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对利益问题的关注与唯物史观的形成

在唯物史观的传统形态中,我们找寻不到有关利益问题的踪迹。利益问题往往被视为政治学、社会学或伦理学中的具体问题而被置于唯物史观的视域之外。但事实上,从唯物史观的形成及其内在结构来看,马克思的世界观之所以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一个重要契机就在于他对现实利益问题的关注。因而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厘清利益问题在唯物史观中的应有地位,既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利益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解,又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把握唯物史观的理论形态。

众所周知,马克思最初是青年黑格尔派,基本哲学倾向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他也正是从对现实利益的关注中,透过对利益问题的探析,才告别了唯心主义,超越了形而上学,最终走向了历史唯物主义。因而可以说,马克思的世界观正是从对现实利益问题的关注开始发生根本改变的。1842—1843年,马克思大学毕业后就参与了现实斗争。当时,他作为《莱茵报》的编辑,接触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利益问题。马克思曾谈道:他之所以从学法律改为研究经济问题,是为了要对“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正是在《莱茵报》时期的现实生活,特别是赤裸裸的物质利益问题,使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原则与现实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和矛盾。在黑格尔看来,国家是普遍利益的代表,是理性的体现。然而马克思看到:一方面,统治阶级为了能够“保证林木占有者的利益,即便因此毁灭了法和自由的世界也在所不惜” ;另一方面,各个等级的实际斗争归根到底受他们各自阶级的利益所制约。“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此外,黑格尔认为,国家是绝对理念的体现,而普鲁士王国则是绝对理念的最高体现。但青年马克思却看到,普鲁士国家绝非理性的体现,而是维护富人利益的工具。因此,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产生了巨大的信仰危机,陷入了理论的困惑和思想的苦恼。青年马克思在困惑和苦恼中清算着自己从前的哲学观念,开始探索新的理论问题。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第一部著作,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说道,“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 。因此,“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钥匙,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成‘大厦之顶’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那样蔑视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理论的提出,既是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所形成的注重人的现实利益的思想的进一步总结和提升,又是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所迈出的关键一步。如果说马克思在对林木盗窃法的争论中已经站在劳动者的利益角度思考问题的话,那么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则找到了实现劳动者利益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在他看来,“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因此,“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从此,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开始决裂,毅然决然地转向了唯物史观。显然,正是由于接触了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利益问题,才促使马克思转向对现实经济关系的研究。后来,马克思也正是通过对现实利益问题的研究,才确立起了生产关系的范畴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从而正确地解决了利益的本质及其历史作用问题,最终找到了推动历史发展的钥匙。

与马克思一样,青年恩格斯也是通过对利益问题的研究转向唯物主义的。1842年11月,恩格斯通过对英国社会经济状况的考察,发现了经济利益在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支配作用,认识到了阶级冲突的基本原因是基于物质利益。在此期间,物质利益问题成为恩格斯理论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随后,他与马克思合著的《神圣家族》一书,通过对利益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对唯物史观的某些原理进行了初步论证,提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对于以往的理论来说,不是把自己“打扮”成抽象的人类普遍利益的代表,就是强调自己理论的纯粹,绝不会受到利益因素的“干扰”。而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既不存在与人的现实利益相脱节的纯而又纯的思想,也不存在所谓代表抽象的人类普遍利益的理论。任何思想都必须从利益出发,建立在现实利益的基础之上并为一定利益而服务。不受任何利益因素干扰的理论是不存在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只有与人类社会的现实利益紧密结合的理论,才是真正的理论。既要将实现个人的利益作为自己理论研究的目标,又要时刻站在劳动者利益的立场之上,从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去考虑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唯心主义一直在社会历史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用“绝对精神”“意志理念”来解释历史发展,看待社会现象。对于旧唯物主义者来说,虽然他们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但仅仅涉及表面现象而已,其中不乏荒谬和自相矛盾之说。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在总结先哲们探索人类社会奥秘的过程中,第一次真正地解决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的基本问题,构筑起了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找到了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利益。利益是激励人们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有意识活动的客观动因,利益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 VqAFwe03ZVeWQPGWc/BEepH0QUjdo+IJL7h2LgiWIkzBKTIduIjoLjtbGKZUf+2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