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被人轻视的善战的溪族

陶侃是不是陶渊明的曾祖,曾经有过争执。阎若璩、阎咏父子和洪亮吉都是主张陶渊明并非陶侃的直系后代的,何焯、钱大昕以及大部分研究陶渊明的专家则肯定是的。

这事情确有可疑。因为,虽然沈约的《宋书》上载明“曾祖侃”,但和陶渊明的同时代诗人并且又是陶渊明的好朋友的颜延之作的《诔》却只有“韬此洪族”四个字,并没有提到他的曾祖是谁;更奇怪的是陶渊明自己的《命子》诗,提到陶侃时,只是说,“在我中晋,业融长沙,桓桓长沙,伊勋伊德”,竟缺少明确的交代,而《赠长沙公》一诗,序文“长沙公于余为族祖同出大司马”,在族祖之间的句逗又有两个读法,再加上下文更淡淡地说出“昭穆既远,已为路人”的话,这就更增加了读者的迷惑。所以朱自清所写《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 一文,索性说:“至世系年岁,则只可姑存然疑而已。”朱自清的文章是带有总结性的,这就是说,这个问题就现有的史料论,已证明是不可能得出更明确的答案了。

因此,我们对这问题可以不必纠缠在陶侃是否是陶渊明的曾祖上。

我们现在要指出的乃是纵然陶侃不是陶渊明的曾祖,他们的关系是不是很密切呢?答案是:也仍然是的。这就是他为他的外祖父孟嘉所写的《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所说的:“( 孟嘉 )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那么,他的外祖乃是陶侃的女婿,也就是,他的外祖母乃是陶侃的女儿,这却是千真万确的,这关系难道还不够密切么?一个外祖母是很可以向外孙谈谈自己的父亲的,那么,陶侃的一生可能对陶渊明有很深的印象,不也很自然么?

再看,陶渊明在《命子》诗里对陶侃的崇拜:

在我中晋,业融长沙,

桓桓长沙,伊勋伊德。

天子畴我,专征南国,

功遂辞归,临宠不忒。

孰谓斯心,而近可得?

言外是说他比桓温、桓玄、刘裕都高明得多。

陶侃是陶渊明这样关系密切又这样崇拜的人物,他应该给陶渊明以极大极深的影响。事实上也确是如此。

这种影响可分两方面说,一方面是性格、爱好;一方面就是政治态度。

先说性格、爱好。陶侃的出身是寒微的,在当时并不是名族。我们看他初入宦途时困难的情形: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外出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诸荐,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世说新语·贤媛篇》

必须母亲剪了头发,砍了柱子,割了席子,才能供得起客人;送客人,又要追送一百多里地;这样才能得到一个很小的官做。可见够艰难,也够惨痛!原因,就在他出身寒微。当他到了洛阳时,更受尽了当时一般名族的奚落。他去看张华,张华“初以远人,不甚接遇”。( 《晋书》卷六十六,《陶侃传》 )他去看同乡羊晫,羊晫就受到批评:“奈何与小人共载?”( 同上,羊晫《晋书》作杨晫,此据吴士鉴《晋书校注》改 )就是后来到陶侃做了征西大将军,因讨伐苏峻,立了大功,那时已经七十岁左右了,却还被人骂为“溪狗”:

石头事,故朝廷倾覆( 指苏峻事 )。温忠武( 温峤 )与庾文康( 庾亮 )投陶公求救,陶公云:“肃祖( 晋明帝司马绍 )顾命不见及;且苏峻作乱,衅由诸庾。诛其兄弟,不足以谢天下。”于是庾在温船后闻之,忧怖无计。别日温劝庾见陶,庾犹豫未能往。温曰:“溪狗我所悉,但见之,必无忧也!”庾风姿神貌,陶一见便改观,谈宴竟日,爱重顿至。

——《世说新语·容止篇》

不但当时人如此轻视他,就是到了唐代所撰的《晋书》上也仍然评论他:“士行望非世族,俗异诸华。”这都说明陶侃出身的寒微。

从温峤称他为“溪狗”,和《晋书》上说他“俗异诸华”看来,他之被人轻视不只是阶级的关系而已,还有民族的背景在。溪族也就是《魏书》卷九十六《僭晋司马叡传》所谓“巴蜀蛮獠谿俚楚越”的谿族。陈寅恪有《魏书司马叡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一文 ,证明陶侃的乡里庐江郡正是溪族杂处区域,他的诸子之凶暴也与善战的溪人的气类相似,结论说:“江左名人如陶侃及渊明亦出于溪族。”这是可信的。

陶侃本来的职业,大概是捕鱼。《晋书》卷六十六有这样的传说:

或云侃少时渔于雷泽,网得一织梭,以挂于壁,有顷雷雨,自化为龙而去。

吴士鉴《晋书校注》引《御览》四十八《异苑》文:

钓矶山,陶侃尝钓于此山下,水中得织梭一枚,还挂壁上,成赤龙,从空而去,石上犹有侃迹存焉。

《世说新语·贤媛篇》: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 饷母。母封 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刘孝标注引《幽明录》:

陶公在寻阳西南一塞取鱼,自谓其池曰“鹤门”。

这些故事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历史真实性,那就是陶侃“本出于业渔之贱户”,如陈寅恪所说。陈寅恪早另有《桃花源记旁证》一文 曾指出那是“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但那时他还只说是那是根据戴延之随刘裕入关后的见闻,和刘驎之入衡山采药二事创作出来的,现在他这《魏书司马叡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一文里又加上:“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正是一篇溪族纪实文字。”我们对这也应该首肯。溪族是勇敢善战的,晋义熙六年卢循之战时,参军殷阐曾说:“循所将之众,皆三吴旧贼,百战余勇,始与溪子拳捷善斗,未易轻也。”(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五 )陶侃的性行也有类似。

总之,从陶侃到陶渊明,这里有一个出身寒微,捕鱼为业的善战的溪族生活背景在。从这里,我们不能不想到陶渊明的勤俭,能劳动,倔强,和仕宦不能得意等等了。当然,这些生活和性格的养成,也还有其他的原因,那是有待于别方面的分析的,然而无疑在这里也说明了一部分。 Lmi7p55GMKB96L+nxM/X7eVG7YcnQX49m4yJm4zGDsq9MUWsvEmaBr3/8YCTCwR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