,便完全依靠分家时所得到的一些钱财生活。起初,他从没想到自己今后的日子要如何度过,花钱也没有计划,钱越花越少时,都没有意识到谋生之事。
时光流逝,三个儿子的出生令家里的经济情况越来越糟,傅淦不得不出去寻些差事,挣钱养家。有这样一句俗话,叫“百无一用是书生”。傅淦虽满腹诗书,但这些才华除了考取功名入朝为官,并没有其他用武之地。当他决定出外谋职时,才发现除了当私塾先生,自己身外无技。
私塾先生的薪水不高,远远不足以养活一家人,傅淦便用闲下来的时间写字作画,而后售卖贴补家用。傅淦在书法上极有造诣,只是在当时,他并非名人,字画也卖不上价钱。日子实在捉襟见肘时,他只得典当夫人的嫁妆。傅淦的夫人是江西巡抚的女儿,嫁入傅家时带了丰厚的嫁妆,然再丰厚的嫁妆也有用尽的一天,斗转星移,傅家还是陷入了窘境。
傅淦身上有着浓重的书生气,这书生气不仅是书卷气,更是一种文人的清高脾气。一次,李鸿章因为不想恩师的儿子过得太困窘,便写信给傅淦,表示只要傅淦肯到天津,他就能为傅淦安排一个职务。傅淦接到信后考虑了许久,深知李鸿章是好意,又想到家中经济拮据,于是勉强同意。
当时,李鸿章任职直隶总督,事务繁忙,傅淦刚到达天津后,李鸿章便被派以紧急公务,不得不简单安排傅淦去安徽会馆休息一晚,并告诉傅淦自己第二天去找他,与他细谈工作的事。傅淦见李鸿章话都没说两句便离开,误以为李鸿章找他只是看在父亲的面子上,并未真心想要伸出援手,文人脾气顿时直冲脑门,遂打道回府了。
清朝末年,傅淦外出遇到一位身染重病的宦官,对方听闻傅淦懂医术,愿意出高价请傅淦看病,可傅淦却因痛恨当时宦官干政导致政治黑暗,拒不肯救治。直到看到对方的同伴在地上长跪不起,他才勉强答应。然而诊治过后,他没有接受对方的诊金,还将对方留给他的银两扔出了门外。
早有傅以渐为惩镖师拦皇纲,后有傅淦不屑为宦官诊治,可见,傅家这种不恃权贵、清高的文人脾气也是祖传的了,难怪傅斯年能在日后做出“炮轰”腐败官员的事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