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利益多元化格局对党群关系的影响空前凸显

综观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人类多样化的需求决定了人类追求多样化的利益。利益多元化格局是现代人类实际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这一全新格局的背景下,一方面,它构成了驱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前进的强大动力,任何个人和群体的思想、动机和行为都可以从其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中找到合理的解释和深层的底蕴。另一方面,它引发了比较激烈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使利益整合产生了困难,导致党群关系发生了嬗变,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党群关系严重疏离,对无产阶级的党群关系理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也给中国现实政治生活带来了困难。理论与现实的冲突,迫切需要我们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破解利益多元化格局中党群关系的难题,重建和谐的党群关系。

(一)利益多元化格局对党群关系影响的主要原因

在利益多元化格局中,社会阶层的结构日益多元,群众的利益诉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这必然使党的执政环境发生根本变化,使传统的党群关系受到严峻挑战。

第一,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对党群关系的影响。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是伴随着人民群众队伍的变化而变化的。利益多元化格局必然由多元化的利益主体所导致,这一全新格局不仅使“群众”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而且使各个利益主体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也各不相同,这就致使各个利益主体对党的认识和情感认同各异,党群关系相应变得更为复杂。不仅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对党的认识和情感发生了变化,而且大量涌现的新社会阶层也给巩固党的群众基础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二,利益联结的新方式对党群关系的影响。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人的管理主要是单位管理模式,党可以通过设立在各个单位的党组织与群众取得联系,群众也可以通过各级党组织向党反映自己的诉求和愿望,这使得党群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在利益多元化格局中,人员的流动性、个体性不断扩大,“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利益联结也呈现出了新的方式,使职工与单位的关系由完全依赖转变为以利益为纽带的契约关系。这种变化不仅使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的作用发挥受到了阻碍,而且使群众对党组织的依赖也持续减弱,导致党群关系出现了疏离的迹象。

第三,阶层利益的分化对党群关系的影响。党群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关系,利益关系的和谐稳定是维护党群关系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在计划经济时期,阶级阶层结构单一、利益差别不大,社会成员之间基本上不存在利益矛盾和冲突,党群关系也非常紧密。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牟利动机和行为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利益问题,各种新的利益阶层和利益群体开始不断涌现出来,随之而来的就是阶层利益的分化。在利益多元化格局中,人们的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化、差异化,不仅使党群关系的巩固面临着社会经济条件的不断变化,而且也进一步增加了党组织进行利益整合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第四,利益机制的负面效应对党群关系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物质利益原则基础之上的,由此也决定了利益机制在人们行为导向中起着主导作用。正如哈贝马斯所说,市场经济社会“用利益导向行为取代了价值导向行为。” 物质利益的涌动、体制规范的缺失,使人们的逐利性更多地表现为自发的过程,在价值观的选择上摇摆不定、犹豫不决,甚至使一些人为了追求金钱而不择手段。因此,利益机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从两方面损害了党群关系:一方面,一部分利益主体的不当逐利行为在损害群众利益的同时,也对党群关系造成了损害;另一方面,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党员干部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大行权力寻租之道,使人民群众极为不满,使党群关系产生了裂痕。

(二)利益多元化格局对党群关系影响的具体表现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唯一的领导党和执政党,这种特点决定了党对公共利益维护的责任更大、难度更高。党不仅要确保其所掌握的公共权力能够沿着维护“公共利益”的轨道运行,而且要求全体党员必须牢固树立“公共利益”的意识和驾驭协调多元利益的能力。否则,就会造成党群关系的疏离,甚至还会使矛盾激化,引发群体性事件。具体来讲,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党维护公共利益的职责与党员干部思想偏差的矛盾。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承担了执政党和领导党的双重角色,这就决定了党员干部维护“公共利益”的意识将对公共利益的维护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利益多元化格局中,一些党员干部滋生出官僚主义作风,服务意识持续弱化,这些问题成了制约党群关系的巨大障碍。其主要表现为:①责任意识淡薄,无所作为。对群众的疾苦和诉求漠不关心,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不闻不问,不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②摆官架子,搞特殊化。一些党员干部喜欢高高在上,满足于做官老爷,耍威风,不仅严重损害了党员干部的形象,而且深深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③搞形式主义不务实效。有些党员干部并不从人民群众的需求考虑问题,而是在对自己有利时就积极去做,在满足了自己的利益需求后又远离群众。那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从表面上看是在为人民服务,但在其背后考虑更多的则是个人利益。

第二,党员干部追逐个人利益与维护公共利益的矛盾。权力和利益是相伴而行的。在利益多元化格局中,党员干部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出现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之中,利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使得一部分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更多地去照顾与自己有一定社会关系的利益主体,逐渐形成了利益团体,致使公共服务从“为民”服务向“为我”服务转变。主要表现为:①在政策制定上假公济私。一些党员干部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设定一些限定条件,为某些选中的对象牟取私利。②在公共利益的表达上搞“权权交易”。权力具有可交换性,掌权者之间可以形成你帮我、我帮你的利益链条,致使一些党员干部热衷于打招呼、递条子,大搞“权权交易”。其结果只能使公共权力所应该发挥的保障社会公平、提供福利等功能遭到吞噬,所应该代表的人民群众利益的坐标指向发生偏移。

第三,利益博弈与利益整合的矛盾。党群关系的密切,需要政党对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进行协调、整合,通过公共利益的维护来保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实现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和谐稳定。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依然存在着较多难题,主要表现为:①利益表达的渠道不畅通。在我国,作为民意表达主渠道的党组织因为承载了社会大多数的民意表达,难免会造成民意表达的阻塞。而作为民意表达补充渠道的政治协商制度、信访制度、听证制度等也因为需要经过党的利益表达渠道才能进入决策中枢,所以使得群众的利益诉求可能无法及时得到满足,从而滋生出了矛盾和不满。②利益表达不均衡。强势群体可以利用所掌握的丰富资源和社会地位将自己的利益诉求传达到决策中枢机构,以满足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弱势群体因为没有可以用的资源,在利益表达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致使他们在社会利益分配中也处于弱势地位。这势必会导致“公共利益”的偏离,极易引发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 K+qnzoHWBW21XgeileM0ZY+AGwHwj+jMKPy4q0MYIDumI0vUtewdwKpvjgPhZ+0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