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复活”先寻死的文学泰斗

与屠格涅夫决斗

1861年春天的一天,屠格涅夫邀托尔斯泰去朋友费特家作客,托尔斯泰先来到屠格涅夫家,屠格涅夫让托尔斯泰坐在客厅的一张转椅上,给他递上一杯水。屠格涅夫故意不陪客人,反而拿出自己认为最成功的小说《父与子》的手稿要托尔斯泰阅读,自己出门去了。托尔斯泰即刻作出了相同的反应:手拿着书稿酣然入睡。屠格涅夫回来见到后,内心的屈辱是不难想象的。

接着两位作家来到了费特家,分宾主而坐。费特的妻子知道屠格涅夫对自己女儿的教育十分重视,因此她问屠格涅夫,对自己的英语家庭教师是否满意。屠格涅大对这位家庭女教师说了许多称赞的话,顺便还讲到,这位家庭女教师以英国人所固有的认真态度,请求屠格涅夫拿出一笔费用,好让他的女儿能够用来从事慈善事业。屠格涅夫说道:“这个英国女人要我的女儿把穷人穿破了衣服拿来,亲手修补好后,再归还原主。”

托尔斯泰听到这些话,反感地问道:“你认为这是做好事吗?”

“当然罗,这件事能使女慈善家了解贫穷。”

“可是我认为,一个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姑娘,把那些龌龊的破烂衣衫搁在膝盖上,不过是虚伪的,戏剧性的表演而已。”

屠格涅夫鼓起鼻孔,提高嗓门说道:“我请你别说这种话。”

托尔斯泰回敬道:“我确信无疑的事情,为什么不能说呢?”

主人费特还没来得及制止双方的过火之言,屠格涅夫早已气得脸色发白,说道:“那么,我就要用不客气的办法使你住嘴!”他一面说一面从椅子上跳了下来,几乎挥起了巴掌。

善良的东道主费特夫妇无法吓住这两位易于激动的朋友如疯似狂的怒气。他们俩好像老虎彼此朝对方猛扑过去……

费特夫妇紧急行动起来,好不容易才把两位作家隔离开了。

可是争吵并没有结束。

托尔斯泰先给屠格涅夫去了一封信,要求屠格涅夫写一封能给费特夫妇过目的信,承认其举止的不对。费特也认为屠格涅大应该道歉。

屠格涅夫表示同意,便给托尔斯泰写了一封请求谅解的信。不巧这封信托尔斯泰没有及时收到,便狂怒起来,当即又给屠格涅夫去一封信,要求进行决斗。决斗地点选在一个车站附近的森林里。

后来尽管没有决斗成,但为此二人的书信一来一往,各道其背向的观点,长期处于争执状态。

“从今天起我死了!”

1877年,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出《战争与和平》之后,又写出了《安娜·卡列尼娜》长篇巨著,震动了世界文坛,名声大噪。此后,每天采访的、宴请的、求他签名的,使他应接不暇。

托尔斯泰清楚地知道:一旦陷入此种世俗生活之中,自己将会被他们“捧杀”。为了避开这种包围,他走向社会,调查贫民区,访问监狱、法庭、修道院等。目击了当权者的残暴和人民所受的苦难,同时也深深地激起了他的创作欲望,他决定写一部揭露和抨击整个沙皇国家制度反人民的种种罪恶的长篇小说《复活》。

为了专心写作,免受干扰,他将自己锁在房间里,并对佣人说:“从今天起我‘死’了,就在这房间里。”此后,见了来访问托尔斯泰的人,佣人便作出十分悲痛的神情对他们说:“先生‘死’了,‘死’在谁也不知道的地方。这是先生的遗言。”渐渐地,社会上都知道托尔斯泰神秘地“死”了,来访者也因此绝迹了。

1891年,《复活》脱稿后,托尔斯泰才得以“复活”,但为了修改这部作品,在以后的数年里,他不得不又“死”了几次,到了1899年《复活》完成之后,托尔斯泰才真正得到了“复活”。

后来,高尔基在谈到托尔斯泰时曾说:“《复活》是托尔斯泰‘死’后写出来的,也是这部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巨著成功的原因之一。”

愿意做一个农夫

一天,某杂志编辑部来了一个身穿羊皮外衣,头戴皮帽的老头,他手里拿着一份稿子。秘书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一位名叫谢米诺夫的农民写的一篇小说。秘书叫老头回去,两星期后听回话。

隔了两个星期,老头又来了。秘书让他坐在椅子上等候,自己到编辑室去告知编辑。当时,那编辑正和朋友喝酒聊天,就漫不经心地对秘书说:“哦,作品我已经读过了。让他多等一会儿吧。”两个多小时过去了,编辑还没有聊完,秘书只好再次催请,编辑这才找出那份手稿,懒洋洋地踱出会客室来。

穿羊皮衣的老头欠身站起,编辑突然愣住了:因为他面前站着的老头,不是什么谢米诺夫,而是列夫·托尔斯泰。原来,这位俄罗斯的伟大文学家认为这部不知名的农民作品很有才气,为了介绍它与广大读者见面,所以亲自送稿到编辑部来,并在此恭候了几小时。

编辑满脸尴尬,托尔斯泰却说:“没关系,不要介意,我在这里休息呢?”

晚年的托尔斯泰,思想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憎恶社会上的纷扰,讨厌亲友间应酬,对自己优裕的物质生活感到良心不安。他一再希望离开故乡,实现平民生活的理想。到他晚年时,开始干农民的活。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白发苍苍的托尔斯泰赶着牛犁田,或者砍柴、运水,干各种农活。他穿一件宽大的白衬衫,腰上系着皮带,下身是土布裤,树皮鞋,头上戴着草帽,完全像一个农民。他不再出席贵族们举行的社交晚会,甚至也不在自己家里接待那些高贵的客人了。

拒绝拍照

1910年9月初,82岁高龄的托尔斯泰,在女儿塔吉扬娜的庄园小住。莫斯科电影公司闻讯派出摄制人员德朗高夫赶去,想为托尔斯泰拍摄生活影片。没想到,托尔斯泰冷淡地拒绝了,他不喜欢别人作这些无谓的宣传。德朗高夫虽然一再保证不花费专门的时间,仍无济于事。就这样,一连几天,这位摄影家都一无所获。

9月9日早晨,托尔斯泰在庄园旁一个公园散步。两位青年人锯着一棵粗壮的老椴树的情景吸引了他,正在观看之时,一个青年人间道:“听说您是个了不起的作家,能借我几本小说看吗?…‘当然可以。”托尔斯泰两眼闪出热情的光芒,并建议说:“去我家告诉我的朋友杜尚医生,就说我让你去借的,现在就可以去。”青年人迟疑一下,解释说,现在走不开,因为管家看见了,会闯出大祸的。

没想到,托尔斯泰表示非常乐意把活儿接过来,说:“万一你们老爷看见了,有我呢!”就这样,托尔斯泰高高兴兴地操起了锯子。锯子很锋利,对方又是个行家里手,彼此配合相当默契。

托尔斯泰锯树的消息一下子轰动了,人们纷纷赶来观看这一代文豪是如何摆弄一把铁家伙的。正在托尔斯泰家里闲得发慌的德朗高夫一听到这事,激动得脸都发白了,他一跃而起,一手提起摄影机,一手抓着前来借书的小青年,用发抖的声音说道:“快!带路,到锯木的地方去!”说着塞给他一个银卢布。

正在锯得兴高采烈的托尔斯泰一见到德朗高夫提着摄影机匆匆而来,想立即起身告辞。可是他忍住了,因为做事从来讲究认真的他,不愿半途而废。于是,一组托尔斯泰锯木的精采镜头就这样摄进了胶卷。

初夏的一天,俄国著名的肖像画家尼古拉·甘来到列夫·托尔斯泰在莫斯科的屋里。主人热情地将这位初次见面的朋友让进屋,殷勤地为他端上茶点和咖啡。

“一张多么生动的脸!”作家端详着坐在椅子上的画家,心中暗暗思忖道。

交谈还不到三分钟,托尔斯泰突然双眉一扬,双目炯炯放光:“对不起,画家先生,请稍等片刻。”

他快步走向书桌,坐下,打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奋笔疾书。白纸上留下了这样的字句:“这是一张叫人无法捉摸的神秘画家的脸!他额上的皱纹犹如水中涟漪——舒展着,舒展着,皮肤就马上变得如孩子般光滑了。他的眼中似乎满是忧郁又仿佛满是欢乐——看着他的双眸使你不禁既想哭又想笑!他说出的句子都十分短促——你能清楚地感到每个句子后面的感叹号和省略号……”

突然,作家刹住笔。他转过脸,笑盈盈地将笔记本交给画家。 “您是大名鼎鼎的肖像画家,今天我花了三分钟时间给您‘画’了幅 ‘肖像’。”作家显得十分洋洋得意。

画家没有伸手去接笔记本。使托尔斯泰大吃一惊的是,画家也递过来一幅美术速写!

“多逼真啊!”看着这张自己的肖像画,作家忍不住嚷了起来。

看,宽阔的、智慧的前额,长须在胸前轻轻颤动,一种不可名状的得意神情在眼中闪烁……甚至连书桌上的笔记本也进入了画面。特别传神的是那支笔——稍稍倾斜地握在作家手中,宛如一片顺风飘动的羽毛……

就这样,尼古拉·甘的名肖像画《奋笔疾书的托尔斯泰》诞生了。 78XNQEE9qtkv9Jo2tk262dDfsu5DW3dOYOQT3WuXuDsej/2dmdmcrmDxp9eYriN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