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肺外呼吸道

一、鼻

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同时又是嗅觉器官,可分为外鼻、鼻腔和鼻旁窦三部分。

(一)外鼻

外鼻位于面部中央。上端狭窄,突于两眶之间,称为鼻根,向下延成鼻背,末端为鼻尖,尖的两侧扩大为鼻翼。鼻翼在平静呼吸的情况下,无显著活动,呼吸困难的病人,鼻翼可出现明显的煽动,属临床病理体征。外鼻的下方有两鼻孔,两孔间隔以鼻中隔。

(二)鼻腔

鼻腔是由骨和软骨围成不规则的空腔,其内面覆以粘膜和皮肤。鼻腔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二腔,向前以鼻孔通外界,向后经鼻后孔通于咽腔。每侧鼻腔均分为前、后二部,前为鼻前庭,后为固有鼻腔。

1.鼻前庭

为鼻翼所围成的空腔,内面衬以皮肤,长着粗硬的鼻毛,有过滤灰尘的作用。由于该处缺乏皮下组织,故发生疖肿时,疼痛较为剧烈。

2.固有鼻腔

为鼻腔的主要部分,临床上常简称为鼻腔,由骨性鼻腔被覆以粘膜构成。在其外侧壁上可见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以及各鼻甲下方分别形成的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鼻腔的内侧壁为鼻中隔,由骨性鼻中隔和鼻中隔软骨覆以粘膜而构成。

鼻中隔居正中位者较少,以偏左侧为多见。轻度偏曲者属正常状态,显著偏曲者则属病理状态,可导致鼻出血、鼻塞及头痛。于鼻中隔的前下部有一区域具有丰富的血管丛,称为易出血区,约90%的鼻出血发生于此区。

固有鼻腔的粘膜可分为嗅部和呼吸部。嗅部位于上鼻甲和与上鼻甲相对的鼻中隔部分。粘膜内含嗅细胞,能感受嗅觉刺激;呼吸部为嗅部以外的部分,含有丰富的血管、粘液腺及纤毛,可调节吸人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以及净化其中的细菌和灰尘。

3.鼻旁窦

鼻旁窦又称为副鼻窦,由骨性鼻旁窦衬以粘膜而成,共有四对,都开口于上鼻腔。其中上颌窦、额窦和筛窦的前、中小房开口于中鼻道;筛窦的后小房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开口于上鼻甲的后上方。由于鼻旁窦粘膜与鼻腔粘膜相延续,故鼻腔发炎时,可蔓延至鼻窦引起鼻旁窦炎。上颌窦的开口高于窦底,所以上颌窦炎症化脓时,常引流不畅致窦内积脓。鼻旁窦可调节吸人空气的温、湿度,并对发音起共鸣的作用。

1.喉的位置

喉既是呼吸道,又是发音器官。位于颈前部正中,居皮下,可触知。前方被皮肤、筋膜和舌骨下肌所覆盖;后方为咽腔的喉部;两侧有颈部的大血管、神经及甲状腺左、右叶等。

成年人的喉,上界正对第4、5颈椎体之间,下界平对第6颈椎体的下缘,女子的喉比男子稍高。喉上方借韧带连于舌骨,下方借肌连于胸骨。由于喉与舌骨和咽紧密相接,故当吞咽时,喉的位置可上下移动。

2.喉的结构

由于发音功能的分化,喉的结构也比较复杂,它由软骨作支架,以关节、韧带和肌连接,内面衬以粘膜而成。

(1)喉的软骨

喉的软骨主要有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及一对杓状软骨。

①甲状软骨

是最大的喉软骨,由左右两个方形软骨板构成。两板前方相互愈着形成前角,前角的上端向前凸出称为喉结。成年男子者高而显著。

②环状软骨

位于甲状软骨的下方,做成喉的底座它形似指环,前部低窄称为环状软骨弓;后部高阔称为环状软骨板。

③杓状软骨

位于环状软骨板的上方,左右各一,呈三棱锥体形,尖端朝上,基底朝下。

④会厌软骨

位于舌根的后下方,为喉口的活瓣。此软骨形似枝叶,上宽下窄,下端狭,借韧带连于甲状骨前角的后面。

(2)弹性圆锥

为近似圆锥形的弹性纤维膜,其下缘附着于环状软骨上缘,而上缘游离并紧张于甲状软骨前角后面与杓状软骨基底部之间,又称为声韧带,是发音的主要结构。弹性圆锥前部较厚,在甲状软骨下缘与环状软骨弓之间,位置表浅,可触知。临床遇喉部发生突然阻塞的病人,为了抢救病人的生命,可在此处进行穿刺或切开,以建立暂时性的呼吸道。

(3)喉肌

为骨胳肌,肌腹细小,对声门裂的开大和缩小、声带的紧张和松弛以及喉口的开大和关闭等,均有调节作用。喉肌的名称如表1:

表4—1喉肌的起止及作用

名称 起止 作用

环杓后肌 起于环状软骨板的后面,

止于杓状软骨的肌突 开大声门

环杓侧肌 起于环状软骨弓的止缘和外面,

止于杓状软骨的肌突 缩小场门

杓横肌 肌束横行连于两侧杓状软骨的后面 缩小场门

环甲肌 起于环状软骨弓的外面,止于甲状软骨下缘 紧张声带

甲杓肌 起于甲单方面软骨前角的内面,止于杓状软骨外面及声带突。紧贴声韧带,又称声带肌 松弛声带

杓斜肌 由一侧的杓状软骨肌突斜至另一侧的杓状软骨尖延入杓状会厌襞 缩小喉口

甲会厌肌 起于甲状软骨前角的内角(甲杓肌起点外侧),主要止于会厌软骨侧缘 开大喉口

(4)喉腔

是由喉壁围成的管形腔,由喉口至环状软骨下缘,上通咽,下通气管。喉腔的粘膜与咽和气管的粘膜相延续。在喉的侧壁上,有上、下两对呈矢状位的粘膜皱襞,上方一对称为前庭襞(室襞);下方一对称为声襞,声襞内含有韧带和肌纤维,共同构成声带。两侧前庭襞间的裂隙称为前庭裂,两侧声襞及两侧杓状软骨间的裂隙称为声门裂。场门袭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发声时,声门裂形成窄隙,呼出的气流由此通过,振动场带,同时调节场带的长度和紧张度,即发出不同的场调。

喉腔被前庭裂和声门裂分成上、中、下三部,即喉前庭、喉中间腔和声门下腔。喉中间腔位于二裂之间,它向两侧突出的隐窝,称为喉室。

一、气管和主支气管

1.气管

气管为后壁略平的圆筒形管道,成人长约11-13cm,主要由14—16个气管软骨作支架,其内覆粘膜,外盖结缔组织。气管软骨有缺口,对向后方,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的膜封闭。气管上端平对第6颈椎体下缘与环状软骨相连,向下至第4、5胸椎体交界处(相当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分叉处称为气管杈。

根据气管的行程位置,可分为颈、胸两段。颈段较短,且表浅,沿颈前正中线下行,在颈静脉切迹上方可触及。前面除舌骨下肌外,在第2—4气管软骨前方还有甲状腺峡,两侧有甲状腺左右叶和颈部大血管,后面贴食管。胸段较长,在气管权稍上方有主动脉弓横过其前面,后面仍与食管相贴。

2.主支气管

主支气管为气管杈与肺门之间的管道,左右各一。左主支气管长、细而较水平,其上方有主动脉弓跨过;右主支气管短、粗而较垂直。因此,异物容易落人右主支气管和右肺内。主支气管的构造与气管相似,只是软骨不够完全完整。 2HP5i1fd02flYlLJp2eZAQ1q6szlZ5MJbcB857mnwjVGOP58iprEP5bqA712t8Y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