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实际上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同一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制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恩格斯首先使用并具体解释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术语。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哲学都具有局限性。黑格尔哲学虽然具有辩证法的特征,但却是唯心主义的;费尔巴哈哲学虽然具有唯物性,但却没有辩证法的特征,同时,费尔巴哈哲学仅局限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而不具有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来看,马克思之所以从唯心主义走向唯物主义,首先就是以社会历史观为切入点的。马克思正是在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入探究中,才实现了世界观的彻底改变,才实现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结合,才最终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重大变革。因此,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以前,马克思并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是从费尔巴哈那里产生出来的,是在与庸才们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自然他们所特别注意的是使唯物主义哲学向上发展,也就是说,他们所特别注意的不是唯物主义认识论,而是唯物主义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开端范畴不只是理论的,而首先应是现实的,在当代现实社会之中。马克思以经济学的开端为例,深入地阐述了这个问题。当代经济学研究的主体是资本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有人说道:“从地租开始,从土地所有制开始,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为它是同土地,即同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结合着的,并且它又是同一切多少固定的社会的最初的生产形式,即同农业结合着的。但是,这是最错误不过的了。”
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制虽然处于支配地位,但在工业社会中,也有着土地所有制的性质的问题,如果不理解土地所有制,也就不懂得工业社会。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处于支配地位,农业则变成了一个工业部门。因此,不是以地租去说明资本,而是一旦离开了资本就无法弄懂地租。所以“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它必须成为起点又成为终点,必须放在土地所有制之前来说明”
。历史唯物主义虽然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却是以资产阶级社会的客观现实为前提和出发点的,这是不由人们的意志来选择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开端范畴必须表现这个社会主体的存在形式,它必须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未来社会的生长点,是全部发展的萌芽。利益范畴就是这样的一个范畴。它首先是现实的,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就突出强调了利益在市民社会中的作用,“实际需要、利己主义就是市民社会的原则;只要政治国家从市民社会内部彻底产生出来,这个原则就赤裸裸地显现出来。实际需要和自私自利的神就是钱”
。恩格斯在通过对政治经济学进行研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利益与市民社会的认识。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第一个结果“就是利益被提升为人的统治者。利益霸占了新创造出来的各种工业力量并利用它们来为自己服务;由于私有制作祟,这些本应属于全人类的力量便为少数富有的资本家所独占,成为他们奴役群众的工具。商业吞并了工业,因而变得无所不能,变成了人类的纽带;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个人的或国家的),都被归结为商业关系,或者换句话说,财产、物成了世界的统治者”
。市场经济就是利益经济,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人就是利益人,市场交换关系就是利益关系。利益就成了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杠杆,成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在古代,利益是为政治服务的,而到了现代,政治则要为利益服务。英国之所以成为资本主义早期的统治者,就是因为利益。因此,恩格斯说道:“只有英国才有社会的历史。只有在英国,纯粹作为个人,有意识地不代表普遍原则的人们才促进了民族的发展,并且使之接近完成。只有在这里,群众才是为自己的私人利益进行活动的群众;只有在这里,原则要对历史有所影响必须转化为利益”
。英国的市民社会搭建了私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之上,利益代替了人的统治,将政治置于利益之下。综观英国的历史,就是利益逐渐上升到统治地位的市民社会的历史,利益范畴不仅是理解市民社会的起点,也是把握未来社会走向的基石。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政治改革首先宣布,人类的联合今后不应该再通过强制,即政治的手段来实现;而应该通过利益,即社会的手段来实现。它以这个新原则为社会的运动奠定了基础。”
因为利益已成了一切联合的基础,所以无论对于市民社会来说,还是对于未来社会来说,它们的联合不再是“政治的手段”,而应通过“利益”来实现。因此,利益既是市民社会的出发点和基础,又是走向未来社会的手段和途径。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点的利益范畴,就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