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站在孩子的高度考虑问题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最不容易做到的,就是站在孩子角度看待和处理孩子遇到的问题,而这一点恰恰是教育孩子的一个基本原则。美国教育家塞勒·赛维若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观察、认识问题,都会有自己的视角和立足点。身份、地位不同,所得出的结论就不同。父母与子女间的年龄悬殊、身份各异是影响相互沟通的重要原因。若父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一切将迎刃而解。”

的确如此,对于父母来说,要想逾越和孩子之间的鸿沟就必须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全面而准确地透视孩子的内心世界。有这样两个小故事:

年轻的妈妈很喜欢带着自己的女儿去商场购物,可是女儿大多数时候不愿意跟妈妈去,妈妈觉得很奇怪,商场里目不暇接丰富多彩的东西那么多,女儿为什么不喜欢呢?直到有一次女儿的鞋带开了,妈妈蹲下身子为孩子系鞋带,突然看到一种想象不到的可怕景象:眼前晃动着的全是腿和胳膊。于是,她抱起孩子,快步走出商店。从此,即使是必须带孩子去商场的时候,她也是把孩子扛在肩上。母亲学会了“蹲下身来看看孩子的世界”,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一切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有个幼儿园老师要求小朋友画自己妈妈的脸,绝大部分小朋友都把自己的妈妈画得特别漂亮特别完整,却有一个小女孩只画了一条弯弯的线。老师觉得非常奇怪,便告诉了她的妈妈。她的妈妈也觉得很疑惑,便问小女孩,可小女孩坚持说她画的妈妈就是这样的,她妈妈心里非常不解,以为这个孩子智力有什么问题。直到有一天,她蹲下来帮女儿系鞋带的时候,抬头看女儿才恍然大悟,原来每次女儿抬起头看到她的时候,最容易看到的是她的下巴,所以那一道弯弯的线就是她的下巴。其实这个孩子画出来的是最真实的,而这个困惑只有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时才能找到它的答案。

的确,孩子的眼光和成人的眼光确实不同,做父母的常常忽视这一点。父母多习惯于用成人的眼光看待事物,而涉世未深的孩子却会用审美的态度和一颗童心去感知世界,如果父母想要理解孩子,就要不带成见地去观察和表现生活,用心体会孩子眼中的一切,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所以,父母只有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才会看到很多成人看不到的东西。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可以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与孩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

期末考试结束了,李丽取得了全班第一的好成绩,她回家后把这个喜讯告诉了妈妈。偏偏这天妈妈正为工作上的事情烦恼,又在厨房忙着做饭,所以根本没有心情分享女儿的喜讯,而是说:“去去去,一边待着去,别来烦我!”

听了妈妈的话,李丽的心情糟糕透了,她默默地走进自己的房间。

爸爸下班回来后,看到女儿闷闷不乐,就问:“怎么啦,我的小公主。”

李丽将事情的原委告诉了爸爸。爸爸拉着她的小手,说:“你妈妈真是太不像话了,工作不顺心很正常嘛,干吗要对我们的女儿乱发脾气,咱们也不理她……”

爸爸还想说什么,这时女儿答话了:“爸爸,我知道妈妈心情不好,她也是在为咱们的生活着想。”

爸爸听了这话,开心地笑着说:“女儿真懂事。其实妈妈挺不容易的,咱们是不是该让她三分?”女儿点点头。

爸爸接着说:“她是你妈妈,长你一辈,你是不是应该尊她三分?”女儿再一次点头。

爸爸又说:“她一直为咱们全家做饭、洗衣服,可辛苦了,是不是该敬她三分?”女儿再一次点头。

说到这里,爸爸看着女儿:“如果妈妈向你道歉,你是不是能原谅她呢?”这时在门外站了很久的妈妈进来了,她诚恳地向孩子说了一声“对不起”。

事例中的这位爸爸是睿智的,他从女儿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女儿的感受,自然与女儿的沟通就比较顺利了。

生活中,有些父母抱怨无法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其实主要原因是父母没有学会换位思考,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待问题。比如上例中,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母亲如果能与孩子一起高兴,给予孩子表扬和鼓励,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母女之间的沟通就会比较顺利,这不但能密切母女关系,还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使孩子更加努力。

站在孩子的角度,是对孩子的尊重,是有效沟通的一种重要技巧。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学会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和所盼,才会赢得孩子的信赖,成功实现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

放弃对孩子的偏见

生活中,有些父母往往会给自己的孩子贴上“标签”。如“笨孩子”、“差生”等,这是一种对孩子的偏见,是非常有害的,违背了孩子纯真的天性和发展规律。

曾经有位平时学习不好的学生有一段时间学习特别刻苦,在期末考试时成绩特别突出。知道考试成绩后,孩子父母却说:“成绩是不错,作弊了吗?”

显然,这个孩子的父母平时对孩子已经有了“孩子成绩差”这样一种偏见,在孩子进步后还是以原来的标准去评价孩子,对孩子造成偏见、成见的错误认识,既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也影响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所以,父母应该学会放下对孩子的偏见,对待孩子要时刻提醒自己重新认识,不轻易作出判断下结论,试着用“孩子世界”的眼光来了解和认识孩子。

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有一个女孩,长相漂亮、身材苗条,而且特别喜欢舞蹈,业余时间报名参加了舞蹈班。可他的父母坚决反对。他们未经孩子同意,在校外给孩子报了英语班、数学班,还不辞辛苦地每天接送孩子。但孩子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为逃避上课经常撒谎,放学不回家,结果一个学期结束什么也没学会,这对夫妻十分伤心。

生活中,这种现象常常发生。父母出于自己的主观愿望,把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强加给孩子。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不仅事倍功半,还会导致孩子的抵触情绪,伤害亲子之间的感情。

父母在引导孩子的兴趣与发展方向时,要懂得一些孩子的心理,不要干涉太多或表现得过于热衷和偏执,不要使孩子感到来自父母的强迫,从而产生抵触情绪。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孩子的特点和兴趣,结合孩子的实际,找到适合孩子成长成才的路。

蹲下身子与孩子说话

人与人之间经常需要思想上、感情上的平等交流,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即使是刚刚学步的孩子,也都有这种渴求。要做到平等地对待孩子,家长首先就要抛弃那种居高临下与孩子谈话的姿态,蹲下身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

一个3岁的小女孩很愿意与隔壁的叔叔交朋友,心里话都愿意跟他讲,而不愿与自己的父亲讲,原因在于,这位叔叔跟她讲话时是蹲着的,与她一样高,她觉得自己受到了对方的尊重,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而爸爸跟她讲话时,总是居高临下的,无论是站着、坐着都比她高。

家长与孩子谈话时总是居高临下,孩子就会有一种压迫感,有心里话就不愿意跟家长讲。家长如果能蹲下来,与孩子处在同一视平线上,不仅一下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而且使孩子体验到被重视的感觉,他们的心里话又怎能不愿意向家长倾诉呢? EjkmZUdMvnvmvpx/36bC29EWBU7voCe8SxsB+9lOFCSceoWCXw9lSGoBBjt/dkV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