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鲁西古城,文化之乡

常言道,临水而居之城注定富饶繁茂。聊城,一座坐落于山东省西部的城市。古时,这里有一条河名为“聊河”,聊城也因此河而得名。如今,聊城所在的位置是黄河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一如所有与河流相邻的城市一般,丰富的水资源为这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也促进了这一地区物产的丰饶,令聊城成了一座既令人赏心悦目又让人生活安稳的城市,故此它又被赋予了两个新的称号——“中国江北水城”和“中国北方的威尼斯”。

古往今来,聊城一直在华北平原一带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这一地带的经济发展重地。战国时期,齐国和燕国曾在此地进行过战役;明代中期以后,私塾遍地,书院林立,文人骚客聚集于此;明清时期,这里成了山东西部三大商埠之一,不但在东昌古城附近开设了四条繁华的商业街,还在东关古运河的西岸建立了一座山陕会馆。

提起山陕会馆,许多人都会不由得发出赞叹之声。这是一座充满艺术气息的会馆,在清朝,它主要作为山西和陕西两省的商贾聚会交流和祭祀神明之地。如今,它因自身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结构,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聊城有8座龙山文化城,这些文化城至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其中位于阳谷县的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是最大的一座;清代誉满海内的全国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也坐落在聊城。

聊城气候宜人,阳光充足,降水适中,非常适合人们旅游休闲。早在古时,就有许多文人被这里秀美的风景和灵气所吸引,前来寻找创作灵感。现在的聊城,已经成了一座以旅游闻名的城市,吸引众多游客的,不单单是它的秀丽风景、绝美建筑、繁华商业,还有这里浓郁的文化气息。从明代中期起,这里就已经成了一个文化发展地。在之后的岁月里,此处渐成鲁西“八股文化”的中心。著名的历史学家、学术领导人傅斯年,便生于此。

肥沃的土壤能孕育出饱满的果实,适宜的环境亦能孕育出优秀的人才。从聊城这片土地上走出的历史名人不在少数,正如《聊城县志》中记载的:“士多才俊,文风为诸邑冠,武风亦极一时之盛。”

在与聊城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孔子。

孔子并不出生于此,但城中却有许多与他相关的建筑,除各县区的文庙外,还有一些孔子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和其曾经进行授课之处。据说,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曾多次来到聊城,每次都会光临莘县城东关外的东鲁店。

一次,孔子应赵简子传召,从卫国前往晋国,却在途中听闻赵简子妄杀忠臣窦鸣犊,心生失望,于是折返回去。人们听说这件事后,在孔子折返的渡口处立了一块碑,上书“孔子回辕处”,并将这一事件的整个过程也刻在碑上,后人还为孔子建了一座庙,庙中供奉着乘车的孔子。只可惜后来黄河改道,庙和碑都拆毁了,但这件事却仍然在这一地区广泛流传着。

孔子生于山东,他所倡导的儒学在山东省境内自然传播和发扬得最快。加之他曾多次到访聊城,在聊城授课,他的弟子们也时常在聊城进行儒家学说的宣传和演讲,久而久之,聊城内外形成了浓厚的儒学氛围。聊城也成了当时最为崇尚儒学的城市之一。

儒学是由孔子创办的儒家学说,起初是孔子用来教育弟子们的一些道德准则。渐渐地,一种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应运而生,即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包括“仁者爱人”,“克己得礼为仁”和“行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儒家文化倡导人们,所有人都有可爱之处,要爱所有人,将自己喜欢的与别人分享,不将自己不喜欢的强加于人。

儒家文化提倡人们要长幼有序,尊重长辈,孝敬父母。为人处世要依礼而行,要对人宽容。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这些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并且直到现在,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

儒学的盛行,令聊城成为一座重视传统文化和教育的城市。古时,这里的民风淳朴,成年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孩子们自小学习四书五经,并且都很热爱,知书懂礼。《聊城县志》中对当时的情况是这样描写的:“其人朴愿而茂,虽循习故事,惮于兴革,然无有桀黠渔食,持长吏长短者。租赋不待督,辄先期报竣,最称易治。”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样一座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里,涌现出众多名人自然不足称奇。武有程昱、岳飞、程咬金等英雄名将,文有《七步诗》的作者曹植、“山左文学之冠”之称的于慎行、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海源阁”的主人杨以增、被誉为“千古奇丐”的平民教育家武训、清朝名相傅以渐等。

科举制度盛行的时期,聊城有不少人都中了举人,还有两人最后考取了状元,傅以渐便是其中之一,他是清朝建立科举制度后首位考取状元的人,在当时名声远扬;另一名叫邓钟岳,也是聊城八大家族中的代表人物。

在古代所有行业的排名中,为官一直排在首位,家中有人在朝廷为官的人家,总能在当地拥有更高的地位,令旁人羡慕不已,若是某家能世代为官,其地位和身份就更不寻常。在聊城也是如此。

清朝年间,聊城有八大世家,都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官宦世家,其中“任、邓、朱、傅”四家最具代表性,每家都有代表人物。傅以渐和邓钟岳,分别是傅家和邓家的代表,任家的代表是任克溥,朱家的代表是朱延禧。

任家发迹于清朝初期,代表人物任克溥曾在顺治年间考取进士,一路攀升,任刑部侍郎时,为人正直,敢言别人不敢言之事,对待贪官恶行毫不留情,并提出为官应清廉、不应奢侈。任克溥于1679年落职回家,后又在1699年官复原职。1703年,康熙升赐他尚书的头衔,并亲为他的园子赐匾额,上书“绿水本无忧因风绉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任克溥身故后,家中又出了几个举人,其中几人入朝为官。

邓家祖上并非聊城本地人,而是江西建昌府南城人。明朝成化六年,邓家祖先被调入聊城东昌,担任掌印指挥使一职后,便再没有回过老家,之后,邓家便世代守护东昌,总共经历了八代人,长达174年之久。虽然他们祖籍仍在江西,但聊城人已经将他们视为自己人,并且非常感谢他们这么多年对聊城的守护。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邓钟岳考取了状元,担任内阁学士、礼部左侍郎,自此时起,邓家才入了聊城的籍贯,真正地成为聊城的名门望族之一。在这之后,邓家世代为官,并不断涌现出多位进士和举人,有些从文,有些从武,他们使邓家在聊城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朱家位于东昌府区,是山东西部的名门望族。自明代起,朱家人才辈出,有在明崇祯年间考中进士的朱鼎延,有在雍正年间担任过清代翰林院编修的朱续晫,其中最具名望的,是曾担任礼部尚书的朱延禧。朱延禧史称“朱相国”,世人尊称他“朱阁老”,而他自己则在晚年自号为“遁斋老人”,表示自己注重修身养性,不愿与当时污浊的政府为伍的心情。

朱延禧自幼聪慧,是城乡闻名的少年才子,考取进士后,因才华出众,一度受到朝廷重用,被当时的皇帝称为“讲官第一”。可惜天启五年,他被大宦官魏忠贤陷害,被贬为民,于是他回到家乡,隐居在老宅中,不再过问政事。

聊城的八大家族都注重传统文化,重视礼仪,他们视教育为生存的根本,所以对聊城的教育事业格外重视。他们不但制定了各种规则,也处处以身作则,将儒家传统文化在聊城一天天发扬光大。在他们身上,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没有飞扬跋扈的气焰,这令他们很受当地居民的爱戴。想必正是如此,儒家文化才能渗入聊城每个人的生活中,融入每个人的血液,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j8jP5KTn+bJbk4EJwlgiNatV+3H7IzL1eYMLJY2ug02bI8JNgsbhdg1FOjyn4Ri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