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经济

一、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确立和两极格局

(一)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确立

二战结束时,作为战前主要资本主义强国的德、意、日战败,战胜国中的英、法也元气大伤,自英国产业革命以来形成的欧洲中心地位不复存在。美国远离战场使其免受战火的破坏,同时其生产力在战争中迅速膨胀。到1945年,美国独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60%,占对外贸易的32.5%以及黄金储备总量的59%。这为美国建立世界经济领域的霸权地位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基于强大的经济实力,美国在二战后初期分别在货币、金融、贸易等领域建立了由其主导的制度和规则体系。早在1944年7月,在美国召开了“联合国和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使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得以确立。1945年年底,在华盛顿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BRD)即世界银行(World Bank),两者均实行按缴纳资金份额多少决定投票权大小的规则,美国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控制了这两个国际金融组织。1947年,在美国的主导下,筹建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简称关贸总协定),主张逐步削减关税及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歧视待遇,促进生产、贸易的繁荣。通过重建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基本内容的国际货币、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秩序,客观上为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自由的环境,同时也为美国的对外经济扩张提供了便利,使美国在世界经济领域的霸权地位得以确立。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

所谓两极格局是指以美国和苏联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与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

二战后期,美、苏、英三国首脑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多次举行会晤,就建立联合国、处置战败国等问题最终达成了一系列协议。这些协议最终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加以确定,其内容的具体实施形成了二战后初期的世界格局,即雅尔塔体系。该体系有利于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与合作,以共同维护二战后和平的精神。但是,由于该体系建立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因而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色彩。雅尔塔体系的确立,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为了推动欧洲经济恢复和强化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系,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方案”,即“马歇尔计划”,为恢复欧洲经济提供了大量援助。1949年,美国也为日本制定了名为“道奇路线”的援助计划,向日本提供了大量贷款和援助,帮助日本恢复经济并为控制日本奠定了基础。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美国采取新殖民主义的手法。1949年1月,杜鲁门提出了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通过对亚非拉的政治经济渗透,抑制共产主义的影响,扩展美国的势力范围。

在对西欧、日本以及亚非拉国家进行经济援助和政治控制的同时,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则实行经济和技术封锁,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挑起两极对峙。1947年12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决定,立即无限期地停止向苏联及其有关国家出口所有美国短缺物资和有助于增强军事潜力的物资。1949年2月,美国国会制定《出口管制法》,确立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管制制度。1950年1月,在美国的主持下,西方国家成立“对共产党国家出口管制统筹委员会” 。至1952年6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禁运物资总数达285种。为了应对美国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霸权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签订贸易协定和双边条约,并在1949年年初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至此,以美国和苏联为中心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并行和对峙为基本特征的两极格局形成,世界被人为地划分成两大部分,形成了两个平行的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的格局。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及其深层矛盾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从20世纪40年代二战结束以后,到21世纪初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大体上都经历了下列四个时期。

1.经济恢复时期。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初是西欧国家和日本的经济恢复时期。战争结束时,生产衰退、燃料短缺、食品匮乏等成为日本和西欧国家普遍的社会问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战后的经济恢复工作。到1950年,西欧各国已完全恢复到二战前水平。日本大约用了10年时间,到1955年,恢复到二战前水平。

2.高速增长时期。从20世纪50年代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为止,是发达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期,被称为所谓“黄金时期”。这是二战后最重要的历史阶段,是发达国家实现经济高度现代化的阶段。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是:第一,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且经济高速增长几乎覆盖了西方所有国家。第二,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由科技革命推动的。第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经济都出现了大发展的局面,但各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差异很大。总体说来,日本增长最快,联邦德国和法国其次,美国和英国较慢。

3.经济滞胀及其后的缓慢增长时期。1973年秋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断了发达国家长达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使其进入了历史上空前的经济“停滞膨胀”即“滞胀”时期。滞胀即在同一时期里生产停滞(或低速增长)、失业增加和物价暴涨并存。滞胀的出现标志着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已成为过去,并暴露出经济高速增长背后所隐藏着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此后,发达国家经过一系列的经济协调和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总体看,发达国家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缓慢增长的时期。

4.“新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此后的经济调整时期。1991年4月至2001年3月,美国实现了长达120个月的持续经济增长。这是自1854年以来,美国经济史上32个周期中最长的一次。在这次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即伴随着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和低财政赤字的高经济增长(一高三低),而且这次经济的持续增长还引起了美国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规则的某些改变,并从美国开始在全世界掀起了一场“新经济” 浪潮。在此期间,所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

2001年受到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降温及美国“9·11事件”等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进入了调整期,增速放缓。2007年下半年开始,受到美国次级住房抵押市场发生严重危机的影响,美、欧、日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后劲明显减弱,特别是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闭引爆了全球金融危机,致使2009年所有发达国家经济出现负增长。此后,这些国家纷纷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2010年,发达国家的经济逐渐复苏,但受各种问题的困扰,增速与危机前相比明显减缓。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个体资本所有制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股份公司成为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二战后,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国家资本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国家资本所有制在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但是由于其主要存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所以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法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是法人股东化的产物,法人股东凭借手中集中化的控股权干预甚至直接参与公司治理,监督和制约管理阶层的经营行为,使公司资本的所有权与控制权重新趋于统一。资本主义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要求。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二战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有了新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矛盾,避免社会剧烈冲突和动乱,采取了一些改善工人地位的措施,工人工资水平也都有所提高,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这些变化主要有:第一,职工参与决策。按照这种制度,有的国家在企业的监事会中,劳资双方各占一半席位,对企业重大问题共同进行决策。第二,职工持股。该制度旨在通过使职工持有一部分本公司的股份来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在生产中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普遍建立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和各种各样的社会福利制度,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消费需求,刺激了经济增长。西方发达国家在劳资关系和分配领域的这些变化,反映了资产阶级为巩固其统治作出的新调整,在客观上也使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层、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随着大公司内部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发生分离,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而是靠拥有和掌握企业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利息收入为生,最终成为以“剪息票”为生的食利者。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大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一般都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管理能力,享有优厚的薪金和职务津贴、企业董事所得利润等,与企业的资本所有者的利益高度一致。他们在企业中控制企业决策,组织和指挥生产,控制人事调动,处理劳资纠纷,因而具有控制企业的实际权力。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工人阶级的受教育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工业和农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就业人数相对减少,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运输、邮电、贸易、金融、教育、保健等各类服务业就业人数大幅度上升。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越来越少,而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工人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从事监督者、调节者和操作者的工作,实现了从传统劳动方式向现代劳动方式的转变。

4.经济调节机制的变化。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虽然市场机制依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调节作用,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即对国民经济中某些产业部门中的企业乃至全社会所有企业,在进入和退出市场的资格、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及价格、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垄断与竞争关系等进行规制。二是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控,即国家借助于国有经济,以巨大的资本供应者和大量商品的供应者及采购者的身份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在与私人垄断资本的结合中,直接调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比例关系;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总量及结构调节政策,间接地调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局部比例与宏观比例。

总的来看,二战后的60多年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虽然比较曲折,但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经济面貌有了重大变化,在整个世界经济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深层次矛盾

二战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变化相伴随的,是经济生活中频繁出现失调、失衡、动荡、停滞和危机,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结构性经济失衡加剧。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越发严重。经济结构性失衡的表现主要有:一是能源对资本主义经济构成严重制约,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严重干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稳定运行;二是钢铁、纺织、造船、化学等传统工业部门的衰落和产业“空心化”日益加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和出口能力受到严重削弱;三是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赤字连年扩大,政府债务不断加重,债务危机频发;四是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虚拟金融资本过度膨胀,投机活动猖獗,引发严重金融危机。

2.失业率居高不下。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时说:“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产业后备军就是失业人口。二战后,发达国家曾宣称,要把充分就业 作为政府宏观管理的目标之一,然而该目标并未真正实现。1974年后,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率几乎都超过了5%。到了80年代,虽然通货膨胀得到了抑制,但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90年代,失业现象进一步加重,特别是欧洲国家的失业率达到空前严重的程度。199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5个成员国的平均失业率高达8%。1997年,欧盟国家平均失业率高达10.6%。2010年10月,欧元区16国失业率平均高达10.1%。2010年全年,美国的失业率一直处于接近10%的高位。严重的失业问题,迫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收效甚微。

3.贫富差距扩大。20世纪50、6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工人的工资收入和社会福利都有所增加,生活状况得到改善。但是到了70年代,这些国家经济陷入滞胀,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普遍恶化。80年代,通货膨胀率虽然下降,但这些国家普遍推行新自由主义,促进了社会收入不均,贫富差距拉大。90年代这种现象进一步加剧。以美国为例,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70年代,按个人或家庭收入划分,美国的中产阶层一度扩大,工人收入增加。但是自80年代以来,这种情况发生逆转,中等收入阶层减少,社会收入和财产占有越来越悬殊,贫富差距日益扩大。2009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美国全部人口的14.3%。这种情况在欧盟和日本等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普遍存在。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上述问题归根结底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上的剥削制度,无止境地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规律。只要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还存在,只要生产剩余价值的规律还发生作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就不会发生变化。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生产资料私有制依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特征的资本雇佣劳动的制度依然存在并运行着。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获取剩余价值的方式和方法。只要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就无法克服,由基本矛盾所决定的一系列问题就不可能得到解决。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 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及由此决定的一系列结构性经济失衡等问题长期积累的产物,是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的内在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强制发挥作用的体现。危机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所采取的经济刺激措施暂时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矛盾和危机产生的根源,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仍将是充满矛盾、冲突、波动和危机的过程。

三、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发展中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二战彻底削弱了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统治力量,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殖民体系在汹涌澎湃的民族解放运动的猛烈冲击下被摧垮,被压迫民族纷纷取得独立。由于独立前长期处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经济结构单一,生产力水平低下,虽已取得政治独立,但经济发展水平依然相对落后,面临着经济发展问题,所以这些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又被称作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丰富,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和演变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独立之后的经济政策

在实现政治独立目标之后,经济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所面对的最重要的历史任务,民族振兴和经济发展历程也从此开始。此时,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方面首先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选择何种经济制度;二是如何维护经济主权,摆脱殖民国家的经济特权;三是如何改变封建落后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针对这些问题,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以下措施。

1.经济制度的选择。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和所处国际环境的不同,以及独立进程的差异,发展中国家选择了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走上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其中少数国家选择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并一度模仿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绝大多数国家在民族资产阶级领导下,选择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前者被称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后者被称为民族主义发展中国家。当然,在具体的经济体制上,不少民族主义发展中国家也学习吸收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成分,比如亚洲的印度和非洲的坦桑尼亚等。

2.消除外国对本国的经济控制。为了维护主权,消除其他国家对本国经济上的控制,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收回海关权和货币发行权、接管原殖民政府的财产、废除外国资本的租借地和采矿权等。其中影响最大的举措是对外国资本实行国有化和民族化。具体途径包括直接征用、没收外资企业,给予补偿赎买外资企业,以参股方式获得外资企业的控制权等。此外,对于仍由外资占有或控制的土地、矿山和银行,发展中国家也实行了不同程度的监督、限制与管理。通过上述行动,发展中国家巩固了政治独立,为独立地发展民族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

3.实施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是发展中国家独立后为了摧毁旧的经济基础、推动社会结构现代化、促进农村市场经济发展而普遍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亚洲的印度早在1948年就已制定了土改法,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也在20世纪50年代开展了土地改革;在非洲,各国主要是在原有的村社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推行合作化政策;在拉丁美洲,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止,有15个国家颁布了土地改革法或土地垦殖法,通过法律正式废除了各种奴役性的租佃关系,同时征收私人土地、开垦公有土地。各国的土地改革虽然并不彻底,但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封建的或原始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村市场经济的形成开辟了道路。

(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就

二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格局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和发展。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政治独立后,发展民族经济,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成为摆在广大发展中国家面前的紧迫课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获得了显著发展。

1.发展速度较快,经济实力有很大增强。从总体来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例如,1994年以来,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均增长率达到5.5%以上,比发达国家快1倍还多。在全球生产总值及世界出口和进口总值中,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重不断攀升。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韩国、土耳其等,已步入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行列。

2.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畸形经济结构有所改善。独立以后,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工业,改变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亚洲、拉丁美洲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化和现代化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亚洲“四小龙”用了2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过去用100年时间完成的工业化进程。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以独具特色的“拉美模式”完成了从发展中国家向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转变。中东的石油出口国在农业、轻工业、炼油、化工和钢铁工业诸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3.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增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二战后初期,发展中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很低,1994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20.1%。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制成品贸易中的份额已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23%上升到21世纪初的29%。在高科技产品的生产领域,发展中国家也实现了突破性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掌握了长期被发达国家所垄断的电子技术、原子技术和航天技术,科技水平有了长足发展。

(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由于种种内部的和外部的原因,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整体上还处于落后状态,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1.债务问题。债务负担沉重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资金短缺是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为了克服资金不足对实现工业化的约束,发展中国家纷纷实行了吸引外资和举借外债的发展政策。从20世纪50年代起,发展中国家就开始大量举借外债,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借债规模越来越大。借债本来是为了发展经济,可是过大的债务规模超出了发展中国家的承受能力,转而成为压在发展中国家身上的沉重负担。为了还债付息,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减少投资,压缩进口,结果又导致生产停滞,经济萎缩,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从而陷入债务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恶性循环中。

2.粮食问题。粮食不足一直是困扰发展中国家的严重问题。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虽然在提高粮食产量上作了大量努力,但是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不足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由于粮食供给不足,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大量进口粮食,即使如此,仍有相当多的人口长期处于饥饿状态。而随着发展中国家对粮食进口需求的不断增大,世界粮食价格也呈现不断上涨趋势,这反过来又大大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进口能力,使已经恶化的粮食供给形势更为严峻。

3.人口问题。人口膨胀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又一严重问题。发展中国家在独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但人口出生率仍保持较高水平。过快的人口增长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如生产性投资和教育投资难以增加,粮食短缺更加严重,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失业现象更为严重。人口的过快增长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发展中国家都在调整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政策,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努力解决自身面临的各种问题,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国家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不断加强,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也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成就与发展的曲折性

二战后,社会主义在多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阵营得以形成,这不但掀开了人类进步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由此发生新的深刻变化。

(一)社会主义在多国胜利的历史意义

1.开创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新时代。二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结束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时代,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并存的局面。两极格局的形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对世界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先进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而具有比资本主义更大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出现为人类认识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克服和解决资本主义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通过不断排除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和障碍,努力进行自我完善以实现发展,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3.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使千百万劳动者的政治经济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原先的发展水平都非常落后,但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经济增长迅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成为推动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二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极大地鼓舞、支持和促进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先后有100多个殖民地国家获得了民族独立,使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社会主义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构建和谐世界,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二)社会主义国家取得的成就

二战后,东欧和亚洲一批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世界经济从此进入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共存、竞争、合作的新阶段。到1949年年底,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35.5%,土地面积占全世界的25.9%。这批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是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农业国,战争又使各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它们依靠先进的社会制度,动员各方面力量并相互支援,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基本上完成了经济恢复,并开始了以实现工业化为核心的全面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主要有如下表现。

1.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西方国家经济实力的差距缩小。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绝大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参见表1-1)。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和工业产值仅为美国的31%和30%,而到1982年则分别上升为美国的67%和80%。1951—1985年期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9.5倍,年均增长率为6.9%;工业总产值增长13.4倍,年均增长率为7.9%,超过了除日本之外的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苏联在石油、钢铁、水泥、化肥、棉布等产量上已超过美国。

2.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二战前,工业在苏联国民经济中已占据主导地位,二战后这一比重继续提高。二战前东欧国家多数是农业国。20世纪50—80年代,东欧国家的工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得到很大改善,这些国家从无到有建立或扩建了一系列对国民经济技术改造具有重要意义的重工业部门,如钢铁、电力、化工和机器制造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3.科学、教育、文化、体育事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社会主义国家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造就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迅速提高。人民在健康状况、营养水平、平均寿命、成人识字率等生活质量的标准方面,接近或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或者世界的平均水平。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人民普遍享受着医疗、养老、就业等良好的社会保障。

表1-1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增长倍数比较 单位:倍

资料来源:宋则行、樊亢主编:《世界经济史》下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1页。

(三)社会主义在曲折和探索中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是全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的发展没有现成的模式,只能在摸索中前进和发展,不可避免会出现失误甚至挫折。社会主义在多个国家取得胜利后,都移植了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国家凭借该体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各国对于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加快现代化建设,如何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等缺乏经验,因而不同程度地遇到困难和挫折。在经济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1991年12月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在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中落在后面。

造成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停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在基本经济制度上。社会主义公有制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决定社会主义社会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但任何所有制都必须与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相适应,社会主义公有制确定以后,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所有制结构和形式。然而,长期以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都人为地普遍推行单一公有制,使经济缺乏活力。据经互会1986年的资料显示,公有制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苏联几乎是100%,保加利亚占99.9%,捷克斯洛伐克占99.5%,民主德国占96%,罗马尼亚占95.8%,匈牙利占94.5%。这种单一公有制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二是在经济管理体制上。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整个社会生产活动都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进行管理,企业缺乏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管理和生产效率低下。三是在经济发展战略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轻视农业和轻工业,造成产业结构比例失调,人民日常生活必需品供应不足,市场供应紧张。四是在对外关系上。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长期封锁,更由于一些国家对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认识不充分,致使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局限于经互会封闭式的合作框架内,脱离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大潮,经济技术水平严重落后。

针对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先后不同程度地对传统苏联模式进行了改革,力图走出一条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道路。比如,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减少中央下达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企业自主权,引入市场机制,加强经济杠杆的作用,协调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的利益关系,加强物质刺激等。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企业的活力有所增强,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但是,这些改革没有触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问题,即单一所有制形式、排斥市场经济的指令性计划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封闭半封闭性,因而没有找到摆脱经济停滞、实现经济协调稳定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致使经济和社会发展陷入动荡和危机。在改革的关键时刻,苏联、东欧国家没有把握好改革的方向,没有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原则,使社会主义改革出现了逆转。到1991年,经互会、华约和苏联先后解体,两极格局、两个平行市场的局面最终结束。

与苏联、东欧国家不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在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之后,在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给社会主义发展带来了新转机,使社会主义对世界发展产生了新的深远影响。 2TFQfh6kJZfR5BXAbt6IUKcd2wfqXhoEOGLd2Fp+aVud+CFXGEHQvs3AXjIa0s9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