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周游

在孔子生活时代的鲁国,正在逐渐衰弱下去。西北的晋国是个强国,国君晋平公淫乱,权力旁落,六卿专主国政,到处扩张。南方的楚国日渐崛起,楚灵王常常率兵北伐中原。齐国在鲁国北面,是鲁国邻邦,也是个泱泱大国。鲁国就处在这三强国的中间,成了受气筒。如果和楚国亲近些,晋国就不高兴。投靠晋国,楚又派兵来侵。在应付这两国的同时还得时时注意齐国的脸色,一不小心,齐国军队就气势汹汹向边境开来。

鲁昭公20年,孔子30岁。齐景公和国相晏婴到鲁国来访问,知道孔子大名,就问孔子怎么才能治好国家:“秦穆公当年国小地僻,为何能称霸?”孔子说:“秦虽然国小地僻,但志大且行为中正。像百里奚这样的贤才,各国不能用,当作奴隶。秦穆公慧眼识英,用5张羊皮就把他换到秦国,和他谈了3天,马上封为大夫,把国政委给他,从而大治。像这样的国君,成为天下共主都可以,区区的霸主算得了什么。”“说得好。”齐景公抚须大笑。不过也只是一笑而已,景公并不真信孔子的说法。

在孔子35岁这年,鲁国发生了一次大乱。这在鲁国历史上是少见的。这次内乱有远因,有近因。远因是由来已久的鲁国公室衰微,世卿专横,政在季氏的局面,使鲁昭公不得不想方设法铲除季平子,以恢复公室权力。近因是这年夏天,恰好由于季平子和另一贵族郈昭伯两家斗鸡而引起纠纷,鲁昭公就利用这一矛盾,支持郈氏,企图趁机灭了季氏。哪知季氏联络另外两家贵族叔孙氏和孟孙氏率兵反攻昭公。昭公大败,被迫逃亡齐国。在这种乱哄哄的局面下,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国,到齐国去。

孔子在齐国当了一个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想通过他去接近齐景公,还和齐国的乐官关系比较好。有一次听了乐官演奏的《韶》这支古曲,非常高兴,便跟着学,学得很专心。以致连续3个月吃肉都不知肉味。后来他终于见到了齐景公。景公也许还不曾忘记上次在鲁国和孔子的谈话,就饶有兴趣地问孔子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孔子说:“君王要过像君王一样的生活,臣子要守臣子的礼节。父亲要具备父亲的威严,儿子要做到儿子应有的孝顺。”景公这次听了大发感慨,叹道:“真有道理啊。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然有粮食,我哪里能吃得这般安稳呢。”这句话倒是发自肺腑的。后来景公又问孔子怎样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要求孔子具体讲讲治国措施。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点在于节省花费罢了。”景公听了也照样很高兴,就想把尼谿地方的田封给他,使他做一个有采邑的齐国贵族。晏婴听了表示反对,他对景公说:“儒生都是一些不守法律的人物,而且特别骄傲,不能虚己下人。崇尚厚葬,浪费财力。孔子就是这样的人,他们谈起礼节来一套一套的,特别多的繁文缛节,对国家人民没有任何好处,大王还是不要用他为好。”后来,齐景公见了孔子就不再问关于礼方面的问题,并且逐渐对他冷淡,说:“要我待你像你们国家季氏的地位那样高,我不能做到。”孔子听了觉得不高兴,又风闻齐国一些贵族要杀他,心想只有偷偷地回鲁国去了。在走之前孔子还有些不甘心,特地跑去见齐景公,指望景公挽留他,但是齐景公却打了个哈欠,说:“我老了,用不了像你这样的大才了。”孔子才最后绝望了。

孔子42岁的时候,流亡在外的鲁昭公终于死了,鲁定公即位。过了5年,季平子也死了,他的儿子季桓子接位。季桓子有一次挖井,挖到一个陶罐,里面装了一个像羊的东西。觉得很奇怪,就去问当时已以博学闻名的孔子。但是他耍了个花招,特意说是挖到了一只狗,想借此测测孔子的深浅。孔子淡淡地说:“挖到的不是狗,应该是羊吧。”季桓子一听吓了一跳,知道瞒不过去,只好承认,并表明想知道原委。孔子说:“我之所以敢肯定是羊,不是没有道理的,我听说,山里面的怪物有怪夔和魍魉;水里面的怪物有怪龙和罔象;土里面的怪物则叫大羊。没有听说土里能挖出狗来的。”季桓子这才对孔子的学问心悦诚服了。

吴国进攻越国,踏平了越国首都会稽城。获得了一根特别长大的骨头,用它能推动一辆战车,行走如飞。吴王很惊讶,但不知道这是什么骨头,听说孔子博学,就派使者去问。使者见了孔子,就卖关子说:“最大的骨头是什么骨头?”孔子说:“当年大禹召众神到会稽山,防风氏这个神来晚了一些,大禹很恼怒,就把他杀了,还把尸体抛在山上陈列。防风氏身材极大,他的骨头能够推动战车。这可能是世上最大的骨头罢。”吴使心里暗暗吃惊,又抢问道:“神到底指哪些东西?”孔子说:“名山大川能兴云致雨以利天下,有权力祭祀守护名山大川则可以称为神。仅能守护国土者只能算是公侯。”吴使又追问:“防风氏守护什么山川。”孔子回答:“汪罔氏的君主守护封山和禺山,姓釐。在舜帝、夏、商时叫汪罔,在周时叫长翟,今天叫大人。也就是上面所说的防风氏。”吴使很服气地说:“真是圣人啊,博学到了这种地步!”

季桓子有个宠臣叫仲梁怀。他与桓子的另一个家臣阳虎有些不睦。阳虎想把仲梁怀赶出国去,被同伴公山不狃劝止了。这年秋天,仲梁怀益发骄横,不把一般人放在眼里。阳虎气坏了,终于派人把他抓了起来。季桓子一看阳虎竟然如此大胆,敢抓他的宠臣,就想把阳虎杀了。阳虎预先知道了消息,先下手为强,把季桓子干脆也抓了起来。后来桓子答应不追究阳虎这件事,两人结盟发誓,阳虎才释放季桓子。经过这次冲突,季桓子威信大跌,阳虎更加看不起季桓子。但是季桓子虽然在手下人这里栽了跟斗,对他的主子鲁定公却没有好颜色,鲁国的国政几乎掌握在季桓子手里。于是在鲁国形成这样一种怪现象:国君被大夫控制,大夫被家臣控制,国政实际上掌握在阳虎这伙人手里。孔子一向主张要有上下尊卑次序的,对鲁国这种贵贱易位的现象很看不惯,所以辞去了鲁君给他的官位,闲居在家继续研究他的诗书礼乐。不过他的名气随着学问的增长也越来越大了,天下好学的人都跑来向他请教,他的弟子益发多了起来。

鲁定公八年,季氏的家臣公山不狃由于得不到季氏的赏识,决定发动叛乱。公山不狃和阳虎的关系比较好,就和阳虎合谋一同起事。阳虎的力量很大,也看不惯季桓子。于是就发兵将季桓子抓了起来,要挟季桓子废掉现在的“太子”,改立另一个与阳虎关系较好的儿子为继承人。季桓子想,如果不答应,恐怕性命就保不住了,只好假装答应。阳虎一伙信以为真,就放了他。哪知季桓子回去立刻发兵,反攻阳虎。总算季桓子力量还未尽失,把阳虎打得大败。阳虎一看大势已去,于是逃到齐国去了。齐国人不怎么愿接纳他,他只好又改逃宋国,也遭到同样待遇。最后改逃晋国,怕这次又不接纳,预先准备了一份厚礼,送给晋国权臣赵简子。赵简子贪图这笔厚礼,才接纳了他。孔子听到这个消息,说:“连阳虎这样的乱臣都收留,赵氏以后要出乱子的。”

在阳虎叛乱这一年,孔子已经50岁了。他本想当官,在鲁国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只是因为没机会,他也觉得鲁国太乱,有些犹豫。比如前两年阳虎派人送了一头蒸熟的小猪给孔子,想等孔子拜谢时劝孔子出仕。那时候阳虎正囚禁季桓子,孔子很不满意他,但出于礼节又不能不答谢。于是探听到阳虎外出时去拜访,可是不巧在路上碰到阳虎的车了。阳虎说:“怀里藏着治国安邦之策,看着国家颓败而不出来拯救,这是智者应有的行为吗?这能算是仁义吗?”孔子老老实实说:“不是。”阳虎又说:“喜欢为国家做事而又屡次抛弃机会,这能算是聪明吗?”孔子只好又说:“不是。”阳虎叹口气,说:“岁月一眨眼就过去了,它可是不等人的呀!”孔子想了想:“好吧,我还是出来做官吧。”

孔子虽然答应了阳虎,但最后还是没有出仕。不过,他想干事业的急切之心由此可见一斑。所以在公山不狃叛乱时,派人邀请孔子去治理费这个地方,孔子就很想去试试自己的才能。他对弟子说:“我还是去费吧。当年周文王武王在丰镐之间称王的时候,地方也不过百里。费这地方虽小,大概也差不多可以了吧。”他的弟子子路不高兴了,叫孔子不要去。孔子一向对子路很器重,就听从了。但还有些不甘心,说:“公山不狃叫我去,难道是一句空话吗?如果能用我,我可以把周文王武王之道在费地兴起来。”心下很有些踌躇。

不过这年孔子终于出仕了。鲁定公任命孔子为中都宰,过了一年,孔子把中都这个地方治理得蒸蒸日上。四方小县都开始效法中都的做法。由于这项政绩,孔子官开始越做越大,由中都宰升为小司空,旋即又升为大司寇。

鲁定公七年的春天,鲁国和齐国讲和。夏天,齐国大夫黎 对齐景公说:“鲁国重用孔丘,这对齐国可不是什么好事。孔丘这人很有才能,鲁国强大必然对齐国有威胁。”于是齐国邀请鲁国在夹谷相会。想在会上显示力量,压服鲁国,使鲁国无条件成为自己的附庸。鲁定公决定去。孔子这时以大司寇身份兼摄相礼一职,对鲁定公说:“我听说有文事时必有武备,有武事时必有文备。古时诸侯出国境,必带兵前往。这次也不应例外。”鲁定公答应了。齐国在会上果然气焰嚣张。开始齐国的官员假惺惺地提出奏四方之乐,刀枪剑戟, 旄羽祓鼓噪而至,以图在混乱中劫持鲁君。孔子一见,立即登上临时筑成的盟坛土阶,眼睛直视景公,一甩袖子怒斥道:“我们两国国君在此作友好会盟,夷狄音乐,到这里来干什么?请管事的快快斥退。”齐景公有些惭愧,就挥手把他们斥退。过一会儿,齐国官员又提出奏宫中之乐。这回是一伙倡优侏儒喧呼而戏。孔子又登上土阶,说:“这些人惑乱诸侯,应该诛杀。”兵士一拥而上,将倡优一伙斩手断足。齐景公忐忑不安,自知失理,回去后对随从人员说:“这是寡人之过啊。人家孔子引导他的国君遵循古人礼义.你们却引导我学夷狄的陋俗,这是为什么呢?”有个官员说:“君子有过错则备礼为谢。如果大王对这事耿耿于怀,请备份礼物去谢过吧。”于是齐景公把以前侵占鲁国的郓、汶阳、龟阴三地归还给鲁国,当作谢过的礼物。孔子的名气更大了。

鲁定公十三年夏天,孔子对定公说;“臣子不应该私藏甲兵,大夫不应该有太大的城池。我建议大王拆毁季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的城堡。”孔子当时说这话正投合鲁定公心意。因为鲁国从前几代君主开始,权力已经被季、孟、叔三家掌握。三家号称三桓。是鲁国先君桓公的3个儿子的后裔。孔子对三桓擅权、三桓之权又被家臣垄断很不满意,认为违反“忠君尊王”之道。他感到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强公室,抑三桓,贬家臣。鲁定公也早就为自己无权苦恼,两人一拍即合。折毁三家城堡这时正碰上好时机。因为三城平时被三桓的家臣盘踞,三桓也对此不满。加上以前阳虎据费反叛季孙氏,候犯据郈反叛叔孙氏,使他们都很狼狈。孔子便趁机建议把他们家臣据以叛乱的三城拆毁。三家立刻同意。于是第一步比较顺利,拆了叔孙氏的郈都,第二步拆季孙氏的费都时,却遭到费的长官公山不狃的强烈反对,并先发制人地以费邑兵力袭击曲阜,幸赖孔子指挥曲阜兵力反击,大败公山不狃,使他逃奔齐国,终于拆毁了费都。第三步拆毁成邑时,却遇上了麻烦。成邑长官公敛处父一贯忠于孟孙氏,从无叛意。他看出拆成对孟孙氏不利,就对孟孙氏说:“拆了成邑,齐国人很容易入鲁国。况且成邑是孟孙氏的保障。没有成邑,就等于没有孟孙氏啊!”孟孙氏一听有理,就暗中支持公敛处父全力反抗,抵制拆城。孟孙氏的态度也使季孙氏、叔孙氏醒悟过来,感到原来孔子主张拆三城是为了削弱三桓,加强公室,也都改变态度,支持公敛处父。鲁定公本来就没掌握多少兵马,三桓不合作,他是没有力量进攻公敛处父的。拆毁三城的计划就这样失败了。这次失败使孔子和三桓的关系陡然紧张起来。这时又出现了另外一件事。

原来齐国听说孔子当了司寇,国家治理得越来越好,都感到恐惧,竞相说:“孔子掌管国政,鲁国必定成为霸主,那样的话,我国最靠近他,最可能被他先吞并。不如把以前侵占他的地还给他,表示和好。”黎 说:“还是先试着败坏他的国政吧。如果不行,再还地给他。那也不算晚呀!”于是挑选齐国美貌少女八十人,都穿着精美的绣衣,能歌善舞,坐着华丽的马车送到鲁国。在曲阜城南边表演舞蹈。季桓子偷偷跑去看了三次,决定收下。然后和鲁定公天天观舞听乐,不理朝政。子路对孔子说:“看样子,老师可以走了。”孔子还是犹豫,还是有幻想,希望季桓子悔悟过来。所以对子路说:“鲁国即将举行郊祭,如果仍将祭祀用的烤肉按礼送我一份,那么我还可以留下来。”结果,孔子参加陪祭后回到家中,又没见送来祭肉,于是忍无可忍,加上以前折毁三城失败造成的不愉快,只好匆匆弃官离开鲁国。这年是鲁定公十四年,孔子56岁。季桓子对孔子还是比较尊敬的。听到孔子走了,喟然叹道:“夫子是因为妇人的原因而怪罪我呀!” TUHA9j/nwHm8GuIbA0azCgUpLXR3nFVPEFRJMxCBdCvF3YVvhe+gJhovST2FVZG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